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太原市第三十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济南的冬天》作者老舍,原名舒庆春,被誉为“人民艺术家”。
B: 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忠臣与智者的代表人物。代表作有《出师表》《诫子书》。
C: 泰戈尔是日本诗人、哲学家和民族主义者,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D: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
2、下列关于课文的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老王》的作者杨绛,这篇散文通过回忆作者一家与老王之间的往事,赞美了普通人身上的淳朴、善良,表达了作者对老王的尊重、同情。
B: 《木兰诗》是一首北宋长篇叙事诗,围绕“木兰是女郎”精心选材,着重塑造木兰能征善战的形象。
C: 《土地的誓言》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端木蕻良,文章抒发了“九一八”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饱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D: 《最后一课》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通过小弗朗士的见闻感受表现法国沦陷区人民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
3、

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B: 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
C: 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D: 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4、下列划线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卫生是饭店的生命底线,出现明显的卫生问题,食客的饮食体验会一落千丈
B: 只见这十五个人,头重脚轻,一个个面面相觑 , 都软倒了。
C: 当前,不少学生在作文中使用网络流行语,针对这一现象,大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 由于天气非常炎热,汉子担子里的酒就成了炙手可热的抢手货。
5、排序正确的是( )

①刚建网时,一部分从上往下织,一部分从下往上织,不久,一张巨大的天网便完成了。

②平时,红蜘蛛把网建在树上。

③如此巨大的网,昆虫一旦被网住,众多蜘蛛便会一哄而上,把毒液注进体内,昆虫很快便会一命呜呼。

④南美洲有一种红蜘蛛,他们上万只生活在一起,共同织网,合作狩猎,共同分享食物。

⑤然后,它们开始分享大餐。

A: ①②③④⑤
B: ④②①③⑤
C: ③④①②⑤
D: ②①④③⑤
6、

下列表述与原著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A: 现代女作家冰心的诗集《繁星》《春水》的主题是对母爱、童心的自然的赞美。
B: “梁山伯分金大买市”后,宋江、吴用接受朝廷招安,武松林冲坚决反对。
C: 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作者是美国的著名作家J•D塞林格。
D: 孙悟空为保唐僧取经立下汗马功劳,被如来佛封为“斗战胜佛”。
7、下面语境中,用语不得体的一项是( )

学校的艺术节表演,同学们推荐小明当导演写剧本,他说:“既然大家如此信任,当尽我绵薄之力。”剧本完成后,他请老师和同学们来看:“鄙人不オ,欢迎大家批评指正。”按照剧本的设定,他选择了小红做主演,对小红说:“祝贺你荣幸地加入了我们的演出队伍。”演出取得巨大成功,他又谦虚地笑对众多的赞美:“承蒙大家抬爱,真是感激不尽,以后请多多指教。”


A: 绵薄之力
B: 指正
C: 荣幸
D: 抬爱
8、下列对《湖心亭看雪》一文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先写赏雪经过,然后叙述在湖心亭的奇遇——其实是“看雪”行动的延伸,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也给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B: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了天寒地冻、万籁俱寂的意境,而作者仍去西湖赏雪并与偶遇的金陵人痛饮,可见他痴迷山水,不拘小节,喜交朋友。
C: 文中有关“湖上影子”的几句文字,运用白描手法,寥寥几笔就传达出景物的形与神,勾勒了一个空旷寂寥的雪世界。
D: 这篇小品文不足二百字,却熔写景、叙事、抒情于一炉,写景精准形象,叙事生动传神,而字里行间又融聚了作者的情趣品性。
9、下列划线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公园里的门和窗的设计都是花费了很多心思的,结实简朴而别具匠心
B: 学校新建的教学楼,建筑布局、样式结构和上世纪所建教学楼大相径庭
C: 张家界那些奇形怪状的山峰,真是鬼斧神工 , 天造地设。
D: 在中殿和前殿里还有独一无二的人像柱饰头的雕刻。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自觉学习是取得优异成绩的关键。
B: 《再别康桥》表达了一种轻烟似的离情别绪。
C: 不但桂林自然风光旖旎,而且文化底蕴深厚。
D: 开往桂林周边县城的动车大约有十个班次左右。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 1 )下列对本诗的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二句以古战场的遗物想到周瑜在赤壁一战的胜利。
B: 后两句是假设的一种情况,第三句前省略了一个“如果”。
C: 全诗隐含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抑郁心情。
D: 这首咏史怀古诗客观地反映了赤壁之战的史实。
( 2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邴原泣学

邴原少孤,数岁时,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①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②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③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注释】①愿:羡慕。②恻:同情。③苟:如果。

( 1 )解释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

书舍而泣________

就书________

( 2 )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

( 3 )我们应该向邴原学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邵华良——渡江之前立功劳

蒋同明

①1949年4月21日夜,滂沱大雨下得让人睁不开眼睛,安庆长江江面一时间突然炮吼枪鸣、万船竞渡,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大渡口强渡长江,并一举成功。肥东支前第一团紧随其后,乘风破浪,跨越长江。解放军登岸后即紧追仓皇逃跑的国民党部队,他们猛打猛冲,前仆后继,顾不上吃饭和休息。担架队员个个气喘吁吁,扛着空担架跟随部队前进。

②邵华良的任务,是边行军边解决全连100多人的吃饭问题。进入石台、绩溪山区后,沿途村庄稀少,即使遇上几户人家,也因听信谣传,躲得不见踪影。在绩溪山区的一个夜晚,有人实在饿得招架不住,从一个财主家箩筐里找到几个黄澄澄的大油果。一位医生说是山果,并带头尝了一口,觉得又香又甜,口感很好。于是,几个人就把果子分吃了。当邵华良叫大伙开饭时,几位吃山果的队员全部头晕目眩、呕吐不止。后来才知道,这是桐树上结的桐油果,吃了易中毒。那位医生中毒最严重,第二天行军时,成了第一位被担架队抬着走的病员。

③山路崎岖,云遮雾绕。解放军一边轻装前进,一边翻山越涧抄近道,欲用双脚超过敌人汽车轮。这时,部分担架员改做运输员,用担架抬着弹药器械随军行动。头一月,几乎天天风雨相伴,白天冒雨行军,浑身湿透,夜晚宿营,架柴烤衣。偶尔遇上好天气,敌机就来跟踪侦察、扔炸弹、低空扫射。夜晚敌机发射的照明弹将天空照得如同白昼。支前队伍中,有少数意志薄弱者,悄悄地不辞而別,开了小差。作为预备党员的邵华良,既要解决全连的生活问题,还要照顾其他队员,他鼓励大家咬紧牙关,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④随着部队越来越深入南方,粮草供应越来越困难。荒山野岭,人烟稀少,很难满足过境大军的需求。邵华良走东家串西家,找问保长,人家只认银元,邵华良拿出早已准备好的银元购买;人家没有大米只有稻谷,担架队员就自己打开水碓舂米。队员们大部分都是农村庄稼汉,舂米做饭,个个是行家里手。至于蔬菜供应,在兵荒马乱之际,有钱无货,能搞点儿盐水泡饭即为奢侈生活了。

⑤5月上旬,部队进入皖浙交界的高山峡谷,困难接踵而至。尤其是要攀越拦路虎摩天岭,上山15里,峭壁丛林,下山15里,悬崖荆棘。邵华良身背行军餐具带头爬山,大谢村刘玉林紧随其后,肩扛一箱足有100公斤重的机枪子弹,下山后,两人都累得坐在地上起不来。5月中旬,支前队伍经浙江转至江西玉山,解放军第十七军后勤部首长带来汽车,将担架团的弹药器械等辎重装车运走。至此,第一民工团完成渡江支前的光荣任务。

(有删改)

( 1 )请你分析本文的切人点。
( 2 )“安庆长江江面一时间突然炮吼枪鸣、万船渡,解放军第二野战军第五兵团第十七军在大渡口渡长江,并一举成功”中的划线字“竞”和“强”有着怎样的表达效果?
( 3 )作为记述渡江战役的文章,这篇文章以________为写作顺序;在表达方式上,以________为主。
( 4 )写作时,选择事例(选材)需要围绕表达的重点,强调其某一方面的特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文所选择的材料,都突出了解放军渡江战役之顺利,而本文所选材料则突出了战斗过程中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两文作者从不同的角度选材,分别有什么作用?
( 5 )毛泽东笔下的人民解放军具有什么样的特点?本文中的邵华良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 6 )读完本文后,你能从中找到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国民党军所谓的“固若金汤”的长江防线时所向披靡的原因吗?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给地球降温,别想了

漆文

①根据2015年签订的巴黎气候协定,到2020年,我们要将全球气温平均升幅控制在比工业革命之前的气温高2℃以内。如今只剩下不到两年的时间了,我们真的可以做到吗?科学家告诉我们,答案足肯定的,给地球降温并不难,让我们看看科学家有什么妙招。

②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并不少。温室效应的诱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给地球降温,首先要考虑减少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其中一个办法就是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固体化起来。那么该如何固碳呢?

③固碳方法其一,将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也就是碳酸盐矿物。但直接将二氧化碳气体矿化需要千万年的时间,所以需要先将二氧化碳溶解制成碳酸氢钠溶液,再将其注入地下400米到800米深处的玄武岩层中。为什么选择玄武岩呢?因为它常见、分布范围广,并且碳酸氢钠呈酸性,玄武岩中含有大量的钙、镁、铁,在酸性条件下易溶解,与碳酸氢钠发生化学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另外,在地底深处压强大,二氧化碳不会轻易溢出,就像喝碳酸饮料时,如果你不将盖子打开,封存在罐中的二氧化碳是不会溢出的。

④固碳方法其二,植物来帮忙。绿色植物是碳最好的载体,在光合作用的过程中,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将碳固定下来。植物固碳当然是最好的选择,但是需要大量的树木,如果要解决现在的问题,我们需要将整个澳大利亚都种满树,或者将海洋表面的10%都种,上海藻。

⑤除了固碳,给地球降温还有其他方法。地球的热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能,我们是否能够减少这些能量以达到降温的目的呢?有人提议将街道涂成白色以减少热量的吸收,有人提议在太空中装面大镜子,将光反射回去。科学家又有了新的灵感来源——火山。

⑥如果仔细观察全球气温变化记录,将每年的气温变化数据制成折线图,它所呈现的并不是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有升有降,有些地方起伏的幅度还不小。在许多气温急剧下降的数据背后,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一火山喷发。

⑦火山喷发不但会喷出火山灰、岩浆,还会喷出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硫进入大气中形成气溶胶颗粒,这些气溶胶颗粒像一层罩子,使阳光难以穿透,还会将部分入射光反射回去,从而产生冷却效应。1991年,菲律宾的皮纳图博火山爆发,向大气中喷洒了将近2000万吨二氧化硫,在接下来的一年里,由于大量气溶胶的注入使得地球上大部分地区的平均气温下降了约0.5℃。更为突出的例子是1815年印度尼西亚的坦博拉火山爆发后,1816年被称为“没有夏天的一年”。

⑧如果我们模拟火山喷发,向大气中喷洒大量二氧化硫,不就能够给地球降降温了吗?

⑨但火山爆发会产生严重的后果,1816年,美国东海岸、欧洲和亚洲大部分地区的农作物都遭到了洪水的侵袭。科学家认为,这是因为火山爆发很突然,大量气溶胶突然进入大气,造成气候突变。如果人为地加入气溶胶,我们可以慢慢来,让飞机全年分散地向地球平流层持续加入少量硫,不集中在某一个地方,这样便不会对某个地区造成剧烈的影响。并且,地球上硫磺储量丰富,足够我们使用了。

⑩科学家给地球降温的方法如此多,看来全球变暖一点儿也不可怕,我们可以轻松解决。真的是这样吗?这些给地球降温的方法真的能够投入使用?答案是否定的。

⑪将二氧化碳矿化,耗资巨大,无法大规模使用,并且谁也不能保证地质变化会不会让封存的二氧化碳溢出。植物固碳,暂且不说我们是否能够种足够量的树木,这些树木的成长需要时间,而在它们成长的这段时间里,谁又能确定二氧化碳不会持续增加,超出它们的承受范围呢?

⑫用硫给大气增加气溶胶的后果更难以预测。气溶胶颗粒也许会抵消一些温室效应,但同时它也会对气候产生其他影响。例如,它不会减缓海水酸化反而可能加剧,因为二氧化硫同样是酸性气体。另外,气溶胶会使热带过度冷却,两极也会降温,造成无法预测的全球性气候变化。气溶胶对降雨的影响比二氧化碳要大,如果投放能够完全抵消温室效应的气溶胶,会使全球水循环过程加剧。

⑬其实,地球工程会对地球有怎样具体的影响,我们只是根据模拟实验和经验推测,并不能完全确定,也不知道如果运用了这些方法,造成的后果是否会失控。

⑭假设这些方法确实有用,也能够大规模投入使用,那么问题解决了吗?并非如此。一旦人们知道了科学家会采取有效措施,可能就会放肆排放二氧化碳,不再担心后果了,这可能会带来更大的问题。

⑮地球工程就像是潘多拉的盒子,诱人却危险。美国地球工程科学家瓦格纳说:“如果今天需要投票决定是否启动地球工程,我会投反对票,我希望地球工程永远也不启动。”如果是你,你会投赞成票还是反对票呢?

( 1 )阅读全文,说说科学家为了给地球降温,想到了哪些妙招?
( 2 )第⑦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 3 )说说第十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 4 )如果要在“给地球降温,别想了”句末添加一个标点符号,你会加什么呢?请简述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从下面两个文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文题一:

请以“这里有属于我的世界”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题二: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文题二:

在现实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报答:既有子女对父母的,学生对老师的,受益人对恩人的;也有游子对故乡的,赤子对祖国的;还有人类与大自然之间彼此的……

请以“报答”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字数在 600 字以上。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多1点╯温柔”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