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温州市苍南县马站高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议论文当然要以议论为主,如果叙述过于具体、细致就会喧宾夺主
B: 学校将举行演讲比赛,同学们都当仁不让地推荐能说会道的林菲同学代表班级参赛。
C: 这次活动没有组织好,他已经很难过,我们不要对他求全责备了。
D: 李小明是校园的网络高手,别看他平时沉默寡言,但一谈起网络,他就滔滔不绝 , 简直是判若两人。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雪形成的最基本的条件是大气中要有“凝结核”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雪花能大量清洗空气中的污染物质

②而大气中的尘埃、煤粒、矿物质等固体杂质就是最理想的凝结核

③如果空气中水汽、温度等气象要素达到一定条件时,水汽就会在这些凝结核周围凝结成雪花

④故每当一次大雪过后空气就显得格外清新


A: ②①④③
B: ②③①④
C: ④②①③
D: ③①②④
3、阅读下面文段,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他从最高处发源,冰雪是他的前身……他聚集起许多细流,合成一股有力的洪涛,向下奔注,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土,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快乐勇敢地流走,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
A: 文段中划线的名词,它和“留美预备学校是清华大学的前身”中的“前身”意思相同。
B: 文段中“聚集”一词,可以用近义词“汇聚”来替代。书写“聚集”时注意两字都是上下结构,其中“聚”字共14笔。
C: 文段中“悬岩峭壁”是并列短语,结构相同的如“铜墙铁壁”“和风细雨”等。
D: 文段中,“一路上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一切”一句的主干是“他享受着他所遭遇的”。
4、下面句子中的“之”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 闻笑曰
B: 当求于上流
C: 一老河兵闻
D: 其反激
5、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晚会结束之后,她那优美的舞姿、动听的歌声一直回响在我耳边。
B: 既然你付出了艰辛的努力,你的成绩就不会令大家失望。
C: 虽然这是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事,但对我却有深刻的体会。
D: 我们在生活中要有改正错误、认识错误的勇气。
6、下列画线字的字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琐(xiè) 恣(suī) 强(jué) 畏罪逃(qián)
B: 亮(zhèng) 笑(shěn) 立(chù) 咄逼人(duō)
C: 妖(ráo) 然(qiāo) 杆(wéi) 轻怕重(niān)
D: 巾(guān) 猎(shǒu) 游(yì) 挑拨离(jiàn)
7、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

A: 以梅花装饰南京花神庙地铁站主题墙,这一别具匠心的设计,深受好评。
B: 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南京当之无愧地获得青奥会主办权。
C: 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常常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D: 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中,同学们既体验到合作之趣,又享受了天伦之乐
8、下列画线字注音和字形错得最多的一项是( )
A: 拜(yè) 嘶(yà) 取(jí) 妖(ráo)
B: 守(kè) 噪(guō) 塌(dān) 旁(wù)
C: 恣(suī) 巾(lún) 象(là) 脊(liáng)
D: 渎(xiè) 言(zhēn) 拮(jū) 养(juàn)
9、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作用相同的一组是( )

A: 衣食所 , 弗敢专也 能辨我是雄雌
B: 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中庭
C: 不物喜 何
D: 以钱币乞之 谓惠子曰
10、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是常见词牌名,创始于唐朝,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分上下两阙,词的主旨句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 《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
C: 《敬业与乐业》一文从文体上看,既是一篇演讲辞,更是一篇议论性较强的文章,也就是议论文。议论文是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直接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主张的常用文体。
D: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一文中,巴特勒上尉本想利用雨果的显赫声望,让他为远征中国所谓的胜利捧场,但英国作家雨果,这位正直的作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反而代表了人类的良知。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小题。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1 )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诗由写远游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 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C: 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D: 第三联,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 2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列两段文言文,回答小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①更道②,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③,张袂④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子?”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⑤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直使楚矣。”
注:①傧者:接引宾客的人;②更道:改变道路;③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④袂:衣袖;⑤不肖:不才。

( 1 )解释下列划线字词:
盗( ) ②圣人非所与也 ( )
③晏子避对曰( ) ④直使楚矣( )

( 2 )下列选项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晏子使楚 使子为使
B: 婴闻临淄三百闾
C: 寡人反取焉 王子猷、子敬俱
D: 今民生长齐不盗 为小门大门之侧而延晏子
( 3 )翻译下列句子。
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然则何为使子?

( 4 )结合甲、乙文段的具体情节,分别评述楚王和晏子的性格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孔乙己那脱不下的长衫

刘云龙

①中学课本里鲁迅先生的文章,让我认识了那位在咸亨酒店里以几粒茴香豆下酒的孔乙己。且莫言他的潦戗和窘迫,留在我记忆里的是他那似乎永远也脱不下的长衫。孔乙己无疑是旧知识分子的一个典型代表。透过他那破旧的长衫,我们窥见的是那个时代的无奈与守旧,是那种既不愿意承认窘境又执意恪守“清高”的心态,这,不得不让我寄予极大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

②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虽不见了孔乙己的长衫,但类似的人远没有绝迹。虽说一些人不再身着那灰布长衫,但在他们名牌服饰的里面还固执地罩着那件脱不下的无形的“长衫”。

③很显然,这“长衫”存在于人们的意识深处。它禁锢了思维方式的变化,妨碍了观念的更新和思想的解放,使一些人的视野不能开阔.目光流于短浅。在现实生活中,何曾不见这“长衫”一如影子似的制约和束缚着我们?我们这个时代倡导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而在一些人眼里,这只是一句书面的口亏,一些文字材料上的“添加剂”。这些人思想僵化,因循守旧,处处为自己考虑,不愿放弃既得利益,把解放思想当作装点门面的饰物。

④毕竟我们生活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必须迅即脱下那陈旧的“长衫”,做一个健步如飞的先行者,做一个敢为天下先的弄潮儿。遗憾的是,那些“长衫者”对瞬息万变一日千里的形势无动于衷,依旧我行我索,沉浸于往日的陈规陋习之中,甚至连承认那件长衫存在的勇气都没有。只要我们认真搜寻和思索一下周围的人和事,就不难发现,这该死的“长衫”还继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现实生活的舞台上仍然存在着那不死的身影。我们到底是以此为荣,还是以此为辱?

⑤孔乙己的时代早已消失。往昔渐去渐远,思想常虑常新,只要触及关于思想、关于观念的问题,我便会很自然地想到孔乙己那件灰布长衫。这互不关联的东西所引发的思考一直萦系于心。可以断言,彻底脱下“长衫”之日,便是时代进步之时。

( 1 )从全文看,当今社会的一些人身穿的“长衫”指的是什么?
( 2 )孔乙己不愿脱下那破旧的长衫是因为他穷困潦倒而又执意“清高”,那么当今社会上的一些人不愿脱下那无形的“长衫”的原因又是什么?
( 3 )作者对穿着长衫的孔乙己的态度是复杂的,“同情和怜悯”,“其间夹杂些许困惑”;而对当今社会上的“长衫者”,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呢?
( 4 )读罢全文,你认为作者所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阅读课外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搬入新居不久的一天,我面朝着宽大的落地玻璃窗,端坐在电脑前,专心地打着字。光线很好,明媚的阳光像瀑布一样泼洒进来,一切看上去是那么温暖、清亮、宁静。心情,也沐浴在一片暖融融的气氛中。

②突然,响起一阵杂乱的敲门声,像宁静的湖面扔进了一个石子,打破了这份宁静和惬意。我心里好生纳闷,嘀咕道:门上不是有门铃吗?为什么还要这样乱敲门?

③我轻手轻脚地走到门边,屏住呼吸,从猫眼往外看去:只见一个陌生人。他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斑斑点点,眼睛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的神色。他是谁?想干什么?一连串的疑问在我脑海里闪现。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隙,并做好随时关上门的准备,问道:“你找谁?”

④只见那人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抖抖颤颤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从里面抽出一支递过来,脸上堆满了真诚的笑意,嗫嚅道:“同志,我是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⑤“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那根香烟,一脸狐疑地问道。

⑥见我态度平和,没有那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冷漠,他的脸上流露出一种激动,脸涨得更红了,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暑假了,他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了多少漂亮的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孩子到您家看看吗?如果他看到城里人住上他爸爸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心里一定会感到非常自豪和幸福的。不知您能不能同意?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描述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后,一脸焦灼和企盼。

⑦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想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位细心的父亲啊!我也是一个父亲,自己在工作中取得一点成绩,或者在报刊上发表一篇小文章,不是也喜欢在儿子面前炫耀一番吗?那是一个父亲的自豪和骄傲啊!想到这儿,我毫不犹豫地点头答应了。

⑧这位民工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得连连称谢,一副受宠若惊的样子。他忍不住说道:“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随手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简直莫名其妙;还有的跟踪我,怀疑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进了民工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一片喜悦,洋溢着一种明媚。

⑨几天后,这位民工父亲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小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黝黑的皮肤,结实的身体,一双眸子很亮。见到我,小男孩一副怯怯的样子,但看到我热情和蔼地抚摸他的头,才放松下来。他父亲在一旁堆着一脸的歉意,不停地说道:“乡下孩子,不懂事,请多包涵。”父子俩套上我递过去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上木地板,他们好像生怕将木地板踩坏了似的,步子迈得格外轻缓。我看到,此时,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和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地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在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当时在砌这面墙的时候,这面墙上还留有一个洞口,和隔壁是相通的,为的是运送砖块、水泥、黄沙等施工材料,房屋建好后,这个洞口便被堵上了。现在,我要是不说,你可一点也看不出啊!哦,对了,我的中级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⑩看得出,孩子的父亲在竭力向孩子描绘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一些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情,只见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似乎又挺直了许多。面对此情此景,在一旁的我心里也有一种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⑪看完了我的新居,两人亦步亦趋地退向门边向我告别。突然,这位民工父亲伸出两只手,一下子紧紧地握住了我的手,激动地说道:“今天,是我进城打工以来过得最幸福的一天,这种幸福我一辈子也忘不了。”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的眼睛里一片晶莹,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我突然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的距离拉近了许多。

⑫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⑬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怎么不可能?我一定好好读书,将来有出息了,我一定要让您和妈妈住上您在城里盖的房子,和城里人一样生活。”

⑭听了孩子的这番话,这位民工父亲情不自禁地将孩子往怀里搂了搂。我看到,这位民工父亲将腰杆努力地挺了挺。顿时,他在我眼里一下子感到高大了许多:一个父亲的伟岸和坚强。

(选自《读者》2010年第七期)

( 1 )本文刻画民工父亲的形象运用了哪些描写人物手法(任写出其中两种)?请各举一例说明,并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 2 )“我”对民工父亲的情感态度是怎样的变化过程?请筛选出关键词作简要概括。(用“﹣﹣”连接关键词。)

( 3 )请从文中具体找出两组前后呼应的语句(须写明是第几段)。

( 4 )结合全文,分点概括民工父亲“幸福”的含义。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 1 )根据要求写作文。

相遇是一首诗,诗中有欢声笑语,也有悲情愁绪;相遇是一首歌,歌中有高昂激越,也有轻柔含蓄。相遇,让生活色彩斑斓;相遇,让人生丰富深刻……

请以“与 相遇”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在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词语作为作文标题。②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③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 2 )作文:

在凉山大火的灾难现场,是消防官兵们向火逆行,他们牢记使命,全力以赴;

在新冠肆虐的危急时刻,是白衣天使们奋战一线,他们勇于担当,舍身忘我;

在全球战“疫”紧要关头,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国际社会携手抗疫,展现负责任的大国担当……

要求:①根据以上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②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或师生姓名。③写一篇不少于700字的记叙文或议论文。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形同陌路▽▲゛”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