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现代汉字,按其构成方式最多的是( ) A: 象形字 B: 指事字 C: 形声字 D: 会意字 |
2、 | 下列加横线的词不能解释为“全”或“都”的一项是( ) A: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B: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C: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D: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
3、 | 语段中划线字读音正确的一项是( ) 缺乏监管,以及暴利的诱惑让利益熏心者们不惜一次次铤而走险,从未经校对、错误百出的书刊,到表面光鲜、内里污秽的黑心棉;从用词惊悚却文不对题的假新闻,到会致人死亡的假酒假药;从宜家的“奇侠抽屉柜”,到三星的“手机变手雷”……无一不是利益趋动下的产物。 B: tǐng xiào huì shù C: tǐng xiào shuì shù D: tǐng jiào huì sǒng |
4、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近日,10名中国游客在泰国旅游,遭遇导游强制消费和辱骂一事引起了泰方关注。 B: 随着自贡彩灯产业的壮大和对外文化贸易的发展,也遇到了产业发展的瓶颈问题。 C: 善待自然就是善待自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得好决定着灾害发生时损失的大小。 D: 中国高铁成功投入运营并获得快速发展,关键在于科学技术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
5、 | 下列词语的写法和加点字的读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落弟 摧枯拉朽 翘首qiáo 题跋pá B: 雕缕 眼花缭乱 畸形jī 悄然qiāo C: 宛然 惮精竭虑 沉溺nì 洗涤tiáo D: 颓唐 巧妙绝伦 婆娑suō 酒肆sì |
6、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圃pǔ 恪尽职守gè 妖娆ráo 煞白shà B: 拮据jié 强聒不舍gǔ 蓬蒿hāo 伫立chù C: 谮害zhèn 吹毛求疵cī 刹那shà 峥嵘zhēng D: 襁褓qiǎng 心无旁骛wù 诘难jié 扶掖yè |
7、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共1362年间的史事。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B: 萧红,原名张迺莹,黑龙江呼兰(今属哈尔滨)人,作家。她的中篇散文《回忆鲁迅先生》从日常生活细节出发细腻而动人地展现了鲁迅伟大而平凡的生活。 C: 《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记叙了闻一多先生的主要事迹,表现了他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崇高品格。这篇文章的作者臧克家被称为“农民诗人”,他以一篇《老马》成名,其代表作有诗集《烙印》《红烛》等。 D: 《邓稼先》是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写的一篇人物传记,通过6个小标题构思全文,从背景到具体内容,再到总结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 |
8、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莅临 兴高彩烈 大相径庭 B: 渊博 神采奕奕 人声顶沸 C: 纯粹 混为一谈 博学笃志 D: 感概 喜出望外 精益求精 |
9、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使我们完成了制作怀旧网页的工作。B: 是否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考试取得好成绩的条件之一。 C: 二十一世纪需要有科学文化的一大批知识分子去建设祖国。 D: 在学习实践中,我们要善于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
10、 | 下列各项中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次第 无动于中 不解之缘 风雪载途 B: 繁衍 充耳不闻 长途跋涉 井然有序 C: 斑斓 锐不可当 物竟天择 衰草连天 D: 索绕 束手无策 微不足道 重峦迭嶂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墨梅 王冕 我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注释】①墨梅:水墨画的梅花。②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 |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①三易马而三后 ②而后可以进速致远 ( 2 )对划线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技术已全教给你了,你在运用这些技术时错了。 B: 我已经尽力了,你好好驾驭这三匹马就能超过我。 C: 技术已全教给你了,你好好驾驭这三匹马就能超过我。 D: 我已经尽力了,但你在运用这些技术过分了。 ( 3 )赵襄王“三易马而三后”的根本原因是 。(用文中的话回答)( 4 )读了文章后,我们应努力戒除赵襄王身上所暴露的 的缺点。 |
古诗文背诵:是负担,还是捷径?
唐晓敏
①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增加了古诗文背诵推荐篇目,由过去的14篇增至72篇。有论者认为,这给学生增加了很大负担。其实,概览之前的语文教育经验,背诵并不能以负担论之,反而有审美享受的作用,甚至可以算一种学习的捷径。
②58篇的增加数量确实较多,但与传统中国语文教育的要求相比,要求背诵的篇目仍然是很少的。在传统语文教育中,学子需要背诵数十万字。唐宋以降,为参加科举考试,考生必须将《论语》《孟子》《左传》等40多万字的典籍全部精读熟背。有些人背诵得更多,如顾炎式、戴震能够将“十三经”全文背诵,甚至连“注”都能背诵下来。民国时期的一些学者接受的是传统教育,也有出色的背诵功夫。国学大师姜亮夫曾说,他在清华国学院时,同乐会上梁启超、王国维即兴表演节目是背诵古代文学作品,梁启超背诵一大段《桃花扇》,王国维则背诵了《西京赋》。
③传统教育在背诵方面有数千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④多感官参加背诵。在传统语文教学中,朗读本身就是多感官参加的活动,需要同时动用眼、口、耳、脑,甚至加上头、身体的动作,这有助于提高背诵的效率。正如俄罗斯教育家乌中斯基指出:“参与接受某种印象或是一组印象的感觉器官越多,那么,这些印象就会越牢固地在我们的机械的和神经的记忆中扎根,同时也就会越真实地保存在记忆之中,以后回忆起来也会愈加容易。”
⑤发挥听觉记忆的作用。背诵诗文,需要“从娃娃抓起”。少年的一个特点是对声音非常敏感,这使他们能够通过“听”轻松地记住那些语言优美的古诗文。语言学家赵元任回忆儿时的学习情景时也说:“晚上念诗我们都觉得比白天念书轻松一点儿,我觉着也好玩一点儿。我念的是《唐诗三百首》。我哥哥跟姊妹们另外还念《千家诗》跟别的诗集。他们念的诗,我就是没念也渐渐地背得出来了。”他们都是通过“听”,记住了这些作品。
⑥重视最初的记忆。在中国传统语文教学中,背诵量是逐渐加大的。最初的记忆量很小,而且要求学生必须做到滚瓜烂熟,能够不假思索地背诵出来。这些内空在学生的记忆中深深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相关内容的基础。教育学家、心理学家对此早有研究,如乌中斯基就说:“儿童在学习中所学到的这些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越深,那么,以后的形象也就能够越容易和越牢固地为他们所记住,自然,如果在最早的和以后的形象之间有联系的话。”传统语文教学也是如此。每一次都要求学生扎扎实实地背诵下来一些句子,这些句子作为“最早的形象”,“在他们的记忆中扎根”,成为后来背诵的基础。中国传统语文教育的一大特点就在这里:老师对学生最初的背诵要求非常严格,必须是记得非常牢靠,这些内容记得牢靠了,以后的记忆就容易了。
⑦从这个视角看新修订的高中课程标准,更能明白,增加古诗文背诵恰恰是为了长远的“轻松”打基础。
(有删改)
( 1 )本文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美学家朱光潜回忆自己的学习经历时说:“五经之中,我幼时全读的是《书经》《左传》。《诗经》我没有正式地读,家塾里有人常在读,我听了多遍,就能成诵大半。于今我记得最熟的经书,除《论语》外,就是听会的一套《诗经》。”
简笔与繁笔
周先慎
①从来的文章家都提倡简练,而列繁冗拖沓为作文病忌。这诚然是不错的。然而,文章的繁简又不可单以文字的多寡论。言简意赅,是凝练、厚重;言简意少,却不过是平淡、单薄。“繁”呢,有时也自有它的好处:描摹物态,求其穷形尽相;刻画心理,能使细致入微。有时,真是非繁不足以达其妙处。这可称为以繁胜简。看文学大师们的创作,有时用简:惜墨如金,力求数字乃至一字传神。有时使繁:用墨如泼,汩汩滔滔,虽十、百、千字亦在所不惜。简笔与繁笔,各得其宜,各尽其妙。
②一部《水浒传》,洋洋洒洒近百万言,作者却并不因为是写长篇就滥用笔墨。有时用笔极为简省,譬如《武松打虎》那一段,作者写景阳冈上的山神庙,着“破落”二字,便点染出大虫出没、人迹罕到景象。待武松走上冈子时,又这样写道:“回头看这日色时,渐渐地坠下去了。”真是令人毛骨悚然。难怪金圣叹读到这里,不由得写了这么一句:“我当此时,便没虎来也要大哭。”最出色的要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写那纷纷扬扬的漫天大雪,只一句:“那冒正下得紧。”一个“紧”字,境界全出,鲁迅先生赞扬它富有“神韵”,当之无愧。
③以上是说用简笔用得好。同一部《水浒传》有时却又不避其繁。看作者写鲁智深三拳打死“镇关西”:鼻上一拳,“打得鲜血迸流,鼻子歪在半边,却便似开了个油酱铺:威的、酸的、辣的,一发都滚岀来。”眼眶际眉梢又一拳,“打得眼棱缝裂,乌珠迸岀,也似开了个彩帛铺的:红的、黑的、绛的,都绽将出来。”第三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从味觉写,从视觉写,从听觉写,作了一大串形容,若是单从字面上求简,这三拳只须说“打得鲜血迸流,乌珠迸岀,两耳轰鸣”’,便足够了。然而简则简矣,却走了“神韵”,失掉了原文强烈地感染读者的鲁智深伸张正义、惩罚恶人时那痛快淋漓劲儿。
④字面上的简不等于精练,艺术表现上的繁笔,也有别于通常所说的啰嗦。鲁迅是很讲究精练的,但他有时却有意采用繁笔,甚而至于借重“啰嗦”。《社戏》里写“我”早年看戏,感到索然寡味,却又焦躁不安地等待那名角小叫天出场,“……于是看小旦唱,看花旦唱,看老生唱,看不知什么角色唱,看一大班人乱打,看两三个人互打,从九点多到十点,从十点到十一点,从十一点到十一点半,从十一点半到十二点,——然而叫天竟还没有来。”在通常情况下,如果有谁像这样来说话、作文,那真是啰嗦到了极点。然而在这特定的环境、条件、气氛之下,鲁迅用它来表现一种复杂微妙、难以言传的心理状态却收到了强烈的艺术效果。
⑤刘勰说得好:“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无论繁简,要是拿“无可削”、“不得减”作标准,就都需要提炼。但是,这提炼的功夫,又并不全在下笔时的字斟句酌。像上列几个例子,我相信作者在写出的时候并没有大费什么苦思苦索的功夫。只要来自生活,发诸真情,做到繁简适当并不是一件太困难的事。顾炎武引刘器之的话说:“文章岂有繁简耶?昔人之论,谓如风行水上,自然成文,若不出于自然,而有意于繁简,则失之矣。”
⑥现今,创作上有一种长的趋向:短篇向中篇靠拢,中篇向长篇靠拢,长篇呢,一部两部、三部……当然,也有长而优、非长不可的,但大多数不必那么长,确有“水分”可挤。作品写得过长,原因很多,首先是对生活的提炼亦即艺术概括的问题,但艺术手法和语言表达的欠洗练也是不容忽视的一祭。简而淡,繁而冗,往往两病兼具。有的作品内容确实不错,因为写得拖沓累赘,读起来就像是背着一块石板在剧场里看戏,使人感到吃力、头疼。而读大师们的名著呢,却有如顺风行船,轻松畅快。
⑦感此,提倡简练为文,重议文章繁简得失这个老题目,也许并不算得多余。
( 1 )本文所论述的核心观点是什么?A.“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
B.“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妆束之态,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王国维《人间词话》)
( 4 )下面句子中的加下划线部分均有重复,这样的重复有必要吗?用本文的观点加以阐述。范进不看便罢,看了一遍,又念一遍,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道:“噫!好了!我中了!”说着,往后一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老太太慌了,慌将几口开水灌了过来,他爬将起来,又拍着手大笑道:“噫!好!我中了!”(选自《范进中举》)
(一)请以“我心中的那________(一轮太阳、一抹绿色、一份真情、一丝牵挂)”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山野里的第一朵迎春花开了,留下了你采撷和追求的脚印;园子里的第一阵果香飘来了,留下了你收获和思考的脚印;混浊的小河边,留下了你畏缩和退却的脚印;泥泞的黄土路上,留下了你徘徊与进击的脚印。开拓不止,路才无尽。身后是脚印,前方是太阳,不必徘徊顾盼,只须用力前行!
请以“深深的脚印”为题目,写一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