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什邡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字形和加下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妒jì 结dì 歌lí 周到如砥
B: 气(dáo) 慰jiè 狡xiá 声色俱厉
C: 热zhì 护bì 针jiǔ 遍稽群集
D: 视chēn 别jué 天nài 闲情逸至
2、法布尔的昆虫记曾获得( )
A: 普利策奖
B: 诺贝尔奖提名
C: 安徒生奖
D: 诺贝尔奖
3、

下列字形和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运(è) 牟取 参不齐(cī) 顾名思意
B: 笑(xī) 隔膜 乎不同(jiǒng) 吹毛求疵
C: 哑(yīn) 沉湎 草长飞(yīng) 海誓山盟
D: 洗(zhuó) 征兆 然自得(yí) 因地治宜
4、下列各组中字词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
A: 狂阑 塌败 鲁莽 鞠弓尽瘁
B: 孤霜 生蔬 别扭 气冲抖牛
C: 调羹 悠然 呜咽 锲而不舍
D: 涉猎 愧乍 侮辱 锋亡毕露
5、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雾(mái) 念(juàn) 气冲牛(dǒu)
B: 弱(léi) 美(pì) 风雪途(zài)
C: 酬(hè) 然(cù) 风姿约(chuó)
D: 褴(lǚ) 发(xiào) 鳞次比(zhì)
6、

下列作品的作者均为同一朝代的一项( )
(1)《春望》 (2)《夜雨寄北》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4)《醉翁亭记》
(5)《爱莲说》 (6)《小石潭记》 (7)《过零丁洋》 (8)《行路难》

A: (2)(3)(6)(8)
B: (3)(4)(7)(8)
C: (1)(4)(6)(7)
D: (1)(2)(5)(8)
7、指出对下列划线字词的分析理解欠妥的一项( )
A: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这“公开”一词暗示国民党反动派还有许多不愿和不敢公开的事。
B: “两年以前,我们自夸着‘地大物博’”,这“总”字表示自夸、夜郎自大是由来已久的。
C: “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希望着国联”,这“只”字表示惟洋是崇,不相信自己。
D: “改为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这“一味”表示“暂时只”的意思。
8、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质问 凛洌 不可名状 粗制滥造
B: 罄口 直戳 挺身而出 彻夜不寐
C: 奥秘 阴惨 目光灼灼 诚惶诚恐
D: 迁徒 酷肖 鸢飞唳天 冥思遐想
9、下列最能概括语段内容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想象可以将你带入一个虚拟世界,实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实现的梦想。想象可以使你享受快乐,享受惊奇,享受自由,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想象的确很伟大,很迷人,很慰藉,它可让悲观中的你豁亮,让昂扬中的你亢奋,更可使沉醉于艺术欣赏中的你思绪飞扬,感受联想的神奇,生发出无穷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

A: 想象可以将你带入一个虚拟的世界
B: 想象可以享受现实生活中少有的感受
C: 想象生发出无穷的创造力
D: 想象富有无穷的魅力和巨大的作用
10、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遵守 停滞 琐屑 心无旁鹜
B: 簇新 端祥 骸骨 自出心裁
C: 惶恐 惦记 莲篷 折衷是非
D: 商酌 诘难 祈祷 孜孜不倦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后面小题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 1 )李贺作诗,工于设色,请结合诗句“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简要分析。
( 2 )请从用典角度,赏析“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蕴含的情感。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百步穿杨

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者百步而射之,百发百中。左右皆曰善。有一人过曰:“善射,可教射也矣?”养由基曰:“人皆曰善,子乃曰可教射,子何不代我射之也?“客曰:“我不能教子支左屈右。夫射柳叶者,百发百中,而不已善息,少焉气力倦,弓拨矢钩,一发不中,前功尽矣。”

(选自《战国策·西周策》)

(注释)①养由基;人名。②支左屈右:伸直左臂引弓,弯曲右臂引号持箭,是一种正确的射箭方法。③拨:不正。④钩:弯曲。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左右皆曰 善:________ ②子曰可教射 乃:________

( 2 )把文中的画线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子何不代我射之也?

( 3 )“客”指出养由基射箭存在什么问题?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蜘蛛的智慧

(英)奥利弗·哥尔斯密

①在我观察过的独居的昆虫中,蜘蛛最聪明。

②坚硬的甲胄,柔韧的皮甲,强壮的脚爪,宽大透明的眼睛和嘴巴上的钳子,都是装备在蜘蛛身上的战斗武器,而它编织的网更是它主要的武器。因此,它总是要竭尽全力,把丝网织得尽善尽美。

③当蜘蛛开始织网时,为了固定其一端,它首先对着墙壁吐出一滴汁液,慢慢硬化的丝线就牢固地粘在墙上了。然后蜘蛛往回爬,这根线越拉越长;当它爬到线的另一端应该固定的地方,就会用爪把线聚拢来以使线绷紧,也像刚才一样固定在墙壁的另一端上。它就这样扯丝拉线,固定了几根相互平行的丝,准备好了网的经线。为了做成纬线,它又如法炮制出

一根来,一端横粘在织成的整张网最牢固的第一根线上,另一端则固定在墙壁上。所有丝线都有黏性,只要一接触到什么东西就可以胶住。对于网上容易被毁损的部分,我们的织网艺术家懂得织出双线来加固它,有时甚至织成六倍粗的丝线来加大网的强度。

④三天以后,这个网就完成了。我想这个昆虫在新居生活,一定欢乐无比。它在周围往返横行着,仔细检查丝网每一部分的承受力,然后才隐藏在它的洞里,不时出来探视动静。不料想,它碰到的第一个敌手,竞是另外一个更大的蜘蛛。这个敌手没有自己的网,也可能已经耗尽了积蓄下来的汁液,因而现在不得不跑来侵犯它的邻居。

⑤于是,一场可怕的遭遇战立刻由此展开。在这场拼搏中,那个侵略者似乎占了体大的上风,利用一切战术,引诱对手从坚强的堡垒中爬出来。这个辛勤的蜘蛛被迫退避,假装休战而去,不一会儿又转身回来,当它发现计穷智竭以后,便毫不怜惜地毁坏了这个新网,这又引起了另一场战斗。与我的估计相反,这个辛勤的蜘蛛终于反败为胜,成了征服者,杀死了它的对手。

⑥有时,苍蝇落入它的陷阱时,这个蜘蛛并不急于出击,只是耐心等待着,直到有把握捕捉对方时,它才动手。如果它立刻逼近苍蝇,将会引起这只苍蝇更大的惊惧,还可能导致这个俘虏奋力逃走;所以,它学会了耐心等待,直到这个俘虏因无效挣扎而精疲力竭。

⑦有一次,我把一只黄蜂放进蛛网中,但当蜘蛛照常出洞捕食时,先是观察一下来的是个什么样的敌人,根据量力而行的原则,它立刻主动上前解除紧紧束缚对手的丝线,以放走这样一个强大的敌手。当黄蜂得到自由后,我多么希望那个蜘蛛能抓紧修理蛛网被破坏的部分。可是,它似乎认定网已无法修补了,便毅然抛弃了那个网,又着手去织一个新网。

⑧我很想看看一只蜘蛛单独靠自己的储备能够完成多少张丝网。因此,我破坏了它织就的一张又一张的网,那蜘蛛也织了一张又一张。它的整个储存消耗殆尽后,果然不能再织网了。我看见蜘蛛把它的腿像球一样旋动,静静地躺上几小时,一直小心翼翼地注视着外界的动静。当一只苍蝇碰巧爬得够近时,它就忽然冲出洞穴,攫住它的俘获物。

(根据奥利弗·哥尔斯密同名作品改编)

( 1 )第①自然段有何作用?请简要回答。

( 2 )文中用了“织网艺术家”“俘虏”和“侵犯”“欢乐无比”等词语来写蜘蛛和它的对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3 )蜘蛛的智慧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分条概括。

( 4 )从蜘蛛的智慧中,你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方言里找寻地域文化自信

李晓

贺知章耄耋之年,告老还乡,见物是人非,不禁生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的感慨。“乡音”是一枚镌刻在我们身上独有的印记,生生不息、根脉相传,它是来自故乡的慰藉,是地域文化形成的底色。

②方言与一个地域的气候、地貌一样,历经千百年,不断被筛选、吸收、同化而形成。这些夹杂着泥土气息的话语,或源于市井生活的寻常琐事,或源于茶余饭后的家长里短,它收纳了民间的智慧,采集了地域的精华。翻过一座山,音调就转变;走过一陇田,意义大不同。你可以讲着吴侬软语,夜话闲谈;也可以侃着东北话语,把酒言欢。正是因为这种特色,才赋予了方言承载文化的使命;也正是因为这个载体,我们的文化才得以遍地开花、异彩纷呈。以融入了方言的地方戏曲为例,无论是秦腔豫剧,还是京剧黄梅,那些生动鲜活、合辙押韵的戏词,唱出了亦俗亦雅的风情,也唱出了中华文化的特色。试想,如果唱词千篇一律,那么何来不同文化的魅力与价值,何来文化生命力的延续?正是因为方言的异质性,才带来它的不可替代性,这是地理与历史赋予我们的文化财富,弥足珍贵,价值连城。

而今,传统的乡音却变了味道,它被贴上了“土、俗”的标签,并成为“有无文化”的衡量标尺。打工返乡的青年们羞赧于它的腔调,刚刚入学的孩童在学会标准发音的同时,也在遗忘着自己曾经熟悉的语音。方言的日渐式微,牵动我们的不仅是乡愁,它折射的是一种地域文化自信的缺失,这或许是我们最该扼腕叹息之处。

④文化不能简单地用“优劣”二字加以评判。你可以津津乐道上海方言的机智敏捷,也可以大加赞赏天津方言的诙谐幽默,还可以对齐鲁方言的纯粹耿直加以欣赏,它们是多元、独特而又平等的。对于方言的流失,我们更应从大众心理的角度来考量。今天,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频繁往返于城市与乡村之间的人员流动日见增多,这种流动对方言的冲击显而易见。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城市文明对乡村文化碾压式的优势显现,使包括方言在内的农村文化不断被漠视,而这种文化信号的衰减很可能是无可补救的。

⑤方言早已成为与故乡这片土地难以割裂的一部分,任何语言不假思索地堆砌于此便会显得水土不服、格格不入。好比我们的容貌与声音,与生俱来,独一无二,倘若真用人工的方式加以改变,自会有它的蹩脚与尴尬。方言就是那告知了我们“从何处而来”的文化源头,我们在奔波忙碌中找寻地域文化自信,却不以为然地忽视了它。它以自身的差异性和特殊性将这片土地上的文化因素汇集起来,无论是民俗故事,还是戏曲民谣,以及属于这个地域的秉性与品格,这都是地域文化的特色,也是地域文化自信的根源所在。

(选自2016年3月30日《光明日报》)

( 1 )本文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 2 )第①段划线句有何作用?

( 3 )说说第③段划线句的含义。

而今,传统的乡音却变了味道,它被贴上了“土、俗”的标签,并成为“有无文化”的衡量标尺。

( 4 )请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首先列举各种方言,提出方言本该是多元、独特而平等的,不能简单用“优劣”评价;

然后________

最后________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我们成长的道路上,有父母亲人的陪伴,有老师同学的陪伴,有书籍玩具的陪伴……一个人,一本书,一句话,都可能会对你的成长有所影响,有所帮助。

请以“ 伴我成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②不少于600字,字要写得规范工整;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得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我很舍得”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