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苏州市张家港市第八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千钧重负 五脏六腑 耐人寻味 天涯海角
B: 心有灵犀 惊心动魄 风餐露宿 不其而至
C: 仙露琼浆 语无轮次 颠沛流离 海市蜃楼
D: 以身做则 祸不单行 耀武扬威 不耻下问
2、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校开展的感恩活动,掀起了同学间互帮、互助、互学、互进,增进了彼此的友谊。
B: 为了防止失窃事件不再发生,保安部门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
C: 扬州获得“联合国人居奖”的原因是全市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
D: 能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衡量一节课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
3、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
A: 气慨 爱慕 漠不关心 花团锦簇
B: 云宵 坍塌 喜出望外 沉默寡言
C: 琢磨 缥缈 眉开眼笑 不可救药
D: 禁固 惩戒 怪诞不经 神彩奕奕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八宝酒,顾名思义 , 是八样东西泡的酒。
B: 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C: 明白过后便想,天津卫九河下梢,人情练达 , 生意场上,心灵嘴巧。
D: 这张脸平淡无奇,障碍重重,没法弥补,不是传播智慧的庙堂,而是禁止思想的囚牢。
5、

下列书写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玄虚 潮汛 歇斯底里
B: 仓皇 推敲 格物致知
C: 傅彩 鄙夷 与日具增
D: 激变 渺茫 不求甚解
6、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信息时代给人们带来了一种新的极其便捷的阅读方式,那就是网络阅读。网络阅读远远超越了传统的阅读概念, 。因此,阅读的趣味性大大提高,吸引力更强,影响力更大。

①能够对文字、图片、影像、声音等信息形态进行有机的合成

②能够更好地满足人们沟通交流的需求

③与传统阅读相比,信息更加全面,视野更加开阔,也更直观、更逼真

④提供读、看、 听三方面的内容

⑤它改变了单一的文字或静态的图像的表现形式

⑥还具有共享性、开放性和互动性


A: ③②⑤④①⑥
B: ⑤①④③⑥②
C: ③⑥⑤①②④
D: ⑤④③②①⑥
7、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升学考试,使我认识到了学习语文要立足课本的重要性。
B: 舞台上的表演精彩纷呈,我饶有兴趣地袖手旁观着。
C: 教育部门多次再三强调,各个学校要坚决防止避免学生私自下河游泳。
D: 根治中小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的“顽症”,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8、下列选项排序正确的是( )

我不去想是否能够成功, ,便只顾风雨兼程;我不去想能否赢得爱情, ,就勇敢地吐露真诚;我不去想身后会不会袭来寒风冷雨, ,留给世界的只能是背影;我不去想未来是平坦还是泥泞, ,一切,都在意料之中。

①只要热爱生命 ②既然目标是地平线 ③既然钟情于玫瑰 ④既然选择了远方

A: ④③②①
B: ②③④①
C: ②④③①
D: ④①②③
9、埃德加·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一书中写道:“在西安进行的这场军事政变时机抓得很好,执行得也十分利落……使中国最终站到了即将来临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一边。”斯诺所说的“这场军事政变”是指( )
A: 八一三事变
B: 西安事变
C: 九一八事变
D: 七七事变
10、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字的一项是( )

A: 凛冽 繁衍 不可名状 心旷神怡
B: 笑柄 迁徙 长途跋涉 莫衷一事
C: 许诺 恻隐 通霄达旦 一拍即合
D: 安祥 涟漪 盛气凌人 妙笔生花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仔细阅读汪国真的一首哲理抒情诗,回答问题。

不幸袭来的时侯

不幸袭来的时候

意志是一面无言的墙

可又有什么

能阻挡花朵的芳香①

我们为不幸流的泪水

总是很短很短

我们为鲜花流的泪水

却是好长好长

注:①花朵的芳香:这里借指对美好生活的憧憬。。

( 1 )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与这首诗中“可又有什么/能阻挡花朵的芳香”表达意思相近的诗句。

( 2 )写出《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一诗中与“我们为不幸流的泪水/总是很短很短/我们为鲜花流的泪水/却是好长好长”诗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诗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言;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昔吴起出遇故人,而止之食。故人曰:“诺,期返而食。”起曰:“待公而食。”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明日早,令人求故人,故人来,方与之食。起之不食以俟者,恐其自食其言也。其为信若此,宜其能服三军欤?欲服三军,非信不可也。

(注释)①吴起:(约公元前440—前382年)战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②诺:好,表示赞同。③止之食:留故人吃饭。④俟:等待。⑤欤(yù):句末语气词,可译为“吗”。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而去(________)

元方入门不(________)

日中(________)

下车之(________)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故人至暮不来,起不食待之。

( 3 )从元方入门不顾这一行为可以看出元方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4 )同样是与人期,陈太丘与吴起表现有何不同?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冬天里的生灵
查一路
①冬天的风仿佛一道魔咒,吹起时,天空变得灰暗。当它强劲地扫荡江淮丘陵时,童年的我,眼中曾经活泼的生灵,顿时焉了下去。飞翔的鸟,飞着飞着,突然往下掉,接近地面时再拉上去,让人心中感觉好一阵惊险。
②草与叶,开始枯黄衰败,枯草在风的缠绕中呜咽,枯叶沙沙地撤退。家禽与家畜们不再远足,它们尽可能地贴近灶火,暖和身子。
③再冷的天,我们也得吸着鼻涕上学。风从教室窗户上破塑料纸缝隙里钻进来,来一阵,我们缩一阵脖子,哆嗦一阵身体。有一天,老师看着我们,久久地看着,很认真的样子,突然大笑起来,他说,怎么一到冬天,我看你们都像傻子?哄地一下,全班跟着笑起来。下课找个坑洼,撒泡尿照照,果然,面部冻僵,毛发耸起,呆头木脑,像个傻子。冬天里,犯了错,老师不再用尺子打掌心,他说,冬天孩子们哭起来的样子怪可怜的。
阳光照耀的时候,暖阳像新烤出的蛋糕一样诱人。有一两只土蜂在土墙的缝隙间往来穿梭,嗡嗡鸣叫。父亲搬一把藤椅坐在院中,院里有株腊梅花吐着芬芳。他教我背两句诗,一句是“云晴鸥更舞,风逆雁无行”,他说你看冬日里的动物们,天晴了沙鸥们跳舞跳得很开心,逆风一吹雁阵就溃不成军了。另一句是“一条藤径绿,万点雪峰晴”,他说这是写静物,化雪啦,一条藤上的雪化了露出了新绿,抬眼看远处万点雪峰也露出峰顶了。诗中,冬天里的生灵,可怜又可爱,显然父亲很欣赏这两句诗。四十年后的我,如今也能体会其中的妙处。
⑤而当时,万籁俱静,风过小院,轻叩柴门,黄犬卧地,父亲随手翻书,我和妹妹主要兴趣是在院里腐土中挖蚯蚓。不远处,溪流在冰层下艰涩地流过……
阴霾在西边翻腾时,天空仿佛写满不祥的预言。人和畜,纷纷收拢在家中,青瓦铺就的屋顶,成了冬天各种生灵的庇护。阴沉的天色反射到人的内心:严寒会来,大雪会来,或许会缺衣少食,会不会还有更多无法预知的灾难和不幸呢?冬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易感,也更善良,也更多流露出对同类和异类的爱。
⑦有一年冬天,我顺着梯子掏了屋檐下的一窝麻雀。五只未长毛的小麻雀,像一群浴缸里的婴儿。第二天早晨,父亲对我说,昨天晚上老麻雀叫了一夜,我猜是你掏了他们的窝!
⑧父亲脸黑,脾气暴躁,发怒时很吓人。我从灶门口端出一只鞋盒,鞋盒里垫满了这年我家打被絮剩下的新棉花,这群黄口小儿伏在云朵一样的棉花上哼哼唧唧,仿佛向我父亲哭诉。父亲照例发了脾气,我也斗胆抗争。父亲让我把它们全送回去,我说如果那样我就不再上学了。
⑨我和父亲都是同样的犟脾气,父亲知道这一点。僵持了一会儿,父亲做了让步。他说他会折纸鸽子。作为补偿,他折纸鸽子给我玩。纸鸽子好玩啊,拉它的尾部它的头就向下啄翅膀就扇起来……这位平日里不苟言笑的冷面男人,说着说着,突然出人意料地俯下身子,嘴里咕咕叫着,扇动两只胳膊就在屋里“飞”了一圈又一圈,他的变态在于引我上钩,以期协议的达成。我已经乐不可支。
⑩中午时分,父亲并没有折出纸鸽子,而练习本整整撕掉了一本。他怔怔地坐在椅子上。突然双目一亮,他想起他童年一个伙伴会折这玩意儿。而那伙伴却在十几里外的山区。
⑪大雪盖了下来。这年冬天雪下得很大。傍晚,母亲望望白茫茫的一片天,说,为了你的纸鸽子,你父亲看来要困在山里了。说话间,父亲已抬脚进门。但见他成了雪人,眉毛上也是雪花。他跺跺脚,雪簌簌地顺着他的黑大衣落了一地。
⑫他呵呵地笑着,从口袋里掏出纸鸽子。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
【注】 作者写此文时有过这样的话:“‘冬天,人的心灵变得脆弱易感,也更善良,也更多流露出对同类和异类的爱。’不知道为什么,每到冬天,尤其是雪花飘落,我就想起父亲,穿着黑色的大衣,走在雪地里……他是个十分怕冷的人。此文为纪念我父亲而作。他已在三十年前故去。”

( 1 )作者曾说“此文为纪念我父亲而作”,题目为什么却取“冬天的生灵”?

( 2 )文章第⑨段中父亲做出了让步,和第⑶段中的 这件事一样,他们的这种处理方式可用第⑹段中 这句话来解释。

( 3 )结合文章,按要求答题。
①理解第⑥段中划线句“阴霾在西边翻腾时,天空仿佛写满不祥的预言”一句话的含义。
②品析第⑨段中“我已经乐不可支”一句画线的“乐不可支”的含义。

( 4 )联系上下文,品味文中画线句子,简要分析其表达作用。
①阳光照耀的时候,暖阳像新烤出的蛋糕一样诱人。
②纸鸽子有点潮湿,但拉一拉它的尾部,头和翅膀还能动……

( 5 )文章许多的细节都表现出父爱这一特点。生活中,你的父亲也一定和文中的父亲一样,给予你许多爱,请你写一个小细节,展现你得到的父爱。(不超过80字)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①“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习主席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掷地有声,态度坚毅,彰显出中华民族的风骨。

②风骨者,气概、品格也。一个民族有怎样的风骨,影响生存质量和发展前景。风骨凛凛,不惧威胁,则民族生生不息;风骨柔弱,一味妥协,则民族难以长存。新时代,让中华民族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永续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③“悠悠华夏,风雨卓立。”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挫折而不倒,饱受磨难而不灭,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中华民族有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这种风骨,在近代几次反侵略中更得以彰显。正如一名思想家所说:“出现在这个国家并领导他们的民众战胜强敌后,这个民族表现出的气概和品格,让觊觎他们的人更小心翼翼了。”

④民族风骨,时穷节乃见。当年日寇侵华之初,因国力悬殊,有外国政要直言,“中国将会成为第二个埃塞俄比亚(1936年被意大利法西斯吞并)”。然而,中国人民宁死不屈,视死如归,以“桑梓之地,誓不从倭”的决绝和坚定,“为雪国耻身先去,重整河山待后生”,在赢得抗战胜利的同时,也让中华民族重新找回自信,赢得尊严。

⑤民族风骨,烈火中永生。70年前,面对美国威胁如果参战就把中国“炸回到石器时代”的狂妄,中国人民志愿军将士不信邪、不屈服,冒着枪林弹雨勇敢冲锋,顶着狂轰滥炸坚守阵地,忍饥受冻绝不退缩,烈火烧身岿然不动、硬生生将强大对手打到谈判桌前。这一战,拼来了山河无恙、家国安宁,中华民族不可侵犯的民族风骨,也在与强敌较量中愈发凛然。

⑥在我国历史上,各个朝代都被后人打上不同的烙印。汉,“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被称为“强汉”;唐,“横制六合,骏奔百蛮”,被称为“盛唐”。而当时世界经济总量排名第一的宋朝,之所以被称为“弱宋”,就是因为其“兵虽多而战力弱,国虽富而军不强”,面对元、辽、金甚至弱小西夏的入侵,都一味求和,结果一退再退、一败再败。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与列强的“和约”越签越多,和平却离中国越来越远。清史研究专家李鸿彬一针见血指出:“部队羸弱,又不敢誓死一搏,让中华民族很是蒙羞。”现实告诉我们,抵制强暴、反抗强权,光喊口号、发声明、作谴责、提抗议是不够的。面对强暴强权敢于亮剑的军队,永远是民族风骨最有力的支撑。

⑦“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这里的“必”,就是敢于斗争的精神和胆略。只有敢于斗争,坚决回击强暴强权,才能“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习主席强调指出:“当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摆在面前时,骨头要硬,敢于出击,敢战能胜。”从某种意义上讲,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本身就是一种威慑。

⑧人民军队有敢战能胜的优良传统,这一传统既来源于历史积淀,也是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锻造而成的。近日,电影《金刚川》热映。影片结尾,一名美军看见志愿军在湍湍江水中用身体架起的桥后说:“我知道你们不信神,但你们创造了神迹。这不是人类能完成的事,但你们做到了。”中国军人身上所表现的民族风骨,让敌人胆寒,令对手尊敬。

⑨今天,我们捍卫和平的手段和选择多种多样,但军事手段始终是保底手段。只有保底手段保得了底,国家安全才有底数,民族复兴才有底气。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遇到重大挑战时,人民军队必须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作者:王守学,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文章第①段与第⑦段引用习主席的话作用相同,都是为了论证中华民族历来有不可侵犯的民族风骨。
B: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新时代,让中华民族更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永续传承伟大抗美援朝精神,砥砺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C: 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能够历经挫折而不倒,饱受磨难而不灭,正是因为中华民族有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
D: 第③段以《金刚川》中美军对志愿军说的话为论据,论证了人民军队敢战能胜的传统是在复杂严峻的斗争中经风雨、见世面、壮筋骨锻造而成的。
E: 捍卫和平的手段和选择多种多样,但军事手段必不可少。在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遇到重大挑战时,人民军队不能退缩,必须针锋相对,寸土必争。
( 2 )气势磅礴、论证有力是本文的突出特点,结合文章第④⑤段简要分析。
( 3 )试分析第⑥段的论证思路。
四、写作(分值:60分)
题目:心中的一支歌

要求:可以借鉴课文的写法,要尽量写出对音乐或美术的真切情感体验。有适当的议论,可加入一点自己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和见解。写成不少于500字的记叙文。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有些情入苦难回绵”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