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词语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阔绰 殊不知 呵叱 急不遐择 B: 诀窍 下马威 脊梁 讳疾忌医 C: 婆娑 闭门羹 婵娟 龙盘虎据 D: 赐教 摇控器 豁达 贻笑大方 |
2、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B: 秋天的田野里,到处能看到果实成熟的景象和芳香。 C: 采取各种办法培养和提高师资水平,尤其是中年教师的水平。 D: 我们通过并讨论了中队计划。 |
3、 | 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宗宋祖,稍逊风骚”,“风骚”泛指文章辞藻;“迁客骚人,多会于此”,“骚人”指诗人。 B: 从汉武帝起,帝王即位都有年号,后就用帝王年号来纪年,如《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湖心亭看雪》中“崇祯五年”都采用了“年号纪年法”。 C: 《月夜忆舍弟》的作者是杜甫,“舍弟”是诗人对人谦称自己的弟弟。《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中“左迁”指“降职”。 D: 《范文正公集》是范仲淹的文集,范仲淹,字希文,文正是他的号。《刘梦得文集》是刘禹锡的文集,刘禹锡,字梦得,他的作品有《陋室铭》。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11月4日,重庆400多万农民工度过了第一个自己欢乐的“农民工日”。B: 在学校举行的“五十米迎面接力”比赛中,我们班获得了一等奖,全班同学都感到很荣誉。 C: 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能增长人的知识,而且能丰富人的感情。 D: 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语文学习资源和使用语文不规范的现象。 |
5、 | 下列划线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一连做了五六张试卷后,终于把令人头疼的电路题完全弄懂的她连连感慨:“果然,开卷有益。” B: 越是一知半解的人,往往越是喜欢高谈阔论。 C: 与人相处,不能吹毛求疵 , 而且指出别人的缺点也要讲方式、看场合。 D: 读书如果只是寻章摘句 , 而不能深入书中研究义理,是无法得其精神要旨的。 |
6、 | 下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蓬蒿(hāo) 骈进(pián) 媚上欺下(méi) B: 鄙夷(bǐ) 胚芽(péi) 恪尽职守(kè) C: 愕然(è) 虚(xuán) 相觑(jiàn) D: 汲取(jí) 庖官(páo) 根深蒂固(dì) |
7、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水是自然界的产物, 。 ①然而,太多的人还没有意识到保护水环境的重要性 ②因此全球范围内的水危机正在不断逼近 ③水千变万化,雕塑出美丽的湖泊,创造出宝贵的湿地资领 ④是自然环境中最活跃的因素 A: ④①②③B: ④③①② C: ③④①② D: ③①②④ |
8、 | 下面的词语中,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归省(shěng) 赫然(hè) 污秽(suì) 人声鼎沸(dǐng)B: 踱步(dù) 彷徨(páng) 祈祷(qǐ) 鲜为人知(xiǎn) C: 踌躇(chú) 嫉妒(jí) 哽咽(yè) 回环曲折(qū) D: 重荷(hè) 炽痛(zhì) 哺育(pǔ) 鞠躬尽瘁(cuì) |
9、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什么呀!”他变了脸色,“你又不是老师,凭什么批评我?” B: 我不知道这条路是否能走通?但我仍然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C: 《说文解字》解释“雪”的含义时指出:“雪,凝雨也”。也就是说,雪是由雨凝结而成的。 D: 端午节有很多风俗:吃粽子呀、喝雄黄酒呀、挂艾草呀、赛龙舟呀……等等。 |
10、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背影》一文运用了白描手法,作者在写父子之情,但全文却无“关心”“爱护”“感激”之类的字眼,更没有华丽的词藻。大朴正是大巧的表现。 B: 刘湛秋笔下的雨是美丽的,昆明的雨在汪曾棋的笔下是有趣的。 C: 毛宁以《梦回繁华》为题介绍了《清明上河图》这一画作,描摹南宋时期繁华的市井风情,再现宋朝的经济繁荣,民生和乐的景象,丰富了人们对当时社会风貌的认识,激发了人们对古代生活的想象。 D: 《中国石拱桥》一文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作比较、打比方等多种说明方法,语言准确,行文灵活。 |
阅读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魏二 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 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 注:本诗写于王昌龄贬龙标尉时。 |
阅读 《论语》十二章 1)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1) 《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人不知而不愠 ________ 温故而知新________ 博学而笃志________ ( 2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3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前一句是讲为人态度,后一句是讲学习的乐趣。 B: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 C: 第(6)章反复赞叹“贤哉,回也”,高度赞扬了颜回安贫乐道的高贵品质。 D: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是对时光流逝的慨叹,有劝人珍惜时光的意思。 |
小棉袄
妈只生了我一个闺女,她很满足。她常说:“闺女好,闺女是娘的贴身小棉袄。”而我这唯一的小棉袄却并不暖和,长大后越走越远,远到几乎只成了妈心里的一个念想。然而提及我这个唯一的小棉袄,妈还是很满足,总乐呵呵地说:“闺女好,虽不能贴身,但是贴心啊,走得再远里都有娘。”
如我这般的好闺女、小棉袄,“远、忙、孩子小…”却都成了冠冕堂皇不能经常回家的理由,很多时候,回家甚至成了“顺路”,这不,我又在离家大半年后借着出差顺路回去看看。
到家的时候,爸正在给妈按摩腰,见我回来,老两口激动得像孩子似的,又是招呼吃、又是招呼喝。
正是初冬,妈腰疼的老毛病又犯了,翻身都很费劲,穿裤子、袜子都要爸帮着。电话里能装健康,如今面对面,自是装不了了。
“没事,老毛病了。”妈见我看她,强撑着站起来,眉头却死命地皱了皱,我起上前扶她。“我真的没事,那天不小心翻身扭了一下,”妈不停地解释着,双手不停地搓着,像做了错事般。
半夜,我起来上厕所,见妈屋里灯亮着,就悄悄走过去。妈正坐在床前做针线,背驼着,戴着老花镜的眼睛努力眯着。见我进来,她赶紧把手里的针线收起来。
“天冷了,给孩子缝件棉袄,你走的时候捎着。”妈没事人一般捶了捶腰说,“本来早就能做好了,我这老腰不争气。”
“妈,什么年代了,谁还穿这种老棉袄。”见妈如此不顾惜身体,我有点没好气。
“里、表三新的,小孩穿着暖和。”妈用手抻了抻正在上领子的棉袄,手指佝偻着,青筋像蚯蚓般趴在上面,顶针卡在中指,明显看出手有些浮肿。
“妈,以后别做了,我们在南方,根本穿不着。”我有些生气。
“谁说穿不着?南方冬天湿冷、没暖气更难受,十层单不如一层棉。”妈赔着笑,“你一个人带孩子不容易,妈也没啥用,帮不上你什么忙,让孩子穿得暖和和的,姥姥也放心。”
“妈,你快睡吧,真的别做了,现在哪里还有人穿这个。”说罢,我收起妈手中的活计,随手把灯给关了。
因为第二天要开会,我只在家住了一晚上。走的时候,妈给我拿了个大袋子,里面塞着乡土味很浓的老棉袄。
“妈,我还要去开会,背着这个像难民似的,人家不得笑话死啊。”我执意不肯拿。
“……”妈低着头,抱着我推开来的棉袄,当了三十多年老师的她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
车来了,我急匆匆地走了。
会开好已下午三点多了,我走出宾馆准备去机场回自己南方的小家,却见老爸在宾馆外面的树下蹲着。寒风过处,他的神情有些枯槁,怀里紧抱着早晨那包棉袄,仿佛要从中找到热气一般。
“爸,你怎么来了?”
“闺女,知道你在这个宾馆开会,我把孩子的棉袄拿来你捎着。”爸不知在这里等了多久。腿有些站不直,手也在抖。
“让你拿你就拿着吧,你妈有类风湿,手指都不太能打过弯来,腰也不行,很久不敢下床了。”爸顿了顿又说,“现在眼睛也看不清楚了,为了给孩子做件棉袄,忙活了个把月,以后不知还能不能再做了,好看不好看的,你就拿着吧。”
“爸。”我一时不知说什么好,随手把口袋里吃剩的半盒润喉片递给他,“我听你晚上老是咳,润润嗓子吧。”
“还是闺女这个小棉袄贴心。快去赶飞机。我也得回家了,你妈一个人在家不行”爸接过润喉片,轻轻拍了下我的肩,帮我理了下丝巾,转身离开了。
看着爸蹒跚的背影,我抱着妈拼着老命亲手缝的棉袄,泪再也控制不住流了出来。
( 1 )按文章内容补充故事情节。妈妈把“我”当“小棉袄”→________→________→“我”抱着棉袄,泪如雨下
( 2 )第二段在文章中起了什么作用?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①盈然:漫溢的样子。
( 1 )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________。
片断三:________。
( 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划线词丰富的表达效果。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 3 )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 4 )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 5 )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题目:带着 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