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乐安二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善于察言观色,与人交往已到了炉火纯青的程度。
B: 再此,我不得不若无其事的说一声:“对不起,让你失望了。不过相信我,一定会报答你的!”
C: 在这危急的时刻,他挺身而出,力挽狂澜 , 扭转了局势。
D: 而如果没有改革,那些扣人心弦的年轻人将面临令人咂舌的生活压力。
2、

下列各句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来自冰岛的火山烟尘近日肆虐欧洲 , 迫使许多机场关闭,航班取消,国家政要被迫改变行程。
B: 进了瘦西湖公园,向徐园方向远望,啊,那么多人,真是接踵摩肩啊.
C: 只有勤奋刻苦,才能在学习上取得丰功伟绩
D: 有些人取得一点成绩,便自命不凡 , 洋洋自得,尾巴都翘到天上去了,这样的人终究不会有大的作为。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先后获得的名号依次是:美猴王——弼马温——孙悟空——齐天大圣——孙行者——斗战胜佛。其中“齐天大圣”是自封的。
B: 相传伊索是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人,所编寓言经后人加工,以诗或散文形式结集,成为后世流传的《伊索寓言》。
C: 《皇帝的新装》作者是丹麦童话作家安徒生,安徒生著有《卖火柴的小女孩》《海的女儿》《拇指姑娘》《白雪公主》等大量优秀的童话作品。
D: 《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记录了孔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4、

古诗文诵读,首先是读准字音。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xiàng)为身死而不受,今(wèi)宫室之美(wéi)之。(《孟子•鱼我所欲也》)
B: (qiān)(mò)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陶潜)
C: 征(pén)出汉(sè)。归雁入胡天:(《使至塞上》王维
D: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 zhì)罚(zāng)(pǐ),不宜异同。(《出师表》诸葛亮
5、

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阅读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部小说的成功之处,往往是塑造了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有着钢铁般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的保尔柯察金,《骆驼祥子》中老实坚忍、吃苦耐劳却一步步走向堕落的祥子等,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 《伊索寓言》中的不少故事都是影射当时的社会现实的,如《狼和小羊》《狐狸和山羊》就以绝妙的讽刺笔法,揭露了当时统治者的残暴和蛮横。
C: 《变色龙》《最后一课》《威尼斯商人》《范进中举》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科夫,法国的都德,英国的莎士比亚和我国清代的吴敬梓。
D: 作为中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章回体小说,《水浒》生动地描写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的全过程,特别是通过写众多草莽英雄不同的人生经历和反抗道路,鲜明的表现了“官逼民反”的主题。
6、下面句子划线词语的词性依次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从崖壁上拉下一条枯藤,伸入一个泥潭里,搅混了浑黄泥浆


A: 名词 形容词 代词 动词
B: 代词 动词 形容词 名词
C: 名词 动词 代词 形容词
D: 代词 名词 形容词 动词
7、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水波粼粼 芸芸众生 万恶不赦 略胜一筹
B: 不可名状 一泄千里 沧海桑田 断壁残垣
C: 怒不可遏 五彩斑斓 根深缔固 骇人听闻
D: 因地置宜 通霄达旦 睡眼惺忪 义愤填膺
8、

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停(zhì) 落(yǔn) 开(chà) 舌(ráo)
B: 婆(suō) 伤(sháo) 粗(kuàng) 寂(chén)
C: 赋(bǐng) 威(shè) 钝(nú) 尺(zhǐ)
D: 钦(chāi) 微(xī) 拘(jǐn) 息(zhì)
9、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避免类似问题的发生,我们一方面思想上要重视,另一方面要进一步加大管理力度。
B: 新建的儿童公园为小朋友提供了观鱼池、转盘、滑梯、超市等游乐设施。
C: 如果考生考前吃得太饱或者太油腻,就会延长消化时间,降低复习效率和考试状态。
D: 由于全社会厉行节约之风,对高端餐饮企业和星级酒店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10、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

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

何人不起故园情。

下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春夜洛城闻笛》是唐代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
B: 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诗的第一句是猜测性的问句,那未曾露面的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打动了许许多多听众,这就是句中“暗”字所包含的意味。
C: 第二句实写了笛声由春风吹散传遍了洛阳城。“散”写出笛声悠扬、深远、飘忽不定的情状,“满”字运用夸张的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出了诗人孤寂的心情。
D: 第三句说明春风传来的笛声,吹奏的是表现离情别绪的《折杨柳》,又用反问手法说谁不会被唤起浓浓的思乡情呢!余韵袅袅,令人回味无穷。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节选,按要求作答。

刈草的孩子

艾青

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刈草的孩子无声地刈草/低着头/弯曲着身子/忙乱

着手/从这一边慢慢地移到那一边/草已遮没他小小的身子了——/在草丛里我

们只看见/一只盛草的竹篓/几堆草/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

1940年

( 1 ) 开头一句“夕阳把草原燃成通红了”,结尾一句“和在夕阳里闪着金光的镰刀……”营造了一种①________的氛围,衬托出刈草男孩②________的特点。
( 2 )阅读泰戈尔的诗句《真理》,以《青春》或《奉献》为题进行仿写。

真理之川从它的错误之沟渠中流过。

——泰戈尔《真理》

仿写: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东坡食汤饼①
吕周辅言:东坡先生与黄门公②南迁③相遇于梧、藤间④。道旁有鬻⑤汤饼者,共买食之。恶⑥不可食。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徐谓黄门曰:“九三郎⑦,尔尚欲咀嚼耶?”大笑而起。秦少游闻之,曰:“此先生‘饮酒但饮湿’⑧而已。”
【注】①汤饼:面条。②黄门公:即苏轼弟苏辙。③南迁:贬谪到南方。④相遇于梧、藤间:绍圣四年苏轼贬海南,苏辙贬雷州,南行途中两人相遇于梧州、藤州之间。⑤鬻:卖。⑥恶(cū):通“粗”。⑦九三郎:苏轼对弟弟的称呼。⑧饮酒但饮湿:只管饮酒,莫管它的味道。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①恶不可 ②徐黄门曰 ③尔欲咀嚼耶 ④秦少游

( 2 )找出与例句中画线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

例句:秦少游闻

A: 无丝竹乱耳
B: 水陆草木
C: 环而攻而不胜
D: 辍耕垄上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黄门置箸而叹,东坡已尽之矣。

( 4 )从苏东坡的言行中.你可以看出他是个 的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门边有个位置

①每次纯净水送过来,这位师傅都匆匆忙忙。在门外脱下鞋子,穿着袜子,绕过过道,进客厅,再到饮水机旁边。我让他穿上拖鞋,他说,没时间,再说地板上很干净。

②一次,我请他抽支烟,坐一会儿。他感激地冲我笑笑,他说他下岗了,到纯净水公司承包了我们这个小区送纯净水的业务。生活还过得去,就是忙,就是累。我说:“我们都是在苦弱中挣扎, 只不过用不同的方式。”他听了,得到安慰似地笑笑。

③星期天,儿子坐在沙发上看电视。这位师傅扛着水进来。儿子用手扇着鼻子,“嗯,有一股气味。”我对儿子眨眨眼,示意他别往下说。这小子不肯罢休:“你没闻到啊?一股浓烈的气味。”

④怒火中烧,我伸手就打。不料,这小子揭竿而起:“打我干吗?就是臭,臭脚臭袜子的臭。” 我一下子呆住了,尴尬地止住了手。但心里还存着侥幸,希望走到门边的师傅没注意也没听见。可是,他站住了,扭过头来,满脸通红,歉疚地说:“别怪孩子,都是我没注意。”

⑤夜里,我跟孩子说:“儿子,这次我真的不能原谅你,这位送纯净水的师傅,也有一个和你一般大的在学校读书的孩子,他将一桶水送到这里,爬上五楼,一桶水只赚一块钱,流了多少汗?” 儿子很委屈,“我只说臭,又没说其他的,你却要打我?”许多事,许多心情,他这个年龄,显然不懂。

⑥再来的时候,这位师傅不再是脱了鞋径直走进来,他在门外窸窸窣窣弄了好长时间。进了客厅——脚上套了两只绿色的、类似塑料袋的鞋套。一种无法言说的尴尬,在彼此间心照不宣。我劝他无须这样细心,他笑一笑,“服务总是讲究质量的。”然后匆匆地干活,匆匆地走。那双绿色的鞋套,一直让我不安。

⑦门边有个位置!坐在沙发上抽烟,我忽然产生灵感。于是,和儿子把饮水机安置到这个地方。这样不要套什么鞋套,站在门槛一伸胳膊就可以换水。一次次地来,他好像没有在意饮水机位置的变化。我不希望他体察到我的用心,这点小小的方便,还需要别人在意么?

⑧几天前,我在小区散步。楼上的一位老人喊住了我,打量了我好半天,“好人!”一声惊叹吓了我一跳,“为什么啊?大爷!”老人说:“送水的那位师傅见人就讲,你为了让他方便,把饮水机移到门边,让家里人进门出门都不方便。”我脸一红,那点微不足道的方便,竟然被郑重地提起。

⑨老人说:“谁家的门边没有位置?再小的事,也能看出一个人,有没有在心里给别人留个位置。”

(选自《北京晚报》2007.4.23,作者查一路,有改动)

( 1 )从全文看,题目中的“位置”既指________,又指________。
( 2 )引用原文语句来分析,“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 3 )为什么要写老人的话?
( 4 )读罢全文,你有怎样的感受?作为文中“儿子”的同龄人,你想对文中的“儿子”说些什么?(共80 字左右)

阅读语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②一个民族的文学,是这个民族的历史。③一个时代的优秀文学作品,是这个时代的缩影,是这个时代的心声,是这个时代千姿百态的社会风俗画和人文风景线,是这个时代的精神和情感的结晶。④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⑤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对了解历史,了解社会,了解自然,了解人生的意义,是一件大有裨益的事情。⑥文学作品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⑦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文化的积累,一种知识的积累,一种智慧的积累,一种感情的积累。⑧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⑨如果对文学一无所知,而想成为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现代文明人,那是不可想像的。⑩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⑪这并不是危言耸听。⑫亲近文学,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是一个文明人增长知识、提高修养、丰富情感的极为重要的途径。⑬这已经成为很多人的共识。

( 1 )解释文中的词语。
缩影( ) 憧憬( )
裨益(   ) 共识( )

( 2 )将上述语段按照文学的特征、内涵、功能以及文学与现代人的发展的关系用“//划分为四层: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⑩ ⑪ ⑫ ⑬

( 3 )上述摘引的文字所使用的最主要的表达方式是( )

A: 记叙
B: 说明
C: 议论
D: 抒情
( 4 )联系全文,具有点题意义的上述语段中的句子是( )

A: ①
B: ⑤
C: ⑩
D: ⑫
( 5 )问题探究:
① 怎么理解: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
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一个“高智商的野蛮人”?
②如何理解“文学是人类感情的最丰富最生动的表达,是人类历史的最形象的诠释”一句中“人类历史最形象的诠释”?
③“优秀的文学作品,传达着人类的憧憬和理想,凝聚着人类美好的感情和灿烂的智慧。”就作者这个看法请你举一个著名的文学作品的例子并稍作陈述。
④作者说:“大量地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也能丰富人的感情。”请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看法或体会。

( 6 )写一段话,把“文学”、“感情”、“修养”三个词语串联起来。(不多于30字)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难免会发生一些事情,这些事情或让你高兴、欣慰,或让你伤心、沮丧,或让你失望、后悔……

请依据上述提示,结合自己的切身体验,将下面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题目:这事真让我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时至今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