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附和(hé) 授予(yǔ) 裁剪(cái) B: 袍子(páo) 忙碌(lù) 滑稽(jī) C: 御聘(pìn) 钦差(qīng) 急迫(pò) D: 分外(fèn) 更衣(gēng) 称职(chèng) |
2、 | 汉字积累——下列字形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恣睢(zhì) 筵席 孜孜不倦(zī) 顿开茅塞 B: 豢养(huàn) 聒噪 不省人事(xǐng) 前赴后继 C: 亵渎(xiè) 墨守 彬彬有礼(bīn) 断章取意 D: 拮据(jù) 伶俐 歇斯底里(xiē) 鸠占鹊巢 |
3、 | 下列句子中冒号的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不是我们的狗,”普洛诃尔接着说:“这是将军的哥哥的狗。” B: 从吆喝来说,我更喜欢卖硬面饽饽的:声音厚实,词儿朴素,就一声“硬面——饽饽”,光宣布卖的是什么,一点也不吹嘘什么。 C: 但在我是乐土:因为我在这里不但得到优待,又可以免念“秩秩斯干幽幽南山”了。 D: 上帝说:“你绿在这里,绿着生,绿着死,死复绿。” |
4、 | 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对于那些在一线抢救的医护人员来说,个人的安危简直微不足道。B: 诸葛亮―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 C: 课堂上老师要找一个同学来给大家讲讲《西游记》中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有个同学大声说:“老师,这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连我的爷爷奶奶和那幼儿圆的弟弟妹妹都会讲啊,能不能换一个?” D: 小芳正在台上演讲她的作文,别看她平时支支唔唔,演讲起来慷慨淋漓,一反既往。 |
5、 |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字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B: 栈(zhàn)桥 附和(hè) 根深蒂(dì) 固 谈笑风生(shēng) C: 诀(jué)别 木讷(nè) 脍(kuài)炙人口 妇儒(rú)皆知 D: 庇(bì)护 遒劲(jìn ) 叱咤(zhà)风云 引经剧(jù)典 |
6、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习知识不容易,运用知识更不容易,很多人把精力用在这方面。 B: 选手们精彩的表现背后,又何尝是他们从小的阅读背诵和长年的储存积累! C: 一座书房可以温暖一座城市。设施齐全的城市书房,点亮了扬州人的阅读之灯。 D: 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指由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 |
7、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目前,城市免费 WiFi“智慧桂林”的热点数已逾 9000 个左右。 B: 在科技大讲堂的活动现场,充满了孩子们求知与探索的热情。 C: 有些人之所以不断成长,是因为有一种坚持下去的力量。 D: 通过“多读书,读好书”活动,使同学们的阅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 |
8、 | 某语文老师为党的九十一华诞献礼,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是:“蛟龙入海长民族志气”。请选出能够作为下联的语句( ) A: 神舟飞天扬国家声威B: 天宫对接显民族风范 C: 嫦娥奔月展神州风采 D: 航母漂洋彰中国威力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电子化阅读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浅阅读”的盛行和阅读的“碎片化”。 B: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天津的城市特色。 C: 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D: 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于它是否如实地描写了事实或现象,关键在于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描写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 |
10、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塞(sài) 桅杆(wéi) 刹那(shà) B: 戈壁(gē) 掠过(lüè) 颁发(bān) C: 歼灭(qiān) 翘首(qiáo) 镌刻(juān) D: 悄然(qiǎo) 屏息(píng) 映衬(chèn) |
阅读古诗,回答以下问题 春游湖 (宋)徐府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 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 1 )“夹岸桃花蘸水开”一句中最传神的字是哪一个?找出来并作简要分析。( 2 )富有理趣是宋诗的一大特色,请简要分析诗歌最后两句中蕴含的哲理。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虎之力 虎之力,于人不啻(不啻,不止,不只)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①于:________ ②恒:________ (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3 )选文借虎喻人,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
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陈常青
①“每临大事有静气。”这是晚清两代帝师翁同龢教导弟子时所言。他认为:圣贤之人越是遇到惊天动地的大事、险事,越能沉得住气。古往今来,凡成大事者必有静气。
②淝水之战,谢安率领东晋不足十万的兵力抵御百万虎狼之师,形势不可谓不凶险。可谢安在后方军帐里依然不慌不忙地下棋,可谓“险不惊于心”。前线军报传来,他只随意地看了一眼,又继续下棋。旁边的人实在忍不住了,上前询问前方战况。谢安轻描淡写地说道:“小儿辈已破敌。”可谓“成不喜于色”。谢安用他的表现很好地诠释了静气的内涵!
③那么,一个人的静气从哪里来呢?
④首先,养静气需要不断地去历练和积累。(一)航天英雄杨利伟,在飞船里戴着航空手套,手持操作棒按电脑键盘,做到了200多次操作没有一次失误。载誉归来时,面对记者,他吐露真情:只有经过十几年如一日地刻苦训练,不断积累经验,才能镇定从容地完成这样的操作。
⑤其次,养静气需要多读书。有些人之所以一遇大事就惊慌失措,很大程度是因为心里没底,也就是没有驾驭大事的能力和本领。如何拥有这种能力和本领呢?其中的一个途径就是多读书。俗话说,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二)书籍是人类的精神食粮,通过读书,我们可以汲取前人的智慧,增长才干,克服恐慌。林语堂先生说的好:“读书本是一种心灵的活动。”读书可以安顿好我们那颗动荡不安的心。所以,越是博学的人,视野越开阔,头脑越冷静,处事越镇静。
⑥养静气还要善养正气。只有正气在身,才能淡泊名利,才能不为进退滋扰,做到宠辱不惊。其实静气和正气是相互滋养的,正如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⑦静生于缝隙,树静立于风雨,人静行于世间。人不能没有静气,就像傲视苍穹的红杉不能没有坚固的根基,就像芳香四溢的鲜花不能没有普照的阳光。(三)有静气的人,就如同巍峨的大山,任脚下花开花落,任世间风云变幻,岿然不动,坚定泰然。
(选文有改动)
(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一)________;(二)________;(三)________
( 4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一个人应该怎样“养静气”。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藤野先生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A.“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B.“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
“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C.“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请以“一个美丽的角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必须结合生活,写出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