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仁寿华达高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 和霭 浮想联翩 义不容辞 拼凑
B: 戮穿 墨守成规 驰骋疆场 安装
C: 狼籍 脉搏微弱 鞠躬尽瘁 爱戴
D: 炫耀 循规蹈矩 三番两次 玷污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同学们写作文,要细心观察各种事物、各种现象,要有真情实感,切忌不要胡编乱造。
B: 通过这次拔河比赛,使我认识到团结的重要。
C: 为了拓展学生的国际视野,万圣节前夕,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万圣节活动。
D: 我读完《再塑生命的人》这篇课文后,被坚强的海伦・凯勒深深的感动了。
3、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范爱农》一文中的范爱农和鲁迅是同乡,都在日本留过学,但他们在对徐锡麟等人被杀要不要打电报到北京痛斥满政府的无人道时持不同意见。
B: 《西游记》中的沙悟净, 他忠心耿耿,任劳任怨,终成正果,受封为净坛使者。
C: 《世说新语》是一部志怪小说集,主要记载汉末到东晋士大夫的言谈、逸事。《咏雪》是其中一则。
D: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共20篇。它与《大学》、《中庸》、《春秋》合称“四书”。
4、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战国策》是东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历史编写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唐雌不辱使命》就出自其中的《魏策》。
B: 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长短句”。
C: 《出师表》是三国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诸葛亮向蜀汉后主进的一篇表,南宋诗人陆游曾称赞它说:“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D: 《鱼我所欲也》出自《孟子》,论述了孟子的一个重要主张义重于生,当义和生不能两全时应该舍生取义。
5、

将相关词语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今天,积极 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在全国各族人民中形成共识。这样的价值观,清晰 出文明社会的美好蓝图,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 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A: 建设 描绘 发扬 借鉴
B: 培育 勾勒 发扬 吸收
C: 建设 描绘 继承 借鉴
D: 培养 勾勒 继承 吸收
6、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对于作家而言,粉丝易得,知音难觅,粉丝,是为成名 ;知音,是为寂寞 。知音之可贵,不但在于 ,能看出天才,而且在于 ,敢畅言所见。

A: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B: 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慧眼独具 胆识过人
C: 锦上添花 雪中送炭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D: 雪中送炭 锦上添花 胆识过人 慧眼独具
7、

根据上下文,填写在横线上的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这是怎样亲近、怎样金碧辉煌的明月啊! 我陶醉在这金色的梦中了……
①她的金色的柔光滟滟地泻在广裹的大地上,远近的房屋、树梢、山影、水痕,全都泛出了浅金色的光芒。
②她又是那么圆,圆得似乎要凸出来、蹦出来了。
③她低低的淳在澄净如洗的空中,离我那么近,仿佛一伸手便可以摘下。
④我狂喜地望着这神奇的月色,仿佛走进了金色的梦境,一切都是闪闪烁烁、蓬蓬勃勃的。
⑤一阵微风吹过,四野的金光便闪闪滚动起来!

A: ③①④⑤②
B: ③②①⑤④
C: ⑤②③①④
D: ⑤④①③②
8、

下列划线字的读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丰(yú) 慷(kǎi) 引(háng)
B: 奇(jué) 悍(piāo) 鄙(wèi)
C: 腆(miǎn) 伺(kuī) 劣(jiǎn)
D: 盛(zhuàn) 轻(sī) 融融泄(yì)
9、

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

A: 《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编成于春秋时代,共三百零五篇。《蒹葭》选自《诗经·秦风》。
B: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宋代散文家,字景濂。
C: 《观沧海》选自《乐府诗集》。作者曹操,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D: 苏轼,宋代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
10、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这次学习班的学习,使我的思想认识有了提高。
B: 西湖的春天是美丽的季节。
C: 文字通顺,是衡量一篇习作好坏的重要标准。
D: 同学们聚精会神地注视和倾听着老师做实验。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鉴赏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 1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了对“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
B: “巴山夜雨涨秋池”写巴山之水注满秋池的景象,烘托出凄凉的氛围。
C: 诗的最后两句是实写,描写诗人终于回到家乡和妻子秉烛夜谈的场景。
D: 全诗情景交融,抒发了诗人羁旅的孤寂和渴望与妻子团聚的思归之情。
( 2 )请品味“巴山夜雨涨秋池”中“涨”字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3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 1 )下列加下划线的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复前行,欲其林/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乏者得我与
B: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对曰:“忠之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C: 不为外人道也/以中有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D: 得其船,便扶路/谋定而后战,故所克捷
( 2 )对下列句子的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渔人甚异之——渔人对所看到的桃花林美景感到很是惊奇。
B: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有个村民邀请渔人回到自己家里,备酒杀鸡做饭菜款待他。
C: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回到郡城之后,渔人去拜见太守,建议太守派人跟他去寻找这个奇异的地方。
D: 后遂无问津者——此后就就再没有人去寻找桃花源了。
( 3 )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渔人划着船沿着溪水前行,遇见一个美丽的桃花林。水穷林尽,从一个仅容一人的下厂洞口过一山,发现一个环境优美的村落。
B: 渔人与村民交谈得知,他们的祖先在先秦时躲避战乱来到此地生息,此后再也没有出过外面,一直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也不知道外面是何朝何代了。
C: 在这个封闭的村子里,土地平阔,良田肥沃,屋舍整齐,竹翠池美,鸡鸣狗叫,一派宁静、和谐景象;村民自耕自足自乐,淳朴热情好客,对这里的生活很是满足,对外面的世界并不向往。
D: 细心的渔人虽然作了标记,但当他回去后带着人再次去寻访桃花源时,却迷失了路,再也找不见了。以后也曾有人去寻找,还是图劳无果。在作者看来,美好的桃花源在当时是不存在的,只存在于自己和刘子骥等高尚的人的理想之中,也许将来会变成现实。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②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③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④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⑤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⑥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⑦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⑩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⑪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⑫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 1 )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________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阐述了________的中心论点(用自己语言概括)。
( 2 )第⑦⑧两段运用________的论证方法,从________这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

第⑪段告诉我们生活中________,阐明了欣赏别人要________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 3 )第⑨段中划线的“沉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 4 )第⑩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简答“欣赏”与“阿谀”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越剧

夜鱼

我问过母亲:为什么我只有六七岁,那么小,就能看懂越剧呢?

母亲说:是我们老家那边的戏呀,再说我那时不是给你讲解了么?

我说:不对,我依稀记得第一次跟你看《红楼梦》的时候,你只顾先跟着哼,接着哭,没功夫跟我讲,是我自己懂的。

母亲哈哈一乐:好吧,好吧,说明我丫头早慧。

其实不是我早慧,该是我前世做过伶人吧,而且就在江浙那一带的水榭歌台里,直唱到人戏不分,直唱到华年枯萎,直唱到黯然失声。那几丈宽的戏台,是否浓缩过我一生的绮丽沧桑和爱恨?不然我如何会在今生听越剧听到发痴。如何会看到戏台就忍不住爬上去,呆呆地抚摸或亮丽或斑驳的柱子,定定地遥望台下,要找当年那个独捧我一人的痴情戏迷。

像鲁迅文章《社戏》里的童年场景在我好像没有过的,可当我第一次读到却感觉熟悉不已。而当斜顶灰墙,青石小巷,小桥流水成了箱底黑白老照片的背景,再想亲近浸入,已是不能了的时候,只要越剧一开锣,故乡的风物人情,便能随着那抑扬顿挫的曲调,咿咿呀呀地跑出来。

而我真正的戏曲童年应该是从安徽合肥附近一个郊县大院子里开始的。周围是稻田、竹篱、,大院住了铁道部某分院的几十家人口。铁路部门还是很牛的,除了大卡车不断进进出出地运送物质,还能带大城市的最新稀奇来。一台黑白大电视,羡煞院外无数农人的孩子。那也是我人生第一次有优越感——他们不能进来看,我能。

不过那个时候电视里的娱乐节目是没完没了的《东方红》大型歌舞片,这让人们失去了兴趣。每天如火如荼抢占有利地形活动开始衰落,直到越剧电影《红楼梦》的播映。单位里江浙一带的人很多,这下子家家夜夜黑乎乎的,全都集中到放电视的食堂大厅里,悲悲凄凄地浸到林妹妹的眼泪水里去了。那时,才离开家乡不久,我和母亲的吴侬软语因为同乡众多,还没有成为后来武汉人的笑柄,会说能懂,看越剧得天独厚。

就此成了王文娟的迷,迷她一把略显沙哑的磁性嗓音,迷她优雅自然的神韵姿态。那嗓音到老未改,已是高龄依然在夫君的导演棒下将孟丽君演得铿锵婉转。虽然身材臃肿了,面庞肥润了,但精髓还在。贵族气的典雅委婉仿佛已被她唱进了骨骼血液。在戏中将爱情演到痴,演到绝的女子,生活里也是一样,一生一世伉俪情深,到老还是夫唱妇随,不离不弃。

恢复了现实姿态的伶人们仍着戏服再三鞠躬谢幕,如雷的掌声里,戏里戏外,台上台下可能皆未醒转,那个刚刚才焚稿焚到悲愤已绝的女子,粉妆上的泪被追光折射得晶莹欲滴,台下那对看痴了的母女,竟然还在哽咽。

九十年代盛极一时的小百花曾经来过江城。那时还没有建长江二桥,我和母亲为赶往位于汉口的武汉剧院,早早地就出发了,坐轮渡,转公汽,一路劳顿,一路灰扑扑的阴霾,只为了感受那两三个小时的绮丽流媚。

这样的盛况现在很难再见了,母亲如今已经老到没有专车接送,就哪也去不成。和我分住两处,平时也就只是电话联系问候一下而已。母女二人相携了做票友的情景仿佛已是上辈子的事情。

去年深秋,母亲不慎摔断了腿,我接她到自己家休养,这才难得地多了一段日夜相聚的时光。怕坐着轮椅哪也去不了的她寂寞无聊,突发奇想,打开电脑视频给她看越剧,她居然还是那么兴致勃勃,跟着哼唱,那个活泼能干的母亲,那个跟我同唱经典名段的母亲,恍惚间,又回来了。哦,已是几十年了,几十年的颠沛流离,几十年如戏一般梦幻啊!

一时间我百感交集,几欲涕下。

( 1 )文章开头写“我”与母亲的对话,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
( 2 )文中画线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何特点?
( 3 )品味文中划线词语,简析它们分别表现了母亲怎样的心理。

①台下那对看痴了的母女,竟然还在哽咽。

②她居然还是那么兴致勃勃,跟着哼唱。

( 4 )文章结尾说“一时间我百感交集,几欲涕下”,请结合上文简析“我”的复杂感情。
( 5 )文章的题目是“越剧”,但主要内容是围绕母亲展开怀念的,如果以“母亲的怀念”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2018年央视巨制《经典咏流传》中沉寂了300年的清朝袁枚的“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一夜爆红,这两句诗告诉我们,“即使拥有的不是最多,但依然可以像牡丹花一样绽放,我们不要小看了自己”。

请结合自己的经历,以“自信”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③字数不少于600。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最初的回归线”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