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郑州市上街实验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通过这次丰富多彩的活动,使我们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B: 他这种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榜样。
C: 老师那和蔼可亲的笑脸和谆谆的教诲总是浮现在我眼前。
D: 中国人民有信心把自己的国家建设得更加美好。
2、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成语或熟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怒不可遏地扬起手往桌上一拍,霍地站了起来。
B: 全校同学目不暇接地聆听着科学家精彩的学术报告。
C: 有个别学生上网成瘾,执迷不悟 , 浪费了大好年华。
D: 人们常用谚语“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劝勉别人不要嫌弃行业不好,任何工作都能创造出超人的业绩。
3、

给下列句子重新排序,使文段上下语意连贯。( )
郑州地铁标志以“中国”、“中州”、“中原”的“中”字为主体形象,喻示郑州从古至今都是华夏的“天之中”、“地之中”。
①既有现代轨道交通行业特性
②使其在形态上颇似四通八达、往复运行的轨道
③“中”标志的左右两侧蕴含着以现代艺术手法表现的殷商青铜器饕餮纹元素
④以装饰的艺术手法将“中”字进行变形
⑤又包含了中国之“中”的中原、中原之“中”的郑州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

A: ③⑤④②①
B: ④②③①⑤
C: ③④②⑤①
D: ①④②③⑤
4、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新丰城往西北,出殇阳关,便是一望无际的荒原,鹰翔千里,草长莺飞 , 举目皆是颓败的景象。
B: 当音乐声戛然而止的时候,音乐大厅出奇的寂静,接着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C: 一些老艺术家几十年如一日,银幕上下名副其实 ,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即使生活有困难,也不在金钱面前缴械投降。
D: 钱学森有一句名言“我姓钱,但是我不爱钱”,至今读起来仍是震耳欲聋 , 令人感慨万千、肃然起敬!
5、下列句子中朗读停顿有误的一项是( )
A: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B: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C: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D: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6、下列句子没有用比拟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还有一问,是:“公理”几块钱一斤?
B: 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C: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D: 咆哮的洪水像猛兽一样吞没了整个村庄。
7、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他们家是贫中之贫,真可以说是贫无立锥之地
B: 年少的季羡林寄人篱下 , 经济不能独立,空有雄心壮志,无法实现。
C: 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得到了能力上的锻炼,也享受到了天伦之乐
D: 刚才吓唬她的大个子现在呆若木鸡
8、下列各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
B: 傲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C: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D: 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9、选择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

少男少女们从我的身边走过。飘动的黑发, ,仿佛整个世界都洋溢着他们的歌声和笑语

A: 清澈的眼神,鹿一般轻盈的脚步,腮边的红晕像两朵花
B: 鹿一般轻盈的脚步,眼神的清澈,花一般清新的红晕
C: 清澈的眼神,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
D: 花一般清新的红晕,鹿一般轻盈的脚步,清澈的眼神
10、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粗(guǎng) 健(jiǎo) 翅(xiāo) 暴(nǜe)
B: 古(gèn) 伏(zhé) 分娩(wǎn) 跚(pán)
C: 日(yì) 忽(shū) 叱(zhà) 倜(tǎng)
D: 璀(càn) 骨(suǐ) 立(chù) 窗(xián)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诗歌,回答相关问题

移家别湖上亭
戎昱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 1 )诗人“别湖上亭”时,触动他情思的景物有哪些?

( 2 )请赏析诗歌的三四句“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相关问题。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 1 )解释下列画线的词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便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便向路,处处志之 迷,不复得路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
①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 3 )“黄发垂髫”分别指代什么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生活图景?

( 4 )《桃花源记》中,你认为作者追求的理想境界是什么?结合当今社会实际,简要说出你对建设和谐社会的认识。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段,然后回答问题。

后来,父子俩都在心里清楚了这一点: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这样反而好了。时间一久,再面对天空一片浮云,再面对这浩浩荡荡的芦苇,再面对这一缕炊烟,就不再忽然地恐慌起来。

鸭子在这里长得飞快。很快就有了成年鸭子的样子。当它们全部浮在水面上时,居然已经是一大片了。

杜小康注定了要在这里接受磨难。而磨难他的,正是这些由他和父亲精心照料而长得如此肥硕的鸭子。

那天,是他们离家以来所遇到的一个最恶劣的天气。一早上,天就阴沉下来。天黑,河水也黑。芦苇成了一片黑海。杜小康甚至觉得风也是黑的。临近中午时,雷声已如万辆战车从天边滚动过来,过了一会,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顿时,天昏地暗,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四下里,一片呼呼的风声和万千枝芦苇被风撅断的咔嚓声。

( 1 )“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避孤独了。”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已无法摆脱孤独了。
B: 他们已习惯孤独了。
C: 他们已开始喜欢孤独了。
D: 他们已根本不可能回到麻油地了。
( 2 )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杜小康正在成长正在变得坚强。
( 3 )作者在描写暴风雨来临前后的景致时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方法,请各举一例并说明其表达作用。________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荣”与“辱”

①“荣”与“辱”,在人的生活中,至关重要。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荣”,免受“辱”,并将“荣”和“辱”作为行事为人、判断取舍的标准。

②那么,什么是真正的“荣”,什么是真正的“辱”呢?

③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摧眉折腰事权贵,顾炎武不做清朝的高官,________……古今有志气、有骨气的人,都不以高官厚禄为荣,居下有节,自强不息。他们的高尚品质永远为后世传颂。相反,那些曾荣耀一时、富贵一生的人,现在却早已被时间的长河冲刷得无影无踪了。

④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就提出了一种新的荣辱观。个人的荣辱与国家民族的荣辱是息息相关的。当国家受到侵略,人民遭到蹂躏时,个人也就没有什么“荣”可言了。只有我们的祖国繁荣起来,强大起来,每个人才能昂起头来生活。

⑤“荣”与“辱”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萧伯纳说过:“一个人感到害羞的事情越多,就越值得尊敬。”是的,每个人都会在生活中受到些“辱”,但只要把“辱”作为鞭策自己前进的动力,便会摆脱“辱”,最终获得“荣”。

⑥一个人具有怎样的荣辱观,便决定了他会成为怎样的一个人。对于我们青年来说,所谓“荣”与“辱”,就是反对无所作为,不劳而获,提倡奋发向上,努力为祖国和人民贡献出自己的聪明和才智。

(选自《初中语文自读课本》第六册,有改动)

( 1 )①请为第③段补写一个名人的例子作为正面论据。

②第③段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的作用是什么?

( 2 )第④段的中心句是________。第⑤段画线句主要阐明________的观点。
( 3 )从全文看,“知荣辱”对做人有什么重要性?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在成长的过程中,陪伴着你的有什么呢?请以“ 伴我成长”为题,在题目的空白处填上一个词语,如歌声、自信、书香、挫折、友谊、母爱……将题目补充完整,写一篇文章。

【提示和要求】(1)请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用你喜欢的表达方式写作。(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否则会被扣分。(3)抄袭是一种不良行为,相信你不会照搬别人的文章,否则会影响你的成绩。(4)考虑到内容的充实,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比情兽更禽兽”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