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天津市益中学校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关于一个普通人实在不是什么小事。
B: 人口进入老年化,当人们到了退休的时候,就能拿到一笔丰厚的退休金,这笔资金完全可以养活自己以后的晚年生活。
C: 消费者权益受到无理的侵犯或粗暴的践踏时,当事人应诉诸于法律,切不可采用个人行为私自解决。
D: 2017年10月,东台鱼汤面旗舰店正式营业,界时将制定和公布行业标准,启动连锁加盟工作。
2、选出划线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 )
A: 红(yān) 罚(chéng) 住(gěng) 领(jié)
B: 紫(téng) 祷(qǐ) 头(qī) 钱(qiàn)
C: 字(tiè) 异(chà) 机(xiè) 蹊跷(qī qiāo)
D: 切(yīn) 枣(hé) 悔(ào) 核艇(qián)
3、

下列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当好友王宁找他聊起创业计划时,两人一拍即合 , 他毫不犹豫地签订了合作意向书。
B: 大疆公司称,退出无人机中国市场的传言是断章取义
C: 在市运动会的开幕式中,我校表演的戏曲广播体操粉墨登场 , 受到全场观众的热烈欢迎。
D: 雅虎曾是傲视群雄的互联网巨头,如今却日薄西山 , 就此陨落。
4、朱熹的学派被称为考亭学派,其学被称为( )
A: 洛学
B: 关学
C: 象数学
D: 闽学
5、下面对古诗文的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 )
A: “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表明吕蒙才略长进很快,朗读时应该读出吕蒙颇为自得的神态。
B: “凭君传语报平安”一句,寄寓着诗人复杂的情感,既有思念故园的柔情,又有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柔情与豪情交织相融,感人至深。
C: “不问苍生问鬼神”一句揭露了汉文帝求仙访道,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现实。
D: “散入春风满洛城”一句中,“散”字用得妙,笛声“散入春风”,乘着春风传到各处,即为“满洛城”,“满”和“散”二者互相照应。
6、把下面句子组成一段语意连贯的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也许有人认为“手写汉字面临危机”是杞人忧天。

②主打汉字听写的电视节目《汉字英雄》惊艳荧屏,让人们不得不对提笔忘字这一现象进行深思。

③但笔者认为有必要牢记那句古训:未雨绸缪。

④很显然,要真正破解提笔忘字的尴尬,最根本的解决之道在于我们应带着敬畏之心重新发现汉字之美,重拾书写的乐趣。

⑤虽然提笔忘字是一种暂时性的“失忆”现象,但是长此以往,承载中国传统文化的汉字必将面临传承危机,人们会仅仅把汉字当作一种记录符号,而忽视了其自身造字的意义和几千年来的文化积淀。

⑥汉字听写节目爆红,让热爱汉字的人看到了解决提笔忘字问题的方法,但仅靠一两档电视节目无法逆转人们书写能力退化的现状。


A: ②⑤⑥④①③
B: ②①③⑤⑥④
C: ①③②⑤⑥④
D: ①④②⑤⑥③
7、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烧(zhuó) 干(hé) 蹒(shān) 轻怕重(niān)
B: 抽(yē) 怪(chēn) 伏(quǎn) 堂大笑(hōng)
C: 怂(yǒng) 怪(yán) 塌(tān) 神采奕(yí)
D: 缥(miǎo) 士(jué) 职(chèng) 随声附(hé)
8、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王。王曰:“缚者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善盗乎?”

A: 吏二缚一人王 诣:到
B: 缚者为者也 曷:同“何”,什么
C: 坐 盗:盗窃
D: 齐人善盗乎 固:固执
9、

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国产大飞机C919的设计别具匠心 , 用高效空气过滤系统为乘客提供高品质空气。
B: 随着“泰州教育大阅读”的深入开展,“师生共读”和“亲子阅读”在全市蔚然成风
C: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评话家,张岱、吴伟业、钱谦益等赫赫有名的人物都为他写过诗文。
D: 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10、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 )
A: 扶(yè) 进(pián) 落(yǔn) 根深固(dì)
B: 请(bǐng) 碍(zhì) 抽(yē) 强不舍(guō)
C: 害(zèn) 拮(jù) 蓬(hāo) 廓然无(lěi)
D: 息(qī) 当(gòu) (xuān)嚷 面面厮(q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诵读诗歌,了解大意,体味感情。

( 1 )《回延安》以回延安的过程为线索,全诗有五个部分,试着给每个部分拟一个小标题。

( 2 )《回延安》第一部分中“几梦里回延安”表现了 ;“千声万声呼唤你”表达了 ;“母亲延安”的表达作用
;“一头扑进亲人怀”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诗人回到延安时的 的心情。

( 3 )《再别康桥》写离情别绪,但全诗并不哀婉沮丧,如“河畔的金柳”像夕阳中的新娘,抒发了 ;“在康河的柔波里”诗人“甘心做一条水草,”抒发了 ;“夏虫也为我沉默”交织着 等复杂感情。

( 4 )读《再别康桥》的感受像()

A: 倾听岳飞高唱《满江红》
B: 欣赏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
C: 静听肖邦的小夜曲
D: 聆听阿丙的《二泉映月》
( 5 )一句话,《回延安》抒发诗人 的感情;《再别康桥》抒发诗人 的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齐桓公问管仲曰:“王者何贵?”曰:“贵天。”桓公仰而视天。管仲曰:“所谓天者,非谓苍苍茫茫之天也,君人者,以百姓为天。百姓与之则安,辅之则强,非之则危,背之则亡。《诗》云:‘人而无良,相怨一方’。民怨其上,不遂亡者,未之有也。”

(选自刘向《说苑》)

( 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实词的含义。

①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________

斯人 微:________

③所天者 谓:________

之则亡 背:________

( 2 )下列句中加点虚词的含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予尝求古仁人心 百姓与则安
B: 处江湖之远忧其君 辅之
C: 然则何时乐耶 人无良
D: 不物喜 百姓为天
( 3 )下面的句子朗读时停顿更恰当的一项是( )
A: 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B: 非谓苍苍莽莽/之天也
( 4 )(甲)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________ ,(乙)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是 ________。范仲淹和管仲在对待百姓上的共同点________。
(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②王者何贵?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麻雀
无论是乡村或城镇,几乎到处都有麻雀的踪迹。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鸟,甚至骂为“老家贼”,其实,这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麻雀素有“家雀”之誉。它适应力强,能飞善跳,喜爱群居,乐于与人类为伴。麻雀的巢如同半个皮球那么大,通常筑在房顶,瓦头檐槽之间的空缝里,也有的筑在灌木或草丛旁。栖息在乡村和公园的麻雀,很少飞离老家三里之外。
人们常用“自投罗网”形容麻雀的愚蠢。一位研究麻雀的科学家认为,麻雀在鸟类中是比较聪明的。在一次试验中,只有3%的麻雀一次被捉。有的麻雀甚至在一旁等待那些敏捷的小山雀在罗网里把饵叼出来,然后“半路打劫”。世界著名心理学家波尔特,通过对麻雀的迷津测验,发现它的记忆能力可以和猴子相比拟。
麻雀虽然在播种时或农作物成熟时糟蹋粮食,但在其他季节及城市里,则是消灭害虫和杂草的能手。特别是在育雏期,麻雀更是大量捕捉害虫哺养幼雀。这里有两个例子很能说明麻雀的功过:十八世纪,普鲁士国王曾因麻雀啄食他所喜欢吃的桃子,悬赏在全国消灭麻雀。由于麻雀被捕灭得所剩无几,结果毛虫泛滥成灾。十九世纪时,美国波士顿的毛虫给庄稼造成了极大的危害。人们为消灭毛虫,从欧洲引进麻雀专门对付毛虫,使庄稼得以摆脱虫患。为此,人们在当地建起了一座“麻雀纪念碑”。我国现在的问题不是麻雀多了,某些地方甚至听不到麻雀叽叽喳喳的声音,这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 1 )麻雀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 2 )本文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有哪些?

( 3 )为什么说麻雀“常被人们认为是害虫”“是人们对它的误解”?

( 4 )文中第一句中的“几乎”,第二句中的“常”可否删去?为什么?

阅读下文,完成第各题

补天之手

明前茶

①老范做古籍修补已经15年了,直到今天他还zūn xún( )着一条原则,那就是:我和我所有的徒弟,都不用隔夜浆糊。

②老范修补古籍的浆糊可不是市面上买来的,而是自己当天清晨熬炼、捶打出来的。

③为什么?很简单,修补古籍需要使用裱褙(bèi)新纸,而新纸与残破书页之间的粘结全靠浆糊。浆糊只有涂得极薄,又具备极好的粘性,补好的书才不会在纸页与纸页之间鼓出一小块难看的硬痂,旧纸的肌理,才会完全融入新纸中,书页的气韵才一致。唯有自己熬出来的浆糊才有这样的效果。

④老范每天早上5点钟就起来打浆糊。先要自己和面、醒面,醒完面,洗出其中的面浆,再过滤、沉淀。然后把稠乎乎的面浆水用小火熬炼,熬到半透明状,再倒出来,放到打年糕的石臼里一下下捶打,让它产生韧性,直到能拉出丝来。这样的浆糊也只能用一天,因为经过24小时的水分蒸发,它的粘合力就下降了,不宜再拿来修补古籍。

⑤这么多年来,老范收徒弟,单是学习打浆糊就要三个月,就看他耐烦不耐烦。当然,要当老范的徒弟可不容易,熬过这第一关,后面的考验依旧没有完,第二个关口就是选纸。师傅不说一句话,只是把人领到库房里,让他面对一屋子乌泱泱的纸,洁白莹润的、淡黄纤薄的,像老僧的面皮一样黄中泛褐的,像无花果的果皮一样呈半透明浅红褐色的,像夕阳中的芦苇一样雪白中笼罩一缕暖橘色的……徒弟也不犹豫,把一张张纸铺在宽大的工作台上,与原书比对。一开始,徒弟很有信心,起码能找出五六种纸来,对师傅说,这些,还有这些,都很合适。

⑥老范说,翻开古籍,再去看看。

⑦这一看,越看越没有信心。从上百种纸中找出来的这五六种,细究起来,有的与原纸厚度不一,有的纤维纹理的走向不同,有的韧性与松紧程度有差异。可别小看这些差异,就是这些细微处,将直接导致补纸刷上浆糊后,膨胀系数与原纸不一样,补完后书页上就会出现皱纹。徒弟再到库房里细找,又坐着乡村巴士,到泾县的各个宣纸作坊里,去问有没有老底子的纸。因为,只有在作坊的纸库里呆了起码一二十年的老纸,边缘与纸芯之间才有微妙的色彩过渡,才可能在一片手掌大的范围内,找到那种古旧的味道。

⑧等到终于找到与原纸厚度、纹理、松紧完全一致的纸,你以为就能得到师傅的表扬吗?未必。老范眯着眼睛觑了半天,三下五除二把徒弟寻来的、充满古味的那些纸拨到了一边去,留下的反而是与之相近、但老旧的味道并不明显的一张纸。老范解释说:修旧不能完全如旧,打上去的补丁既不能看得出这书明显补过,也不能毫无修补的痕迹,因为这也不符合古籍所承载的历史。有一点点补过的痕迹,但整体上依旧很舒服,手感非常之平整、松软、敦厚,就像度过浩劫的人依旧有足够温暖的晚年,这样的古籍修缮才算是“得其所哉”。

⑨找到修补的材料还只是开始,真的着手修补那还真是精细到极致。一旦开工,老范与他的徒弟们都不开手机,不喝水,不上厕所。尤其是那些书页已像残破的蝴蝶翅膀,吹一口气就可能让某些碎片消失不见的古籍,修补起来更是大气儿不敢喘一口。补完了,要用包着老宣纸的大青石压书,让古籍阴干压平。之后,还有折页、锤平、压实、齐栏、打眼、穿稔、捆结、装订……等几十道工序在等待他们。

⑩明代周嘉胄在《装潢志》里,就说古籍修复师需要有一双“补天之手”,同时需要有“贯虱之睛”,气质禀赋上更需要“灵慧虚和、心细如发”。从前当过兵的老范,竟能在50岁左右锤炼出这等气场,着实了不起。(摘自《扬子晚报》2018年3月20日,有删改)

【注】①周嘉胄(zhòu),明朝收藏家。所著《装潢志》是中国首部全面系统总结装裱经验的著作。“贯虱之睛”中的“贯虱”是指贯穿虱子之心,言其精准。“灵慧虚和”中的“虚和”意为平和。

( 1 )根据拼音,写出第①节中的汉字。

zūn xún________

( 2 )结合注释,第⑩段《装潢志》所引内容指的是古籍修复师必须具备的________和________。其中“贯虱之睛”和“心细如发”在文中的具体表现是:________和________。(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 3 )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________和________的修辞手法,表现了纸张的________。

( 4 )有人说,上文只有第⑨段写到老范修补古籍,而写收徒和准备工作占了大量篇幅,详略不当。你觉得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是:________。
( 5 )对于文章题目“补天之手”,以下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题目出自“女娲补天”的典故,意在表现老范具有改造古籍的气魄和无畏的精神。
B: 文章以“补天之手”为题,是因为老范就是凭着一双神奇的手才能完成古籍修补。
C: 文章以“补天之手”为题,意在暗示古籍修补是难如补天、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D: 题目运用夸张的手法,意在表现老范是个能够拯救古籍的能人,具有高超的技艺。
四、写作(分值:60分)

写作:

①人人都在渴望幸福,人人都在感受幸福。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又很具体,幸福有时很遥远,有时又近在咫尺。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是幸福,享受是幸福------一句祝福的话语是幸福,一个理解的眼神是幸福-------幸福是心灵的感觉,幸福是生命的体验---

请以“幸福”为话题,写一篇记叙文。

②妈妈的早餐,爸爸的叮咛,同学的微笑,老师的眼神,成功时的祝贺,失误时的劝勉……生活中许许多多这样的事,都蕴含着他人的关爱。这关爱如鲜花、如雨露,平平静静地定格在我们的生活中,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悟,就能发现其中特别的含义。

请以“关爱”为话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以上作文题目二选一,请围绕话题,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除诗歌外,不限文体。要表达真实情感,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旧忆如梦”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