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尽管计算机是高科技工具,但拥有它并不意味着工作都可以事倍功半。 B: 重庆永川动物园成立了野生动物求助中心,一些遭伤害的野生动物又栩栩如生了。 C: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把我国首位航天员成功送入浩瀚的太空并安全返回,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取得的又一空前绝后的成就。 D: 从风格看,李白的诗飘逸豪放,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各有千秋。 |
2、 | 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滞笨(dài) 畸形(qī) 通宵达旦(xiāo)B: 蹒跚(pán) 省悟(shěng) 一泻千里(xiè) C: 蓦然(mò) 破绽(dìng) 随声附和(hè) D: 迁徙(xǐ) 博识(bó) 玲珑剔透(tī) |
3、 |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一语出自( ) A: 《论语》 B: 《孟子》 C: 《战国策》 D: 《墨子》 |
4、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教诲(huì) 濒临(bīn) 婆娑(suō) 摩肩接踵(zhǒng) B: 黝黑(yōu) 题跋(bá) 胆怯(què) 杳无消息(yǎo) C: 雕镂(lòu) 倔强(juè) 鲜腴(yú) 屏息敛声(niǎn) D: 粗糙(zào) 诘责(jié) 吹嘘(xǖ) 恹恹欲睡(yān) |
5、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她是一位优秀的曾经获得广东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华侨中学的语文教师。(应该改为“她是华侨中学一位曾经获得广东省优质课竞赛一等奖的优秀语文教师。) B: 足球是巴西的国魂,意外的输球使得球员们分外沮丧、懊悔,他们准备承受。(删掉“沮丧”或“懊悔”) C: 追求梦想,即使下一百次决心,不如付诸一次行动。(将“即使”改为“与其”) D: 真正地亲近自然,融入自然,这样,我们的生活就会更加美好,我们的情感就会更加丰富。(“亲近自然”和“融入自然”调换位置) |
6、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 A: 傍晚的夕阳,壮观磅礴,难怪人们感叹生命的渺小自然的伟大。B: 面对难题,有没有自信,是成功的关键。 C: 他之所以不来,是因为他的母亲生病,他走不开造成的。 D: 对于这个问题出现的原因,他们做了认真的分析和总结。 |
7、 |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的作者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诗人,被称为“诗圣”,与杜甫合称“李杜”。 B: 《植树的牧羊人》的作者是让·乔诺,英国作家,电影编剧,他被认为是英国20世纪最著名的作家之一。 C: “老师轻轻点下头”一句中的“下”是量词。 D: “外面一片漆黑”一句中的“漆黑”是名词。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叱咤风云 谈笑风生 剁手党 消声匿迹 B: 张慌失措 周道如砥 报不平 如梦初醒 C: 弹精竭虑 精神矍铄 工夫茶 孜孜不倦 D: 风声鹤唳 相形见绌 背包客 脍炙人口 |
9、 | 下列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萧瑟:天气很冷,令人发抖。 B: 和煦:阳光温暖,空气宜人。 C: 干涸:水干了。 D: 吞噬:噬,吃。吞下去吃掉。 |
10、 | 对下列句子运用的表达方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每座桥都是一件艺术品,一幅立体画,一首无字的诗。 ②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 ③水中出现的是一条闪光的银链。 ④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 A: 抒情 说明 描写 说明 B: 描写 说明 描写 说明 C: 抒情 说明 描写 记叙 D: 议论 说明 说明 说明 |
阅读俄国莱蒙托夫1932年写的一首诗,完成下列问题。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注释】①庚寅:指1650年 ②小奚:小书童 ③木简:指木板 ④ 阖:关闭⑤牡下:上锁 ⑥ 爽然:若有所失的样子。⑦ 道:哲理。 ①望城二里许________ ②渡者熟视小奚,应曰________ ③予愠为戏________ ( 2 )选出与例句“徐行之,尚开也”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B: 或置酒而招之 C: 属予作文以记之 D: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命小奚以木简束书从。 ②徐行之,尚开也;速进,则阖 ( 4 )用“∕”给文中画线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予 爽 然 思 渡 者 言 近 道 ( 5 )这则故事,可用成语________ 来概括其中的哲理。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落花枝头
初到江南,就碰上了梅雨季节。一夜枕上听雨,辗转不能成寐,清晨推窗望去,雨却停了。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院子中,一丛绿树被染得浓荫如墨。朦胧的墨绿中,清晰地闪着点点火红的花朵,宛如一阕厚重、平和的弦乐声中,跳出了一管清脆、欢跃的笛音,给这雨后阴沉的清晨,增添了不少生气。
咦,已是春花红褪的初夏,什么花开得这般热烈?
循着被雨水润白的碎石小路走去,我猛地记起了杨万里的初夏即事诗:“却是石榴知立夏,年年此日一花开。”近前一看,果然是石榴花。这是四株石榴树,分列在窄窄的甬道两侧,枝丫交错,搭起了一座花红叶绿的天然门楼。树只有一个人高,花却开得十分繁茂。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倘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早就听说石榴花是边开花边结果,花与子并生枝头,十分壮观。如今看去,果真如此。这满树密密层层的花果,真像是一个姊妹比肩的大家庭,在从花到果的生长过程中,呈现出变化微妙的千姿百态——有的蓓蕾婷立,含苞待放;有的半开半合,微露金蕊;有的翩然怒放,喷红流彩;有的花瓣已落,子实新萌;也有的花萼圆鼓鼓地胀起,果实已初具规模,挺在枝头,随风摇曳。
啊,这些正在开放的花朵、正在成熟的果实,多像一群天真烂漫、无忧无虑的孩子。可是,一阵微风吹过,我感到点点水珠洒落下来。这是花儿果儿们的泪水吗?水珠洒落地上,地上是一片落花的世界。是了,花果洒泪是在向落花依依惜别,是在感激落花的深情。落花静静地躺在大地的怀抱,那么坦然,那么安宁,火红的花瓣在雨水中浸得发胀,将黑黑的泥土染成一片绯色。我第一次注意到落花景象是这般壮丽,一种内在的美好情操震颤着我的心。昨天,也许它还在枝头上为花蕊挡风遮雨,那艳丽的容貌,芬芳的呼吸,引来蜂蝶,传送花粉,孕育新生。
今天,新的生命开始生长了,为了让果实得到更多的阳光和养料,它毫不留恋枝头的繁华,毫不夸耀自己的成绩,在斜风细雨中翩然飘落。躺在地上,它还在翘望枝头,看到萌生的果实替代了它原来的位置,依然显示着生命的美好,它放心了,落而无憾。它放心了,却没有忘记自己的归宿。秋风秋雨中,它将自己和朴实的大地融为一体,又在准备滋养明年的花了。“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龚定庵的心和落花可谓相通。人常说:开花结果。殊不知,花落了,果实才能成熟。据说有一种火石榴树,开起花来复瓣繁英,十分好看,却是从来不结果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落花正是新生的标志,实在值得大书特书。
然而,千百年来,关于落花的诗却多是伤感的,哀惋的。黑暗的时代,狂暴的风雨,常令未果之花备受挫磨而夭谢,于是,“流水落花春去也”、“无可奈何花落去”……就成了千古名句。它们的作者,或是伤春怨女,红颜薄命,或是落魄文人,怀才不遇,只好将花喻己,抒解愁肠。君不见,《红楼梦》中“埋香冢飞燕泣残红”,黛玉小姐的一首葬花词,哭痴了多少人的心。对于摧残人才,践踏新生的社会,这是一个曲折的控诉和抗争。今天,这样的时代应该是过去了。我们的国家如同这缀着晨露的石榴树,花果同枝,生机蓬勃。每个人都应该是一朵花,该开时,尽心竭力地开,该落时,坦坦荡荡地落,无论是翘立枝头,还是俯身泥土,都不忘培育新生的使命。这样,我们的事业就会新陈代谢,永葆青春的活力。
细微的簌簌声打断了我的遐想,又是几片飞红飘落下来。“落花辞树虽无语,别倩黄鹂告诉春。”多情的落花委托黄鹂向春天嘱咐什么呢?请明年枝头上再看吧,那满树的繁花硕果就是答案。
①天顶上,浓云尚未散开,低低压着房檐;空中还飘浮着若有若无的雨丝;天地间弥漫着一层湿漉漉、静悄悄的青黛色雾霭。
②低头钻进树丛,真像是上元之夜倘徉于灯市之中。前后左右,俯仰四顾,都是火苗一样燃烧着的石榴花。
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梁衡
①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②先讲一个真实的故事。周日无事,一个大人带着十多岁的孩子在宿舍大院里散步。看到一个迎亲的车队,一群人围在接新娘的头车前急得团团转。上前一看,一个轮胎瘪了。新娘马上就要下楼,宝马失前蹄,要误大事。正当大人无解时,这个孩子上前说:“没事,你使劲用脚踹它。”司机半信半疑,大家顾不了许多,一顿乱脚。奇迹出现,轮胎渐渐饱满。人们齐问:“这是怎么回事?”孩子慢慢道来:“这款车的车胎被扎后有自充气功能,只要用脚踹踹,就可纠结行驶很多公里,确保你能开到维修地点。”父亲大奇,“你怎么知道?”“家里不是订有《汽车族》杂志吗?没事闲看来的。”这是阅读的作用。阅读让你长知识,让你聪明。
③其实,要问我们为什么要阅读,其实不如先问一下为什么要吃饭。人是由物质和精神组成的,不吃饭不能长身体,会肉体死亡;不阅读不会有思想,要精神死亡。正如营养不良,会造成身体发育的缺陷:面黄肌瘦、腿细脖长、鸡胸龟背等等,不读书也会造成精神方面的缺陷,如自私、狭隘、孤独、浮躁、虚荣、骄傲、多疑、胆怯等等,生活得不阳光、不自信、不幸福。有什么样的阅读,就有什么样的收获。它决定着人的知识、思想、意志、审美、情趣。这是从人自我丰富的一面来说。
④如果你不只是为“美食”,又从阅读而进入了创造,比如写作,就更知阅读的重要。熟读唐诗300首,不会写诗也会“偷”;背得美文200篇,不会作文也会“搬”。偷什么?从经典中偷来火种,点亮自己;搬什么?搬来救兵,充实自己的文章。偷得仙桃能成仙,搬来救兵也称王,古人有集句写诗之法,全用别人旧句。那是一种在阅读基础上的积木式训练。作文虽不能全篇集句,但借词、借句、借典、借气、借方法,还是需要的。这一切都要通过阅读来解决。当你超越阅读而进入写作,发表了作品时,别人又开始了对你作品的阅读。人类精神产品的生产就是这样螺旋式前进。
⑤当然,这只是以写作为例。三百六十行,不管干哪一行都得先以阅读入手。因为阅读是启蒙,是积累,是钥匙,是开关。那个十多岁男孩如果对汽车一直阅读研究下去,也许会成为汽车发明家、汽车大王,正如伽利略、达尔文、歌德小时就开始对物理、生物、文学的阅读。如果你说老了,已胸无大志,那么,阅读至少可以疏通头脑,不至于让你提前痴呆,输在了终点线上。再者就算你无所谓了,也该为下一代装出一个阅读的样子,别让他们输在起跑线上。
⑥忽然想到一个故事。第二次世那大战期间,为解决军营单调冷寂的间题,提高士气,政府向革队提供了1.2亿本“军供版”图书。战争打赢了,这些图书功劳不小。一个战士,配发枪支、罐头的同时还配发图书,这再次说明,不管在和平年代,还是战争岁月,精神与物质同样不能少。
⑦我们为什么要阅读?
⑧为了精神生活,为了健康那一半的生命。
( 1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论证、________、________等论证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请以“就是因为那个习惯”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捕捉细节,写出自己的内心感受;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个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⑤书写要正确、规范、美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