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武安市第八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生疏 累赘 矜持 大无畏 千钧重负
B: 吟唱 钦佩 昔日 弧零零 海市蜃楼
C: 渺小 深宵 醒悟 茉莉花 以身作则
D: 诘问 校对 丰饶 赤裸裸 目不窥园
2、宋江元宵节上东京面圣受招安,暗通名妓李师师。有一个人吹得一口好萧,和李师师拜为姐弟,面见宋徽宗,传递梁山信息,位宋江受招安立下大功。这个人是( )。
A: 燕青
B: 林冲
C: 武松
D: 刘唐
3、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想的教育应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善于探索的水平。
B: 爸的收入很低,还不能养活一家人的生活。
C: 除非加强对抗性训练,中国足球才有可能走向世界,否则连亚洲也冲不出去。
4、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选拔评审组成员时,对年龄、经历、任职时间等方面都有着严格的规定,入选者还要经过理论和技术培训才能成为合格的评审组成员。(“经历”包括“任职时间”,不能并列,删除“任职时间”)
B: 吸烟产生的烟雾中含有上百种对人体有害的化学物质,这些物质使机体发生病变,会引发心血管、肺癌等严重疾病。(删除“使机体发生病变”)
C: 去冬今春,频发的雾霾天气不仅给人体健康带来巨大威胁,而且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应引起环保部门的高度重视。(“影响了人们的正常生活”和“给人体健康带来了巨大威胁”互换位置)
D: 这种网络社交工具的广泛使用,大大加快了信息流通的速度和质量。(删除“和质量”)
5、依次填入文段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在我们所接受的教育中,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工作以后的领导,总是教育我们要积极进取,知难而进,生命不息,奋斗不止。________

①那么,是否人生的一切事情,只有进才能成功呢?其实不是。

②如果说,进需要的是一种勇气,那么,止需要的却是一种智慧。

③止,有时候也是成功的重要因素。

④的确,进取是一个人走向成功必须具备的一种精神。

A: ①④③②
B: ①②③④
C: ④②①③
D: ④①②③
6、下列各句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国不仅是“一带一路”负责任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更是其建设的倡议者。
B: 由于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 国家公祭日的设立表明了中国人民反对侵略战争、捍卫人类尊严、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立场。
D: 近日,国内气候专家飞赴巴黎,阐述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与会代表交换了广泛的意见。
7、一部著作的完成需要很长的时间,请问下列哪部著作的成书时间最长?( )
A: 《徐霞客游记》
B: 《说文解字》
C: 《天工开物》
D: 《梦溪笔谈》
8、下列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至死不谢 鞠躬尽瘁 当之无愧 知人之明
B: 妇孺皆知 截然不同 家喻户晓 锋芒毕露
C: 契而不舍 炯炯目光 仰之弥高 兀兀穷年
D: 心不在焉 无瑕及此 沥尽心血 迥乎不同
9、同学们有幸欣赏到李白唯一存世的书法作品《上阳台帖》,下面对这幅书法作品欣赏正确的是:( )

A: 作品的字体属于草书,用笔放纵自如,参差错落,意态万千。
B: 作品的字体属于篆书,笔法瘦劲挺拔,浓厚朴茂,端庄秀美。
C: 作品的字体属于草书,笔法瘦劲挺拔,浓厚朴茂,端庄秀美。
D: 作品的字体属于篆书,用笔放纵自如,参差错落,意态万千。
10、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先秦的书名,到汉代它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或《诗三百》。
B: 孟子是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孟子》则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
C: 科普作品,一般或多或少地运用文学手段来介绍科学知识,兼有理趣和情趣。
D: 称谓有谦称和尊称之别,如以“尊君”称对方父亲,以“家君”称自己父亲。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宴词

王之涣

长堤春水绿悠悠,畎入漳河一道流。

莫听声声催去棹,桃溪浅处不胜舟。

【注释】①宴词:宴会上所作。②催去棹(zhào):催促船儿离开。棹,长的船桨。

( 1 )用生动的语言描述“长堤春水绿悠悠, 畎入漳河一道流”两句诗所呈现的景象。
( 2 )三,四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咏雪

刘义庆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 1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下划线的词。

①俄而雪________

②公欣然曰________

③与儿女讲论文义________

④撒盐空中可拟________

( 2 )画出句子停顿(标一处)

未若柳絮因风起

( 3 )翻译句子:

白雪纷纷何所似?

( 4 )如果你是这场咏雪比赛的评委,你觉得谢道韫和胡儿谁的比喻更好呢,为什么?
( 5 )假如你穿越到东晋,置身谢家,你认为这个家族有着怎样的家庭气氛?结合文章内容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

野马嘴里有清泉

王宗仁

①跋涉在青藏高原上,你最希望看到蓝天上的太阳。阳光给雪山、冰河、草地铺上一层柔软的锦缎,让你找不着季节的地段,分不清阴山和阳坡,满眼的灿烂!可是有一个地方例外:走在沙漠里,你最怕的是悬挂在头顶的太阳。

②那天,我和作家王鹏随一支测绘队到柴达木盆地深处,去完成一次采访任务。盛夏的中午,天空无语,只有太阳像一盆燃旺的炭火,暴烤得每颗沙粒都在狂跳,甚至发出吱吱的脆响声。望不到边的沙漠像一口烧红的铁锅,仿佛可以把人蒸熟,我们被烈日烤得脊背流油,喉咙冒烟,口渴得要命。一壶水倒进嘴里,根本不管用,谁都巴不得有一条河或一眼泉出现在面前,美美地喝他个饱。

③大多数人的水壶干得可以当锣敲了。同志们忍着干渴赶路,每隔一会儿,便有人举起水壶摇一摇,让大家听听壶底那一点点水稀里哗啦的响声,进行一番“精神安慰”。可是,这能解决什么问题呢!大家的嘴唇干得像撒了一层盐粉,上面裂开了一道道细缝,渗着血迹。

④哪里有水?水在哪里呢?

⑤和我们一起进沙漠的蒙古族老人巴图,是个“老高原”,别人都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他呢,没事一样,不紧不慢地说:“咱们找向导吧,它会把我们领到泉边去的。”

⑥“向导?谁啊?”我发问。

⑦“它终年在沙漠里生活,能不知道哪里有水吗?”

⑧“可是他到底是谁呀?您认识吗?”

⑨巴图大爷捻了捻胡子,又松开手,说:“是野马。”

⑩我们一听泄气了。野马,我当然见过,它不比一般的马大多少,但奔跑起来飞快,像一辆小汽车。

⑪“野马能当向导么?”

⑫“怎么不能?!”巴图大爷认真地说,“野马离开水能活吗?哪里有野马,那里必定有水。”停了停他又说:“碰不上野马,能见到野牦牛、野驴或藏羚羊也行呀。它们都能给我们帮忙。野马嘴里有清泉!”

⑬说得有理。于是,我们十多个人散开去找“向导”。沙丘连绵起伏,热气在晃晃悠悠地升腾着,漠风在不停地扑面而来,我们跑了不少地方,连一片草叶也没有,哪里会有野生动物?

⑭“性急的人总是翻不过雪山的。耐着性子吧,雪莲花是属于爱花的人!”喜欢唱民歌的巴图大爷像在念歌词。

⑮大家轮流抿了一口水壶底的那点水,一边在沙海里勘测,一边继续寻找着野马。

⑯终于,我们看见前面的洼地有一群黑影在晃动。大家像看到了希望,加快步伐走去。看清了:腿细,尾短,粗脖子,鬃毛特别长……啊,是野马!它们正扎着头喝水哩。像一幅油画,一幅又一幅,丰沛在干渴的沙漠上。大家似乎听见了咕噜的喝水声,多么诱人的声音呀!还有一只叫不上名字的鸟站在一匹马的背上,它好自在!

⑰野马发现了我们,长嘶一声,一尥蹄子,没影儿了。那只鸟飞向了天空。

⑱我们立即去追。可是,每个人疲劳加干渴,腿脚没有一点劲了。“同志们追呀,要得到前面的清泉水,只能靠我们自己!”巴图大爷傲然像一位将军,下了命令。说也怪,我们浑身忽地长出一股力气,跑步追了上去。野马没有追上,却在它们刚才停留的地方发现一池清凌凌的水。池子很小,只有洗脸盆那么大。水池周围,那湿漉漉的泥土上,长着丛丛小草,还开放着朵朵小花,美极了。真想不到,茫茫沙漠里还有这么一个“世外桃源”,有水,有草,有花。水池边上留着各种形状的蹄印,显然那些野生动物常来这里喝水。

⑲我们的心儿早就润吱吱了。我却有点舍不得张开口喝这水了,便用手指蘸了一滴水,滴溜溜转亮晶晶的一滴水。它将以强大的抗干渴的力量进入我们的体内,变成汪洋大海征服征途上一切干渴!巴图老人嘹亮地喊了一声:“开始!”大家便同时趴在地上,将嘴伸进水池﹣﹣瞧,这个喝水法,够“野”了吧。

⑳喝足水以后,我们在一起合计了一下,给这个泉起了个名字:望柳池。

我们都希望不久的将来,这儿柳树成荫,鸟语花香。之后,我们又把轻便的帐篷撑起来,这儿就成了测绘队的大本营﹣﹣供水站。

㉑可喜的是,没有多日,当我们告别“望柳池”继续往沙漠深处跋涉后,在别处一群野马的带领下,又找到一眼泉水,大家又给它起名叫“珍珠水”,它成了我们的第二个水站。 有野马这样的好向导,我们在戈壁滩工作就不愁没水喝了!

(选自2016年第2期《小小说选刊》)

( 1 )概括选文主要内容。
( 2 )结合选文,分析巴图大爷的形象。
( 3 )品味下列句中划线词语的妙处。

①水池周围,那湿漉漉的泥土上,长着丛丛小草,还开放着朵朵小花,极了。

②大家便同时趴在地上,将嘴伸进水池﹣﹣瞧,这个喝水法,够“”了吧!

( 4 )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②段画线句子。

“野马嘴里有清泉!”假如你身处生活的“沙漠”,没有“野马”做向导,你将怎样寻找“清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 5 )“野马嘴里有清泉!”假如你身处生活的“沙漠”,没有“野马”做向导,你将怎样寻找“清泉”?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
散文阅读

老 屋

楚岩

⑴绿锈斑斑的铜制钥匙插进去,往上一提,然后把门环一拧,门就开了,推开它,门吱呀一声发出沉重的叹息;同时,门楣上扑簌簌地往下掉落阵阵尘灰。

⑵我离家已经整整九个年头。开始几年,老伴依然和这老屋厮守。每个星期六下午,我如同“候鸟”一样飞回乡下,与老伴相聚。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当我在人生的天空飞累了,可以在此睡个甜甜的觉,亦可躲避外界的风风雨雨。十年以前,我拼尽全力,把所得一个子儿一个子儿地积攒起来,带领妻子和未成年的儿女,每天傍晚到水塘里挖沙,又一担一担地挑回家准备改造旧屋。儿女们累得哭了,我就用美丽的语言,给他们描述住进新屋那种舒坦和惬意……

⑶我们的村子原是一个破败落后的小村。小山坡下,拥挤着几百间各式各样的屋子。这些屋子,当年都是低矮的泥砖建筑,显得零乱、破败、萧条和风雨飘摇。记不清什么时候起,村民省吃俭用,累死累活,自己用田野的泥巴作成泥砖,陆续盖起来了部分泥砖结构的新房子。后来,有人盖起了红砖的屋子。再后来,更有人盖起了水泥的楼房。这一切,仿佛是悄悄进行的,又仿佛是大张旗鼓雷厉风行地涌现出来的。站在高处极目望去,在蔚蓝色的天空下水泥结构的楼房,红砖的屋子、泥砖的屋子与旧时留下来的厕所、猪栏、杂物间交叉错落,黑色的、灰色的、暗红色的瓦面,和新式的水泥银灰色的屋顶,相互映衬,如同白发苍苍的老人、朝气蓬勃的小伙、打扮入时的靓女、天真烂漫的小孩拥挤在一起,年龄老幼不同,衣着斑斓各异。

⑷在一片古老和新潮的交替中,我家的老屋显然算不得十分苍老,但显然已经宛如我一样,成了个年近六旬的初老之人,早已失去了往日的风采。

⑸关上咿呀作响的木门,我到一位朋友家去作客。我们是同龄人,他高我矮,他瘦我胖。儿时,我们一起光着屁股在村前的水塘中戏水,后来又一道去放牛,在田边戽水[用戽hù斗汲水]捉鱼。当晚霞在天边辉映出红色或紫橙色的霞光,我们把斗笠挂在身后,骑在水牛背上,慢悠悠晃悠悠一高一低地回家来。

⑹如今,这位高高瘦瘦的牧童早已发福,成了个红光满面的大胖子,而他家建筑的气势、屋里的摆设,更是把我震住了。啊!十多米长五层高的新楼,琉璃瓦顶,外表装修白绿相间的马赛克,光彩照人。客厅里,一色的欧式家具,真皮沙发,彩电、录像机、音响一应俱全。当年,我的老朋友也有一间老屋,是泥砖盖的,和我的老屋相比,显得太破旧。而今天他的这间新屋,据说是两年前盖起的。沧海桑田;世间更迭,十多年前,当我盖新房时啧啧称赞,认为我有本事攒钱。而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面对他的新屋,曾经自慰于自己的新屋在村中还算时髦的我,不得不自惭形秽了。

⑺那么再过若干年,老朋友的这幢新楼,是否又会变成旧屋而显得落伍呢……

⑻朋友家里,不断有青年男女进进出出,汽车摩托车响声不断,那是老朋友的儿子和他的朋友们,他们都是来探望朋友的小孙孙的。年轻人全都衣着新潮,说话嗓门高,行动快捷,偶然我问起他儿子这幢新楼如何,刚刚做起了爸爸的小伙子回答说:“我爸思想太老土,简直不可救药。当年叫他不要这样盖的,至少要留一个停车场,他偏不接受。你看吧,才两年,门前的车子拥挤不堪,什么新楼,现在已经成了历史文物了!”

⑼看来,我刚才的疑问,已经有了肯定的回答。

( 1 )文章的第一段文字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作者这样写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内容简析。
( 2 )文中“彼时的老屋在我心中,如同鸟儿的归巢”体现了作者对自家老屋怎样的情感?请结合上下文简析。
( 3 )第五自然段画线部分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情趣?这段文字在全文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4 )文章二、三自然段展开了对昔日生活的回忆,从记叙方法来看,这应该是哪种?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些?
( 5 )请你结合课文谈谈对“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为表现这句话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进入初中,我们开启了一段新的旅程,这里有新的校园、陌生的老师同学、新奇的课程、摆满仪器的实验室……还有繁重的功课、成长的困惑、自我的觉醒、生活的质疑等等,如此种种,让我们体验到一种别样的生活。

请以“别样的初中生活”为题,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文章。

作文要求:

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诗歌除外。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③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冷颜”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