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作者、朝代、作品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茅以升——现当代——《中国石拱桥》 B: 叶圣陶——现当代——《苏州园林》 C: 黄传惕——当代——《故宫博物院》 D: 竺可桢——现当代——《奇妙的克隆》 |
2、 | 下列词语中加下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撺掇(cuān) 羁绊(jī) 怅惘(mǎng) 风雨如晦(huì) B: 谚语(yàn) 上溯(shuò) 褶皱(zhě) 巍然屹立(yì) C: 蓦然(mò) 雾霭(ǎi) 狩猎(shòu) 流水潺潺(chán) D: 沙砾(lì) 龟裂(jūn) 渲染(xuàn) 戛然而止(gá) |
3、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 ( ) A: 自从古人写了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的诗,多有把它当做品评山水的论断。B: 《故乡》选自《呐喊》(《鲁迅全集》第一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C: 他想知道“铁块比木块重”这种说法是否科学。 D: 为了激励和教育学生,洪泽外国语中学于9月18日下午组织初一年级召开了以《不忘九一八 保卫钓鱼岛》为主题的主题班会。 |
4、 | 下列词语中没有别字的一项是( ) A: 滞碍 田圃 锲而不舍 红妆素裹B: 阔绰 妖娆 吹毛求疵 喏喏连声 C: 旁骛 沙哑 媚上欺下 自知之名 D: 商酌 喧攘 咬文嚼字 袖手旁观 |
5、 |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B: ②⑤③①④ C: ①③④⑤② D: ①②⑤④③ |
6、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B: 鉴于拿燃烧瓶、扔汽油弹等对抗性表达方式有诸多弊端,老百姓开始相信依法维护自己的权利要好得多。 C: 为了地铁能够早日通车,工程技术人员处心积虑地克服了许多困难。 D: 杭州大进巷有五眼古井,素有“钱塘第一井”之称,老杭州几乎无人不晓。在杭州人口口相传的故事里,著名的张小泉剪刀、朱养心膏药都因这几口井而相得益彰。 |
7、 | 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把一堆水鸭蛋拿给一只麝(shè)香鸭代孵(fú),小凫的羽毛一干,也是马上就逃走了。 B: 长髯覆盖了两颊(xiá),遮住了嘴唇,遮住了皱似树皮的黝(yǒu)黑脸膛,一根根迎风飘动,颇有长者风度。 C: 有些人有一种错觉,似乎优雅风度就是矫(jiǎo)揉造作,是出于无聊,是附庸风雅,是毫无意义的忸怩(niē)作态。 D: 每走一步都要粘(zhān)住鞋,刺骨的寒冷吞噬(shì)着他们已经疲惫不堪的躯体。 |
8、 | 根据《红岩》内容拟写的一副对联,上联是“阴云满天恐怖白雾绕山城”,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霉饭充饥忠于党歌乐山下 B: 丹心一片染血红岩迎黎明 C: 冰雪严寒方显出梅花香气 D: 铁链哗哗誓死抗争卫信仰 |
9、 | 下列词语中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政躬违和经纬万端巧言令色 B: 难辞其咎束装就道倍受揉躏 C: 瘦骨嶙峋取义成人凤凰涅槃 D: 无可厚非积畜蕴藏无边无垠 |
10、 | 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记是一种古代文体,可以通过记人、记事、记物、记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和主张。我们已经学了韩愈的《小石潭记》,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以及范仲淹的《岳阳楼记》等。 B: 艾青因长诗《向太阳》《火把》借歌颂太阳、索求火把表达了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美好愿望,被称为“太阳与火把”的歌手。他的这两首诗歌都是自由体诗的代表。 C: “迁谪”是贬官的意思。“迁”是指官职的变化,如《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左迁”指的是降职流放,那么“右迁”指的就是升官。 D: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周树人的《且介亭杂文》,这是一篇驳论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作者发出了中国人当自强自信的呐喊。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即事 径暖草如积,山晴花更繁。 纵横一川水,高下数家村。 静憩鸡鸣午,荒寻犬吠昏。 归来向人说,疑是武陵源。 ( 1 )“鸣”“吠”两词在全诗写景方面起到了什么作用?( 2 )最后一句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问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秦计曰:“齐、楚救赵,亲①,则将退兵;不亲,则遂攻之。”赵无以食,请粟于齐,而齐不听。苏秦谓齐王曰:“不如听之以却②秦兵,不听则秦兵不却,是秦之计中。且赵之于齐,隐蔽③也,齿之有唇也,唇亡则齿寒。” 【注释】①亲:指关系友好,亲近。②却:退。③隐蔽:指屏障。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文中的意思。①肉食者鄙 ________ ②神弗福也 ________ ③而齐不听 ________ ④苏秦谓齐王曰 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秦攻赵长平,齐、楚救之。 ( 3 )阅读【甲】【乙】两文,概括曹刿和苏秦在人物形象上有什么共同之处?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书香书院门
①作为一个十三朝古都,西安曾是世界上最繁华的最国际化的大都市。虽然,那时候离现在已经很久了,那一座辉煌的城市,已经消失在历史里,留下的是一个破旧的残骸。但是,这样的一座城市,总会留下点东西——不仅仅是在书本上。当一个辉煌的城市渐渐从岁月里走远的时候,至少,他会留下一个背影,耐人寻味,书院门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
②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西北四大书院之冠。
③据说,它是一个明代的叫做冯从吾的工部尚书,给皇帝上书,说皇帝“沉溺酒色、荒于朝政”,结果被革职回家,然后潜心研究易理,在宝庆寺讲学,后来又拉上陕西省当时的最高行政长官汪可受,进行“联镳会讲”,来听讲的人足有几千人,所以从此把那个地方修了一所书院,就是关中书院。
④冯从吾积极参与当时的政治斗争,与“千人所指,一丁不识”的魏忠贤势不两立,成为东林党人在西北的首领。并在此设立书院,以此作为阵地,以“天地万物一体为度量,出处进退一丝不苟为风操”作为兴学宗旨。中国书院大致始于初唐而盛于南宋,但在中国文化史上东林书院绽放和折射出来了独特的光彩。关中书院就是它的光和影在这儿的摇曳。那幅脍炙人口的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国事、家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依然闪烁在这里。当时一群文化人在此开始了他们的文化远征,这里不是遗老遗少的“诗酒文会”,不是空谈心性的象牙塔,也不是钻营苟且名利之场。这里曾是一群文化血性男儿的神圣祭坛,在这里他们讽刺朝政,裁量人物,指针时弊,在风雨飘摇中为一片明朗的天空大声疾呼。他们躬行实践,高标独立。研究经世致用之学,于万马齐喑中开启明清实学思想的先河,但家国天下之事他们时时念念于怀。片纸尺牍背后凸现出的强烈忧患意识,令人五内沸然。现在漫步在这古色古香的街巷,也许脚下的土地就是昔日的大贤们走过的地方,照耀了他们的日月依然在这里普照。“江山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关中书院建成以后不久,魏忠贤灭了东林书院的一帮文人,顺便把关中书院也收拾了一下,冯从吾也被累及。然后,熹宗一道圣旨把关中书院拆了。一直到康熙3年,关中书院才被重建起来。
⑤书院建筑规模宏大,中间讲堂6间曰“允执堂”,左右南屋4间,东西号房各6间,讲堂后边有假山,“三峰耸翠”,“宛若一小华岳”,讲堂前半亩方塘,竖亭于中,砌石为桥。书院有门两重,大门二楹,二门四楹,郡丞刘孟直书“八景诗”以壮其观,学者王大智书隶字为书院题名。
⑥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关中书院改建为陕西省师范大学堂,当时成为西北5省的最高学府,民国时改为省立师范学校,直至解放。现在为西安师范学校及附小。
⑦1990年8月,碑林区政府开始对书院门进行大规模改造。1991年6月,书院门主体工程基本完成,当年十月,书院门这条古文化街旧貌换新颜。
⑧改造后的书院门恢复了昔日的文化色彩。厚重、有力的颜体街名使街西的牌坊与街内的建筑浑然一体。于是“碑林藏国宝,书院育人杰”这副楹联便也名副其实。过去的关中书院如今是“西安师范学校”,当年的莘莘学子为了金榜题名,而在此挑烛攻读,孜孜发奋。他们留下了书斋、留下了学堂、留下了功名,也留下了勤奋刻苦的求学精神。如今的一代代新人又从这里起步,再继教书育人之伟业,再作学子,再作园丁。
⑨如今的书院门,已成为古都西安的书画荟萃之地。在这里,名人字画与业余作者竞相生辉,这里既有现场泼墨的作品,又有传世的精品的展出,既有街头地摊铺排出售,又有高雅之堂陈列标价。人物、山水、花鸟,应有尽有,书画作品争奇斗艳,凡爱好者人人皆可作画,也可卖画。
⑩漫步在这条艺术的长街,面对这对仗奇巧、妥帖正稳、言简意深的楹联,面对文房四宝散发的墨香,我们感叹老街的变化,我们感叹智慧的西安人,修复了一段传奇,也修复了一道风景。
(根据相关材料改变)
( 1 )开头第①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 2 )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书院门的?请简要概括。( 3 )本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请具体分析。( 4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相符的一项是( )A: 书院门的地名起源于在它里面的关中书院,关中书院是明、清两代陕西的最高学府,也是全国四大著名书院之一,四大书院之冠。窑变
余显斌
①他开一爿店,在一弯水边,上写铺名:名瓷之家。各种瓷器,琳琅满目。客人来寻,踏过石桥,转过一片竹林,沿一道逼仄的门进去,眼前一亮,面前柜上摆着罐、杯、壶、瓠等,有的天青色,有的白如银子。还有一种瓷,胎质厚实朴重,黑色质地上流淌着白斑蓝彩,泛着曲幽蓝光,让人眩晕。
②这,就是闻名的鲁山花瓷。
③鲁山花瓷是瓷中名品,百闻难得一见,因此,市场上算稀罕物,可是,他的店里,却也做着鲁山花瓷的生意。
④买家只许看,选准了,他才拿出瓷器让对方细看。在他这买瓷的,尤其是鲁山花瓷的,一般都信任他。因为,他是鲁山花瓷的权威。一尊鲁山花瓷拿来,不要放大镜,他用手一摸,用鼻子一闻,嗯,宋代的,绝对宋代的,瞧这质地,这手感。一查,果然是宋代的。也因此,他的那家店,人来人往,生意很好。
⑤当然,有时买主一个电话,他也会乐呵呵地送货上门,仅限于本市。以他的说法,不为挣钱,只为交友,志同道合嘛。
⑥有人出三万元钱,想买他一个罐。那天,是个春雨天,天青色的烟雨无边无没地下着。他用纸盒__________(A.随手
B.仔细)装了个小小的鲁山花瓷罐,提着,走了出去。
⑦由于路近,他没有打车,走过小巷,出了竹林。这时,一辆三轮车冲了出来,他躲闪不及,手一松,纸盒落地,“哐”的一声全碎了。
⑧三轮车司机傻了眼,跳下来道:“没事吧,大哥?”他火了:“没事?瞧我这罐。”三轮车司机说:“不就一个罐吗?多少钱!”
⑨就在这时,买主打来电话,说三万元已备好,罐怎么还没送来?他将电话让司机听了,三轮车司机顿时结结巴巴道:“三-三万元啊?”他眼一翻:“现在知道不是你家腌菜罐子了吧?”三轮车司机呆了一会儿,一咬牙:“我赔!”他哼了一声:“你有钱吗?算了算了,就当我募捐了,做了善事。”说着,他不想再纠缠下去,转身就走。
⑩回到家,他拿了另外一件青山花瓷瓶,四耳的,黑底白釉,装入一个纸质的盒子,去了买主那儿。三万元钱也就到了手里。
⑪这样的生意,他一天会做几起,所以撞碎鲁山花瓷的事,他也就慢慢忘了。
⑫一个寒风凛冽的冬日清晨,他刚开门,一个人影戳在眼前,抬眼一望,不是别人,正是那个三轮车司机,司机吸溜着鼻子,显然站了一会儿了。看见开门,司机连忙把手里紧紧裹着的蛇皮袋层层打开,抖抖索索捏出几卷钱,一张张地数,整整三万,放在他手中。
⑬司机交了钱,嘘了口气,好像多大一个心事了了。他张张嘴,想说什么,可又没说出来。直看着那人骑上三轮车,哪嘟嘟地走了,一直消失在晨雾中,消失在他视线的尽头。
⑭他拿着钱仍呆呆地站在那儿,心中有股烈焰在燃烧,在蒸腾,在激流澎湃,以至于他虚汗淋漓。因为,只有他知道自己卖出去的鲁山花瓷里,有个别是赝品,是自己手制的。
⑮那天,三轮车司机撞碎的就是一尊赝品。他当时之所以没让赔,一则赝品不值钱,再则怕闹开了被行家发现,看出其中的māo
nì。
⑯鲁山花瓷,是高温下的一种美丽的窑变。
⑰他没想到,一个三轮车司机,竟让自己心中发生了剧烈的窑变,也如鲁山花瓷一样,放射出一片洁净的蓝色。当天,他找到三轮车司机退还了钱。以后,他的“名瓷之家”中,再也没有赝品了。
(有删改)
( 1 )根据第15段的拼音,在横线上写上汉字。māo nì________
( 2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小说的主要情节。请选择其中一题完成作文。
(1)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常常会因面对父母、老师、朋友的关爱而感到幸福;面对失败挫折而感到无助;或是一个人独处而感到孤独……只要你细细品尝生活就能感受到其中的各种味道。
请以“感受_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在横线上补上词语,如:幸福、孤独、成功等;②以记叙为主,兼有抒情或议论;③有真情实感;④600字左右。
(2)人总在变化___________从待人接物到处事态度,从言谈举止到心理状态,从衣着打扮到气质风度,从兴趣爱好到目标追求,当人生开始一个新阶段的时候,这种变化来得更猛。现在,你走进初中校门了,你发觉自己在不经意之间已悄然发生变化了吗?
请你选择某一方面,与你小学时进行比较,以“我在变”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