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韶关市新丰县沙田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你看他双眉紧锁,沉默不语,恐怕真的是有什么难言之隐
B: 今天天气真好,我们在操场上,真是如坐春风
C: 美国政府在台湾问题上的危言危行 , 只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D: 那位演员虽然淡妆浓抹 , 穿着入时,但是神色却十分憔悴。
2、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习态度端正与否,学习方法能否改进,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
B: 练武术跟练舞蹈,完全是截然不同的。
C: 机会是否会光顾你,在于你是生活中的看客。
D: 现代社会交通发达,万里之外也可以朝发夕至。
3、

结合语境,将下列句子填入横线处,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故宫,位于北京市中心,又名紫禁城,_______。故宫东西宽753米,南北长961米,面积达72万平方米,为世界之最。故宫_______,外国是一条护城河,四周是3400米的城墙。城墙上开有4座城门,南有午门,北有神武门,东有东华门,西有西华门;城墙四角,耸立着4座角楼,角楼有3层屋檐,72个屋脊,玲珑剔透,造型别致,_______。

①为中国古建筑中的杰作

②今天人们称它为故宫,意为过去的皇宫

③整个建筑被两道坚固的防线围在中间

A: ③①②
B: ②③①
C: ②①③
D: ①③②
4、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B: 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
C: 啊!黄河!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D: 容不得束缚,容不得羁绊,容不得闭塞。
5、下面对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一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A: 词题为“壮词”,即内容、情感、形象、语言诸方面都豪放壮美的作品,道出了词人渴望杀敌报国的一片壮心。
B: “八百里”描绘了秋天沙场点兵场面的辽阔宏大与苍凉,烘托出一幅肃杀、庄严的战争画面。
C: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从气势上向人们预示着战争的激烈和胜利。
D: 最后一句中的“可怜”,有特定的意味,写出了作者壮志难酬的郁闷和惆怅。
6、

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  

踏_______,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_______;

痛_______,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_______。

提示:《呐喊》《彷徨》《野草》《而已集》《热风》《十月》《毁灭》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含译作)

《莽原》《奔流》是鲁迅先生主编的刊物。

A: 毁灭 彷徨 莽原 呐喊
B: 莽原 呐喊 毁灭 彷徨
C: 莽原 彷徨 毁灭 呐喊
D: 毁灭 呐喊 莽原 彷徨
7、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派(qiǎn)轻怕重(niān)热(chén)
B: 子(dān)狭(yì)纯(cùi)
C: 职(xùn)教(xùn)安(yán)
D: 民(zhí)薄(bǐ)见异思(qiān)
8、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李白诗作多为浪漫主义,想象天马行空、五彩斑斓;杜甫诗作多为现实主义,忧国忧民,两人的诗作各有千秋,半斤八两
B: 作者把深厚的个人情感贯注在他大部分的诗歌里,字里行间,无不引起读者的强烈共鸣。
C: 对于是否该关闭造纸厂这个问题,相关部门的领导多次协商,但仍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 事故发生后,这些农民来不及多想什么就忘乎所以地参加救援,真是令人动容。
9、

下列句子中,标点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只听那人叫到:“老二住手!是我冲撞了你”。
B: 他责备她的,只有两个嗜好:爱看戏,爱假珠宝。
C: “先生,”他对商人说:“我想请您估估这件东西。”
D: 七、八岁的姑娘家,谁愿意落下这么个名声?
10、

下列对课文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既可悲又可笑:怀着科举失败的隐痛而又以读书人自居;贫困不能自存而又好喝懒做;很想清白做人而又不免偷窃;死要面子、怕人嘲笑而又自欺欺人、迂腐可笑。
B: 短篇小说《热爱生命》描写了一个淘金者在荒原上迷路,在自然环境极端险恶的情况下,与饥饿、寒冷、恐惧和死亡作斗争的故事,表现出人战胜自然、战胜死亡的积极思想。
C: 《孔乙己》《社戏》和《藤野先生》里的“我”都是作者自己。
D: 《变色龙》《蒲柳人家》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和中国的刘绍棠。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鹧鸪天
(宋·辛弃疾)
陌上柔桑嫩芽,东邻蚕种已生些。平岗细草鸣黄犊,斜日寒林点暮鸦。
山远近,路横斜,青旗沽酒有人家。城中桃李愁风雨,春在溪头荠菜花

( 1 )“陌上柔桑嫩芽”句中加线的“破”字,用得非常传神,请做简要分析。

( 2 )说说词中下片划线句子在写法上有何主要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张仪岂不大丈夫哉? 诚:________

②丈夫之冠也,父之 命:________

③以顺为者 正:________

④得志,与民之 由:________

( 2 )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②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③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 3 )在孟子心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结合现在的社会,你认为怎么做才是大丈夫?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耐寒植物如何过冬

李耕拓

①植物生长活动的最低温度通常是0℃。秋天之后,有些植物特别是很多一年生草本植物纷纷枯萎。到了更为寒冷的冬季,冰封的大地上几乎看不到红花绿叶,但也有些“英雄好汉”是不怕严寒的。

②通常而言,即便是同一种植物,冬季和夏季的抗冻能力也不一样在夏季活动期多不耐寒,在冬季休眠期则更为耐寒。这是因为春夏季节,植物生长旺盛,养分消耗多于积累,因而其抗冻能力较弱。如北方的梨树,在-30~-2℃低温下能平安越冬,在春天却抵挡不住微寒的袭击;松树的针叶,冬天能耐30℃的严寒,夏天如果人为地降温到一8℃就会冻死,就是这个道理。

③到了秋天,情形就变了,秋季白昼温度高日照强,叶子的光合作用旺盛;而夜间气温低,树木生长缓慢,养分消耗少,积累多,于是树木越长越“胖”,变粗壮并木质化,树叶里合成了更多的脱落酸(休眠素),这种植物激素被输送到植物枝梢的尖端和侧芽后,这些部位的新陈代谢会受到抑制,从而进入休眠状态,不再萌芽生长,植物体也停止生长。这意味着植物的物质和能量消耗大大减少,养分因此被积蓄起来,树木逐渐有了抵御寒冷的能力,即使叶子在冬天被冻掉,小枝依旧完好无损。

④耐冻植物都有休眠的特点,它们常使用“沉睡”的妙法来对付冬寒。一般而言,处于休眠状态的植株抗寒力强,并且植株休眠越深,抗寒能力越强事实上,多年生植物的季节性休眠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是植物应对不利环境的一大绝招。

⑤此外,每一棵树木都有一副“甲胄”,保护它们娇嫩的组织不受寒气侵袭。这副“甲胄”就是木栓层。每年夏天,树木都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木栓既不透水,也不透气。停滞在其气孔中的空气能够阻挡树木的热量向外散发。树木年龄越大,木栓层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⑥另外,植物还常常会通过细胞膜脱水或合成液态抗冻有机物来增强细胞的抗冻性。有的植物会通过降低自身含水量以适应低温环境,安全过冬。具体来说,就是将水从细胞内排到细胞外,防止细胞内的水结冰。

⑦植物之所以能够这样做,是因为其体内既有自由水,也有结合水,二者的“脾气”大相径庭:自由水在100℃沸腾,0℃时结冰;结合水要高于100℃才沸腾,在比0℃低得多的温度下才会结冰。冬天,植物体内的自由水减少后结合水所占比例则相对增加,使细胞液浓度增高,不易结冰,植物因此可以忍受更低的温度。

⑧当然,如果以上方法还不足以抵抗严寒,一些植物还会通过增加糖或蛋白质、脂肪的含量,或者增强生物膜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来练就更高更强的御寒本领。

(有删改)

( 1 )本文主要介绍了耐寒植物过冬的哪些方法?
( 2 )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第⑦段中加点的“这样”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 4 )下面有关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第①段加点词“几乎”表示对程度的界定,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B: 第③段加点的“越长越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树木积累养分越来越多的样子。
C: 第⑤段中加点的“甲胄”,是指树木在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的木栓组织——木栓层。
D: 本文是一篇事理说明文,作者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一些植物耐寒抗冻的方法。

阅读李汉荣的《父亲的鞋子》(有删改),完成文后练习。
①那年,记得是深秋,父亲搭车进城看我们,带了田里新收的大米和一袋面条。“没上农药化肥,专门留了二分地给自己种的,只用农家肥,无污染,保证绿色环保有机,让孙女吃些,好长身体。”父亲放下粮袋,笑着说。我掂量了一下,大米有五十多斤,面条有三十多斤。鼓鼓囊囊两大麻袋,不知他老人家一路怎么颠簸过的。老家到这个城市有近一百里路,父亲也是快八十岁的老人了。看着父亲一头的白发和驼下去的脊背,我没有说什么,心里一阵阵温热和酸楚。
②父亲看着我们刚刚入住的新房,墙壁雪白,地板光洁,说,这辈子当你的爹,我不及格,没有为你们垫个家底,你们家里,连一块砖我都没有为你们添过,也没有操一点心,也没帮过一分钱,我真的不好意思。只要你们安然、安分,我就心宽了。我不住地说,爹你老人家还说这话,我们长这么大就是你的恩情,你身体不错好好活着就是我们的福分,别的,你就别多想了。
③父亲忽然记起了什么,说,嘿,你看,人老了忘性大,鞋子里有东西老是硌脚。昨天黄昏在后山坡地里搬苞谷,又到林子里为你受凉的老娘扯了一把柴胡和麦冬,树叶啦,沙土啦,鞋子都快给灌满了,当时没抖干净,衣服上头发上粘了些野絮草籽,也没得及理个发,换身像样的衣服,就这么急慌慌了。走,孙女儿,带我下楼抖抖鞋子,帮我拍拍衣服上的尘土。我说,就在屋里抖一下,怕啥,何必下楼。父亲执意下楼,说新屋子要爱惜,不要弄脏了。
④楼下靠墙的地方,有一小片长方形空地,还没有被水泥封死。父亲就在空地边,坐在我从楼上拿下的小凳子上,脱了鞋子仔细抖,又低下身子让孙女儿拍了衣服,清理了头发。上楼,我帮父亲用梳子梳了头发,这是我唯一的一次为他梳头。我看清了这满头的白发,真有点触目惊心,但我又怎能看清,白发后面积压了多少岁月的风霜?
⑤第二年春天,楼下那片空地上,长出了院子里往年没有见过的东西,车前子、野茅草、蓑草、野薄荷、柴胡、灯芯草、野蕨秧、野刺玫,在楼房转角的西侧,还长出一苗野百合。
⑥大家都感到惊奇,有个上学的孩子开玩笑说,这不就是一个百草园吗?大家都说,新鲜,真新鲜。也有人说这个院子向阳,有空地就不愁不长苗苗草草。议论一阵也就不再管这事了。只有我明白这些花草的来历。它们来自父亲,来自父亲的头发、衣服和鞋子,来自父亲的山野。
⑦是的,父亲也许没有带给我们什么财富、权力和任何世俗的尊荣。清贫的父亲唯一拥有的就是他的清贫。清贫,这是父亲的命运,也是他的美德。但是,比起他的没有留下什么,父亲更没有带走什么,连一片草叶、一片云絮都没有带走。
⑧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
⑨连我对他的感念和心疼,他也没有带走,都留在了我的心里。这么说,我的所谓的感念和心疼,说到底还是我从父亲那里收获的一份感情,直到他不在了,我仍然在他那里持续收获着这种感情。而他依然一无所有地在另一个世界孤独远行。
⑩是的,他没有带走的一切,就是他留下的。我看着大地上的一切,是一代代清贫的父亲们留给我们的啊。
⑾何况,我的父亲,曾经,他把他的山野、他的草木、他的气息都留给我们。
⑿他清贫的生命,是那般丰盛和富有,超过一切帝王和富翁。在他的衣服上拍一下,鞋子里抖一下,就抖出一片春天。
⒀父亲越去越远,越去越远,他留下的草木,永世芳香。

( 1 )文章写了有关父亲的哪几件事?这些事情分别体现了父亲怎样的性格特点?

( 2 )根据要求完成下列两小题。
①第④段加点的“看清了”与“又怎能看清”是否矛盾?为什么?
②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 3 )说说第⑩段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 4 )文章以“父亲的鞋子”为题,有什么用意?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人在前进的路上就是两件事——前进和拐弯。前进需要勇气,拐弯需要智慧。爱因斯坦曾说:人的最高本领是适应客观条件的能力。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会拐弯。每个人对这个词理解、掌握和运用的水平不同,就出现了愿不愿、会不会、善不善拐弯的多种情形,由此就造成了千差万别的人生,演绎出五彩缤纷的世界。

请根据上述材料含义,写600字至800字的文章。

注意:①题目自拟,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③不得抄袭、套作。④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职工、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时光小偷”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