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对名著《朝花夕拾》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于1926年所作的一部回忆性小说集。 B: 在《无常》一文中,鲁迅提到: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活无常,黑无常又叫死无常,人们喜爱的是白无常。 C: 《五猖会》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对五猖会的热切盼望和父亲的阻难。 D: 《朝花夕拾》中女性形象的刻画不多,最突出的是长妈妈,刻画了一个文化水平低但善良、质朴的农村妇女形象。 |
2、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次选举他最有希望,但由于他近来的所作所为不孚众望 , 结果落选了。 B: 少小离家老大回,看到家乡如今田园荒芜 , 我心里隐隐作痛。 C: 洪水冲垮了李老汉的房子,全村人都很难过,村前村后,哀鸿遍野。 D: 奉上拙著一本,鄙人才疏识浅,书中谬误甚多,特此敬请斧正。 |
3、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松鼠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B: 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发音的原理,它为什么而歌唱却仍是个谜? C: 国王兴高采烈地说:“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刚说完,又连忙补充一句:“一定要好好照料小宝贝!” D: 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 |
4、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 “什么呀!”赵小桢撇撇嘴,“你又不是老师,怎么知道我们读得不对?” B: 各种非法添加剂仍在农产品生产、运输、加工环节屡禁不止。客气地说,是生产经营者普遍缺乏法制意识、质量安全意识;不客气地说,是缺德。 C: 到底如何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难?如何解决“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早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D: 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 |
5、 | 下列作品与作者及所属朝代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 A: 《春望》——杜甫——唐代 B: 《赤壁》——杜牧——唐代 C: 《雁门太守行》——李贺——宋代 D: 《渔家傲》——李清照——宋代 |
6、 | 下列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玄虚 潮汛 歇斯底里B: 仓皇 推敲 格物致知 C: 傅彩 鄙夷 与日具增 D: 激变 渺茫 不求甚解 |
7、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父亲的病》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B: 《五猖会》从当时的儿童读物谈起,记述儿时阅读《鉴略》的感受,着重分析了“卧冰求鲤”“老莱娱亲”“郭巨埋儿”等孝道故事,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C: 冀中平原是沈从文的家乡,白洋淀是他生活和战斗的地方,在《白洋淀纪事》中,他用富有诗情的笔调描写他熟悉的草木湖泊,以白描的手法刻画了父老乡亲。 D: 《湘行散记》这部小说集,创作于1934年初,是作者构建“文学湘西”世界的一块重要拼图。雪夜火光中的夜渔,那似乎亘古不变的“人与自然战争”,将他带回“四五千年那个‘过去’”。 |
8、 |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到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①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 ②这叫逆温层。 ③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 ④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 ⑤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 ⑥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 A: ③⑥⑤④①②B: ④①②③⑥⑤ C: ③④①②⑥⑤ D: ④③①②⑤⑥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能否保持一颗平常心是考试正常发挥的关键。 B: 熊熊大火中,一位遇难者向人们呼救。 C: 看了这次内容丰富的展览,使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 D: 夏天到了,大家游泳时要注意安全,防止发生事故。 |
10、 | 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诺贝尔奖由4个机构(瑞典3个,挪威1个)颁发,从按诺贝尔遗嘱建立的基金中拨款 B: 1896年诺贝尔逝世,这笔巨款用来设立诺贝尔奖金 C: 他建立了促进国际仲裁的各国议会联盟 D: 从既日起,授奖仪式每年于12月10日举行 |
诗歌鉴赏 登飞来峰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 1 )这首诗中浮云这一意象指的是什么?( 2 )王安石《登飞来峰》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与苏轼《题西林壁》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两句异曲同工,写法极为相似。 ( 3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任城威王彰①,字子文。少善射御,膂力②过人,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数从征伐,志意慷慨。大祖尝抑之曰:“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课③彰读《诗》《书》,彰谓左右曰:“丈夫一为卫、霍④,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太祖尝问诸子所好,使各言其志。彰曰:“好为将。”太祖曰:“为将奈何?”对曰:“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太祖大笑。建安二十一年,封鄢陵侯。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①彰:曹彰。②膂力:体力。③课:督促。④卫、霍:汉朝名将卫青、霍去病。 (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手格猛兽,不避险阻(搏斗) B: 何足贵也(珍贵) C: 将十万骑驰沙漠(率领) D: 被坚执锐(通“披”,穿着) ( 2 )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A: 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B: 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C: 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D: 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乘汗马/击剑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 ( 3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数从征伐,志意慷慨。 ②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 ( 4 )对于曹彰好武,为什么太祖曹操起先制止,后又大笑并封曹彰为侯? |
《纪念白求恩》节选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 1 )从选段看,白求恩是一位怎样的人?原句: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
改句: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全都为之感动。
( 4 )《纪念白求恩》是纪念文章的典范之作。作者热情赞扬了白求恩同志,最后闸述学习白求恩的重大意义时,用“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________,________”热情议论,这具有超越时代的教育意义。(请用文中原句作答)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
①双腿瘫痪以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我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锤打这两条可怕的腿。喊着:“我活着有什么劲儿!”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她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就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决没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家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 1 )这篇文章反复写“看花”这一内容的原因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