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最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作品常用赋、比、兴手法,如《蒹葭》就运用了“兴”的手法。 B: 符节是古代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中的“节”就是符节。 C: 现代汉语的许多成语出自古代典籍,如“不耻下问”出自《论语》,“一鼓作气”出自《左传》,“刮目相看”出自《资治通鉴》 D: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主要写明清时期读书人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范进、孔乙己都是其中的典型人物。 |
2、 | 下列句子中,加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 5月26日凌晨,两只德国球队上演了一场石破天惊的国家德比战,最终拜仁慕尼黑队以2:1战胜了多特蒙德队,第五次捧起了欧冠奖杯。 C: 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之后的一段时间里,莫言火了,莫言的书也火了,所有的书店,凡是跟莫言有关的书都被抢购一空,这真是骇人听闻。 D: “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司机一滴酒,亲人两行泪”,面对这些禁酒宣传标语,一些司机不以为然 , 等到出了交通事故以后才后悔不已。 |
3、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注音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妖娆(ráo) 阴晦(huì) 诘难(jié) 恪尽职守(kè)B: 滞碍(zhì) 田圃(pǔ) 栈桥(zhàn) 吹毛求疵(cī) C: 陨落(yǔn) 诓骗(kuāng) 旁骛(wù) 根深蒂固(dì) D: 汲取(jī) 腆着(diǎn) 恣睢(zì) 强聒不舍(guā) |
4、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墨池记》是曾巩应邀为王羲之墨池写的记文,文章阐释了成就并非天成,要靠刻苦学习的道理,以此勉励学者勤奋学习。 B: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回忆性散文集,里面叙述了许多关于少年时代的往事,全书带有童话寓言式梦幻般的色彩。 C: 契诃夫,是俄国的世界级短篇小说巨匠。《变色龙》是他的代表作之一,这篇小说成功地塑造了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的形象。 D: 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如《陋室铭》《出师表》《捕蛇者说》中的“铭”、“表”、“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
5、 | 被苏拭赞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唐代诗人是( ) A: 孟浩然 B: 王勃 C: 王维 D: 苏轼 |
6、 | 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译文:富贵的时候不能迷惑做过分的事情,贫贱不能使其动摇节操,威逼利诱不能使其屈服意志。B: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译文:这样以后才知道常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C: 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译文: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发布的命令。 D: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译文: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
7、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今年十一假期,前来秦始皇陵兵马俑游玩的人络绎不绝。 B: 小草虽然是微不足道的角色,它却以顽强的生命力为世人所钦佩和赞颂。 C: 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情节起伏跌宕,抑扬顿挫。 D: 上海一人工湖惊现巨幅“中国地图”,这一巧妙设计可谓独具匠心。 |
8、 | 下列语句的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后来的亲眼所见,又证实了这一点。 ②这使我想起了王维的诗,既然初升的太阳是扁的,落日怕也不会是圆的吧! ③几年前,偶然东临大海,隔着面纱似的薄雾观看跃然而出的红日。 ④碰巧,在一本书里找到了答案:落日是扁的,据观察是椭圆形的,短轴约比长轴短1/5。 ⑤咦!刚升起的太阳竟略有一点扁的。 A: ③⑤②④① B: ③④②①⑤ C: ①⑤③②④ D: ①④②③⑤ |
9、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浙江省去年蔬菜销售形势很好,刺激了菜农种植的积极性,不少大面积蔬菜都出现扩种的情况。B: 我国将长期连续监控雾霾对人群健康带来的影响,评估空气污染对人群健康的风险,卫生组织将加强与环保、气象部门的协作与配合,共同应对雾霾。 C: 12306购票网站确实是能给归家的游子带来不少便利,但其目前暴露出来的身份证遭抢注、吞钱不吐票,都令这便利打了不少折扣。 D: 当前物价上涨形势必须引起高度注意,要千方百计保持物价总水平的基本稳定。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们学过的《三峡》《与朱元思书》,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B: 年轻的城市,更需要青春和活力,更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摧枯拉朽的创造力。 C: 通过对海上日出这一奇观进行绘声绘色的描写,作者表现出了奋发向上的思想感情。 D: 有时说话就应照直说,别拐弯抹角的。 |
古诗文阅读 从军行 [唐]陈羽 海①畔风吹冻泥裂,枯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注释】①海:湖泊 请从内容、情感角度,在下面三首诗中选择与《从军行》相近的一首,并简述你选择的理由。 我选______。理由:______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细柳营 文帝之后六年,匈奴大入边。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军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军棘门;以河内守亚夫为将军,军细柳,以备胡。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劳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 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呼,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称善者久之。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词。①上自劳军________ ②天子先驱至________ ③不闻天子之诏________ ④天子为动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②其将固可袭而虏也。 ( 3 )文中写细柳军常备不懈,严阵以待,突出周亚夫将军治军严整的句子是:________。( 4 )我们现在强调要张扬个性,但文中“军士”却言必称“将军令曰”、“将军约”,只听周亚夫的命令,强调了共性,似乎束缚了个性的发展,两者是否矛盾?谈谈你的看法。 |
文学作品阅读。
与草化敌为友
陈立明
①草是庄稼的敌人。庄稼是父亲的心头肉。草跟父亲势不两立。
②草长在庄稼地里,与庄稼争抢养料、阳光和雨露,那些草明着是长在庄稼地里,暗里其实是长在父亲的心头,汲取父亲的血脉。
③父亲头顶烈日,一锄一锄把草锄掉,庄稼欢天喜地,而草则恨意浓浓,它们无处躲,没处藏,被父亲连根锄起。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④父亲与草,草与父亲,势不两立。
⑤父亲老了,种不动地了,只好放下高高挽起的裤管,洗净双脚上沾染的泥土,跟随儿女进城。父亲进城,庄稼们挥泪告别,草们敲锣打鼓,欢天喜地,得意扬扬地说:到城里待着去吧,再不要回来!
⑥进了城的父亲,起初有些坐卧不安。他对那些没人打理的土地,盈满了牵挂。父亲常情不自禁地唠叨,那些地没了娘老子,成了没人管的孩子,草就疯了,多好的地,一年收多少粮食啊……
⑦有次下班回家,吃惊地发现,阳台上多了几盆花。花是父亲倒了几趟车,去花市买的。父亲进城后,很少出门,即使出门,也不会走离小区太远。这座城市对于父亲来说,大到没有边际,所有的路和楼都是一个面孔,他怕迷路,走丢了,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
⑧每每这时候,父亲就会想念乡下的老家,在那里,每一条路父亲都是熟悉的,就像熟悉自己的每条血管一样,熟悉每条路的走向,熟悉到闭上眼睛也不会迷路。而离开了土地,父亲就像航船失去了罗盘与群星的指引,迷失在钢筋水泥的汪洋之中,不知去向。
⑨父亲每天都会亲手打理那几盆花,就像对待上幼儿园小班的孙子一样,充满了爱怜和疼惜。但对于从花盆角落里悄悄冒出来的几株草,父亲一如当初对待大田里的草一样,毫不留情地连根拔起,重重地摔进垃圾桶。
⑩父亲以照顾庄稼的细密的心思,照顾着盆里的花。让他没有想到的是,那些花没多久就枯萎凋敝了。花的骄矜,显然大大出乎父亲的预料,也让父亲有些失望,这更加勾起了父亲对皮实的庄稼的念想与回味。
⑪花枯萎了。父亲找来一些大蒜,把它们种在花盆里,又到菜市场买来一些香葱种在里面。果然,这些蔬菜比那些花儿好侍弄多了,浇了一些水后,便葳葳蕤蕤长起来。等到长大一些,就有些发黄了,显然是肥力不足,那些花草专用的混合物跟泥土相比,单薄了许多,让蒜和葱营养不良,枯黄瘦小。
⑫后来,父亲趁着回老家的机会,背了半袋子大田里的泥土过来。拔除了那些营养不良的蒜和葱,一盆一盆地装满泥土,摆在阳台上晒着。父亲是打算让泥土吸饱了阳光,然后种上蔬菜。父亲叫我帮着从网上买点黄心乌种子,我给忙忘记了,父亲可能以为我不想他在阳台上种菜,就没再提过。
⑬等我想起来,从网上买回来黄心乌种子时,几个花盆里细细密密地长出了许多不知名的小草。父亲经常用淘米水浇灌那花盆里的土,我猜那是为了把土喂肥了,好种上黄心乌。可黄心乌还没种进去,那些草却在淘米水的滋养下先一步出生了,且长得极快,很快就把花盆铺满了,嫩嫩绿绿的,一派生机。
⑭我以为父亲会毫不留情地拔了那些草,种上黄心乌,不仅可以观赏,长大了还可以拔出来炒着吃,而且是没有污染的原生态蔬菜。然而过了很久,也没见父亲把那些黄心乌种进花盆。
⑮那些草已经长得老高,有的都已经打苞要抽穗的样子。父亲有事没事就躺在阳台的躺椅上,祥和地打量着那些草。父亲温柔的目光已然没有了对草的“仇恨”,反而多了一份欣喜和眷恋。
⑯父亲与草和解了,面对面坐着,就像深交多年的老朋友,彼此都不说话,却没有半点疏离。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
⑰但不管怎样,化敌为友总是一件让人走向平和豁达的光明路径。那些生命力顽强的草在父亲的悉心照料下,幸福地生长着,无忧无虑,陪伴着孤寂的父亲,消融了高楼大厦的硬冷,成了一道温暖的风景……
( 1 )从农村到城市,父亲的心态变了,而性格没变。请回答:父亲的心态发生了哪些变化?父亲的性格有何特点?( 2 )文章讲的是父亲“与草化敌为友”的故事,却用了大量的笔墨写父亲种花的过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 )语言品析。父亲背着手像个将军一样走在田埂上,眼睛锥子一样,锋利地扫过庄稼地,瞄到一株草,哪怕是微小的一株,他也会三步并作两步,径直冲到草面前,拨开庄稼,掐住草的七寸,把它连根拔起,撂在田埂上晒太阳。
①从神态描写方面品析:
(提示:父亲拔草是怎样的神态?表现了父亲怎样的心理?)
②从动作描写方面品析:
(提示:父亲拔草的动作有怎样的特点?表现父亲干农活有什么特点?)
( 4 )文中说“我不知道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是硬冷的城市,还是父亲心头对田野的思念?”你认为是什么消解了父亲与草之间的仇恨?请结合文本分析。阅读下列文章,完成小题。
小名
大约我的出生与水有关,于是颇懂斯文的外公顺口给我起名叫淼儿。在“淼儿、淼儿”的呼唤中我慢慢长大了,到了要上学的年龄时,爸爸觉得该有个体面的学名才对,便为我取了个挺大众化的名字,可家里人还是“淼儿、淼儿”地叫。特别是妈妈叫得尤为响亮频繁。
不知为什么,随着年龄的增长,再听到家人唤我小名竟有些不舒服了,好像有一种不被尊重的感觉。终于有一天,我在听到妈妈又一声“淼儿”的呼唤后,郑重地对她说:“妈妈,我有大名的。别叫我小名好吗?”然后在妈妈惊愕的表情里走进了自己的房间。
但妈妈终究还是改不了。
那天是我16岁生日聚会,好多同学朋友都跑来了,家里的小客厅里挤得满满的。我一边给大家分发糖果,一边忙不迭地说着谢谢。爸爸妈妈在厨房里忙着做菜,当一碟碟香气四溢的精美小菜端上餐桌时,同学萍将送给我的大蛋糕端了上来。我立刻连声称谢着打开了蛋糕盒,喊道:“妈妈,拿刀子来!”
妈妈一边递过来一把瓜刀,一边叮咛:“淼儿,小心点!”
“咦!你原来叫淼儿呀,挺好玩的名字!”
萍欢快地叫着,同时在空中打了一个别致的手势。朋友们也善意地哄笑起来,我的脸唰地红到了耳根。
晚上,临睡觉时,我推开了妈妈的房门。倚着门框,又一次对她说:“妈妈,我不是说过嘛,别叫我小名!”语气里已有了几分不耐。妈妈的脸上呈现了一种复杂的表情,看了走进来的爸爸一眼,叹了口气:“对不起!高翔。”可我听出我的名字在她口中却变得十分生硬,似乎很绕口。
没多久,我要离开家到数百里外的一座城市去读书。
不知怎的,妈妈竟在短短几天内学会了很有味地叫我的大名,而且同以前叫我小名时那样顺口熟练。我自然很高兴。
分别的那一天,爸妈一齐送我去车站,爸爸一直喋喋地叮三嘱四,妈则沉默着,显得有些黯伤。我大人似的笑笑,反过来抚慰他们:“放心吧,没事的,我已不是孩子了。”
火车开动的刹那,我从车窗探出头去,同他们挥手告别。一直不言不语的妈妈突然抬起了头,眼里竟有了泪。她紧跑着,挥动起双手,脱口喊了出来——“写信回来,淼儿!”
我稍稍一愣,心里似乎被什么东西猛撞了一下,泪水夺眶而出。
( 1 )第二段中“惊愕”一词表现了妈妈怎样的心理?( 2 )在家里,每当听到妈妈喊“我”小名时,“我”有什么感觉?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认识?( 3 )在“车站送别”部分,作者运用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和________描写的方法,表现了妈妈对儿子深深的爱。节日里,我们会用“仪式”传承文化,比如元宵猜灯谜,中秋吃月饼等等,日常中,我们也会用“仪式”表达感情,如周一升国旗,生日送贺卡等等。
村上春树认为仪式感是对生活的重视是把一件单调的事变得不一样。但也有人认为生活不需要仪式感,最终有意义的还是我们自己心中的那个美好。
请你“仪式感”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提示】你可以叙述“仪式感”的经历,可以是某个节日的仪式感,也可以是某个时刻的仪式感;还可以针对“仪式感”的有关现象展开论述,例如:仪式感是否必要,仪式感是否有度……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