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襄阳市第一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诗句没有运用比喻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 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
B: 白云团团,/漏出了几点疏星。
C: 一群白色的绵羊,/团团睡在天上。
D: 头顶着蓝天大明镜,/延安城照在我心中。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美丽的颜色》的作者是艾夫·居里。文章主要记叙了居里夫妇在棚屋中用四年时间提取镭的过程。
B: 《藤野先生》一文记述作者与日本老师藤野先生交往的一段经历,以及作者弃医从文的过程,表现了藤野先生的正直热诚、治学严谨、摒弃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作者对老师的真挚怀念。
C: 《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吴均,《与朱元思书》的作者是陶弘景,两篇文章都是书信体裁。
D: 法国昆虫学家法布尔用三十年时间写下十卷本科普巨著《昆虫记》。法布尔关注昆虫活生生的生命过程,书中处处洋溢着对生命的尊重,对自然万物的赞美。
3、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恰当一项是( )
A: 这篇杂文对社会时弊的议论惟妙惟肖 , 确实厉害。
B: 巴金的《家》这部小说情节跌宕起伏,抑扬顿挫 , 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C: 这山里的天气一会儿风,一会儿雨的,真是风云突变啊。
D: 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苦痛与无奈。
4、下列划线的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 (pán)跚 (chén)怪 清(xī) (bǔ)乳
B: 余(huī) 脚(liàn) 诙(jiē) 小(fú)
C: 羞(què) (liǎn)翼 禁(gù) (chú)鸭
D: 温(xùn) (shà)白 匍(pú) (shè)香
5、下列关于文学、文体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苏轼,宋代文学家,他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辙、曾巩被誉为唐宋八大家。
B: 鲁迅,原名周树人,他所写的《藤野先生》节选自《呐喊》。
C: 《列夫·托尔斯泰》是奥地利著名小说家斯蒂芬·茨威格写的。
D: 《黄鹤楼》这首诗既抒发了人去楼空、世事苍茫的感慨,又表达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6、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A: 色/奋剂/冲冲 颜悦色/曲高
B: 包/弃 开小/旅费 寡廉耻/屡见不
C: 夫/维 人道/业语 冲直撞/飞来
D: 纲/心病/名权 虎离山/陈词滥
7、

下列各句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老人先后出版了《百岁新稿》、《朝闻道集》,至今笔耕不辍。
B: 为了有效遏制交通违法行为,“史上最严交规”在新的一年正式实施。
C: 莫言的“红高粱”系列小说塑造了一批个性鲜明的抗日英雄形象。
D: 礼堂里近三百多位观众,全神贯注地倾听着教授慷慨激昂的演讲。
8、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事,以坚毅战胜顽强,以真理战胜愚昧。
B: 傅雷通过家书这种形式,关心和教育儿子,给儿子智慧和鼓舞,体现了傅雷对儿子的砥犊之情。
C: 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幅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心无旁骛,便是敬业。
D: 生命的季节,亦如四季的更替,有春的烂漫,有夏的奔放,有秋的成熟,也有冬的萧瑟。
9、

下列句子中,加横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针对国庆长假高速免费而堵车严重的现象,中国道路协会秘书长王丽梅认为,不能把免费当成根本原因,因暂时的拥堵就呼吁取消是因噎废食的表现。
B: 能够从客观的立场分析前因后果,做将来的借鉴,以免死灰复燃
C: 可见人生一切毛病都有药可医,惟有无业游民,虽大圣人碰着他,也是无可奈何
D: 《中国好声音》中,刘欢、那英、庾澄庆、杨坤四位著名歌手作为明星导师言传身教 , 为中国乐坛发掘了一批怀揣梦想、具有天赋才华的音乐人。
10、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

A: 在浙江卫视《中国好声音》第四期的节目中,关喆以一曲痛彻心扉的“领悟”打动了在场的观众,也赢得了评委的极高评价,
B: 人生在世,应该追求的是纸醉金迷的物质享受,还是宁静淡泊的精神境界?
C: 青年路上好些商店门前的告示牌,全是“换季大减价”“大甩卖”“跳楼价”等等,好像他们都在做赔本生意似的。
D: “我本来是没有计划使用林书豪的,但这家伙每天都在努力。”纽约尼克斯主教练说,“是他站出来抓住了机会。”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梨花

(宋)汪洙

院落沉沉晓,化开白雪香。

一枝轻带雨,泪湿贵妃妆。

( 1 )本诗和赵师秀的《约客》都从天时景物写起。《约客》中的“家家雨”写出________时节的天气特征,而本诗中“________”一词则突出了雨不停的样子。
( 2 )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诗歌的后两句。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文后小题。

杞人忧天

《列子》

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又有忧彼之所忧者,因往晓之,曰:“天,积气耳,亡处亡气。若屈伸呼吸,终日在天中行止,奈何忧崩坠乎?”

其人曰:“天果积气,日月星宿,不当坠耶?”

晓之者曰:“日月星宿,亦积气中之有光耀者,只使坠,亦不能有所中伤。”

其人曰:“奈地坏何?”

晓者曰:“地积块耳,充塞四虚,亡处亡块。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其人舍然大喜,晓之者亦舍然大喜。

( 1 )解释句中加点的字。

①因往之 ________ ②其人然大喜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杞国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②若躇步跐蹈,终日在地上行止,奈何忧其坏?

( 3 )后人根据上面这个故事,引伸成“杞人忧天”这句成语,用来讽刺________。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早晨从一朵花开始

孙道荣

①窗外又传来“唧唧喳喳”的鸟雀声。

②最近一段时间以来,每天一大早,我都是在鸟雀声中醒来的。在城市生活已久,除了公园之外,很少能够听到鸟声。是什么吸引了这些鸟雀,来到我的窗前?

③起床,好奇地来到阳台上。树冠和栅栏上,飞跃着一大群麻雀,还有几只画眉、燕雀,以及我叫不出名字的小鸟,唧唧喳喳地叫着,跳着,闹着,围着一楼的院子,似乎在迫不及待地等待什么。

④低头,看见一楼的院子里,一大一小,两个身影,正在弯腰忙碌着。我认得她们,她们是楼下搬来不久的邻居,一家印度人,听说男主人就在附近的一家软件公司做工程师。正在忙碌的是母女。小女孩五六岁的样子,还没有上学,英语很好。他们是我们这个小区惟一一个外国人家庭,所以,很快就引起了大家的注意。我虽然就住在他们楼上,却还没有和他们打过什么交道。

⑤她们在作画。奇怪的是,并不是在纸上,而是直接在地面上;也不是用笔墨油彩,而是用一种粉末状的东西,均匀地撒在地面上。我好奇地注视着她们,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们在作画。妈妈先用灰色的粉末,勾出边线,女儿端着一个彩色的盒子,跟在后面,往线里面撒着彩色的粉末,一会儿,一片花瓣现出了它优美的形态,一片叶子,伸展出它的经脉。真的太美了。我不由啧啧赞叹。

⑥听到楼上的动静,母女两人都直起腰,抬头。言语不通,我冲她们竖起大拇指。“您好,先生,我们没打扰您吧?”没想到,女孩的妈妈竟然会讲普通话,而且说得很好。女人看出了我的惊讶,解释说,她大学学的专业就是汉语。我冲她们笑笑,你们的花,真美,谢谢!树枝上的鸟雀,唧唧喳喳地叫着,好像在响应我似的。

⑦她们继续作画。早晨的空气,清新,凉爽,有隐隐的花香和泥土的气息。五片红色的花瓣,盛开,中间是黄色的花蕊。不认识。我问她们,这叫什么花?女人笑着说,木棉花,是我家乡最常见的一种花。

⑧犹豫了一下,我终于忍不住,问出了那个一直困扰我的问题,为什么要在地面上作画,画花?女人直起腰,抬头看看西方,那是她家乡的方向吧。她说,这是她家乡的习俗,也是一种宗教仪式。她的家在印度北部比哈尔邦的一个偏僻、贫瘠的小村庄,每天早晨,只要有女孩子的家庭,一大早女孩子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自己家的门口,用彩色的粉末,作画,可以是一朵花,也可以是一棵树,还可以是一座房子。彩色的粉末画,是灰色村庄中惟一的亮色。

⑨女人指指手中的盘子说,这个盆子里的粉末,就是用稻米和小麦做的,需要什么颜色,加一点植物的颜料就可以了。女人说,在自己的家乡,直到今天,还很贫穷,粮食并不富余。那为什么还要用粮食的粉末来作画呢?女人指指站在树上的鸟雀说:“因为我们相信,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包括天上的这些飞鸟。用粮食的粉末作画,既美化了自己的家,又可以让路过的鸟吃饱肚子。”

⑩我们的一天,就是从一朵花开始的。女人腼腆而自豪地说。我到中国已经六七年了,在几个城市生活过,这个习惯,也至今保存着。

⑪原来是这样。我由衷地向她们母女点头致谢。小女孩对着树上飞来飞去的小鸟,叽里咕噜说了些什么,然后,拉着母亲的手,往家里走。她是要把这朵花,这个院子,以及这个早晨,都让给那些迫不及待的鸟儿们吧。

⑫我也轻轻地从阳台退回房间。我看到众鸟扑楞楞飞进院子,我听见了它们欢快的歌唱,在这个无比清澈、无比美丽的早晨。

(选自2011年7月3日《杭州日报》,有改动)

( 1 )对“窗外又传来‘唧唧喳喳’的鸟雀声”这句话的朗读符号标注正确的一项是( )

(注:“ˇ”是停顿符号,“ˆ”是连接符号,“·”是重读符号,“↗”是升调符号,“↘”是降调符号)

A: 窗外ˇ又ˆ传来“唧唧喳喳”的鸟雀声↗
B: 窗外ˇˇ传来“唧唧喳喳”的鸟雀声
C: 窗外ˆ又ˆ传来“唧唧喳喳”的鸟雀声↘
D: 窗外又传来“唧唧喳喳”的鸟雀ˆ声↘
( 2 )第⑪段的画线句子运用了动作描写,请你从小姑娘的一连串动作,揣摩小姑娘的心理活动。
( 3 )文章的最后一段能删去吗?为什么?
( 4 )这对母女的行为看似奇怪,但她们却给生活增添了乐趣与美,想一想你是否也遇到过类似的事件,请你简述你经历的事件,并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父亲的背

高巧林

①乡下老家的屋檐下,夕阳斜斜地照着。

②趴在木椅后靠背上的父亲衣襟反穿,赤裸着略显肥胖而皮肉松弛、“雀斑”点点的背。母亲操着一枚让我感到既陌生又眼熟的刮痧板,一下一下刮着父亲的背。那专注的神情一如她在菜园里耕种那一垅贫瘠而濒临荒芜的地。一道道“痧痕”显现在父亲背上,乍一看,犹如挂在西边天空中的一片片红彤彤的云霞。

③我一震!难道,这就是我年少时经常见到的那个宽厚壮实的背吗?

④第二天,经我再三撺掇,从不肯轻易花钱看医生的父亲才答应去医院就诊。

⑤我背着父亲,匆匆走向停在环村公路上的轿车。一路上,尽管父亲的身重压得我气喘吁吁,但我的内心却是踏实而欣慰的。走过村前的小路,跨过河边的小桥,我尽力让自己的脚步迈得稳健些。父亲趴在我像他当年一样壮实的背上,浅浅地呻吟着,带着难挨的病痛与满心的幸福。

⑥走着,走着,在我恍惚的记忆里,突然泛起一幕与此时此境何等相似的情景:40多年前,我目睹父亲也曾这样背着他的父亲——我的爷爷,一步步地走向镇上的医院。那是夏熟上场季节的一个中午,父亲弓着壮实的背,背起一声声呻吟的爷爷。可惜那时条件差,爷爷的病又犯得重,父亲才蹲身放下爷爷,爷爷就咽气了……这样幽幽想着时,我的眼眶禁不住湿润了。有什么办法?这是无法逆转的生命轮回啊!父亲背着儿子,儿子背着父亲,就是这样。

或许,我背上的父亲感受到了我的凝重、我的伤感,也就开始一遍遍地说:“歇一会儿吧,要不,让我自己慢慢地走。”我说:“没事,我背你。”

⑧大叔大婶们见我如此背着父亲,啧啧称赞:“你看,老头有福,生了个多么孝顺的儿子。”我一听,反倒不安起来,这可是我有生以来第一次把父亲背在自己的背上!而仅仅这一次,又何以偿还我儿时父亲无数次背着我时积下的深深父爱?孩子们也来了,嘻嘻哈哈笑个不停,而这笑声分明因好奇而生,挟揶揄而来。我边背着父亲走,边在心里嘀咕:“孩子,你还小,等你长大后也当上父亲或者母亲时自然会明白的。”

⑨吊了几天盐水后,父亲终于枯木逢春一般慢慢康复起来。只是,父亲那张苍白、稍显浮肿的脸依然催人怜悯、惹人伤感。

⑩中午,病榻上的父亲望着一缕温暖的阳光,喃喃自语:“我已经好久没有换内衣了,身上黏糊得难受。”我马上接话说:“让我替你擦个背,然后把你的内衣换了,好吗?”父亲用深透而充满慈祥的目光看着我,好一阵后才说:“儿,你在城里清洁惯了,还是等你妈来了再说。”

⑪我完全懂得父亲这话的意思,而事实也是这样,父亲作为一个普普通通的乡下老人,从皮屑剥落、皱褶纵横的体肤上,或者从残牙稀疏、胡子拉楂的嘴沿边透出点什么气味来也是不可避免的。然而,我是无论如何也要替父亲好好擦个背的。

⑫于是,我慢慢扶着父亲,让父亲坐起身来,轻轻地替父亲脱去内衣。果然黏糊得很,让酸臭的汗液渍湿了的内衣豆腐一般贴着父亲的背。父亲有些不好意思,说:“看我有多脏。”我说:“还好。”说着,我把热气腾腾的毛巾盖在父亲背上,然后,是一阵小心翼翼地左拭右擦。顿时,细面条似的污垢从父亲背上纷纷滚落。父亲问:“都生出污泥条了?”我答:“嗯。”

⑬其实,我并不在用心回答父亲,而是躲在下意识里的条件反射又让我追忆起儿时的情景——或许在夏天村边的河埠头,或许在冬天镇上的澡堂里,父亲一边替我擦背,一边笑着嬉骂:“你看有多脏,那些污泥条都可以肥上三亩地啦。”

⑭我乐着,默认,而背上的那份爽快与惬意实在让人无法形容。

⑮现在,我但愿,父亲也能享受到我儿时的那份爽快与惬意。

(选自《青年文摘》,有删改)

( 1 )全文故事情节均围绕“背”字展开,可依次概括为:________,表现了父子情深的主题。
( 2 )请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子中划线短语的含义。

但我的内心却是踏实欣慰的。

( 3 )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手法,有什么作用?
( 4 )文章第⑥段插叙父亲背着爷爷去看病的情节,有什么作用?
( 5 )以文章第⑫段为例,分析作者是运用什么手法来表现文章主题思想的。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每个人的身边总会有许许多多个他(她),他(她)包括你的父母、亲人,他(她)包括你的同学、朋友,他(她)还包括你的师长、前辈,他(她)也许还是邻里街坊,旅途中遇到的伙伴……对于每个他(她),你的认识和了解不可能一成不变,你会因为时间、发生的事情或者你的人生经验,从而对他(她)逐渐了解。

请你以“我逐渐了解了他(她)”为题,写一篇文章,不少于500字。

要求:内容真实、事件典型、注重细节描写。文中不得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用沉默来诠释你的毫不挽留”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