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天府新区仁寿华达高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对名著内容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朝花夕拾》共撰写了十篇回忆性散文,并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我们可据此了解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心路历程。
B: 长妈妈——一位普通的保姆,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她为作者买来《山海经》,让作者对她的态度彻底改变。
C: 《二十四孝图》中,作者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之类,而“哭竹生笋”和“陆绩怀橘”的故事,如模仿则有性命之忧了。
D: 《五猖会》中,“我”急切盼望看到迎神赛会,在父亲的逼迫下背完《鉴略》再去看五猖会,可是五猖会的热闹对我而言已兴趣索然。
2、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九年级(5)班的语文成绩是全年级最好的一个班级。(可删去“的一个班级”)
B: 我们在学习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许多的挫折,我们要及时解决并发现存在的问题。(应改为:发现并解决)
C: 虽然我才十岁,但是我生长在戏剧之家,豫剧对我一点都不陌生。(应改为:我对豫剧一点都不陌生)
D: 各地政府赦免农业税是农民收入逐年增加的原因。(应改为“原因之一”)
3、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校园里传来了骇人听闻的消息,王刚作文竞赛获得了全国一等奖。
B: 他怒不可遏地扬起手往桌子一拍,霍地站了起来。
C: 提问要讲究艺术性,太容易不行,难得让学生不屑置辩地不行。
D: 班会上,班主任长此以往地表扬了拾金不昧的李明同学。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太阳刚一出来,地上已经像下了火。”这句话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B: “鲁班是我国古代春秋时期一位著名的建筑工匠。”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鲁班是工匠。
C: “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属于祈使句,“我要高声赞美白杨树!”属于感叹句。
D: “伟大的人民一定创造出伟大的时代。”句子中的“一定”充当的是定语。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使人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综艺《青春旅社》以“青春”为主题,反映了新时代不同年轻人的青春梦想和追求。
C: 中国不仅是搞“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而是负责人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D: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6、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渗透 萧洒 眼花潦乱 惊心动魄
B: 仲裁 巨额 摧枯拉朽 毫无斗志
C: 吞食 由衰 风平浪静 振耳欲聋
D: 临空 默锲 如梦初醒 白手起家
7、下列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守(zhé) 衣(cuì) 忧畏讥(chān)
B: 偻(yǔ) 楼(qióng) 波不惊(lán)
C: 金(zūn) 夫(jiē) 林尤美(hè)
D: 宫(què) 野(sù) 筹交错(gōng)
8、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心有灵犀 盘虬卧龙 深霄灯火
B: 屏息凝神 奈人寻味 姗姗来迟
C: 忧心忡忡 耀武洋威 精疲力竭
D: 血气方刚 慷慨淋漓 当之无愧
9、

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规范正确的一项是( )

A: “在考场上千万别慌,”老师再三叮嘱说:“做题前一定要看清题目要求,答题要完整。”
B: 我们吟诵着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怎能不激起心中的豪迈之情?将自己火红的青春投入到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中去呢?
C: 麻城的杜鹃花海,织就了大地斑斓的锦嶂,黄梅的戏曲,婉转了世间动人的情感,武穴的酥糖,甜蜜了心头美丽的梦想。
D: 过去、现在、未来,上下、左右,中国、外国,都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
10、

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蓄zhù 枯gū 苦心孤zhǐ 气势磅礴pángbó
B: 骨hái 静窸窣作响xīsū 踉跄跄liàng
C: 杀lüè 哑yīn 头晕目xuán 更胜一chóu
D: 庇yìng 章xūn 黯然缈piǎo hài人听闻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

秋思

(唐)张籍

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 1 )“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作”的意思是________。
( 2 )用自己的话说说为什么“临发又开封”?
( 3 )这首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课外文言文阅读。
猩猩,兽之好酒者也。大麓之人设以醴尊。陈之饮器,小大具列焉。织草为履,勾连相属也,而置之道旁。猩猩见,则知其诱之也,又知设者之姓名与其父母祖先,一一数而骂之。已而谓其朋曰:“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相与取小器饮,骂而去之。已而取差大者饮,又骂而去之。如是者四,不胜其唇吻之甘也,遂大爵而忘其醉。醉则群睨嘻笑,取草履着之。麓人追之,相蹈藉而就絷,无一得免焉。其后来者亦然。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节选自刘元卿《醒世恒言》)

( 1 )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之饮器 陈:________________ ②少尝之 盍:________________

( 2 )对划线句“而卒不免于死,贪为之也。”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且最终还不免想到死亡,这是为了贪婪造成的啊!
B: 可是最终还不免想到死亡,这是贪婪的结果啊!
C: 可是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贪婪的结果啊!
D: 而且最终还免不了一死,这是为了贪婪造成的啊!
( 3 )请结合文段的内容,简要分析猩猩这一形象的性格特点。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卢海娟

①磨得发亮的小三角形铁板,连接一个曲线玲珑的颈部,再配上细圆纤长的木把,这就是锄。

②仲夏,三五把锄高挂在房檐下的横木上,锄板乌黑、巨大,锄把雪白的是新锄;锄板发亮、细瘦,锄把油亮泛黄的是老锄。从春到夏,它们一直被农人扛在肩上,或是握在手中,它们既是卫士也是杀手,一直游走在日渐蓬勃的田垄上。把锄向前一递,再向后一拽,田垄被揪起薄薄的一层,疯长的野草瞬间便失去了依托,与土地剥离开去。野草被铲除,田里的土也被松过,爱撒娇的庄稼们像是被搔到了痒痒穴,一个个笑逐颜开,很带劲地向上长,向上长。

③铲头遍地时,庄稼们还是可爱的小宝宝,很享受农人像伺候小孩子一样的精心侍弄;铲二遍地时,庄稼们已长成了风华正茂的少年,英姿飒爽的,努力聚集起生命的能量。那些对庄稼呵护有加的农人有时会把他们的土地铲上三遍。大半年的时间,他们扛一把锄头,飘进雾里;又扛一把锄头,戴月归来兮。一杆纤细、令人敬重的锄,把农人和庄稼紧紧地联系起来,农人的日子就像庄稼一样,在季节里欣欣向荣,单纯而又明媚。

④曾经,锄是少年的我们手中最为痛恨却又不得不整日握紧的农具,我还记得铲二遍地时玉米长得一人多高,掣着锄,穿行在玉米的方阵中,玉米叶拉伤了赤裸的手臂、脖颈,汗水浸湿了头发、衣服,闷热、痛楚,劳动的艰辛让我几乎落泪。而且,每天一大早就要去除草,露珠打湿了衣裳,我总是会长出满身的荨麻疹,奇瘁无比。那时,锄就是刑具,让岁月暗无天日,让少年的心遍布茧花,受尽磨砺。像许多孩子一样,就是为了彻底摆脱锄,我才拼命读书,决心跳出农门。

⑤“田园几换主,梦归犹荷锄。”如今,房檐下再没有谁会把锄挂上横杆,农具都住在气派的仓厉里,偶尔的,也会看到一把老旧的锄孤零零地呆在落满蛛网的一隅,锄板锈迹斑斑,锄把灰暗枯朽。就算田里长了草,也全然没有锄什么事了,农人看中的是五花八门的农药、除草剂,这是个属于科学技术的时代,那个需要农人身体力行、手工操作的家伙已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注定要被淘汰。

⑥扣了薄膜的田不需要锄。使用塑料,可以把不知好歹的小草晒死,憋死,庄稼们大可以无忧生长。倘若根系呼吸困难,无法吸收足够的养分,那也不必努力向下长,色彩斑斓、味道刺鼻的肥就在地表,绝对能做到对庄稼进行按需分配。庄稼们没有了扎下根茎吸收来自土地的极少养分的艰辛,变成了轻浮懒散的富二代、富三代,它们一个个长得肥头大耳,膘肥体壮,却再没有了从前的滋味,倒是满载着农药和除草剂的毒素残留,让以食为天的“民”顾虑重重。

⑦是的,没有了锄,庄稼们一样会战胜野草,连年丰收,粮食储备得大仓满小仓流;没有了锄,少年们仍然会像庄稼一样一茬一茬地长大,走出乡村,走向各地。锄成了落后时代的代言,只有在极偏远的地方,我们的父辈偶尔还会荷一把锄,去自家的小菜园侍弄一畦绿色的蔬菜,那是些不够肥壮不够饱满的植物,只有它们还停留在我们的记忆里,一如岁月里锈迹斑斑被人遗忘的锄。

(选自《当代美文》2016年第3期)

(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对“锄”的三种情感态度。
( 2 )结合语境,赏析下列语句。

①野草被铲除,田里的土也被松过,爱撒娇的庄稼们像是被搔到了痒痒穴,一个个笑逐颜开,很带劲地向上长,向上长。(从修辞角度)

②偶尔的,也会看到一把老旧的锄孤零零地呆在落满蛛网的一隅,锄板锈迹斑斑,锄把灰暗枯朽。(从词语的角度)

( 3 )如今,庄稼们“长得肥头大耳,膘肥体壮,却再没有了从前的滋味”,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你觉得科学技术应该快速发展还是放缓脚步,或者你还有其他看法?请简要陈述你的观点及理由。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城里的蛙鸣

佚名


①夜风里有蛙鸣,这城市里的蛙鸣,显出几分怯生生的意味,仿佛蛙们也有自知之明,知道城市不是它们的故乡。


②乡间的蛙们,总是鼓足了所有的力气,好像是生怕自己的声气逊于别的蛙,辛弃疾所说“听取蛙声一片”,其实他只听到了“这一片”,他不知道的是,稻田里的蛙声,这里一片,那里一片,是“此起彼伏”的。


③一般情况下,大合奏之前,总是由一只不知天高地厚的年轻青蛙挑头,“呱呱”地喊上一嗓子,继而有三五只,也许是七八只不甘寂寞的青蛙跟上,“呱呱呱呱”地迎合,紧接着,成百上千只青蛙们就都兴奋起来了,呼朋引伴地,你不让我,我不让你,仿佛都觉得谁嗓门大谁就掌握了真理似的,一并儿鼓噪起来了。


④青蛙们是有心灵感应的,叫着叫着,它们会突然停下来,像是接到了统一的指令似的。多年以后,我的语文老师讲成语“戛然而止”,我突然就想到了夏夜的蛙鸣,田野里突然安静下来的情景,大约那就是“戛然而止”了吧?待四下里突然安静下来之后,总有几只资历颇深的老年青蛙,用浑厚的嗓音,“咕咕”地叫上几声,仿佛是在做一个阶段总结,也仿佛是在为一个乐章画上完美的休止符。


⑤我那时总喜欢恶作剧,待一片蛙声大作之时,捡起半截砖,退后几步,抡圆手臂,“倏”地扔出去,“啪”地一声砸在稻田里,那些蛙们,受到惊吓,硬生生地把一片“呱呱”声咽回去。


⑥有时候,我不扔砖块,它们偶尔也会突然沉寂下来,在所有的声音静下来之后,会有一只青蛙发出两三声哀鸣,像是求救,也像是挣扎,接着整个稻田会像死去了一般,久久地没有声响。哥哥告诉我,那是蛇出来觅食了。


⑦这些年,田野里的青蛙是越来越少了,这倒并非是它们的天敌蛇类繁殖特别快,这些年,蛇的境遇比青蛙也好不到哪里去。不过,它们倒常常在一个地方相遇,那地方不是稻田,而是饭馆的后厨。稻花香?不不,应该是葱油香了。前日,微信一个老同学,问:现在老家的稻田里,还有青蛙吗?回信很快,说:那玩意不多了……很贵,要80一斤呢!


这么想来,城里的青蛙倒是幸运的,它们虽然远离了故土,来到这陌生的地方,即使再不能率性地引吭高歌,但散发着臭气的河边,总还是安全的。它们三三两两地,你喊喊我,我喊喊你,用这卑微的蛙鸣,表达着它们的存在,也表达着它们对自己祖先们光辉岁月的向往和缅怀。蛙声一片的场景,也许只能由它们的爷爷奶奶,瘪着嘴,断断续续地,当作童话故事,讲给它们听了吧?


⑨我曾经在城里宽阔的马路上,见过一只青蛙,那是闷热的暴雨前的傍晚,它形单影只,像一个孤独而寂寞的旁观者,匍匐在水泥路中央,像迷了路的盲人……我想它是很难躲过一劫了,田野太远了,周围都是高楼和工地。我不知道它是从哪里( )到城里来的,但或者是从某个餐馆拼了命逃出来的吧?


⑩听着窗外的蛙鸣,忽然就想起了那个伟大的童话作家,和他笔下的青蛙王子。青蛙,王子;王子,青蛙……亏他想得出来!

( 1 )读散文,可以学着炼炼字。比如第⑨段加横线的句子,在括号里填动词,有人说填“跑”,有人说填“溜”,有人说填“摸”……你觉得填哪个字最好呢?说说理由。
( 2 )读散文,详略安排有玄机。比如本文的题目叫《城里的蛙鸣》,但作者却用了大量的篇幅描写“乡村的蛙鸣”,这算不算详略不当呢?请你谈谈看法。
( 3 )读散文,有时要关注“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句子。如第⑧段加横线的句子,表面上说城里的青蛙是幸运的,其实它们也很不幸。你同意这个说法吗?说说你的理由。
( 4 )有些散文是“卒章显志”的,读第⑩段,猜猜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你用 温暖了我》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①把题目补充完整,注意书写工整、清晰;②事例典型集中,注意细节描写,写出真情实感,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东京铁塔”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