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依次填入下面横线上的语句,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眼界决定了读书人的方式方法和兴趣效果。________ ①自古至今,读什么书,怎么读,以及怎么防止“死”读书,都需要从实践出发,形成适合每个人自己的读书方式。 ②他们将读书视为一件高雅而神圣之事,并从广泛的阅读中、从对历史的理解之中,获得一种对自己时代使命的高度自信并笃行之。 ③一个拥有高眼界的读书人,能够牢记使命,超越功利的藩篱。 ④可以肯定,有着高眼界的读书人,一定会结合实践读那些更富有价值的书籍。 A: ①④③② B: ①③④② C: ②④③① D: ④②①③ |
2、 |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近阶段,毒生姜、镉大米、毒淀粉等食品安全问题如雨后春笋般地涌现,令公众惴惴不安。 C: 雅安地震发生后,全国人民和海外同胞十分关注灾情,全力援助灾区,众成城志,显示出中华民族巨大的凝聚力。 D: 磁湖沿岸,繁花似锦,绿柳如烟,湖光山色,令人心旷神怡。 |
3、 | 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孔乙己一到店,许多酒店的人便都看着他笑。B: 由于她的出色表演,赢得了观众热烈的掌声。 C: 只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坚持不懈的毅力,就一定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D: 他连续三天无故旷课,我们能不指出他不遵守学校纪律的问题吗? |
4、 | 下列词语中划线的字,每对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相等/相面 丧乱/丧葬 拾取/拾级 排行/行走 B: 旗帜/炽热 濒临/频发 摄取/慑服 采樵/香蕉 C: 给予/给力 吹拂/拂士 荷箪/荷花 地壳/脑壳 D: 棱镜/丘陵 逡巡/严峻 嘱咐/瞩目 分泌/沁人心脾 |
5、 | 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阿长与<山海经>》以作者儿时对阿长情感态度的变化贯穿全文,通过欲扬先抑的手法刻画了阿长的形象。 B: 说,是古代一种议论性的文体,写法不拘一格,行文自由活泼。《爱莲说》用托物言志的方法,表现了作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生活态度。 C: 《驿路梨花》围绕“小茅屋的主人到底是谁”,设计了误会和悬念,刻画了一组人物,展示了他们助人为乐的美好品格。 D: 《伟大的悲剧》是英国作家茨威格写的一篇传记。文章以时间为顺序,讲述了斯科特一行五人从南极点返回途中不幸遇难的过程。 |
6、 | 依次填入下列句中空缺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⑴他平时省吃俭用,把全部 都捐给了希望工程。 ⑵你这番话的真实用意是什么?我得好好 一下。 ⑶城市绿化必须 ,突出环境保护与人文景观和谐统一的发展观念。 A: 结余 捉摸 因势利导 B: 节余 琢磨 因地制宜 C: 结余 琢磨 因势利导 D: 节余 捉摸 因地制宜 |
7、 | 选出修辞手法与其他不同的一项是( ) A: 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B: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C: 它们安静不动地低声地说:“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 D: 溪流吟着一首小诗。 |
8、 | 班级开展主题为“趣读《西游记》”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你也参与其中。 B: 猪八戒义激猴王 C: 孙悟空三岛求方 D: 圣僧夜阻通天水 |
9、 | 下面划线词在同一句话中的含义、用法与词性完全相同的是一项是( ) A: 这枯涸的溪流枯涸了少年年轻的心。B: 窗外花枝招展的樱花树迎来一群花枝招展的少女驻足欣赏。 C: 只有抱着绝处逢生信念的人,才真有可能在山穷水尽时绝处逢生。 D: 看到瘦骨嶙峋的你攀爬在这座瘦骨嶙峋的山上,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身体里咚咚直跳。 |
10、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踉跄(niàng) 女红(gōng) 霎那(shà) 参差(cēn) B: 蓦地(dì) 奔丧(sāng) 歉疚(jiū) 私塾(shú) C: 簌簌(sù) 猝然(cù) 娓娓(wéi) 琐屑(xiè) D: 诧异(chà) 字帖(tiè) 眷恋(juàn) 佃农(diàn) |
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小题。 陇西行 (唐)陈陶 誓扫匈奴不顾身,五千貂锦①丧胡尘。 可怜无定河②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 破阵子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宋)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注释】①貂锦:装备精良的精锐之师。这里指战士。②无定河:在陕西北部。 ( 1 )《陇西行》中“丧胡尘”描写了________的战场,反映了唐朝真实的边塞征战生活。而从《破阵子》“醉里”“梦回”中看出这首词描写的是________的战斗场面。( 2 )《陇西行》和《破阵子》中都有“可怜”一词,其中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
阅读《桃花源记》(节选),完成后面小题。 桃花源记 陶渊明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馀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①欲穷其林________ ②才通人________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①咸来问讯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 3 )依据课文内容填空。《桃花源记》以① 为线索。从选文一二段中“缘溪行(② )穷其林(③ )从口入”等词句可以看出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的过程。 ( 4 )《桃花源记》和【链接材料】中的《饮酒》都表现了作者陶渊明的人生追求,请你分别结合诗文中的具体语句,说说你的理解。【链接材料】 饮酒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
阅读下面文章,并回答相关问题。
弟弟
①我弟弟生得很美,而我一点都不。从小我们家里谁都惋惜着,因为那样的小嘴,大眼睛与长睫毛,生在男孩子的脸上,简直是白糟蹋了。长辈就爱问他:“你把眼睫毛借给我好不好!明天就还你。”然而他总是一口回绝了。有一次,大家说起某人的太太真漂亮,他问道:“有我好看么?”大家常常取笑他的虚荣心。
②他妒忌我画的图,趁没人的时候拿来撕了或是涂上两道黑杠子。我能够想像他心理上感受的压迫。我比他大一岁,比他会说话,比他身体好,我能吃的他不能吃,我能做的他不能做。一同玩的时候,总是我出主意。我们是“金家庄”上能征惯战的两员骁将,我叫月戏,他叫杏红,我使一口宝剑,他使两只铜锤,还有许许多多虚拟的伙伴。开幕的时候永远是黄昏,金大妈在公众的厨房里咚咚切菜,大家饱餐战饭,趁着月色翻过山头去打蛮人。我弟弟常常不听我的调派,因而争吵起来。他是“既不能命,又不受令”的,然而他实在是秀美可爱,有时候我也让他编个故事:一个旅行的人为老虎追赶着,赶着,赶着,泼风似地跑,后头呜呜赶着……没等他说完,我已经笑倒了,在他腮上吻一下,把他当个小玩意。
③有了后母之后,我住读的时候多,难得回家,也不知道我弟弟过的是何等样的生活。有一次放假,看见他吃了一惊,他变得高而瘦,穿一件不甚干净的蓝布罩衫,租了许多连环图画来看。我自己那时候正在读穆时英的《南北极》与巴金的《灭亡》,认为他的口味大有纠正的必要,然而他只晃一晃就不见了。大家纷纷告诉我他的劣迹,逃学,忤逆,没志气,我比谁都气愤,附和着众人,如此激烈地诋毁他,他们反而倒过来劝我了。
④后来,在饭桌上,为了一点小事,我父亲打了他一个嘴巴子。我大大地一震,把饭碗挡住了脸,眼泪往下直淌。我后母笑了起来道:“咦,你哭什么?又不是说你!你瞧,他没哭,你倒哭了!”我丢下了碗冲到隔壁的浴室里去,闩上了门,无声地抽咽着。我立在镜子面前,看我自己的掣动的脸,看着眼泪滔滔流下来,像电影里的特写。
⑤浴室的玻璃窗临着阳台,啪的一声。一只皮球蹦到玻璃上,又弹回去了。我弟弟在阳台上踢球。他已经忘了那回事了。这一类的事,他是惯了的。我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
( 1 )文章写了“我”对弟弟的爱,而这“爱”又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地发生变化,请仔细品读文章,说说“我”的爱前后有哪些变化?( 2 )第②段描写“我”和弟弟一同玩的场面,用意何在?( 3 )当父亲打了弟弟一个嘴巴子后,我“无声地抽咽着”“眼泪滔滔流下来”的原因是什么?( 4 )结尾我为什么没有再哭,只感到一阵寒冷的悲哀?阅读理解、分析。
伽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正在大教堂里跪着祈祷。除了一条链条扰人的擦碰声,大厅里一片寂静。一个教堂司事,刚注满一盏从教堂顶上悬挂下来的油灯,漫不经心地让它在空中来回摆动。摆动着的挂灯链条的前喀声惊扰了这个学生,引起他一连串的思考。
突然,他跳起身来,这一举动使其他礼拜者大为惊讶。在摆动着的油灯的节奏中,他仿佛遭到了闪光的突然袭击。他觉得链条的节奏似乎是有规律的,那盏前喀作响的挂灯每往返摆一次用的时间似乎一样长,尽管往返的距离越来越小。
他的感觉正确吗?如果正确,那他就是发现了奇迹。他决定立刻回家,马上去弄明白究竟是看花了眼,还是发现了大自然的一个伟大真理。
他一到家,就找来两根同样长的绳索,各坠上一块重量相同的铅块,将两条绳索分别系在不同的厅柱上,准备做他的实验。他请他的教父穆契柯·铁达迪帮助他进行这个实验:"你数这条绳索的摆动次数,我数那一条。"
老头子耸一耸肩。"又是伽利略一个发疯的念头。"他咕哝着,但是他同意帮忙。
伽利略手拿两个铅摆,将一个拉到距垂直线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然后同时放开手。两个人分别数了两条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总数是一样的,各为100次。两条绳索的起点虽大不相同,但在同样时间内到达同样的点上。
就这样,从教堂的油灯的摆动中,伽利略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今天,这项原则已应用于时钟计时、计数脉搏。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 1 )文章开头一句话“比萨城一个年轻的医科大学生”在文中有何作用?( 2 )读了选文,你能说说伽利略是个怎样的人吗?要求:①不少于600字;②文体不限(诗歌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