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次填入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这是一片冲淘过的秋天,这是一条栉沐过的山谷,这是一处返璞归真的休闲去处。你要住在溪边, ;你要住在崖下, ;你要住在林间, ;你要住在村头, ……这就是休闲山庄了。 ①可听月下虫鸣夜鸟梦 ②可观石上生云 ③可看水中腾雾 ④田园牧歌就不再是画上的风景。 A: ②③④①B: ②③①④ C: ③②①④ D: ③①②④ |
2、 | 下列划线字中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规矩(jù) 絮(xù)说 惶(huáng)急 B: 诘(jié)问 渴慕(mù) 疮(chāng)疤 C: 恭(gōng)喜 臂膊(bó) 烦琐(suǒ) D: 震悚(shù) 谋(mú)害 霹雳(lì)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读《望岳》,只有理解了作品内容,走进了诗人心灵,才能读出“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B: 今年五月以来,我市大部分地区气温都呈现“飙升”态势。 C: 是否高度重视人才,是长沙成为“全球竞争力提升速度最快的十座城市”之一的原因。 D: 同学们讨论并听取了校长关于培育良好行为习惯的讲话。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神情与苏、黄不属 B: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 C: 右手指卷,如有所语 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D: 一食或尽粟一石 食之不能尽其材 |
5、 |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B: 35421 C: 12534 D: 32154 |
6、 | 下列各组划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涨价 涨红 涨水 头昏脑涨 B: 笼罩 囚笼 笼统 烟笼雾罩 C: 和面 和谐 和气 一唱一和 D: 模子 模板 模具 大模大样 |
7、 | 下列划线的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B: 委:放弃 C: 是:表判断 D: 畔:同“叛” |
8、 | 选出下列各句中划线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 ) A: 凝聚了中华民族智慧的家训,为社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正能量B: 我们对书籍的选择见仁见智 , 但选定的应该是能给我们带来新的智慧和经验的书 C: 2016年,儿童文学的“诺奖”花落中国,当曹文轩走上领奖台时,掌声经久不衰 D: 在互联网上,“网红”是一个鱼龙混杂的群体,我们应该理性地看待它 |
9、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罔然 恣睢 言行相顾 涕泗横流B: 谀词 旁鹜 润如油膏 重蹈覆辙 C: 灵柩 睿智 十拿九稳 怒不可遏 D: 亵渎 阴晦 原弛蜡象 红装素裹 |
10、 | 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啜泣 震撼 共商国事 谈笑风生B: 荒谬 部署 郑重其事 利害得失 C: 恻隐 家具 莫衷一是 不可名状 D: 旁骛 萧索 各行其是 合辙押韵 |
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小题。 [甲]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乙]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① 唐·岑参 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 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 (注释)①“安史之乱”中长安被攻陷,岑参写作此诗时长安尚未收复。 ( 1 )关于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甲诗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诗人的漂泊羁旅之情。 B: 甲诗颈联不仅意象美妙,还蕴含一种生活哲理,突现了新生事物的强大生命力。 C: 乙诗前两句写重阳节诗人遭遇战乱,但依然想要登高、饮酒的愉悦心境。 D: 甲乙两诗中都有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但乙诗还寄托了对饱经战争忧患的人民的同情和对和平的渴望。 ( 2 )阅读画线诗句,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诗句在你头脑中呈现的画面。 |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①由是感激________ ②遂许先帝以驱驰________ ③故五月渡泸________ ( 2 )第①段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 3 )第②段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本段中具体指什么?用原文中的4个四字短语回答。 ( 4 )这两段文字回顾了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临危委重任和________。作者回顾这些往事的目的是什么?________(用自己的话概括作答) ( 5 )下面的一副对联概括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参考示例,从列出的六项中任意选出两项,写出具体所指。 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 【示例】 三顾:三顾茅庐 ①六出: ②七擒: ③东和: ④北拒: ⑤收二川: ⑥排八阵: |
古人过年的“钱习俗”
①在古代过年的“钱年俗”中,“压岁钱”是最重要的一种。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称:“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这个说法,反映的就是“压岁钱”的本义。在同一词条中,富察敦崇又称:“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之‘压岁钱’。”
②压岁钱包含着长辈对孩子的祈望,所以准备压岁钱时都要讨个吉利,多“以百为数”,即压岁钱一般一百文,既不多给也不少给,取“长命百岁”之意,故民间又称压岁钱为“百岁钱”。
③“百岁钱”风俗在民国时仍很流行,民国二十六年《衢县志》记载:过年时,“尊长选大钱数十枚分赐孙子,曰‘压岁’。多至百文为度,亦曰‘百岁钱’。置之卧所,是为‘压岁’。”老家在浙江绍兴的周作人,在其《儿童杂事诗》中便曾回忆了小时候在故乡得压岁钱的情形:“昨夜新收压岁钱,板方一百压枕边。”
④过年时流行的“钱年俗”还有“挂门钱”,这种“年俗”有些地方至今尚存。门钱,顾名思义是挂在门上的钱,又称“黄钱”、“红钱”,在民间眼里它是“喜钱”。但并不是真的流通货币,乃五色纸钱。南宋周密在《武林旧事》“岁晚节物”条记载了当时的年俗:“至除夕,则比屋以五色纸钱、酒、果,以迎送六神于门。”挂门钱风俗是为了迎接门神,到后来挂门钱又被赋予抵御“疫神”的作用,成了避灾驱疫的需要,与门挂桃符是同一原理。
⑤因为放置手法的不同,挂门钱又叫“贴门钱”。乾隆时期的《石首县志》记载,当地大年三十,“贴五彩门神与桃符,并挂纸钱于门壁。”
⑥除了挂钱,有的地方还流行“挂锭”。当然“挂锭”并非是把金锭银锭挂在门上,也是仿的,用锡纸糊成。清顾禄在《清嘉录》中描绘了苏州岁末的“挂锭”风俗:“挂锭,锡纸糊成,间以彩牌方段,玲珑一串。先期买之,除夕接灶,悬于灶神龛之两角,为来年获利之兆。俗有‘一事无成,先买挂锭’之谑。”
⑦与“挂门钱”对应的,还有一种“封门钱”。古人在过年时会将店铺、仓库打封条,这时不说“封条”,而称之为“封门钱”。
⑧门钱并不是一直挂在门上,接下来还有除门钱的仪式,谓之“烧门神纸”,也叫“烧纸钱”。烧纸钱一般安排在新年正月初三,有的地方在正月初一烧。光绪时期的《怀来县志》记载,当地“神前及门户挂黄纸钱,初三日祭奠焚之”;光绪时期的《华容县志》也有类似记载,“正月三日,焚香烧挂门钱”。将门钱放在什么地方焚烧,也不是随便来,要查查老皇历,取喜神方位。
⑨之后“摇钱树”的概念被移植到过年风俗中。摇钱树,简称“钱树”,是民间传说中的一种神树,古人希望钱能生钱,像树上结果子一样挂满枝头,稍微摇摇就会落下金钱来。然而,摇钱树的最初出现并非吉祥物,而是当随葬的冥器来使用的,在汉魏以前特别流行。老北京过去也有岁末挂“摇钱树”以祈年的风俗,那时家家都会准备“摇钱树”,其制作方法在《燕京岁时记》里有记载:“取松柏枝之大者,插于瓶中,缀以古钱、元宝、石榴花等谓之摇钱树。”在南方,过年也流行挂“摇钱树”,与门钱一样,挂在门上,以求新年金钱多多。
⑩摇钱树制作起来并不难,但对普通人家来说还是挺费事的。于是以“摇钱树”为主题的年画应俗而生,“摇钱树”主题的年画成为旧时最受民间欢迎的年画品种之一,即老话所说的,“有钱没钱,买张画过年。”
……
( 1 )文章第③段引用了《衢县志》的记载有何作用?小棉袄
妈只生了我一个闺女,她很满足。她常说:“闺女好,闺女是娘的贴身小棉袄。”而我这唯一的小棉袄却并不暖和,长大后越走越远,远到几乎只成了妈心里的一个念想。然而提及我这个唯一的小棉袄,妈还是很满足,总乐呵呵地说:“闺女好,虽不能贴身,但是贴心啊,走得再远里都有娘。”
如我这般的好闺女、小棉袄,“远、忙、孩子小…”却都成了冠冕堂皇不能经常回家的理由,很多时候,回家甚至成了“顺路”,这不,我又在离家大半年后借着出差顺路回去看看。
到家的时候,爸正在给妈按摩腰,见我回来,老两口激动得像孩子似的,又是招呼吃、又是招呼喝。
正是初冬,妈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翻身都很费劲,穿裤子、袜子都要爸帮着。电话里能装健康,如今面对面,自是装不了了。
“没事,老毛病了。”妈见我看她,强撑着站起来,眉头却死命地皱了皱,我起上前扶她。“我真的没事,那天不小心翻身扭了一下,”妈不停地解释着,双手不停地搓着,像做了错事般。
半夜,我起来上厕所,见妈屋里灯亮着,就悄悄走过去。妈正坐在床前做针线,背驼着,戴着老花镜的眼睛努力眯着。见我进来,她赶紧把手里的针线收起来。
“天冷了,给孩子缝件棉袄,你走的时候捎着。”妈没事人一般捶了捶腰说,“本来早就能做好了,我这老腰不争气。”
“妈,什么年代了,谁还穿这种老棉袄。”见妈如此不顾惜身体,我有点没好气。
“里、表三新的,小孩穿着暖和。”妈用手抻了抻正在上领子的棉袄,手指佝偻着,青筋像蚯蚓般趴在上面,顶针卡在中指,明显看出手有些浮肿。
“妈,以后别做了,我们在南方,根本穿不着。”我有些生气。
“谁说穿不着?南方冬天湿冷、没暖气更难受,十层单不如一层棉。”妈赔着笑,“你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妈也没啥用,帮不上你什么忙,让孩子穿得暖和和的,姥姥也放心。”
“妈,你快睡吧,真的别做了,现在哪里还有人穿这个。”说罢,我收起妈手中的活计,随手把灯给关了。
因为第二天要开会,我只在家住了一晚上。走的时候,妈给我拿了个大袋子,里面塞着乡土味很浓的老棉袄。
“妈,我还要去开会,背着这个像难民似的,人家不得笑话死啊。”我执意不肯拿。
“……”妈低着头,抱着我推开来的棉袄,当了三十多年老师的她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
车来了,我急匆匆地走了。
会开好已下午三点多了,我走出宾馆准备去机场回自己南方的小家,却见老爸在宾馆外面的树下蹲着。寒风过处,他的神情有些枯槁,怀里紧抱着早晨那包棉袄,仿佛要从中找到热气一般。
“爸,你怎么来了?”
“闺女,知道你在这个宾馆开会,我把孩子的棉袄拿来你捎着。”爸不知在这里等了多久。腿有些站不直,手也在抖。
“让你拿你就拿着吧,你妈有类风湿,手指都不太能打过弯来,腰也不行,很久不敢下床了。”爸顿了顿又说,“现在眼睛也看不清楚了,为了给孩子做件棉袄,忙活了个把月,以后不知还能不能再做了,好看不好看的,你就拿着吧。”
“爸。”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随手把口袋里吃剩的半盒润喉片递给他,“我听你晚上老是咳,润润嗓子吧。”
“还是闺女这个小棉袄贴心。快去赶飞机。我也得回家了,你妈一个人在家不行”爸接过润喉片,轻轻拍了下我的肩,帮我理了下丝巾,转身离开了。
看着爸蹒跚的背影,我抱着妈拼着老命亲手缝的棉袄,泪再也控制不住流了出来。
( 1 )按文章内容补充故事情节。妈妈把“我”当“小棉袄”→________→________→“我”抱着棉袄,泪如雨下
( 2 )第二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我们总是在羡慕别人,而对自己所拥有的却常常视而不见。
冬日的暖阳,怒放的花朵,亲朋的问候,动人的文章,甚至是一个小小的善举,一个温暖的眼神……只要用心感受,你会恍然发现: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
请以“原来我也拥有这么多”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