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二千多年前,我们的先辈穿越草原沙漠,创造出联通亚欧非的陆上丝绸之路。(将“创造”改成“开辟”。) B: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和信息化的提速,使人们的阅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方式”改成“方法”。) C: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市度假村的建设,要力争做到合理开发,精心规划。(调换“合理开发”和“精心规划”的顺序,) D: 在“精准扶贫”的过程中,贫困户能否顺利脱贫,关键在于贫困户立脱贫之志,勇于脱贫。(去掉 “能否”或在“立脱贫之志”前加一个“能否”。) |
2、 | 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涡行摸索。B: 我是你雪被下古连的胚芽。 C: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 D: 我是新涮出的雪白的起跑线。 |
3、 | 在鲁迅的小说中,把封建社会归结为“一部吃人的历史”,并在结尾喊出“救救孩子”的呼声的小说是( ) A: 《祝福》 B: 《阿Q正传》 C: 《故乡》 D: 《狂人日记》 |
4、 | 下面划线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我在课堂上的轻举妄动惹得英语老师勃然大怒。 C: 他徜徉在书的海洋里,爱不释手;他享受着精神的盛宴,如醉如痴。 D: 性情孤僻的小阿尔法特,喜欢一个人静静地看书思考。 |
5、 | 下列对《钱塘湖春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头两句写诗人行至孤山寺和贾亭时所看到的山光水色,勾勒出西湖早春的轮廓。B: 三四两句从莺、燕的动态中,把春天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 五六两句写骑马游春的人们,包括诗人自己。以人们的感受写西湖的春景。 D: 结尾两句详写湖东的白沙堤,在绿杨荫里,更是美不胜收。 |
6、 |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酝酿(niàng) 静谧(mì) 吝啬(lìn) 淅沥(lì) B: 憔悴(qiáo) 匿笑(lì) 狭隘(ài) 徘徊(pái) C: 热忱(chén) 干涸(gù) 恍惚(huǎng) 抽噎(yān) D: 蜷伏(quán) 嗔怪(zhēn) 滑稽(jī) 庇护(bì) |
7、 | 下列选项中排序恰当的一项是( ) ①人们已认识到,家风是一辈又一辈先人生活的结晶,所以要向后代传递出正能量。 ②古人撰写在门框上的“忠厚传家久”“持家尊古训”,就是一种传统的家风。 ③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是对古今家风的一种诠释。 ④家风就是家庭的风气,它是一个家庭的传统和文化。 ⑤而今父母懂规矩,知书达理,有这样良好的文化氛围,后人自会获得很好的熏陶。 A: ④①③②⑤B: ④③①②⑤ C: ④①②⑤③ D: ④②⑤③①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B: 新春佳节,我们一家人津津乐道地谈论着春晚的精彩节目,共享天伦。 C: 他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真可谓不刊之论。 D: 做学问,应该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决不能好高骛远。 |
9、 | 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清代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我国第一部优秀的古典长篇小说。 B: 鲁迅、茅盾、老舍、朱自清、冰心都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作家。 C: 《门槛》是俄国作家屠格涅夫的作品,《我的叔叔于勒》是法国作家莫泊桑的作品。 D: 按写作年代的先后排列下面的课文,正确的顺序是:《扁鹊见蔡桓公》、《三峡》、《范进中举》。 |
10、 | 下列病句修改错误的一项是( ) A: 执法人员近日加大了对上市蔬菜抽样检测,以防止不合格农产品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确保舌尖上的安全。(在“抽样检测”后加上“的力度”) B: 第一个登上万国邮政联盟讲台的乡村女邮递员——云南省藏族邮递员尼玛拉木的感人事迹,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删掉“的感人事迹”) C: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删掉“因为”或“的缘故”) D: 这些深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使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得到了增强和培养。(删掉“使”)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登飞来峰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对上面这首诗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句运用夸张手法,借写古塔之高表现自己立足点之高,为下文议论抒情作铺垫。B: “浮云”指眼前的困难、障碍,比喻阻挠变法的小人或一切阻碍历史前进的势力。 C: 诗人登高远望,似觉天地万物皆可尽收眼底,“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与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 D: 这首诗借景说理,语意双关,既抒发了作者革新政治的雄心壮志,又表现出作者归隐山野的矛盾心理。 |
阅读《伤仲永》,完成第1~4题。 1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3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选自人教版教材) B: 以钱币乞(qǐ)之 C: 环谒(jiē)于邑人 D: 泯(mǐn)然众人矣 ( 2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伤仲永________ (2)借旁近与之________ (3)稍稍宾客其父 ________ (4)泯然众人矣________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未尝识书具。________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________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古蜀栈道
刘小方
①打开古旧地图,我们就会发现,关中通往汉中的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以及由汉中通往四川的金牛道、米仓道和荔枝道,如同一张精致斜织在秦岭山脉和大巴山脉中的大网,连接着八百里秦川与四川盆地这两个古代的天府之国。
②秦中自古帝王之都。长期作为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面临着人口剧增与生产生活资料短缺的矛盾,而四川盆地物产丰富,两地的沟通势在必然。《史记•货殖列传》记载:“(秦)昭治咸阳,因以汉都,长安诸陵,四方辐凑并至而会,地小人众,故其民益玩巧而事末也。南则巴蜀。巴蜀亦沃野,地饶卮、姜、丹沙、石、铜、铁、竹、木之器。……然四塞。”对于古蜀先民而言,闭塞成为其发展的最大障碍,关中地区是经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来自北边的吸引力巨大。而北面呈东西向的米仓山和大巴山脉成为南北相通的第一道天然屏障,汉中以北的秦岭成为第二道屏障。因此,必须穿越米仓山、大巴山,再穿越秦岭,巴蜀先民才有可能与关中地区沟通联系。所以,打通北边的交通线是蜀道的关键。
③战国时,秦国为打通陕西到四川的道路,于公元前267年开始修筑褒斜栈道。这条起自秦岭北麓眉县西南15千米的斜水谷,到达秦岭南麓褒城县北5千米的褒水河谷,全长200多千米的栈道,是在峭崖陡壁上开山破石,钻孔架木并在其上铺板而成。当时火药还没有发明,在上为绝壁、下为激流的自然条件下,先民们先是采用"火焚水激"的方法开山破石,然后再岩壁上凿成30厘米见方、50厘米深的孔洞,分上、中、下三排,均插上木桩,接着在上排木桩上搭遮雨棚,中排木桩上铺板成路,下排木桩上支木为架,最终于公元前259年完成,历时八年之久。修筑者因地制宜,创造了标准式、石积式、千梁无柱式、依坡搭架式、凹槽式和多层立柱平梁式等多种栈道形制。这些都反映了古人在修建古蜀栈道过程中付出的智慧和汗水。
④蜀道的通行,使得大批钱粮赋税源源不断由四川运往长安,使先后在长安建都的周秦汉唐获得殷实富足的统治管理基础。“国家富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陇右及河西诸州,军国所资,邮驿所给,商旅莫不取给于蜀。”同时,关中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社会文明、管理体制也不断进入四川,并进而由四川延伸到更西部的贵州、云南、青海、西藏等地,为古中国西部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智力支持。古往今来,在蜀道上来来往往的人,留下了数不清的故事,沉淀为难以统计的文化遗产,凝结成灿若星河的文化景观。这些故事、遗产和景观,无时不在温暖着我们的精神家园,无时不在滋养着我们的文化。(选文有删改)
书法的来龙去脉
书法从仓顿造字以来,由书而至书法,上下达几千年。
这期间,无论是商、周的甲骨文、金文(大篆),还是秦、汉的小篆、隶书,基本上是从象形进化到抽象笔画结构的过程。隶书出现时,字形的演化已经进入完成时期。
生活应用上的需要,毛笔等书写工具技术的不断改良,纸张得以发明和使用,使得书写的方便性快速提升,这时“草行楷”应运而生。
魏晋时期,广大士人不再倾心仕途,而是“越明教而任自然”,才出现了以王羲之为代表的“魏晋书风”,王羲之是公认的最伟大的书法家,他的书法影响了后代至今,我们现在的字形、风格就是王羲之那个时候形成的。
唐代有唐代的使命,唐人在楷书和草书方面不让古人,直达巅峰。出现了以颜真卿柳公权与张旭、怀素为代表的法度严谨的大书法家,成为后人追摹的偶像。
宋人传承了唐代文化余韵,在意态上自由发挥,以苏轼、黄庭坚为代表,不刻意讲究法度,而是以深厚的学养与才气入书,形成了我们常说的尚意书风。
元明清也出现了许多书法家,像赵盂頫、鲜于枢、文征明、祝允明、董其昌等,他们更多的是学习、继承、综合前人法度,功力深厚,技术娴熟,点画到位,流利美观。
若把中国书法史比作一条历史长河,王羲之、颜真卿这些经典书法家及其作品相当于这条河流的源头,后世无论哪个朝代都无法绕开这些经典,只是在传承的过程中加入自己的书写风格,形成了所处时代的审美风尚,即所谓“流”,学习“流”永远难以超越“流”,而欲取法乎上,还必须回到“源”中去寻找智慧。
( 1 )“草行楷”应运而生的前提条件有哪些?他们更多的是学习、继承、综合前人法度,功力深厚,技术娴熟,点画到位,流利美观。
要求:①把题目抄在答题纸上。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作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地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