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宣染 蔓延 玲珑 俯仰生姿 B: 堆叠 映衬 毗邻 浮光略影 C: 庸俗 景致 攀登 安静闲适 D: 墙壁 阅厉 雷同 珠光宝气 |
2、 | 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人迹罕至的北极,奇异的天象令人心旌摇荡,难以忘怀。 B: 重要的书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C: 他忠人之事,急人之难,爱听些受恩者的恭维,虽不见得乐此不疲 , 却也习以为常。 D: 春日的午后,我们一起去郊外踏青,享受大自然的天伦之乐。 |
3、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装钉 针砭 厉行节约 歪风斜气B: 缭草 急躁 一愁莫展 出类拔萃 C: 禁锢 狼藉 人才倍出 冥思遇想 D: 苍茫 斑斓 陈词滥调 漫不经心 |
4、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很好的学习方法一旦融会贯通,定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B: 冰心先生写信的时候,喜欢在一张白纸上,不受拘束地、心无旁骛地书写下去。 C: 休斯顿地区的热带风暴预警使民众躲在家里不出门,许多店家生意一蹶不振。 D: “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长度,在于奉献而不在于获取……”院士的一番话入木三分 , 让我们深受教育。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离家两年了,至今杳无消息。 B: 这部小说的情节抑扬顿挫 , 读来激动人心。 C: 对于邻居的盛情邀约,我好意难却 , 不得不与他们一起吃饭。 D: 这幅文人画的山水图景与书法印章相得益彰 , 因此巧妙绝伦。 |
6、 | 对江河的《星星变奏曲》中下面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如果大地的每个角落都充满了光明/谁还需要星星,谁还会/在夜里凝 望/寻找遥远的安慰/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谁不愿意,有一个柔软的晚上/柔软得像一片湖/萤火虫和星星在睡莲丛中游动/谁不喜欢春天,鸟落满枝头/像星星落满天空/闪闪烁烁的声音从远方飘来/一团团白丁香朦朦胧胧 A: 这节诗以假设句开头,表达了诗人在现实中挣扎而向往光明、温暖和自由的愿望。B: “闪闪烁烁”和“朦朦胧胧”原来都是形容视觉上的感受,这里用来形容声音的若有若无和花香的时浓时淡。 C: 诗人用“柔软得像一片湖”来形容夜晚,把夜晚的安谧、自由和润湿形象地表达出来了。 D: 这节诗中出现了三次“星星”的形象,每一次的出现含义都相同,都指的是点缀夜空的星辰。 |
7、 | 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情境:学校组织同学们去龙塔参观。在龙塔的二楼,有专门关于黑龙江方言的讲解区。你的同学小李认为黑龙江方言太土气了,没什么可发扬光大的,于是你对小李说: A: 你的想法是不对的,我们每个人都必须热爱自己家乡的方言。 B: 不喜欢方言就是不热爱家乡,看来你就不该在这儿生活。 C: 方言使人感到亲切,承载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信息,是值得我们发扬和推广的。 D: 方言有特殊的韵味和感染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
8、 | 选出下列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 中考和高考都提出了对字迹工整、书写清楚的试卷酌情加分。修改:在句末加上“的要求”。 B: 主席主持并出席了“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相关活动。修改:删去“相关活动”。 C: 只有真正做到尊师敬教,就能赋予教师荣誉感和自豪感。修改:把“就”改为“才”。 D: 学校抓不抓青少年思想教育工作是关系到国家建设事业后继有人的大事。修改:在“后继有人”前加“是否”。 |
9、 | 选出对下列各个病句修改有误的一项是( ) A: 丹东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步伐从未停滞,它的每一步跨越都将推动教育观念的前进。 修改:将“停滞”改为“停止”。 B: 我市慈善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公益活动,营造了人人参与、人人关心慈善的社会氛围。 修改:将“人人参与”与“人人关心”调换位置。 C: 打造中国品牌的意义,不仅体现在企业销售利润的报表上,同时也承担着传播工匠精神。 修改:在“精神”后面加上“的使命”。 D: 通过一系列“碧水工程”相关举措的实施落实,丹东市生态和人居环境得到极大改善。 修改:去掉“实施”或者“落实”。 |
10、 | 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电影《大鱼海棠》的预告片中“守望重生”“义无反顾”“爱苦别离”三个章节对抑扬顿挫的故事情节进行了更为细致的刻画。 B: 他的这段孔雀舞真是跳得入木三分 , 连杨丽萍都动容不已。 C: 如果支付宝的“圈子”里藏污纳垢 , 就可能吸引不法分子将病毒植入其中,对用户权益构成伤害。 D: 班长博览群书,眼界开阔,目空一切 , 是大家学习的榜样。 |
阅读下面一首词,回答问题。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 1 )这首词上片以“________”字领起点题,回忆当年豪酣欢乐的生活画面;下片返回现实叙“夜登小阁”之所见所闻,抒发二十多年________之感。( 2 )“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一句颇为后人称道,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加以赏析。 ( 3 )在词中,围绕“闲”的心绪,词人发出了怎样的感慨? |
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完成小题。 余 则 缊 袍 敝 衣 处 其 间( 2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援疑质理________ ②俟其欣悦________ ③同舍生皆被绮绣________ ④腰白玉之环________ ( 3 )翻译下面句子①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②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4 )选文第一段着重叙述了自己的求学经历,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给自己创造条件的?( 5 )作者虽愚,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回答) |
轻蔑的一瞥
[德]库尔特·库什贝格
①电话铃响了,警察局长拿起听筒:“喂!”
②“我是克尔齐警长。刚才有一位过路人轻蔑地瞧我。”
③“或许你弄错了吧,”警察局长要他考虑一下,“几乎每个碰上警察的人都感到心虚,不敢正视。这看起来就像轻蔑。”
④“不,”克尔齐警长说,“不是这么回事。他轻蔑地打量我,从制服、帽子一直到皮靴。”
⑤“你为什么没有把他抓起来?”
⑥“当时我愣住了。在我想到这是侮辱的时候,那人已经不见了。”
⑦“你还认得出他来吗?”
⑧“肯定能,他蓄的是红胡子。”
⑨“你现在觉得怎么样?”
⑩“相当难受。”
⑪“坚持一下,我叫人来换班。”
⑫警察局长打出了一系列电话。他派出一辆救护车到克尔齐警长那个区去,同时命令手下的警察把所有蓄红胡子的公民抓起来。【A】配备有无线电话器的巡警队接到命令的时候,正在值勤。有两个人正在试验哪一辆车跑得快,另外两个人在酒馆里庆贺店主的生日,还有三个人帮着一个同事搬家,其余的人在街上买东西。但一听到事情的经过,他们就急忙驱车直奔市中心区。他们封锁了一条又一条街道,逐户搜查。他们跑进商店、饭馆、住宅……凡找到一个蓄红胡子的人,就把他拖走。围捕刚开始了几小时,虏获就已经很可观了:五十八个蓄红胡子的人给带到警察总局来了。克尔齐警长,由两名护理人员搀扶着,挨个审视这批嫌疑犯,但他却没有指认出作案人。警察局长把这归因于克尔齐警长的健康状况,命令警察们拘留并审讯这批嫌疑犯。他说:“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
⑬但审讯毫无收获。警察们要搜捕的那个人早已回到了他的寓所,警察按他的门铃的时候,他没有听见,因为他正往浴缸里放水。洗澡水准备好了之后,他倒是听见门铃声了,但那是邮递员送来了一份电报。消息是可喜的,有人给他在国外准备了一个好职位。不过,条件是:他得立即启程。
⑭“好,”这人说,“好,现在要做两件事。第一,胡子要剃掉,因为我讨厌它了;第二,要弄到一份护照,因为我没有。”
⑮【B】他痛痛快快地洗了个澡,把胡子刮得干干净净的,重又穿好衣服。办完后,他到警察总局去,因为他知道只有在那里才能在很短时间内领到一份护照。说到这里,得补充一点:这个人事实上是轻蔑地瞧过克尔齐警长的,原因是克尔齐警长的样子极像他的表兄艾贡。对那个不中用而且欠着他钱的表兄艾贡,这人一向是非常轻视的,这种感情在他见到克尔齐警长的时候就不由自主地流露在目光中了。申请护照的事并不如这人想象的那么简单,他身边带有一些证明文件,也出示了电报,但都无济于事。他申请出国的计划,匆促得没有分寸,吓坏了经管护照的警官。
⑯“一份护照是一份重要文件,”警官解释说,“办这么一份重要文件是需要时间的。”
⑰这人点点头。“按规章制度可能是这样,但每种规章制度都有例外。”
⑱“这种情况我决定不了,”警官说,“只有警察局长才能决定。”
⑲像一些独裁者一样,警察局长也爱摆出社交场上老手的样子。他听取了报告后就把那警官打发走了,然后请客人就座。但客人要勉强装出笑脸却不容易,因为这位警察局长的模样长得像他同样厌恶的堂弟阿突尔。但是,客人脸上掌管微笑机能的肌肉却尽忠职守——这可是关系到护照的大事啊。
⑳“小官儿们胆小,”警察局长说,“他们总是避免作出任何决定。您马上而且在这儿就可以领到护照。您到伊斯坦布尔工作,是我们城市的骄傲。我祝贺您。”
㉑警察局长在护照上盖了个印,签上了名。他大大方方地把护照递给客人,好像那是一个随随便便的什么小本儿。
㉒警察局长站起身来,把手伸向那人:“我祝您一路平安。”
㉓他把客人送到门口,向他亲切地挥手致意,然后走进审讯拘留嫌疑犯的房间里。为了缩短自己受折磨的时间,那些可怜人已经承认一些违法行为,但就没有承认克尔齐警长指控的那一条罪行。
㉔“继续审讯!”警察局长命令道。
( 1 )阅读小说要关注故事情节。请根据内容提示,完成下面的填空。开端:________
发展: 警察局长命令手下全城搜捕蓄着红胡子的人。
高潮:________
结局:警察局长命令手下继续审讯无辜者。
( 2 )阅读小说要重视品味作者的语言,理解语句的内涵。请结合语境,品析文中⑫段画线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就算他们在这件案子里清白无辜,他们肯定也犯过别的错误,审讯一下总是会有收获的”
( 3 )运用“闲笔”是本文写法上的一大特点,请结合下面知识卡片中的相关知识,对文中【A】【B】两处划横线的“闲笔”,请任意选择其中一处加以简析。阅读下面一篇文学类作品,完成1——4题。
自尊
周海亮
那是一段令他刻骨铭心的日子。
他失去工作,身无分文。他认为城市里,纵是一条狗也比他活得幸福。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
他开始捡垃圾。纸箱、啤酒瓶、香烟壳、食品包装袋……所有能够换成钱的东西,他都捡。在夜里,他将头深深探进臭气熏天的垃圾箱,他泪流满面。在夜里,他像一条落魄的狗。也只能在夜里,因为他不敢将自己暴露在别人的视线中。
每天都有收获。其中一个垃圾箱,更是一个富饶的“宝藏”。那里面有成箱的空易拉罐、成捆的旧杂志、坏掉的铝盆铁锅、奇形怪状的玻璃瓶……每天晚上,这些东西会在垃圾箱里静静地等着他。第二天,它们就会变成馒头和咸菜,让他有力气在这个城市里继续奔走。
后来他发现一个问题,似乎,这些东西是有人故意放在那里的。它们总是在一个固定的时间出现,它们摆放整齐,就像夜市上精心摆置的小摊。夜里他偷偷观察,果然见到一个男人将一包“垃圾”规规矩矩地放好,然后躲到远处,静静等待。
他知道男人在等他。
他感激那个男人,可是他有被伤害的感觉。强烈的自尊心让他想放弃那些东西,强烈的饥饿感又让他一次次将那些东西捡回来,然后变成馒头、咸菜……他暗想,假如他将来发达了,一定要回来好好感谢这个男人。他会成百成千倍地偿还,他相信他完全可以做到。
后来他真的发达了,资产足以买下一条街。他想到了报恩。
他回到当初租住的小区,他见到了男人。
他知道,现在的男人,生活得并不容易。
似乎那个家至少二十年没有装修,地板翘起了角,水龙头“嘀嗒嘀嗒”地滴着水。老式的家用电器,老式的厨房用具,老式的沙发和桌椅,男人似乎仍然生活在十几年以前。不必自我介绍,男人一眼将他认出,简单聊了几句,便聊到了从前。
他说:“我知道那些东西是您故意放进垃圾箱的。我知道当初您在顾及我的自尊。”
“是的,我在顾及你的自尊。”男人说,“那时我生活得尚好,可以送你一点多余的东西。我知道它们虽不值钱,但也许可以帮你撑过那段日子。”
“您的确帮我撑过了那段日子。”他说,“如果没有您的暗中相助,我也许早就回到了乡下。那么现在,我就不再是一个企业家,而是一个乡下的羊倌……”
“我在报纸上见过你。”男人说,“我知道你现在很有钱。”
他笑笑,说:“这些年,我过得并不容易。您知道,白手起家,这有多难……”
“你不是白手起家。”男人说,“我知道那个花瓶即使在当时,也最少值十万。”
“花瓶?”他感到疑惑。
“是啊。”男人说,“你离开的前一天,我在给你收拾废品的时候,将那个花瓶也装进塑料袋,放进垃圾箱。那时我并不知道一个花瓶能值那么多钱,否则我也不会把它当成废品……”
“可是我没有捡到花瓶……”
“你捡到了。”男人说,“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元朝的花瓶,值很多钱……”
“可是我真的没有捡到花瓶。”他说,“如果捡到了,如果我知道它很值钱,我会还给您的……”
“你不会。”
“我会。”
“那你为什么第二天就搬走?”
“因为我找到了工作……我要住集体宿舍。”
“那你怎么会发达了?”
“两年以后我与朋友合伙,赚了点钱。然后我开始单飞,资产就像滚雪球,越滚越大……”
“是因为你卖了花瓶,才有了本钱……”
“根本没有花瓶……”
“谁信?你白手起家,这么短的时间就腰缠万贯,谁信?你卖掉了那个元朝的花瓶……”
他久久地盯着男人,内心慢慢地涌出一丝丝凉意。很显然男人说谎了。他记得很清楚,那天,男人放进垃圾箱里的那个塑料袋里,根本没有花瓶。他绝不会漏掉。那段时间,每一天,他都将那个臭哄哄的垃圾箱翻个底朝天。
他低下头,不再说话。他在那里安静地坐了一会儿,起身离开,放下他带来的很大一笔钱,这笔钱,远远超过那个花瓶的价值。
他告辞,离开。走到门口,他扭头,看着呆立在那里的男人,认真地对他说:“你的确伤害了我的自尊。却不是以前,而是现在。”
——摘自《中国小小说精选》,有改动。
( 1 )根据小说情节,围绕“男人”梳理下面的思维导图,仿照第(2)处,概括相关内容,填写在田字格内。(1)因为狗可以乞讨,他不能。因为狗没有尊严,他有。(这句话采用了什么修辞?有何作用?)
(2)走到门口,他扭头,看着呆立在那里的男人。(为什么男人会“呆立”?试简要分析男人此时的心理状态。)
( 3 )试分析“男人虚设花瓶”这一情节在全文中的作用。( 4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文中的“他”和“男人”分别是一个怎样的人? 网友一:可怜天下父母心!可怜天下父母心!——《目送》真实!
网友二:该走就走,又不是小孩子,有什么好送的。——《目送》矫情!
网友三:没办法的事,对谁都一样,走就走吧。——《目送》超脱!
要求:(1)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500字。(2)文中不要出现含个人信息的地名、校名、人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