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广州市天河区骏景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nì) 禁(kù) 周(jì) 无消息(yǎo)
B: 蛮(hèng) 热(zhì) 酒(sì) 首低眉(hàn)
C: 吹(xū) 农(diàn) 不(xùn) 深痛疾(è)
D: 责(jié) 留(zhì) 和(ǎi) 广无垠(mào)
2、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意思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人迹至(罕:稀少) 乎不同(迥:差得远)
B: 人声鼎(沸:水开) 警报起(迭:屡次)
C: 兀兀穷年(兀兀:漫长的样子) 义愤填(膺:胸)
D: 尽心血(沥:滴) 而不舍(锲:刻)
3、说明方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下定义)
B: 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作比较、列数字)
C: 不同科学领域之间是紧密相连的。在一个科学领域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例如,在1986年1月,阿根廷南极研究所宜布在詹姆斯罗斯岛发现了一些骨骼化石。(举例子)
D: 位于南极中心部位的南极洲是全球的大冰箱,地球上所有冰的十分之九都在南极冰盖。(打比方)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小屋粗制烂造,出自一个农村木匠之手,而不是由古希腊的能工巧匠建造起来的。
B: 人生旅途,坎坷处处,无数行者都无可质疑地见证了这沧海桑田般的巨变。
C: 心受过了伤,情迷失了方向,当再次找到生命的座标时,已到了人信渺茫的今天。面对骄阳酷照的晴空,我惭愧难当。
D: 当年的我在父母的荫蔽下太久,除了读书,对身外的世界一无所知。虽然周围有人劝,但自己不撞个头破血流是不会甘心的。
5、

下列说法中,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都德是德国18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小说家,其代表作《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都已成为世界文学的珍品。
B: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由北宋司马光主编,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C: 《水浒传》中武松是作者重点塑造的一个英雄形象,他的故事大多脍炙人口,如景阳岗打虎、斗杀西门庆、血溅鸳鸯楼、醉打蒋门神、大闹五台山等。
D: 《骆驼祥子》以20世纪三十年代末期的天津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以祥子与车为基本线索。
6、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器项是( )
A: 正在热播的《熊出没》,成为许多家长和孩子们茶余饭后津津有味的话题。
B: 他们仅仅会纸上谈兵,不能去办实事,这些人大多都只能是夸夸其谈 , 严重缺乏实际经验。
C: 他的画大多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幽默感极强,估计警察看后都会忍俊不禁
D: 考试成绩一落千丈,老师对此心急如焚 , 父母更是气的暴跳如雷。
7、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菜(wā) 酝(niàng) (kàng)奋 忍俊不(jīn)
B: (bèng)溅 (chéng)清 (jī)形 惟妙惟(xiāo)
C: 琐(xiè) 地(ké) (méng)发 中流(dǐ)柱
D: 持(xié) (zēng)恶 隐(huì) 与日(jù)增
8、下面画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mào) 热(chén) 女(wā) 怪不经(dàn)
B: 缥(miǎo) 恿(sǒng) 确(zhuó) 轻怕重(niān)
C: 干(hé) 蓄(zhù) 酝(niàng) 咄逼人(duō)
D: 黄(yūn) 护(pì) 斜(qí) 随声附(hè)
9、

给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那该是大自然在多长时间里的杰作!

②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在最古老的时代原是一个寂寞的大石球,没有一层土壤。

③想一想肥沃土地的来历,你会不由得涌起一种遥接万代的感情。

④经过了多少亿万年,太阳风雨的力量,原始生物的尸骸,才给地球造成了一层层的土壤,每经历千年万年,土壤才增加薄薄的一层。

⑤想一想我们那土壤厚达五十米的华北黄土高原吧!

A: ⑤②③④①
B: ③⑤①②④
C: ③②④⑤①
D: ⑤①③②④
10、下列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浩(hàn) 锐不可(dǎng) 冽(lǐn) 悲(mǐn)
B: 熟(xián) 刻(juān) 一丝不(gǒu) 唐(tuí)
C: 然(qiāo) 哮(páo) 精竭虑(dān) 名(nì)
D: 紧(bēng) 轻(yíng) 息敛声(píng) 形(jī)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宋词《江城子•密州出猎》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 1 )古人用语往往一字传神。“千骑卷平冈”句中“卷”字用得好,妙在:

( 2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是这篇词中的名句,说说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明天顺间,丰庆为河南布政使,按部行县。县令墨吏也,闻庆至,恐,饰白银为烛以献。庆初未之觉也,既而执烛者以告,庆佯曰:“试爇之。”曰:“爇而不能燃也。”庆笑曰:“不能燃乌用烛为?”贮以故筐,明日尽还之。顾谓令曰:“汝烛不燃,易可燃者。自今慎勿复尔。”令出,益大恐,辄解印绶而去。庆亦终不以银烛事语人。

【注释】①部:规定,程序。②墨:贪墨,贪财。③燕:点燃,焚烧。④印绶:古人印信上系有丝带,佩带在身,借指官爵,

( 1 )给下面的文言语句断句(限断两处)。

饰白银为烛以献

( 2 )解释句中划线的字词。

①丰庆河南布政使________ ②庆曰:“试爇之。”________

谓令曰________ ④庆亦终不以银烛事人________

(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汝烛不燃,易可燃者。

②辄解印绶而去。

( 4 )县令“饰白银为烛以献”出于什么目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亲是一盏灯

崔 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乏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一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撒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 1 )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
( 2 )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②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 3 )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 4 )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 5 )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阅读新闻,回答问题

新华社北京4月13日电 又到高考报名时。面对各地客观存在的高考“分数差”和不同的录取率,教育发达地区的考生纷纷采用转学、迁移户口等方法到教育欠发达地区应考。


这一大约始自20世纪80年代的“高考移民”现象,在我国屡禁不演愈烈,已成为一个无法忽视的社会问题。


新疆长期以来都是高考移民的“重灾区”。据不全统计,今年新疆共有8.7万名考生报名,报名阶段就已初步查处不符合报名条件的考生890名,其中大部分是“高考移民”。


“一多一高二低”(招生计划多,录取比例高,录取分数低、报考条件要求低)的现状,使海南成为“高考移民”向往之地。数据显示,省外考生将户口迁入海南报名的人数在逐年增加,2000年293人,2001年586人,2002年增至1875人,来自24个省份,占全省考生总数的9.5%。


高考移民出现了“两头流”的趋势:一方面是大量流向新疆、宁夏、青海、内蒙古、山西等教育欠发达地区;一方面是少量流向北京、上海等录取比率较高的教育发达地区。


“高考移民”的大量增加,打破了各省高考原有的平衡状态。尤其是在教育欠发达地区,当地学生与“高考移民”的矛盾冲突日益激化,甚至引发罢课、上访等群体性事件,危及社会稳定。


今年3月7日,新疆霍城县三中100多名高三学生集体罢课、静坐,打出“公平竞争,反对高考移民”的横标,并选出学生代表与校方交涉。3月18日上午,玛纳斯县一中299名高三学生罢课。近年来,为遏制“高考移民”现象,新疆、宁夏、内蒙古等地纷纷出台禁令,但效果并不理想。有关专家指出,“只堵不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考移民”问题。我国必须从教育公平入手,一方面进一步提高“门槛”,严把报名关,杜绝腐败;一方面应着手解决一些根本问题,如降低过大的高考分数线差异;改革现有全国统一高考模式,增加高校自主考试招生的权力等。

( 1 )试着解释划线字含义及词语的意思。

①屡禁不:________。

演愈烈:________。

( 2 )本消息的导语、背景分别是哪些文字?写出起讫。
( 3 )本消息的第三段用到了大量的数据,有什么作用?
( 4 )针对“高考移民”现象,笔者提出了哪些解决办法?
( 5 )消息的最后一个自然段提到“只堵不疏”的现象。传说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有两位部落首领治理大水时分别采用了“堵”和“疏”的办法。你知道这个故事吗?他们是谁?能几句话概括一下这个故事吗?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就在那一刻”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要有具体事例。②抒发真情实感。③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④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等个人信息。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烟夜-B″”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