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北京电视台的几个经济类节目都办得栩栩如生 , 显示出编导很有水平。 C: 巍峨的埃菲尔铁塔、雄伟的凯旋门、庄严的巴黎圣母院,这些名胜古迹令人流连忘返。 D: 但与横空出世的帝国大厦和世贸中心的两座并肩大厦相比,这些建筑又统统显得微不足道了。 |
2、 | 下列各句标点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B: 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 C: 天空是暗的,但雨却闪着光;田野是静的,但雨在倾诉着。 D: 澄澈的池水照见了她的面容和身影:她笑,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笑,她假装生气,池水里的影子也向着她生气。 |
3、 | 根据语言环境为横线处词语选择最合适的一项( ) B: 安慰 C: 懵懂 D: 自豪 |
4、 |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注音有错误的一句是( ) A: 我什么也没有看见!这可骇hài人听闻了。 B: 这些字使整个世界在我面前变得花团锦jǐn簇,美不胜收。 C: 夏天的雨也有夏天的性格,热烈而又粗犷kuǎng。 D: 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niān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 |
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雕塑的发展和产生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 B: 一个人能否成为真正的读者,关键在于他从小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C: 现在,班级里出现了从来没有的空前的学习热情。 D: 汉字有着悠久的历史。 |
6、 | 有语病的句子是( ) A: 抗击疫情,是一场与病魔较量的阻击战,也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科学战。 B: 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已初步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 C: 展望未来,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的前进步伐。 D: 对生命的尊重,是一个国家强盛的标志。 |
7、 | 下列各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每过环形山谷,左顾右盼 , 许多桥的直线时时划断陡坡,有时显得险而美,有时却险而不美,美与险并不是一回事。B: 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C: 父亲老实厚道低声下气累了一辈子,没人说过他有地位,父亲也从没觉得自己有地位。 D: 最后,她总算把死者拖到了弹坑里。她已经心力交瘁 , 又坐在那里休息了好久,也许有一小时。 |
8、 | 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根深蒂固(稳固)持之以恒(恒心)行之有效(效果) B: 锲(雕刻)而不舍轻(轻松)而易举一事无成(成功) C: 不言而喻(比喻)止步不前(前面)孜孜(勤勉)不倦 D: 学识渊(深)博毫(一点儿)不相关才貌非凡(平常) |
9、 |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与上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B: ③④②①⑤ C: ②③⑤①④ D: ②①⑤③ |
10、 | 下面与例句中的划线字用法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黑质而白章 A: 人不知而不愠 B: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C: 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D: 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
阅读下面这首诗 ,回答相关问题。 |
阅读《捕蛇者说》,完成后面小题。 ①几死者数矣。 ②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 ①当其租入 ②乡邻之生日蹙 ③时而献焉 ④往往而死者相藉 ( 3 )下列画线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专其利三世矣 退而甘食其土之有 B: 时而献焉 余闻而愈悲 C: 故为之说 野语有之曰 D: 告之于帝 苛政猛于虎 ( 4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②孰知赋敛之毒有甚是蛇者乎!( 5 )文中加点部分蒋氏的两次“戚”,各因什么而“戚”?作者的两次“悲”,又各是为什么而“悲”?请用自己的话叙述。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企业如人,重在其神
张 真
①说起企业,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企业是社会的细胞;有人说,企业是赚钱的机器。有人说,企业是员工的“家园”;有人说,企业是员工的“平台”。有人说,企业是经济实体;有人说,企业是小小社会。
②依我之见,企业恰如人。
③企业如人,其形相似:人有貌别,企有行别;人有性别,企有品别;人有高矮,企有大小;人有胖瘦,企有盈亏。
④更重要的,企业如人,其神相近:人有高下,企有优劣;人有善恶,企有好坏。人的高下善恶,在荀子的笔下曾被描述为“四种人”,曰:“国宝”、“国器”、“国用”、“国妖”。这“四种人”,也恰如四种企业。
⑤一是“口能言之,身能行之”的“国宝”式企业。这样的企业,言必信,行必果,始终把国家利益、消费者利益、员工利益放在至高、至上、至大的位置。企业凝聚力强——近悦远来;产品辐射力大——内外闻名;利税贡献力高——遥跑前列,是国民经济的“顶梁柱”。
⑥二是“口不能言,身能行之”的“国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干得比说得好,往往是潜心做事,低调做人,不求“报上有名,电台有声,网上有论,电视有影”,只求产品过得硬,企业日子好,员工幸福感强,能为社会多提供就业岗位,能为国家多提供财政收入,是国家经济的坚实基础。
⑦三是“口能言之,身不能行”的“国用”式企业。这样的企业,上懂天文地理,下知鸡毛蒜皮,提供咨询、法律等服务,解人之困,帮人之难,助人之力,让人在困境中看到希望,在危难中得到帮助,从而开始新生活,创造新业绩,是国家与社会所不可或缺的。
⑧四是“口言善,身行恶”的“国妖”式企业。这样的企业,往往挂的是羊头,卖的是狗肉;外表是“糖衣”,实际是“炮弹”。为了一己一企之利益,不惜牺牲大众消费者之利益,甚至不惜以身试法、谋财害人:把假品当真品、把毒品当营养品,诸如树胶变蜂胶、三聚氰胺毒奶粉等就是这类企业的“代表作”。
⑨企业如人,人有思维。思维的动力在于人的本性中有一种“人往高处走”的“基因”。往高处走,就要依据规律,科学发展。科学,是一门学问。没有老实的态度,没有求真的欲望,只想投机取巧,只靠花言巧语,也许能得势于一时,但永远难得势于一生,更难得势于子子孙孙。
⑩《汉书·司马迁传》中有句名言:“凡人所生者神也,所托者形也。”企业如人,就要如人一样,生,要有一种精神:重文化、重品位、重境界。托,要有一种形体:重产品、重品牌、重名牌。毕竟,企业之“ ”需“ ”为基;企业之“ ”需“ ”而立。
又是菜花黄
①走,看油菜花去。
②生长在穷山僻壤、蓬门荜户的油菜花,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一个粗布乱服的乡下丫头,会有一天成为一种金黄色的时尚符号。油菜花只是一种乡村常见的庄稼,很少出现在古代诗词里与桃李争艳,有时甚至不如荠菜花,辛弃疾的一句“春在溪头荠菜花”让荠菜花名声大振。
③很多不种田的农人搬进城里,但油菜花进不了城,只会在乡村寂寞地开放着。她不会炒作,也没人帮她炒作,人们钟情于玫瑰,很轻易地把她忽略,甚至她的名字都被改了,只简单地称为“菜花”。油菜花却不去理会身份的高低贵贱,她不张扬,选择在桃李开花之后开放,一开就是一大片。她也不似桃李,有一两树花,就喊得全城的人都知道,纷纷前来参观,出门俱是看花人。油菜花生长在乡野,最平民化,她交往的都是一些农作物。
④因为接通地气,油菜花也不知道什么是忧愁。她只在该开花的时候开花,该结果的时候结果,不赶趟儿;开花的时候,不涂脂抹粉,很本色,只是一列的黄。油菜花活得简单,而简单就是一种超凡脱俗的美。
⑤油菜花从不把自己当风景,却无意中成为一道春天亮丽的景观。菜花的黄丰富了春天的色彩;“莺儿啼,燕儿舞,蜂儿忙”,蜜蜂没有势利眼,它们也在油菜花的枝头翩然起舞,采花蜜酿制自己的生活。
⑥我在乡村生活了近二十年,现在还没有与乡村隔断联系。油菜花太平常了,以致经常熟视无睹。人们常说熟悉的地方没有风景,看到网络上有人呼朋唤友去看油菜花,而且真的有很多人去了,拍了很多有关油菜花的照片,甚至还有人煞有介事地评选出陕西汉中、江西婺源等十大看油菜花的胜地。看着照片上熟悉的油菜花,我恍然有所悟,自己过去的很多跟油菜花有关的日子不就是风景吗?那一种朴实而简单的日子不就是很多现代人向往的生活吗?
⑦以前,老屋面前有一大片油菜花,农人并没有把它当风景,我也是。我们在油菜花边生活,游玩。今天突然读到杨万里的一首诗《宿新市徐公店》,童年的记忆被唤醒了:“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我们也曾追逐黄蝶走进了油菜花地,黄蝶迷失在菜花黄之中,同时迷失的还有多年之后生活在城里的我们。
⑧有时候,生活的美不是靠发现,而是缅怀;不是寻找,而是回归。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恍然大悟,长满油菜花的土地是我们最初的出发地,走了很多年后,才明白,油菜花才是我们生命的终点。生命的本质不就是朴实简单而又诗意盎然吗?我们在寻找中迷失,在迷失后又继续寻找。我们走了很远,以至于忘了为什么要出发。还好,那些金黄油菜花还在,迎着春风开放,好像就是为了迎回我们这些流落到城里的人。
⑨走,看油菜花去。不是看,是回家,回到我们阔别多年的老家。在我们的家园中,我们就是黄黄的油菜花,在春风中轻轻摇曳,简单、朴实、而又诗意盎然。
(选自《读者》 作者王清铭,有删改)
( 1 ) 文章从哪些方面介绍油菜花“简单、朴实、而又诗意盎然”的特点?请简要概括。生长在穷山僻壤、蓬门荜户的油菜花,绝对没有想到自己一个粗布乱服的乡下丫头,会有一天成为一种金黄色的时尚符号。
( 3 )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作者都呼吁“走,看油菜花去。”联系全文,结合生活说一说作者提出要去看油菜花有什么现实意义。万物享受自然的馈赠,生机勃勃;孩子享受亲人的关爱,健康成长;人类享受文明的哺育,精神丰富……生活中,有无数的精彩等着我们去享受。
请以“………带给我享受”为题,叙写自己真实的生活故事。
要求:(1)先将题目补充完正整。(2)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字数不少于600字。(3)要写真实的内容,抒发真情实感。(4)行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