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不是一件稀有的、独一无二的作品。 B: 请假设人类幻想的某种令人手忙脚乱的洞府。 C: 这是某种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 D: 在不可名状的晨曦中依稀可见。 |
2、 | 下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河颂》以热烈的颂歌形式塑造黄河的形象,表达了中华儿女向她学习的决心。 B: 《土地的誓言》是作家端木蕻良写的一篇散文,抒发了作者对沦丧的故土的思念。 C: 《木兰诗》叙述了一个古代女子替父从军的故事,反映了巾帼不让须眉的思想。 D: 《老山界》是一篇革命回忆录,采取了插叙的方法,有详有略地描写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详细情况。 |
3、 |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嘶哑(sī) 汹涌(yǒng) 黎明(lí) 柔嫩(nèn) B: 咽喉(yān) 琴弦(xuán) 泄洪(xiè) 呢喃(ní) C: 悲愤(fèn) 括号(kuò) 篡改(chuàn) 鲜妍(yán) D: 踊跃(yuè) 浓厚(nóng) 愁苦(còu) 冠冕(ɡuàn) |
4、 |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B: 红衣青年仿佛一个完全的外行。 C: 眼前的山,已把夏天的翠裙换成了深秋茶绿色的晚服。 D: 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
5、 | 李清照词中的"绿肥红瘦"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 ) A: 晚春 B: 仲夏 C: 初秋 D: 初冬 |
6、 | 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锲而不舍 推敲 轻而一举 不言而喻 B: 穿流不息 一帆风顺 脍炙人口 直接了当 C: 劝诫 枯躁 伦理 羡慕 D: 前仆后继 玄虚 慨叹 诬蔑 |
7、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诲恨 温驯 陛下 人迹罕致 B: 企盼 惩戎 头衔 美不盛收 C: 搓捻 虑待 澄澈 神彩奕奕 D: 奥秘 勋章 缥缈 畏罪潜逃 |
8、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临近春节,商场里新增了糖果、对联、速冻饺子、山核桃等年货专柜。 B: 一到秋冬季,不少人就会出现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皮肤干燥、瘙痒甚至皲裂等。 C: 漫步于风光旖旎的大明湖畔,皎洁的月光和悠扬的歌声从远处传来。 D: 为防止水灾之后无疫情,医务人员日夜巡查,吃住都在堤岸上。 |
9、 | 选项中的三位作家分属不同朝代的一项是( )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④⑥ |
10、 | 请选出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翘首(qiáo) 缄默(jiān) 澎湃(bài) 骄揉造作(jiǎo) B: 锃亮(zèng) 狩猎(shǒu) 秀颀(qí) 轻歌慢舞(màn) C: 婆娑(suō) 冗杂(yǒng) 秘决(huì) 接踵而至(zhǒng) D: 蹒跚(pán) 亵渎(xiè) 悄然(qiǎo) 深恶痛疾(wù) |
阅读宋词《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完成问题。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燕王好乌,庭有木皆巢①乌,人弗敢触之者,为其能知吉凶而司②祸福也。故凡国有事,惟乌鸣之听。乌得宠而矜③,客至则群呀之,百鸟皆不敢集也。于是大夫、国人咸事④乌。乌攫腐⑤以食腥于庭,王⑥厌之。左右曰:“先王之所好也。”一夕,有鸱⑦止焉,乌群睨⑧而附之,如其类⑨。鸱入呼于宫,王使射之,鸱死,乌乃呀而啄之。人皆丑之。 (选自刘基《郁离子》) 【注释】①巢:搭窝。②司:掌管。③矜:自尊自大。④事:饲养。⑤攫腐:抢夺腐肉。⑥王:指后来继位的燕王。⑦鸱(chī):鹞鹰,一种鸟类。⑧睨:斜眼看。⑨如其类:好像对待自己的同类一样。 ①国人咸事乌 咸:全,都________ ②乌群睨而附之 附:靠近________ ③人皆丑之 丑:丑陋________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人弗敢触之者 ②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B: ①乌得宠而矜 ②人不知而不愠(《论语》) C: ①客至则群呀之 ②出则无敌国外患者(《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D: ①乌攫腐以食腥于庭 ②受任于败军之际(《出师表》) (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鸱入呼于宫,王使射之,鸱死。 ( 4 )选文中的乌鸦意指朝廷中的“奸佞小人”,请你根据文意概括其形象特点。( 5 )根据你对选文的理解,为后来继位的燕王提两条治理国家的建议。 |
伤口
周海亮
他坐在正午的阳光里,面前的细铁架上绑着一只白晃晃的口琴。A他的额头和脸频上挂着亮晶晶的汗水,他微笑着,尽量用口琴吹出悦耳并且连贯的曲子。可是那曲子并不连贯,它断断续续,调子甚至跑出很远。他端坐着,脸上露出抱歉的表情,口琴声却并不停歇。他旁边放一个红色的小塑料桶,偶尔有行人走上前来,往塑料桶里扔一张零钞或者一枚硬币。他并不看行人,更不理会那个塑料桶。他只顾吹他的口琴。
人们注意到他肘部以下的袖筒空空荡荡,那袖筒随着他身体的微小动作而轻轻摆动。
男人带儿子横穿了马路。他们站在不远处听他吹琴,男孩说那里有个人在“演奏”。男人说他不过是在胡乱地吹口琴。男孩坚持说:“不,不,他在认真地演奏。”
然后,男孩跟父亲要十块钱。什么? 男人吃了一惊。
“五块钱也行。”男孩让了一步。“你要给那个人五块钱?”
“是,我想给他五块钱。”男孩认真地说,“我们听了他的演奏,我们应该付钱……他那么认真,他没有胳膊……”
男人想了想,掏出五块钱递给男孩。男人拉着男孩的手,径直走到他的面前。恰逢一曲终了,他括起头,舔一舔干燥的嘴唇,冲男人和男孩笑笑,然后将头深低下来,在肩膀上擦一擦汗水。男孩捏着五块钱,向前跨一步,试图将钱扔进他面前的红色塑料桶。
“稍等。”男人说。他将五块钱重新握到手中。男孩不解地看着自己的父亲。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对他说。
他再一次抬头,再一次看面前的男人。他的脸呈现出紫黑的颜色,分不清是因了阳光的照晒还是因了男人的话。他的嘴微张,嘴唇轻轻抖动,然而,他没有说话。
“我得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重复说,“你知道,现在骗子太多……我不想让我和儿子再一次受到欺骗。我绝对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想证明你是在乞讨……请你原谅我……”
“可是我不是在乞讨。”他说。
“你不是在乞讨?”
“我不是在乞讨。我只是艺人——在大街上吹口琴的艺人。”
男人不知是否应该把手里的五块钱扔进塑料桶。他迟疑着,愣怔不动。“我还是想看一看你的胳膊,”男人坚持说,“我真的没有别的意思,我只是想证明一下……”
他低下头,久久不语,然后,将嘴唇重新凑近口琴,吹起另一首曲子。他似乎完全沉浸到自己的曲子里,对面前的父子二人视若不见。
男孩看着父亲。他感到不知所措。最终男人还是将那五块钱扔进了塑料桶。他拉起男孩,转身,往回走。他们需要重新横穿马路。
身后的口琴声戛然而止。“稍等!”他喊住父子二人。他努力低下头,用牙齿咬开胸前的两粒纽扣。一滴汗水恰在这时滑过额头,滴进他的眼睛。他用一种艰难并且笨拙的姿势脱下身上的T恤衫,男人和男孩同时看到他丑陋并且可怜的残肢——的确,他的两个肘部以下,空空如也。
男人和男孩,同时愣住。男人开始不安和尴尬。男人说:“对不起。”
B他笑一笑,重新用笨拙并且艰难的姿势将T恤衫穿好。他再一次低下头,用牙齿仔细地系上胸前的两粒纽扣。他抬头看看男人,对男人说:“请收回您的钱。”
什么?男人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请收回您的钱。”他重复一遍,“我想您还是认为我在乞讨——只有认为一个人在乞讨,才会在意他是否伤残……但事实上,我并不是在乞讨,我只是艺人……我给您看我的胳膊,既非为了博取您的同情和怜悯,更不是为了得到您的五块钱……”
他用光秃秃的肘部指指面前的小男孩,说:“我把伤口展示出来,只是想让您的儿子相信,这世上,并非所有需要帮助的人都是骗子;这世上,至少还有诚实……”
他埋下头,再也不肯说话。少顷,又一支曲子在正午白晃晃的阳光里飘荡开来。
( 1 )请以小说中小男孩的视角概括小说主要内容。(材料一)
亲切不可抗拒,但它应该是真诚的,而不是虚假的微笑或伪装的面具。
(奥列利斯)
(材料二)
春秋时齐国连年灾荒。有个叫黔敖的富户在路边设了一个粥摊来周济逃荒的穷人。一天,黔教看见一个人用袖子蒙着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过来,就高声喊道:“喂,来吃粥。”来人抬眼看着黔敖说:“我因为不吃嗟来之食才落到这样的地步。”说完他谢了黔敖又向前走去,最终饿死在路边。
读点诗词养点气
张华兴
①中国自古就是诗的国度。悠悠中华几千年历史,延绵不绝的,是博大精深的古诗文对炎黄子孙潜移默化的熏陶。那些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感人至深的诗家情怀,不仅传递着古诗词的韵律和丰富的情感,更为重要的是能使人读出浩气、骨气、地气、清气。读诗词,可以让我们学习古往今来仁人志士的气节情怀,汲取诗词歌赋的精神给养。
②读诗词养点浩气。南宋诗人文天祥的《正气歌》,就是浩然正气存乎天地之间的代表作,感情深沉、气壮山河,充分体现了崇高的民族气节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李白有“澹然养浩气,欻起持大钧”的高歌,谭嗣同有“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坦然,陈毅有“取义成仁今日事,人间遍种自由花”的自豪……有了些许浩气,心胸就豁达,境界就高昂,正如宋代诗人丘葵所言,“浩气养成天地小”。
③读诗词养点骨气。骨气是人之脊梁,无骨则无节。李太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郑板桥“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以及唐代诗人李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的骨气,就是浩气、正气的延伸,也是做人从政的精气神所在。
④读诗词养点地气。古往今来,诗词之魂在“接地气”,没有地气的吟风弄月、自我欣赏,是没有多大生命力的。流传下来的诗词大多地气充足,滋养丰厚。从“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之劳,到“位卑未敢忘忧国”之忧,从“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之盼,到“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之安,无一不是生活的营养、人生的积淀。正如所说,“我国久传不息的名篇佳作都充满着对人民命运的悲悯、对人民悲欢的关切,以精湛的艺术彰显了深厚的人民情怀”。
⑤读诗词养点清气。清正廉洁是古之取士的标准,也是为官事政的要求。古代为官者多是文人出身,既崇尚清廉的操守,也持守清正的襟怀,自然也是我们今天亟待补充的从政营养。王昌龄坦荡胸襟,“一片冰心在玉壶”;李商隐谆谆告诫“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于谦剖心自勉,“要留清白在人间”“清风两袖朝天去”;王冕慨然挥毫“只留清气满乾坤”……宋代诗人龚日升概括得妙:“千首新诗,一轮明月,两字清廉。”
⑥真诚呼吁大家读些诗词,丰富学识,提升境界,装点人生。
(2016年05月26日《人民日报》05版,有改动)
( 1 )选文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了“读点诗词养点气”这一中心?小姑娘在公交车上闭目而睡。乘客甲:“小朋友,醒醒,你会不会坐过站了?”乘客乙:“小朋友,快醒醒!”小姑娘纹丝不动。乘客们:“睡这么熟?推她一下!”乘客甲轻轻在小姑娘的胳膊上拍了拍,小姑娘没有动静;乘客乙面带惊悚,伸出手指戳了戳,小姑娘还是没反应…
要求:①可以据此开头续写故事,可以据此发表见解,也可以叙写经历。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作。③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立意自定,文章不少于500字。④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