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金陵中学仙林分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鸡(zhì)    单(diào)    滑(xiánɡ)
B: 香(pú) 泽(zhǎo) 探(ɡuī)
C: 线(qū) 猎(shǒu) 注(dǔ)
D: 雾(ǎi) 默(jiān) 漫(ní)
2、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楚云端:长江中游一带云的尽头。②迷津:迷失道路。津,渡口。③平海:宽广平静的江水。漫漫:水广大貌。

下面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落木萧萧,鸿雁南翔,北风呼啸,天气寒冷,作者活画出一幅深秋景象。
B: 颔联“遥隔”两字,不仅表明了远,而且表明了两地隔绝,不能归去,透露出诗人思乡之情。
C: 颈联不仅写诗人自己这样思乡,而且家人也在遥望着“天际”的“孤帆”,盼望着诗人归来,使思乡的感情,抒发得更为强烈。
D: 尾联以开阔的壮景作结,表现了诗人志在四方的凌云壮志。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我们所缺乏的,一是勇气不足,二是谋略不当。
B: 举办全国青少年征文大赛是为了全面提高青少年的语言文字应用。
C: 旋即回头,我仿佛又瞥见了他那坚定的背影,听到了他那蕴涵深意的话语。
D: 目前,全社会对房价上涨过快的问题引起了极大的关注。
4、

下面文学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茅盾,现代著名作家,其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子夜》、中篇小说《林家铺子》。
B: 古典文学名著《西游记》中,智取生辰纲、醉打蒋门神、三打祝家庄等故事,生动曲折,扣人心弦。
C: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元代文学家苏轼
D: 冰心,我国现代作家,原名谢婉莹,其代表作有《春水》、《繁星》、《乡愁》《新月集》。
5、下列文学常识和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B: 《卖油翁》作者是欧阳修,号醉翁,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编撰的一部纪传体通史,《孙权劝学》就选自其中。
D: 岑参,唐代边塞诗人,长于七言歌行,代表作是《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与高适并称“高岑”。
6、下列一组句子,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在那稻棵上我捉过蚱蜢,在那沉重的镐头上有我的手印。”这句话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B: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中的“哎呀”是模拟声音的词,是拟声词。
C: “啊!海滩上有这么多人在散步。”中的“啊”表示感叹,是叹词。
D: “闻一多要给我们衰弱的民族开一剂救济的文化药方。”这句话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7、

下列句子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骆驼是沙漠之舟”运用了比喻修辞。
B: 《故乡》《孔乙己》两篇作品都选自鲁迅先生的小说集《呐喊》。
C: “河上有30多米长、5米宽的五孔石桥,弧形石拱与倒影连成一个个圆形洞门。”这个句子采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
D: 消息是以最简洁的文字和最快的速度报道新近发生的、有价值的人和事的文体。
8、

下列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故乡》《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都是鲁迅先生的作品。前者是小说,选自《呐喊》;后者是散文,选自《朝花夕拾》。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按体制分“风”“雅”“颂”三类,常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C: 战国时的孟子在《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采取层层推理论证的方法,通过举例论证、正反对比论证,结尾概括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D: 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的喜剧《威尼斯商人》成功地塑造了夏洛克这一唯利是图、冷酷无情的高利贷者的形象,他的悲剧代表作有《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等。
9、下列划线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闻一多先生的最后一次演讲,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 , 声震天地。
B: 走在湿地公园的滨海路上,看到邛海边桑树苍翠、荷叶田田,真是沧海桑田啊!
C: 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人人各自为政 , 各展其长,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D: 初一(3)班的学生学习基础良莠不齐 , 所以老师辅导起来很伤脑筋。
10、下列语句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但我确信“敬业乐业”四个字,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B: 面对美味大餐,我们却常有味同嚼蜡的感觉,是物质生活过于丰富让我们无法选择,还是我们的味觉麻木了呢?
C: 该如何处理这些垃圾呢?大家七嘴八舌地商量着,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D: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 1 )下列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干戈:代指战争
B: 惶恐:惊恐不安
C: 零丁:是指孤苦的样子
D: 汗青:汗水
( 2 )对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选择《文山先生全集》,作者文天祥,体裁是七绝。
B: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运用比喻、对偶的修辞。
C: “风飘絮”比喻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就像是被狂风吹散的飞絮一样,散乱不堪。“雨打萍”比喻作者的一生也像暴雨扑打的水上浮草一样,动荡不安。
D: 表达作者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崇高心愿的诗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日:“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日:“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拿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日:“臣诚知不如徐公关。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日:“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邹忌齐王纳谏________

视之,自以为不如________

③臣知不如徐公美________

寡人之耳者,受下赏________

( 2 )下面各组划线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此所谓战胜朝廷 能谤讥市朝
B: 暮寝而思妾畏臣
C: 窥镜自视 由是则生有不用也
D: 皆美于徐公 以是人多书假余
( 3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②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4 )下列各项中,对文意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邹忌从与徐公比美受蒙蔽的遭遇中敏锐地感觉到齐王受蒙蔽的程度比自己更深。
B: 齐王接受了邹忌的劝谏,下令鼓励群臣吏民进谏,数月之后,前来进谏的人使朝廷门庭若市。
C: 邹忌向他的妻、妾、客询问他与城北徐公谁更美,三人都认为他比徐公美,但措辞上有细微的差别,由此体现出三人与他有亲疏远近之别。
D: 邹忌将治国安邦的道理寓于日常生活琐事中,有着高超的进谏艺术;同时,齐王也有勇于纳谏的胆识和气度。二人共同促成了齐国内政修明、不用兵就战胜敌国的局面。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为一只小鸭子痛哭

①儿子趴在床上不断地哭着,哭声越来越大,尖锐的哭声在房间回荡,一下一下刺痛着我的心。我走了过去,将儿子从床上拉起,拉进我的怀里。伏在我的肩上,儿子依旧痛哭不已。找不出任何语言安慰儿子,我只能不断地拍打他的后背。

②也不知道到底哭了多久,儿子终于平静下来,哽咽着说:“妈妈,我想黄小贝。”

③黄小贝是一只小鸭子。开学之初,不顾家人的反对,儿子偷偷买了一只小鸭子带回家,它就是黄小贝。黄小贝的“营盘”是一只纸箱,箱里铺着棉布与报纸。

④尽管接纳了黄小贝,但家人有言在先,所有与黄小贝有关的事务,都得由儿子自己打理。“没问题!”儿子答应得煞是痛快。

⑤有了黄小贝后,儿子早上不再赖床,第一件事就是将黄小贝从纸箱里放出来,然后给它喂饭。黄小贝的胃口极好,什么稀饭、馒头、青菜、面条,黄小贝一律来者不拒,吃得十分带劲。黄小贝吃饭的时候,儿子就将黄小贝的纸箱拿到外面的垃圾箱旁,将里面的报纸、棉布清除干净,再换上新的。直到将黄小贝安排妥当,儿子才忙着自己吃饭上学。

⑥中午,儿子放学一回家,就赶紧拿把小铲子,带着黄小贝到院子里去。院子里有个小小的树林,儿子到树林里给黄小贝挖虫子吃,蚯蚓、西瓜虫什么的,挖到什么黄小贝就吃什么。直到黄小贝的嗉子都吃歪了,儿子才把它带回家。

⑦晚上,儿子在台灯下做作业,黄小贝趴在儿子的脚上睡觉。作业做完了,儿子便和黄小贝“捉迷藏”。儿子先在室内慢慢走着,黄小贝在后面慢慢跟着;儿子跑起来,黄小贝照样跟在后面跑,儿子拐一个弯,躲了起来。黄小贝急得“叽叽叽”大叫,不停地转着小脑袋,四下张望。——虽然歌里成天唱着“小小鸭子嘎嘎叫”,但真正的小鸭子叫起来却是“叽叽叽”的,像小鸡一样。每个晚上,儿子的笑声与黄小贝的叫声,让家里的每一个角落都溢满了幸福。

⑧没有人料到,如此幸福的日子,会有戛然而止的那一天。

⑨那天早晨,将黄小贝从纸箱里放出来后,儿子担忧地说:“妈妈,黄小贝好像生病了。”过去一看,发觉黄小贝拉肚子了。“不要紧的。”我安慰儿子,人都有生病的时候,更何况小鸭子呢?

⑩儿子上学去了,我忽然听到有动静,跑过来一看,只见黄小贝的脖子严重扭曲,双腿不断乱蹬……我心知不好,却一点办法也没有。两三分钟后,黄小贝一动不动了。看来,黄小贝吃了什么不该吃的东西,食物中毒了。

⑪儿子中午放学回家,立刻趴到床上大哭不止。面对痛哭的儿子,我什么也没有说。是啊,除了眼泪,还有什么能够渲泄他内心的悲伤?对他来说,黄小贝不是普通的宠物,而是陪他玩陪他笑的小伙伴。黄小贝的死,让年少的他第一次明白了生离死别的痛苦滋味;黄小贝的死,更让他明白生命的脆弱与珍贵。

⑫那一天,从儿子撕心裂肺的哭声里,我知道儿子承受了有生以来的最大痛苦;而痛苦,总能让生命成长。我相信,从这场痛苦走出来后,儿子将会懂得尊重并珍惜世间的每一个生命。

( 1 )自从有了黄小贝,儿子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每点不超过10个字)
( 2 )第⑧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试结合文章内容做简要分析。
( 3 )品味下面两句话中划线词语的作用。

①“没问题!”儿子答应得是痛快。

②儿子担忧地说:“妈妈,黄小贝好像生病了。”

( 4 )作者写作本文是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房间里的大象

刘瑜

①“房间里的大象”,在英文里,意指所有那些触目惊心地存在却被明目张胆地忽略甚至否定的事实或者感受,就是那些“我们知道,但是我们清楚地知道自己不该知道”的事。

②有些时候,沉默也许是起源于善意和礼貌,比如和一个口吃的人聊天,我们假装注意不到他的口吃。有些时候,人们害怕权力,害怕高压,害怕失去眼前的利益,于是沉默成了一种自我保护。

③拒绝发声并不奇怪,因为发声不但需要勇气,而且意味着承担。比如,谈论全球变暖意味着我们要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案,意味着我们可能要选择不买车、少开暖气和空调、刻意节约用水。所以为了逃避责任和不安,还是不谈这些为好。但是大象并不会因为你不谈论而消失,全球还会继续变暖……

④沉默的人越多,打破沉默就越难——因为当越来越多的人卷入沉默的漩涡,从这个漩涡中挣脱出来需要的力气就越大。面对第一个站出来大喊“屋子里有大象”的人,人们往往不会顺着他的手指去看有没有一只大象,而是怒斥他为什么吵醒了自己的好梦。房间里的大象就这样在“合群”的人们中越长越大。

⑤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因为随着大象越来越大,掩盖这只大象所花费的成本也会越来越高,并且,目击者的增多也意味着出现“叛徒”的可能性在增大。

⑥直视我们生活中的沉默,直视生活中不被阳光照耀的角落和我们自己的软弱。

( 1 )将《房间里的大象》与《皇帝的新装》联系起来思考,回答问题。

①“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一个愚蠢的人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我自己。我决不能让人知道这件事。难道我不称职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老大臣”为什么有这种心态?在《房间里的大象》摘录一句话解答。

②“随着大象越长越大,它被戳破的可能性也随之加大”。

概括出《皇帝的新装》中能证明这句话的情节。

( 2 )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联系本段内容简要说明这种方法的作用。

( 3 )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中心论点。(不超过10个字)

( 4 )生活中“房间里的大象”并不少见,请你举一个例子,并谈谈自己对此的看法。(80﹣100字)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古语说得好:“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今人又说“天天拥有感恩之心是多么幸福、清净的境界”;“感恩不一定要感谢大恩大德,感恩可以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善于发现美并欣赏美的道德情操。”在你身边,小至一草一木、一人一事、一家一户,大至团体、社会、国家,都有引发你发现美、欣赏美的瞬间。
请以“_______,你是我最感激的”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请先在横线上填上一个词语或短语(如“妈妈”“老师”“我的朋友”“后园的枣树”“小狗”“画笔”等),使题目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600字左右;④书写工整、规范、美观。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像木偶的眼睛、即扑朔迷离”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