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南康市第五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坍塌 菡萏 神彩弈弈 逆水行舟
B: 殉职 陛下 怅然若失 怪涎不经
C: 滑稽 攲斜 随声附和 卒章显志
D: 庇护 企盼 力不暇供 浑为一谈
2、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的使用,不正确的一句是( )
A: 从小性格孤僻的她,自从参加学校的社团活动以后,渐渐变得豁然开朗了。
B: 同学们就毕业晚会究竟怎样开展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C: 前不久发射升空的中继星“鹊桥”,名称源于家喻户晓的民间故事《牛郎织女》。
D: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用笔流畅遒劲,行文劲挺奔放,有一泻千里之势。
3、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国自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10年来,在国际经济体系中的地位获得了突破性的提高。
B: 泰州食品安全委员会在肯定我市取得成绩的同时,希望我市要进一步加强食品安全监管工作。
C: 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承诺到2020年发达国家每年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左右美元,帮助后者适应气候变化。
D: 为期三天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稳中求进”是来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基调。
4、为划线字选择恰当的解释

衣食所安,弗敢也。( )

A: 独自专有
B: 专门、专一
C: 专权
5、

对下面文段中有关修辞方法作用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几天前,我来到乡下,欣赏到一派乡村的春色:①绿油油的稻田衬托着金黄的油菜花,波光粼粼的水塘倒映着袅娜的垂柳,淡淡的绿荫掩映着朴素的白墙黑瓦,是那么的清新,那么的美丽。②轻轻走入田野,一股泥土的清香扑面而来,温暖的阳光下,斑斓的蝴蝶调皮地追随着行人上下飞舞,是那样地让人留恋。四月的乡村到处都呈现出一派生机,简直就是一首生意盎然的田园交响曲。③三月之初,这里还下着大雪,想不到春色还是如约到来,而且比往年更美丽、更妖娆,④这难道不是一种奇迹和幸运吗?

A: ①句使用了排比的修辞方法,从多个方面描绘出春天的乡村清新、美丽的特点。
B: ②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地表现了阳光下蝴蝶翻飞惹人留恋的情景。
C: ③句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早早来到,给乡村带来的美丽。
D: ④句使用了反问的修辞方法,强调了作者对春天的到来带给人们的欣喜。
6、

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吴广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将尉醉,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令辱之,以激怒其众。尉果广。

A: 素:白色
B: 故:故意
C: 数:屡次
D: 笞:用竹板打
7、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对偶)
B: 你永远是个无情的建筑/蹲踞在荒莽的山巅/冷眼看人间恩怨(拟人)
C: 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比喻)
D: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反问)
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电商的兴起,加快了商品销售的速度和质量,极大地方便人们的生活。
B: 能不能提高广大市民的文明素养,是成功创建文明城市的关键。
C: 之所以如此笃定,是因为我们相信时间的力量,成长的力量。
D: 哈尔滨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9、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平时是否努力学习,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
B: 在阶梯教室里,五百多名师生在全神贯注倾听校长的精彩演讲。
C: 各级政府采取措施,加强校园安保,防止校园安全事故不在发生。
D: 过了一会,校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10、王欣近期对句子的用法进行了系统的学习,并利用所学对以下几个句子进行了分析,下列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欢乐 欢畅 欢快 欢欣 解说:这几个词语的感情色彩完全一致。
B: 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真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 解说:句中的“严寒”和“酷暑”是一组反义词。
C: 有人建议,一旦遇到雾霾天气,可采取临时交通管制、错峰上下班、停工停课。 解说:这个句子没有语病。
D: 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再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 解说:这句话中的标点符号运用正确。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古诗词赏析,回答1-2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 1 )这首词上、下片各描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感?

( 2 )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请分析这“壮”表现在哪些方面。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乘中鸣云露车径前,曰:“听下官鼓音,一进而捷。”王先把其手曰:“事克,当相用为荆州。”既而忘之,以为南郡。王败后,明帝收朗,欲杀之;帝寻崩,得免。后兼三公,署数十人为官属。此诸人当时并无名,后皆被知遇。于时称其知人。

(选自《世说新语》)

【注】①“始下”:指晋明帝时王敦起兵造反,东下京都一事。②中鸣云露车:一种车子,车上有望楼以窥敌进退。中鸣,指云车中设置鼓锣,指挥军队进退。③三公:指三公尚书。④署:任命。

( 1 )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一进而/足先登
B: 事 , 当相用为荆州/攻无不
C: 明帝朗,欲杀之/放自如
D: 帝崩,得免/欢作乐
( 2 )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王大将军始下杨朗苦谏不从遂为王致力。

( 3 )结合短文内容,简要分析杨朗是怎样的一个人物?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罗,开饭罗!”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绵缠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 1 )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2 )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第①段的作用。
( 3 )本文语言蕴涵丰厚,生动贴切,富有表现力。请赏析第②段中两个画线的语句。

①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

②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 4 )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⑮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

( 5 )下列对文章的品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第⑮-⑰段卒章显旨,点明了写作目的,揭示了文章中心,升华了作者的情感。
B: 以“总与一缕炊烟有关”为标题,表明文章写作的是“与炊烟有关”的人和事,有揭示内容和主题的作用;还能引起读者的思考,激发阅读兴趣。
C: 本文运用了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多种表达方式,刻画母亲形象,抒写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D: 文章以母亲从炊烟中走出开头,又以母亲站在炊烟中喊“我”结尾,两个实景首尾呼应。
阅读林语堂的《论读书》(节选),回答问题。

论读书(节选)

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黄山谷谓人不读书便语言无味,面目可憎。须知世上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人很多,不但商界政界如此,学府中亦颇多此种人。然语言无味,面目可憎,在官僚商贾则无妨,读书人是不合理的,所谓面目可憎,不可作面孔不漂亮解,因为并非不能奉承人家,排出笑脸,所以“可憎”;胁肩谄笑,面孔漂亮,便是“可爱”。若欲求美男子小白脸,尽可于跑狗场,跳舞场,及政府衙门中求之。有漂亮面孔,说漂亮话的政客,未必便面目不可憎。读书与面目没有关系,因为书籍并不是雪花膏,读了便会增加你的容辉。所以面目可憎不可憎,在你如何看法。有人看美人专看脸蛋,凡有鹅脸柳眉皓齿朱唇都叫做美人。但是识趣的人若李笠翁看美人专看风韵,李笠翁所谓三分容貌有姿态等于六七分,六七分容貌乏姿态等于三四分。有人面目平常,然而谈起话来,使你觉得可爱;也有满脸脂粉的摩登伽,洋囡囡,做花瓶,做客厅装饰甚好,但一与交谈,风韵全无,便觉得索然无味。黄山谷所谓面目可憎不可憎,亦只是指读书人之议论风采说法。若《浮生六记》的芸,虽非西施面目,并且前齿微露,我却觉得是中国第一美人。男子也是如是看法。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条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不是语言无味面目可憎的。简直可认为可爱。亦有漂亮政客……说话虽然漂亮,听了却令人作呕三日。

至于语言无味,那全看你所读的是什么书及读书的方法。读书读出味来,语言自然有味,语言有味,做出文章亦必有味。有人读书读了半世,亦读不出什么味儿来,那是因为读不合味的书,及不得其读法。读书须先知味。这味字,是读书的关键。所谓味,是不可捉摸的,一人有一人的胃口,各不相同,所好的味亦异。所以必先知其所好,始能读出味来。有人自幼嚼书本,老大不能通一经,便是食古不化勉强读书所致。袁中郎所谓读所好之书,所不好之书可让他人读之,这是知味的读法。若必强读,消化不来,必生疳积胃滞诸病。

( 1 )结合文章,说一说文中所举黄山谷所说的“面目可憎”的含义是什么?
( 2 )文章为论述“读书的主旨在于排脱俗气”这一道理,都举了哪些例子?
( 3 )结合第二段内容,说说你怎样理解文中所说“至于语言无味,那全看你所读是什么书及读书方法”这一观点。你同意这个观点吗?为什么?
( 4 )第一段的第一句话正面摆出观点,第二句引用黄山谷的话从反面说明观点。在文中还有类似的用句方法。结合具体例子,说说这样用句有什么好处?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那一次,我失去了‘真’”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认真审题,思考题目中“真”的含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要抒发真情实感。③不少于600字。④书写认真规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巴黎左岸”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