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北京市怀柔区杨宋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选出下面加划线字注音、解释不全对的一项( )

A: 人迹至(hǎn稀少) 人声鼎(fèi水开)
B: 过去(ào用力弯曲) 在盒里(liǎn收)
C: 成小球(cuán凑在一块) 高枕而(wò睡)
D: 总而之(yán说) 无处食(mì寻找)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经过妈妈再三解释,使他怒气逐渐平息,最后脸上勉强露出了一丝笑容。
B: 这样做会拖延培养人才的质量。
C: 孩子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远不是一两句话就能奏效的。
D: 等到他不用牵也能走的时候,他却珍惜起那两条腿儿,不愿多走,时常要抱。
3、下列选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个别学校为了抢生源,竟把老师编成小分队,派到各个小学组织学生考试,考得好的学生就通知家长去登记报名。
B: 一个一流的人与一个一般的人在一般问题上的表现可能一样,但是在一流问题上的表现则会有天壤之别。
C: 对于处在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来说,城市社会风气良好与否,社会治安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他们有一个健康发展的未来。
D: 扶起老人反被讹诈,一个历来以“助人为乐”为传统美德的民族遭遇了严峻考验,我们应该如何防止此类事件不再发生呢?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自齐齐哈尔市教育局下发《关于推进全市中小学自主互助学习型课堂教学改革实施意见》后,积极打造新课堂,其势头如雨后春笋。
B: 央视《经典咏流传》最大的创新点是将传统诗词经典与现代流行相结合,有了这种传承方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定能在青少年中开花、生根、结果。
C: “伸手的人生没滋味,拼搏的人生才幸福。”我市各级政府积极支持贫困户靠自己的努力走上脱贫致富,涌现了一大批不等不靠的自主脱贫典型。
D: 中美经贸关系是两国关系的“压舱石”和“推进器”,事关两国人民根本利益,事关世界繁荣与稳定。
5、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天黑了,当西湖美丽的暮色渐渐掩去时,湖对岸的灯光突然亮了起来,湖水倒映着流光益彩的夜灯,时间如水晶般的朦胧而清透,时光如箭般穿梭。
B: 相信将来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像扎克伯格这样,率先突破观念的藩篱,捐赠自己的财富,投身于人类的整体进步。
C: 仰望夜空,总是会有无可名状的失落感涌上心头。多么怀念幼时曾见的如金刚钻般闪耀的星辰,那些闪烁的光亮总能引起我们无限的暇想。
D: 读书可取其摘要,但仅限于价值不高之书,否则书经提炼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腊。
6、汉语之美,美在音韵。汉语是天然的声音艺术。回顾学过的课文,大家对于其中的诵读技巧都有自己的看法。你不认同以下哪个观点?( )
A: 《春》开篇的“盼望着,盼望着”使用了反复的手法,所以诵读时应该采用相同的语气和声调,无需层层递进。
B: 《天净沙·秋思》的整体基调是忧伤的,应当使用低沉的语调和缓慢的语速诵读,以体现诗人独自漂泊的凄冷和孤独。
C: 《秋天的怀念》“她出去了,就再也没有回来”一句中的“再也”应当要重读,突出“我”对于母亲去世的痛苦和后悔。
D: 《散步》“今年的春天来得太迟,太迟了”一句中的“太迟,太迟了”需要重读并放缓语速,以体现“我”对母亲忍痛度过严冬的无比心疼。
7、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由于团省委的一系列关爱活动,使留守儿童感受到了人家庭的温暖。
B: 我们只要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好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C: 青年人应当把自己的梦想与民族的梦想紧密相连,刻苦学习,在追逐梦想的过程中为中国梦的实现而贡献力量。
D: 在旅游旺季到来之际,我市推广并通过了“美丽乡村游”的休闲旅游政策。
8、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骂(zǔ) 然(zhàng) 高(jù) 立(zhù)
B: 红(lín) 乳(pǔ) 着(zhuài) 笨(zhuō)
C: 怪(chēn) 恿(sǒng) 暮(ǎi) 戒(chéng)
D: 伏(quán) 元(xūn) 待(lǜe) 香(shè)
9、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随着天气变暖,空气湿度增大,各种病菌也油然而生
B: 大明湖畔,碧波荡漾,花红柳绿,美丽的泉城婀娜多姿,到处是浮光掠影
C: 济西湿地公园里游人如织,人们在这里或漫步,或跳舞,或垂钓,各得其所
D: 听完演讲后,主持人由衷地说:“李老师的这番演讲引经据典 , 让人受益匪浅。”
10、下列诗词中不是陆游作品的是( )
A: 《钗头凤》
B: 《卜算子·咏梅》
C: 《示儿》
D: 《满江红·怒发冲冠》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苏轼的《浣溪沙》完成各题。

浣溪沙

苏轼

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 1 )词的上阕描写了哪些景象?
( 2 )这首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蒲松龄的《狼》,完成后面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 1 )下面加点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屠起(暴躁) 有剩骨(仅,只)

B.行甚远(紧跟) 苫蔽成丘(覆盖、遮盖)

C.野有麦场(顾及) 一狼其中(名词作动词,挖洞)

D.暇甚(意思)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能有多少)

( 2 )翻译句子。

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 3 )选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
A: 《聊斋志异》是清代蒲松龄写的一部文言文短篇小说集,“志”是记的意思,“异”是指奇异的事,多为鬼狐的故事。
B: “暴起”“劈”“转视”“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勇敢机智的斗争精神。
C: 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刻画了屠户和狼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
D: 最后一段以议论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着讽刺的味道。
( 4 )从这则寓言中,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照相的故事

回想20世纪70年代,我姑姑的一双儿女都全照相,都开照相馆,那时候,能开照相馆的可不是等闲之界。相片在当时是个稀罕物。能照个全家福的绝对是小康人家。

表哥表姐到我家走亲戚的时候,常常带着照相机,借看望我父母的机会,顺便给姥姨门上的亲朋好友照个相。红布一蒙,黑里透红,站好别动,一分钟就成。表哥表姐把自己的头盖在红布里,调好照相机,然后再把头从红布里抽出来,右手扬起,左手握住气棒一类的东西,说道:“往这里看!”随着“嚓”的一声响,人像定格,照片就照好了。

我家不算大的院子仿佛成了集市,村里人常常在这个时候到我家串门,有照相的,有看照相的,有赠茶水、嗑瓜子的,也有不少借机相亲的。我父母拿出瓜子、糖果和茶水招待他们,他们喝着茶水,嗑着瓜子,聊着天,有说有笑。母亲从里窄屋内进进出出,一会儿去端糖果,一会儿去倒茶水。平时脾气暴躁的父亲见谁几乎都要打招呼,给人家敬烟,让人家进屋喝茶水或者嗑瓜子,跟人家说中午或者晚上别走了,有现成的看盅,坐下来一起喝酒。这些来的村人,有的摆摆手,说一声:“大爷爷,您快去忙吧,我们照个相就走!”家里所有供村人享用的糖果和瓜子,包括烟酒,都是平时我父母从牙缝里挤出来的,他们自己不吃不喝,也不让我们这些儿女吃喝。母命私下对父亲说:“你和孩子对这些烟呀酒呀糖果瓜子呀,连个牙印都没有沾过,省了一年的东西都让这些串门的和外甥外甥女吃了,我心疼得很呀!”父亲却说:“咱家四五个跟牛犊子一样的男孩子眼看着一个个长起来了,有人能进咱家的门就是咱家的福气。

能给儿子个个讨上媳妇,是我父母最大的心愿。可在1979年,我父亲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老人家至死也没有看到儿子个个找到媳妇,更没有与后来都有老婆孩子的儿子们照上一张全家福。

因为对照相有着神圣和美好的记忆,我军校一毕业,就用第一个月的工资天了一款买了一款傻瓜相机。等到相机,我如获至宝,轻易不示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才从箱子里翻出来,一遍又一遍地把玩。这样的日子持续了一年多。后来,认识妻子后,我才买了第一盒胶卷,记录起我的生活。

在这款相机拍摄的所有照片中、有一张照片令我印象最深刻,它是拍摄于山东聊城环城湖上的一张生活照。1998年的春夏之交,一个难得的好天气。这个上午,妻子没有班,我向单位领导请了假,带上两岁的儿子和七旬的母亲去环城湖上过周末。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我在船头划船,母亲和儿子坐在船中,妻子在船尾注视着他们。船在我的操纵下,时而急驶,时而缓游。母意的面容慈祥,儿子的样子可爱,妻子挽起长长的秀发,竟情不自禁地唱起了歌。下船时,妻子立在一旁,母亲探着头、拉着儿子的手正要离船,得空的我连忙拍下了这张珍贵的照片。在我看来,照片上的船仿佛是我和妻子组成的小家,母亲照看看我的儿子,而我经常漂泊在船的外面,生活在部队这座大熔炉里。

自此之后,妻子也爱上照相这一行,从我那台傻瓜相机开始,到2006年的数码相机,再到后来的手机相机,妻子走到哪里拍到哪里,生活在哪里拍到哪里。2018年3月,我帮她换了一台内存128GB的华为手机。妻子高兴地说:“这么大的内存够我用两年了!”

世事沧桑,时代变迁,照相的故事,见证着不同的时代,记录着不同的人生,诉说着人们对美好生活永远的向往和追求。

( 1 )文章主要写了哪两个“照相的故事”?
( 2 )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母亲的面容慈祥,儿子的样子可爱,妻子挽起长长的秀发,竟情不自禁地喝起了歌。

( 3 )简要分析文中“我”的父母是怎样的人?
( 4 )说说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的理解。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和缓,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生生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⑨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⑩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⑪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 1 )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

( 2 )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写出两个方面即可)

( 3 )结合上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第⑪段孩子要说的话续写出来。(50字以内)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训练。
一个人在成长的历程中,需要的有时很多,有时很少。有的人需要无限的鼓励、关怀、理解和空间,有的人则只需要一张书桌,一个上学的机会;有的人渴望成长,无惧挫折,有的人则害怕成长所要付出的代价……
亲爱的同学,你认为成长最需要什么?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认识和感受,在下面题目的横线上填入一个你自己认为合适的词语(如宽容、空间、挫折、成功、快乐、付出代价等),然后作文。
题目:成长,需要___________________
注意: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字数不少于600;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④不能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广岛之恋”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