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萍乡市安源镇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请选出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为阻止疟疾危害人类健康,屠呦呦带领中国科学家团队研制出青蒿素系列药物。
B: 经过语文老师的细致解说,才使我们对读书的意义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C: 《沁园春·雪》的作者是毛泽东在长征胜利结束后写成的。
D: 推进深圳垃圾分类工作的关键在于树立自觉分类意识和习惯。
2、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虽然没有名角亲自传授指点,但他长年在戏园子里做事,耳濡目染 , 各种戏路子都熟悉了。
B: 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C: 那是一张两人的合影,左边是一位英俊的解放军战士,右边是一位文弱的莘莘学子
D: 古人中不乏刻苦学习的楷模,悬梁刺股者、秉烛达旦者、闻鸡起舞者,在历史上汗牛充栋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横线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潭中鱼百许头/不知其源
B: 欣起行/佁不动
C: 卷石底出/其境过清
D: 解衣睡/实是界之仙都
4、

下列短语中量词运用不当的一组是( )

A: 一位英雄 一阵春风 一种动物 一条纱巾
B: 一盏油灯 一颗小树 一匹快马 一艘轮船
C: 一部著作 一封书信 一首小诗 一尊巨佛
D: 一张卡片 一座石桥 一捆木柴 一件事情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在马路的尽头,被洗刷得一片水绿的草地所拥抱,青海湖安静地向地平线延伸着。

②它就像是一行诗——在名为青海湖的诗篇腹地,又有这样一串诗行镌刻于此。

③沿着被雨水清洗干净的柏油马路行走,清透的空气里,马路上黄色的标志线和路边蓝色的指示牌,也显得更加鲜亮明艳。

④而在青海湖和我们刚刚走出的会场之间,是青海湖国际诗歌广场,五十余米长的诗歌墙在广场上写意地延展着,《青海湖诗歌宣言》与二十余位古今中外著名诗人肖像镌刻其上。

⑤闹过一场小脾气后的青海湖,显得青春、灵动又带着点俏皮。


A: ⑤③①②④
B: ③①⑤④②
C: ⑤①④②
D: ③②①④⑤
6、

下列文章不属于《朝花夕拾》的是( )

A: 《风筝》
B: 《无常》
C: 《父亲的病》
D: 《藤野先生》
7、下列选项中,字形书写和加点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yùn) 佝(lóu) 觥筹 一代天骄
B: (pīng)婷 鲜(yán) 阴翳 原弛蜡象
C: (guān)冕 摇(yì) 呢喃 红装素裹
D: (cùi)衣 忧(qì) 流盼 雾凇沆砀
8、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理想被玷污了,不必怨恨,那是妖魔在考验你的坚贞;理想被扒窃了,不必哭泣,快去找回来,以后要当心!
B: 她狠命地咬着自己的嘴唇,也竭力克制着因过于激动而引起的战栗。
C: 正因为他具有自命不凡的崇高理想,才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的成绩。
D: 如果只有良好的愿望而不按客观的规律,就会适得其反
9、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春天的海南是个美丽的季节。
B: 班里同学基本全都交作业了。
C: 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D: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让我们接触了社会,开阔了视野。
10、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连翘(qiào) 裂(jūn) 农(yán) 销声迹(nì)
B: 难(jié) 蜍(chán) 皱(zhě) 风雪途(zài)
C: 默(jiǎn) 猎(shòu) 山(lù) 海枯石(làn)
D: 注(dǔ) 砂(lì) 腐(shí) 鸟目(diàn)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春雪

(唐)韩愈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

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 1 )第二句中的“惊”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 2 )三,四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赏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桃花源记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感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下面加点的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便还家(同“邀”,邀请)
B: 病终(不久)
C: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惑)
D: 去以六月者也(休息)
( 2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标注有误的一项是( )
A: 忘/路之远近。
B: 复/行数十步
C: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D: 问/今是何世
( 3 )对文末刘子骥之后而无人“问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虚构的故事只是一种寄托,具有无可奈何的惋惜之情。
B: 桃花源隐蔽性强,让人不容易找到。
C: 主要因为渔人所作的标志都找不到了,所以迷路了。
D: 现实不存在的事物自然不会找到,文章前后有点矛盾。
( 4 )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见渔人,乃大惊”,表明桃花源中的人“来此绝境”的时间久远。
B: 桃花源中的人“设酒杀鸡作食”来款待渔人,表明他们热情好客,生活较为富足。
C: 这几段文字描写出了作者心中的“乐土”,寄托他的社会理想,反映广大人民的美好愿望。
D: 渔人的行踪是进入桃花源一发现桃花林一离开桃花源一再寻桃花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在印度打“象的”

刘润生

①马是人类的传统交通工具。不过你可能不知道,在巴基斯坦,骆驼可以当“车”用;而在印度,大象可以当“的士”用。

②如果说我们乘坐出租车为“打的”,那么在印度,乘大象出行也就是打“象的”了。在斋浦尔,很多人,特别是从山下前往山上的琥珀堡游览的外国游客,基本都打“象的”。

③与站在路边随便就可以拦到出租车不同,打“象的”需要到“象的”车站。“象的”站与大象一般高,乘客需要爬到高高的“象的”站排队。轮到的乘客,就直接盘起右腿,从站台坐到象背上。

④“驾驶”大象的人被称为“象夫”。象夫叉开双腿坐在大象头颅上的方形坐垫上。一个“象的”一般可以搭乘两名乘客(不包括象夫)。乘客的座位是一个长方形的藤椅,用绳索紧绑在大象背上,其中3面有安全护栏,前面是一根可以自由活动的链条,在乘客上下“象的”时拉上或解开。座位外侧有一块牌子,上面有编号,这就是“象的”的“车牌”了。

⑤“象的”走得慢,但走得很稳重,这刚好符合游客们休闲观光的目的。正因如此,“象的”也从来没有超速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象的”司机喝酒,也不会因“酒后驾驶”造成交通事故,毕竟大象是活的。

⑥实际上,除了“象的”之外,要到山顶琥珀堡的游客也可以选择游览轿车,这就快得多了。只不过,也就没有机会领略“象的”上特别视角下的“象背风光”了。与街上印度的红男绿女相对应,大象身上也是披红戴绿,装饰十分艳丽。

⑦那么,一路上既有机动轿车,又有大象,会不会很容易造成大象的伤亡事故呢?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要知道,大象在印度可是令人敬仰的“国宝”。所以,轿车一旦在公路上遇到“象的”,只能乖乖地给大象让路。更何况,“象的”还有象夫“驾驶”,一路上更加通畅无阻。

⑧不过,并不是随便一头大象就能胜任“象的”的。专门训练大象的象夫才能把野生象驯化为“工作象”。大象是一种记忆力很强的动物,一头被象夫驯化的“工作象”,至少能够牢牢记住40个来自象夫的指令,这种超强的记忆力也保证了“象的”行驶的安全。

⑨据统计,印度大象的平均寿命一般为75岁,也有高达100岁的“老寿星”。因而被象夫训练后的“工作象”,都可以为主人赚取几十年的收入。成年的大象身高往往高达3米,重量达到四五吨,力气巨大,驮3个人对它们来说只是小菜一碟。可是,和食肉性的狮子、老虎等不同,拥有如此庞大肉身的大象却以素食为生,只吃嫩叶、嫩竹、野果、野草、野菜等。

⑩印度大象温顺而耐劳的形象,给外国旅客留下深刻的印象。难怪一位德国旅客在乘完“象的”后说“印度象比印度人给我留下更美好的回忆。”

( 1 )根据文意,分条概括印度“象的”是如何保证行驶安全的?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请简要分析。

一路上既有机动轿车,又有大象,会不会很容易造成大象的伤亡事故呢?这种情况基本不会发生。

( 3 )文章第⑨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如果你来到印度古城斋浦尔旅行,很容易见到一支大象运输队整齐有序,稳步前行。
B: 一个“象的”一般可以搭乘三人,象夫和乘客坐在象背上就能饱览独特的城市风光。
C: 大象是一种记忆力很强的动物,经过驯化的大象,能够牢记住40个左右来自象夫的指令。
D: 印度象性情温顺而耐劳,因而在印度民众都驯养它们用来骑乘、服劳役和表演等。

阅读《落日的幻觉》中的一段文字,回答后面的题目。
人们都喜爱观赏日出,无不赞叹太阳升起时的壮观景象。而对日落,却很少有人去流连观赏、吟咏描绘。原因何在?恐怕是一种感情的影响,“日薄西山,气息奄奄”。就连我们的古人不也留下“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诗句吗?
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端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地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黑暗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 1 )第二段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

A: 记叙
B: 描写
C: 议论
D: 抒情
( 2 )对选段内容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在第一段引用古诗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引出了下一段对落日景象的描写。
B: 第三段是起的作用是对上文的总结。
C: 第四段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鲜明有效地说明了短波光散射比长波光强。
D: 第五段中画线的“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指的是: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呈现出天空中蓝灰色的暗弧。
( 3 )选段的语言特点分析正确的是( )

A: 形象生动,富于美感
B: 清新自然,通俗流畅
C: 华丽多彩,粗犷豪放
D: 感情细腻,鲜明生动
( 4 )下列句子没有用到说明方法的是( )

A: 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B: 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C: 这是由于光通过空气时,速度每秒减慢87千米,因而光线折射也随之发生变化。
D: (落日时的太阳)就像一个巨大的玉盘远挂天边。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一:请以“这天,我回家晚了”为题,写一篇叙事性文章。

要求:(1)如果选(一),请把题目抄写到作文的“题目”上;如果选择(二),请根据材料的内容,提取观点,自拟题目,然后写一篇和材料表达观点相同的文章。(2)要突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那些年”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