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邯郸市第十三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对下列各句中使用表达方式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一日不如一日。他少年出外谋生,独立支持,做了许多大事。(记叙)
B: 我赞美白杨树,就因为它不但象征了北方的农民,尤其象征了今天我们民族解放中所不可缺少的朴质、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情)
C: 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说明)
D: 昆明的雨季,是浓绿的。草木的枝叶里的水分都到了饱和状态,显示出过分的、近于夸张的旺盛。(描写)
2、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属于近体诗,歌,是诗的一种体裁。
B: 语言朴实、准确、形象、生动并带有很强的感情色彩,是这首诗的一大特色。
C: 全诗通过对屋破漏雨情节的描写,反映了诗人在战乱年代的贫困生活和关心天下寒士的悲悯情怀。
D: 全诗将记叙、描写、抒情三者融为一体,用忧国忧民这根感情线索把它们交织在一起,意境深远。
3、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周国平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中,分别从不同角度,选取典型事例论证人的高贵在于灵魂,要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
B: 《陋室铭》一文运用托物言志手法,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隐逸情怀。
C: 竺可桢的《沙漠里的奇怪现象》是一篇运用自然科学道理解释说明沙漠里几种奇怪现象的科学小品。
D: 《核舟记》《活板》的作者分别是魏学洢、沈括。前者为北宋科学家、文学家,著有《梦溪笔谈》;后者是明末嘉善人,著有《茅檐集》。
4、

下列各句中划线短语的结构类型与其他三个不同的是( )

A: 那树有一点伛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 , 树顶像刚炸开的烟火一样繁密。
B: 他重新振作起来,继续前进 , 心里又产生了一种新的恐惧。
C: 在这种每年一度的迁徙中,整个大陆所获得的是从3月的天空洒下来的一首有益无损的带着野性的诗歌。
D: 于是这一天来了,电锯从树的踝骨要下去,嚼碎,撒了一圈白森森的骨粉 . 那树仅仅在倒地时呻吟了一声。
5、下列划线字注音和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田(pǔ) 难(jié) 恣(suì) 强括不舍
B: 灰(jìn) 狡(xié) 星宿(xiù) 铬尽职守
C: 阴(huì) 取(jí) 赔(sháng) 自知之明
D: 午(shǎng) 褓(qiǎng) 据(jié) 涕泗横流
6、在横线处填入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自古以来,诗文常以杨柳为咏春的主要题材,写来“景色”殊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并非仅为杨柳当春抽条的缘故,实因它有一种特殊的姿态,与和平美丽的春光十分调和。

①写春色曰:“陌头杨柳” ②写春风曰:“杨柳风”

③写春景曰:“万树垂杨” ④写春天曰:“柳条春”

A: ①②③④
B: ④②①③
C: ③①②④
D: ①③④②
7、下列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襟威坐 抑扬顿挫 畸形 匿名
B: 荡然无存 诚慌诚恐 胆怯 懊丧
C: 暗然失色 名副其实 犀利 凛冽
D: 锲而不舍 微不足道 咆哮 管辖
8、下列词语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苗助长(yà) 婆(suō) 郁(qí)
B: 菌(xùn) 涸辙(hé zhé) 见(piē)
C: 皱(xié) 明(móu) 什(chà)
D: (jū) (gǎo) 惺忪(xīng shōng)
9、

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在深思和遐想中,我们会有所感悟。

②这时的景与物都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景与物了,它昭示着一种道理,喻示着一种理念。

③看到黎明时,我们感悟到它冲破黑暗的力量;看到朝阳时,我们同样感悟到它孕有希望的艰难。

④有时,景与物也昭示着一中自然哲理。

⑤俗话说:“万物皆有理。”

⑥我们生活在大自然中,雄奇的山峰,广阔的原野,欢快的溪流,深沉的海洋,都会引起我们的深思。

⑦朝晖夕阴,寒来暑往,花开叶落,鸟语虫鸣,都会引起我们的遐想。

A: ⑤⑥⑦①④③②
B: ④⑥⑦①③②⑤
C: ④①⑦⑥⑤③②
D: ⑤⑦⑥①②③④
10、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俯瞰 绵延 大庭广众 迥乎不同
B: 膺品 遨翔 头晕目眩 别出心才
C: 诙谐 追朔 拐弯抹角 相形见绌
D: 伦理 撕杀 出奇致胜 不计其数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题目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①造口:一名皂口,在万安县西南60里。南渡之初,金人追赶隆祐太后御舟至造口,不及而还。②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

( 1 )对这首宋词文句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中间多少行人泪”,直接点出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末隆祐太后被金人所追之地,将满腔的悲愤化成这悲凉之句。
B: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长安”指汴京,遥望长安,可惜被无数青山重重遮拦。
C: “东流去”用来比喻正义所向,任何人也阻挡不住浩浩的江水。
D: 最后一句借闻鹧鸪之声表达了作者对收复北方失地充满了希望之情。
( 2 )关于这首宋词,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全词起笔有力,郁孤台三字劈面便突起一座郁然孤峙之高台,进而写出台下清江之水,给人印象深刻。
B: 作者用“可怜”两字,生动而形象地表现了当年隆祐太后被金人追杀无力还击的落魄情景。
C: 这首词以眼前之景说出心中之事,达到意内言外的极高境界。
D: 这首词抒发了对国事艰危的追怀,对失去国土的深情萦念,表现了作者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与朱元思书

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的意思。

流飘荡________

②鸢飞天者________

( 2 )下面句子中含有通假字的选项是( )
A: 千丈见底
B: 有时见日
C: 窥谷忘反
D: 泠泠作响
( 3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②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4 )《三峡》中哪句话与“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有异曲同工之妙?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各位先生,只有希腊、意大利和法兰西享有以人物来命名时代的特权,这是文明最高的标志。在伏尔泰之前,只有以某些国家领袖的名字来命名时代的先例;伏尔泰比国家领袖更重要,他是思想的领袖。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文明过去曾服从武力,文明以后将服从思想。权杖和刀剑已告折断,光明将取而代之,也就是说权威变成自由。再也没有别的最高权力,人民只有法律,个人只有良心。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说,进步的两个方面很清楚地显示出来,这就是: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让我们转身望着这个死者,这个生命,这个伟大的精神。让我们在这令人肃然起敬的墓前鞠躬。让我们向这个人讨教。他有益于人类的生命在一百年前已经熄灭,但他的作品是不朽的。让我们向其他强有力的思想家讨教,向这些光荣的伏尔泰的助手们讨教,向卢梭、向狄德罗、向孟德斯鸠讨教。让我们与这些伟大的声音共鸣。要制止人类再流血。够了!够了!暴君们。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我们的先驱哲学家们是真理的倡导者,让我们乞求这些杰出的亡灵;让他们面对策划战争的君主王朝,公开宣布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全体一致的经久不息的欢呼。从四面八方高呼:“维克多·雨果万岁!”)

( 1 )选文可分为两部分。请你分别拟一个小标题。

( 2 )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 3 )体会“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一句所蕴涵的深刻含义。

( 4 )选文的语言富有激情,请你选择一处加以分析。

( 5 )请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 6 )请你再查找伏尔泰、雨果的有关资料并整理出来,与同学互相交流学习。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

梁晓声

我曾多次被问到“人生有什么意义”,往往,“人生”之后还要加上“究竟”二字。古今中外,解答可谓千般万种,形形色色。我也回答过这一问题,可每次的回答都不尽相同,每次的回答自己都不满意。

一般而言,儿童和少年不太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他们倒是很相信人生总归是有些意义的,专等他们长大了去体会。老年人也不会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的话,问谁呢?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相互问一问,或自说自话一句,一切都似乎不言而明,于是相互获得某种心理的支持和安慰。因为他们是有压力的,压力常常使他们对人生的意义保持格外的清醒。人生的意义在他们那儿的解释是——责任。

是的,责任即意义。责任几乎成了大多数寻常百姓的中年人之人生的最大意义。对上一辈的责任,对儿女的责任,对家庭的责任,对单位对职业的责任。人只有到了中年时,才恍然大悟,原来从小盼着快快长大好好地追求和体会一番的人生的意义,除了种种的责任和义务,留给自己的即纯粹属于自己的另外的人生的意义,实在是并不太多了。他们老了以后,甚至会继续以所尽之责任和义务尽得究竟怎样,来掂量自己的人生意义。

而在一些年轻人眼中,人生的意义就是享受,他们还没有受什么苦,也没有经历大的波折磨难,在他们看来,世界是美好的,人生要享受眼前的美好。如果他们经历了点什么困难,他们就更有理由了——人活在这个世界这么苦,不好好享受对不起自己。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的。我有一种结论,所谓“人生的意义”,它至少是由三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纯粹自我的感受;一部分是爱自己和被自己所爱的人的感受;还有一部分是社会和更多——有时甚至是千千万万别人的感受。

当一个青年听到一个他渴望娶其为妻的姑娘说“我愿意”时,当一个姑娘听到一个她渴望嫁其为夫的青年问道“你愿意嫁给我吗”时,他或她由此顿觉人生饱满、有意义了,那么这是纯粹自我的感受。爱迪生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享受电灯、电话等发明成果的全世界人身上;林肯之人生的意义,体现在当时美国获得解放的黑奴们身上;而我们国家的人民,一定会将温家宝总理之人生的意义,书写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

权力、财富、地位、高贵得无与伦比的生活方式,这其中任何一种都不能单一地构成人生的意义。而勇于担当的人,即使卑微,对于爱我们也被我们所爱的人而言,其人生意义可谓大矣!因为他尽到了自己的责任,他承担起了属于自己的义务。这样的人,尽管平凡渺小,但值得钦佩。

(文章有改动)

( 1 )在作者看来,人生的意义在于承担起什么?

答:________

( 2 )第1段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

( 3 )第2段中说只有中年人常问“人生有什么意义”,他们这样问的原因是什么?

答:________

( 4 )文章第6段列举三位名人事例所要论证的观点是什么?

答:________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人们是看不起低着头的人的。抬起头,只要别忘了大地;抬起头,不丧失勇气;抬起头,不忽略更多的美丽……

请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切身体验,以“那一次,我抬起了头”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校名、人名。③书写工整规范。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悲剧一场”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