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宁德鹤峰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注音和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的还是花骨朵儿,含苞待放。有的肚子(zhàng)胀的,像是喝了一肚子水,快要(chēng)破似的,迫不急待地跳出来,要跟我诉苦。
B: 《朗读者》节目播出后,(hǎo)评如潮,主持人董卿精美的语言和(ruì)智的思想,让很多观众获益非浅。
C: 因为中国教育的(mú)式根深蒂固,“寓教于乐”,仍缺乏基础,所以许多所谓的“寓教于乐”,往往徒具其表,或直接走了样。
D: 任时光流逝,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人、事、物,永远挥之不去,即使海(kū)石烂,那份美好始终镶嵌(xiāng qiàn)在心灵深处。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望江南

温庭筠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对这首词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梳洗罢”三个字概括了思妇在倚楼眺望之前用心梳妆修饰的经过和切盼重逢的心情。
B: “过尽千帆”四字形容江上船只之多,“皆不是”陡然一转,句意亦变,前面船只之多足以反映失望之深,这里并未多费笔墨就使人领会思归的心情。
C: “斜晖脉脉水悠悠”一句是描绘自然景物,与离愁别恨关系不大。
D: 作者用拟人手法写斜晖、流水,是借以暗示思妇因失望而凝愁含恨。
3、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二·一”四烈士倒下了,年青的战士们的血换来了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现在李先生倒下了,他的血要换取政协会议的重开!
B: 我们倒看见有好些年纪轻轻的人,却已经成了老腐败,老顽固,甚至活的木乃伊——虽然还活着,但早已死了,而且死了几千年。
C: 他致力于培养人,让28岁的汤姆孙做第三任卡文迪许实验室的主任(就是发现电子的人)。
D: 古老的赫尔维蒂联邦最高委员会及其尊敬的主席、深得人类挚爱的瓦莱州派出的首席代表、这座美丽而又好客的城市的领导们、远近闻名的歌手,以及历经千挑万选、朝气蓬勃的体操团队,齐聚于此地……
4、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己亥杂诗》选自《龚自珍集》第十辑。
B: 鲁迅是喜欢百草园呢?还是喜欢三味书屋?
C: 我想知道他为什么没有来?
D: 我学习钢琴已经有三,四年了。
5、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教育部要求全国各级各类学校实施晨检,进一步落实甲型H1N1流感防控。
B: 保安的职责是保护商场的货物安全和环境安全,他们擅自打人的行为是属于执行公务过程中侵害他人权利的行为。
C: 在国际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我们更要全面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传统。
D: 出版业当然要讲究装帧艺术,讲究宣传造势和市场营销,但要想真正赢得读者、赢得市场,最终还是取决于内容是否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6、

下列各组词语中,划线字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取xī 害zèn 凿ruì 味同蜡jué
B: 白shà 刀pú 智ruì 强不舍ɡuō
C: 睢zì 刀chāo 狡xié 成吉思
D: 脚huái 据jié 抽yē 根深固(dì)
7、

给下列句子重新排序,使文段上下语意连贯。( )
郑州地铁标志以“中国”、“中州”、“中原”的“中”字为主体形象,喻示郑州从古至今都是华夏的“天之中”、“地之中”。
①既有现代轨道交通行业特性
②使其在形态上颇似四通八达、往复运行的轨道
③“中”标志的左右两侧蕴含着以现代艺术手法表现的殷商青铜器饕餮纹元素
④以装饰的艺术手法将“中”字进行变形
⑤又包含了中国之“中”的中原、中原之“中”的郑州有着悠久而灿烂的历史文化。

A: ③⑤④②①
B: ④②③①⑤
C: ③④②⑤①
D: ①④②③⑤
8、

阅读《繁星》《春水》中的诗句,选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①万千的天使,要起来歌颂小孩子;小孩子!他那细小的身躯里,含着伟大的灵魂。

②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③故乡的海波呵!/你那飞溅的浪花/从前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盘石/现在也怎样一滴一滴的敲我的心弦

A: 《繁星》《春水》最善于描写社会底层劳动者的悲惨生活,表现他们的反抗精神。
B: 《繁星》《春水》善于捕捉霎那间的灵感,以三言两语书写内心的感受和思考,形式短小而意味深长。
C: 在语言上,清新淡雅而又晶莹明丽,明白晓畅而又清韵悠长,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D: 对母爱、童真、自然的赞颂,是《繁星》《春水》的基本主题,也是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9、

《骆驼祥子》中下列哪位先生最关心祥子?( )

A: 曹先生
B: 杨先生
C: 夏先生
D: 刘四爷
10、下面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补(jiào) 哀(diào) 呜(yè) 深痛绝(wù)
B: 笨(zhì) 辱(wŭ) 古(gèng) 九连环(qū)
C: 污(huì) 取(dì) 瘩(gē) 而不舍(qiè)
D: 午(shăng) 咀(jiáo) 鸣(háo) 大广众(tíng)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词,完成下列各题。

如梦令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1 )“浓睡”在词中的意思是________

( 2 )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雨疏风骤”的意思是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B: “海棠依旧”是此人对“卷帘人”的回答。
C: “绿肥红瘦”描写出雨后海棠花的情景。
D: 这首词篇幅短小,有人物,有对话,意味深长。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语段,完成下列各题。

十年春,齐师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焉?”刿曰:“肉食者,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齐师我②竹取道,下见小潭
B: ①又何焉②数月之后,时时而
C: ①肉食者 , 未能远谋②先帝不以臣卑
D: ①忠之也②常有高猿长啸,引凄异
( 2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 ①肉食者谋②操蛇之神闻
B: ①入见②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C: ①何战②而君五十里之地存者
D: ①公与之乘,战长勺②相与步中庭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句子。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 4 )写出上文给你最深刻的一点启示,并简要阐述你的理解。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现代文阅读,回答1-5题。

老师!老师!

阎连科

①我又见着我的老师了,如朝山进香的人见到他自幼就心存感念的一位应愿之神。

②在今年正月的阳光里,我回家奔赴我三叔的喜丧事,也去赴我大伯三周年的庄重纪念。在这闲空间,张老师到了我家里,坐在我家堂屋的凳子上。乡间室内的空旷和凌乱,纠缠分隔着我与老师的距离与清寂。相向而坐,喝着白水,削了苹果,说了很多忆旧的伤感和喜悦

③这个世界,对于有的人荒冷到寸草不生;对于有的人,却是繁华热闹到天热地烫,每一说话行走,都会有草木开花,果实飘香。然对于我的老师张梦庚,却是清寂中夹缠暖意,暖意里藏裹着刺骨的寒凉。

④老师生于上世纪的20年代末,老师读书辍学,辍学读书,反反复复,走在田埂与人生的夹道中,经历了来自日本的刀光枪影,经历了国共拉锯征战的炮火硝烟,之后有了1949年的红旗飘扬。记忆中从来都是饥饿辛劳,土改时家里却忽然成了地主,这样的命运,大凡中国人都可想见其经历与结果的曲折变形,荒冷怪异。可是好在,他终归识字,厚有文化,国家的乡村,也最为洞明文化的斤两,虽然文化不一定就是尊严富贵,可让孩子们认字读书,能写自己的名姓和粗通算术计量,也原是生活的一部分。于是,老师就成了老师。一43个春秋的草木枯荣,都在布满土尘、青草蓬生的学校里荣枯衰落,青丝白染。

⑤不知道老师对他的人生有何样的感想与感慨,从他写的一本《我这一生——张梦庚自传》的简朴小册里,读下来却是让人心酸胃涩,想到世事的强大和人的弱小,想到命运和生命多么近乎流水在干涸沙地的蜒蜿涓涓,奔袭挣脱,流着可谓流着,可终归却是无法挣脱干涸与强大的吞没。最后的结局,是我们毕业了,老师白发了;我们中年了,老师枯衰了。我们成家者成家,立业者立业,而老师却在寂静的人生中,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那些学生们,过着回顾和忆旧的生活,想着那些他依然记得、可他的学生们怕早已忘却的过往。

⑥还记得,初一时节,他是我的班主任,又主教语文,那年酷暑,我家棉花地里蚜虫遍布,多得兵荒马乱,人心恐惧,一日上语文课时,我邀了班里十几个相好的男生同学,都去帮我母亲捕捉蚜虫。自然而然,教室里那一天是空落落,学生寥寥,老师无法授课而只能让大家捧书阅读。从棉花地里回校的来日上午,老师质问我为什么带着同学逃课,我竟振振有词说,是带着同学去棉花地捉了半天蚜虫;又反问老师道,地里蚜虫遍布,我该不该去帮我母亲捕捉半天蚜虫?说蚜虫三天内不除掉去净,棉花就会一季无果,时间这样急迫,我家人手不够,我请同学们去帮忙,又有什么错?

⑦事情的结果,似乎我带着同学们逃课正合了校规宪法,适合了人情事律,反让老师一时在讲台上呒言。回忆少时的无理取闹,强辞与拙倔,也许正是自己今天把写作中那种敢于生搬硬套,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创作法的开始。可是,在这次见着老师时,面对耄耋(mào dié,指年纪八九十岁)老人,给我一生养育呵护的父辈尊者,我心里三十几年不曾有的内疚,忽然如泉水般汩汩地冒了出来。

⑧我们就那样坐着喝水聊天,说闲忆旧,直至夕阳西下,老师执意要走,不无快意地说他的子女们都在外工作,孝顺无比。真是天应人愿,让一生坎坷、教书认真的老师,年老时,子女有成,学生有成,仿佛曲折的枯藤根须,终于也繁漫出了一片森林。

⑨老师从我家离去时,是我扶他站起;离开院子时,是我扶他过的门槛;送至门口远去时,是我扶他过的一片不平不整的地面。我的父亲离开人世太早,扶着老师的时候,我就像扶着我年迈的父亲。望着村头远去的父亲般的老师,落日中他如在大地上移动的一棵年迈的树,直至他在村头缓缓消失,我还看见他在我心里走动的身影和慢慢起落的脚步,如同宁静里我在听我的心跳一样

⑩说不出老师哪儿伟大,可就是觉得他伟大。也许这个世界,凡人才是真正的伟大,而伟大本身,其实正是一种被遮蔽的大庸大俗吧。

   (摘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一个人的三条河》,有删改)

( 1 )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含义及其作用。

⑴望着他曾经管教、训斥、抚疼过的学生们,过着忆旧的生活。________

⑵也许正是自己今天把写作中那种敢于生搬硬套 , 努力把不可能转化为可能的创作法的开始。________

( 2 )请分析开头第一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 3 )请从人物描写或修辞运用的角度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 4 )张梦庚老师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

( 5 )这篇文章中的老师和“我”给了你哪些启示?请任选一个说一说。

阅读课文节选部分,回答问题。

①不知道在什么时候,出现了一个神通广大的女神,叫作女娲。据说,她一天当中能够变化七十次。有一天,大神女娲行走在这片莽莽榛榛的原野上,看看周围的景象,感到非常孤独。她觉得在这天地之间,应该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让它生气蓬勃起来才好。

②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呢?

③走呀走的,她走得有些疲倦了,偶然在一个池子旁边蹲下来。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她忽然灵机一动:世间各种各样的生物都有了,单单没有像自己一样的生物,那为什么不创造一种像自己的生物来加入到世间呢?

④想着,她就顺手从池边掘起一团黄泥,掺和了水,在手里揉团着,揉团着,揉团成了第一个娃娃样的小东西。

⑤她把这个小东西放到地面上。说也奇怪,这个泥捏的小家伙,刚一接触到地面,马上就活了起来,并且一开口就喊:

⑥“妈妈!”

⑦接着一阵兴高采烈的跳跃和欢呼,表示他获得生命的欢乐。

⑧女娲看着她亲手创造的这个聪明美丽的生物,又听见“妈妈”的喊声,不由得满心欢喜,眉开眼笑

⑨她给她心爱的孩子取了一个名字,叫作“人”。

⑩人的身体虽然小,但据说因为是神创造的,相貌和举动也有些像神,和飞的鸟、爬的兽都不相同,看起来似乎便有一种管理宇宙的非凡的气概。

⑪女娲对于她这优美的作品,感到很满意。于是,她又继续动手做她的工作,她用黄泥做了许多能说会走的可爱的小人儿。这些小人儿在她的周围跳跃欢呼,使她精神上有说不出的高兴和安慰。从此,她再也不感觉到孤独、寂寞了

( 1 )结合具体语境说明划线词语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①兴高采烈:________

②眉开眼笑:________

( 2 )选文第②段“添一点儿什么东西进去呢”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 3 )第③段画线处的语言十分生动,请说说这里都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 4 )根据你所掌握的有关知识,说说人类是怎样诞生的。
( 5 )结尾画波浪线的句子与前文的哪一个句子相照应?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走进自然,心头一亮,发现了自然的美好;亲近他人,心头一亮,欣赏了他人的美德;反思自我,心头一亮,改正缺点提升了自己;遇到挫折,心头一亮,找到办法克服了困难……心头一亮,就是提升,就是成长!

请以“最美心头一亮时”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之外,文体自选;②内容具体,有真实情感,不要原文照抄提示语;③标点正确,书写规范整洁,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等有关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乐活青春”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