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梅田镇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各项划线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是 ( )

A: 商fàn 微xī 迷 wǎng 忌wēi
B: 和xù 隔gāi 取móu 招lái
C: 俐líng 默jiān 猎shòu 水 zhà
D: 气fèn 尺zhí 吹角léng
2、

找出词性完全相同的一组( )

A: 宝贵 光荣 骄傲 战友
B: 制造 报答 提高 寻求
C: 角色 语文 经常 兴趣
D: 非常 偶尔 清楚 风景
3、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菲律宾单方面提交南海国际仲裁案,不是为了解决争端,而是妄图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权。
B: 能否真正做到精准扶贫,是农村贫困户受益的根本保证。
C: 通过开展高雅音乐进校园,粤剧进校园等活动,我市师生文化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
D: 《中国诗词大会》节目将诗词文化带到人们生活中,有利于更多人走进、了解、研究古诗词。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那烟雨中的柳叶湖,恰如一幅淡雅而隽永的水墨画,展现出她别样的风姿。
B: 在即将举行的广州亚运会上,体育健儿们纷纷表示一定充分发扬自身水平。
C: 我们只要相信自己的能力,才能在各种考验面前充满信心。
D: 我永远不会忘记老师耐心细致地纠正并指出我考试中的问题的情景。
5、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经年后,再回首,一切都是美好如昔。

②回首人生路上没有什么过不去,只是再也回不去。

③人生的步履,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

④人生这一首绵长深远的诗歌,有过婉转也有过曲折。

⑤季节里留不住的,是那飞花细雨的优柔:岁月里逃不掉的,是那难以忘却的扑期与迷离。

⑥不得不说时光总是太匆匆,伫立于回忆的门槛,只能遥望,而我们却再也回不到最初的原点。


A: ④②③⑥⑤①
B: ⑥④③②⑤①
C: ⑥②⑤④③①
D: ④③①⑤⑥②
6、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虽然研究学术不可或缺,但是对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也是不可少的。
B: 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24日在2019中国知识产权保护高层论坛上表示,我国将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重点完善侵权惩罚性赔偿。
C: 在2019年苏迪曼杯锦标赛上,中国队和日本队进行了争夺冠军的决赛,最终中国队成功捧杯。
D: 电影《流浪地球》能有今天,是由于我们国家科幻想象力,电影工业体系及其技术水平合力形成的一个结果。
7、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古人除了名和字之外,还有号,为了表示尊重,一般不直呼其名、其字,而称其号,比如苏东坡、曹雪芹、李易安等。
B: 我国古代文学作品,常常用“桃李”“丝竹”“须眉”“布衣”分别来称呼学生、音乐、男子、百姓。
C: 古体诗也称古诗、古风,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多种,李白《静夜思》为五言,《行路难》为杂言。
D: 敬辞指含恭敬口吻的用语。称呼对方母亲为“令堂”,询问对方在哪里工作为“高就”,问人年龄称“贵庚”。
8、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某市负责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经济建设要注重环境保护; 该市的环境 保护仍然严重滞后。
②医院作为特殊的公共 ,应该讲究语言得体,“欢迎你再来”这一类的语言是不宜随便使用的。
③人们在异国他乡为了生存而不得不放弃自己原有的文明, 首先放弃也最难放弃的就是母语。
④谈到决赛对手时,教练说:“这将 是一场漂亮的比赛,在决赛中和他们会师是一次独一无二的机会。”

A: 坦陈 场所 必须 必然
B: 坦承 场所 必须 必定
C: 坦承 场合 必需 必然
D: 坦陈 场合 必需 必定
9、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关于事故的详细情况,你以后再做汇报。
B: 是否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提高成绩的关键因素。
C: 中国将建成核应急救援队,主要承担复杂条件下重特大核事故突击抢险。
D: 为了避免受打扰的事情不再发生,金庸先生闭门谢客,低调地度过了92岁生日。
10、下列对句意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散尽的时候,猿和鸟杂乱地鸣叫。
B: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译:庭院中的月光像清澈透明的积水,水中还有藻类、荇菜纵横交错着,原来那些是竹和柏的影子。
C: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译:有时候早上从白帝城出发,傍晚就可到达江陵。
D: 空谷传响,哀转久绝。译:空荡的山谷传来猿猴叫声的回响,使人悲哀到极点。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唐朝贾至的《春思二首(其一)》一诗。

《春思二首(其一)》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朝诗人,唐肃宗时曾因事贬为岳州司马。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认为贾至所写的一些绝句“皆谪居楚中而作”。这首诗大概也是他在贬谪期间所写。②历乱:纷乱。

( 1 )诗歌中有两个字透露了诗人想要表达的情感,这两个字是________和_______。

( 2 )开头两句描绘出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鲜明的春景图,有哪些色彩? 从整首诗来看,这两句写景有什么作用?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卖油翁

欧阳修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 1 )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射于家圃(尝:尝试)
B: 我酌油知之(以:凭、靠)
C: 康肃忿然曰(忿然:气愤的样子)
D: 康肃笑而之(遣:打发)
( 2 )下列句子划线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尝射家圃 如其言,果得数里外(《河中石兽》)
B: 取一葫芦置于地 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 钱不湿 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翁亭记》)
D: 钱覆其口 不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 3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文中陈康肃对卖油翁的态度由反感、恼怒到佩服、认输,是因为他看了卖油翁酌油的技术如此纯熟却未以此为傲。
B: 陈康肃公是一个德才兼备的人,他不仅待人谦和礼让,还虚心向别人学习。
C: 文章强调陈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十中八九的目的是与卖油翁不以为然的态度形成对比,引出两人对话。
D: 本文情节曲折有致,人物形象鲜明,是因为作者抓住了人物最富有个性的神态、言行来进行描写。
(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

②尔安敢轻吾射?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小题。

“以貌取人”是对的

①人们常说,“只看皮囊,不观内心,是肤浅的。”但在生活中,外表如同一面镜子,往往能反映出一个人的内在,折射出一个人的知识阅历。因此,“以貌取人”在有些时候也不无道理。

②比如,世人皆有爱美之心,饰以首饰,妆以胭脂。但说一千道一万,都不如简单的“干净”二字来得让人欢喜。“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与干净的人相处,如沐春风,心生亲近之意;与邋遢或浮夸之人相处,眼观鼻,鼻观心,只求敬而远之。

③一个人的外表,是内心世界的投影。内心如果赤诚善良,脸上也会温煦温和;反之,内心尽是忿然,眉眼间也会显露乖戾之意。所谓长相,其实是三分皮相,七分心境。一些人虽貌不惊人,却温婉端庄,看着特别舒服。一些人明明貌比潘安,却乖张狠戾,让人不喜。

④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在意外表,而疏忽了对心灵世界的打理。但听过这样一句话:时间会冲刷整容的效果,就像雪堆遇到春阳,渐渐融化……只有心底的明媚,才能滋养出旷日持久的赏心悦目。所以,整容不如整心。遇到不如意时,懂得驱散心中阴霾;与人相处时,少一点斤斤计较。内心明朗宽敞了,脸上自会和煦温暖。

⑤作家三毛曾在书中写道: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了过眼云烟,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里。林黛玉初进贾府,礼数从未落下。这样的知书识礼一方面得益于林母的言传身教,小小年纪就成为大家闺秀;另外一方面,林黛玉从小就熟读诗书,举止自然清雅脱俗。有时,一个人胸中笔墨有多少、教养如何,不用询问其学历家教,只要听其言语、观其行为,便可明了。宋代文学家黄庭坚曾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言语无味。

⑥人如璞玉,书如刻刀。书读多了,其中如明珠一般熠熠生辉的思想都会潜移默化地改变着我们的一言一行, 使我们交谈时不落俗套,举手投足间不会庸俗粗鄙。愿我们都能保持仪容的得体整洁,保持美好的心情,保持阅读的习惯,活出一个更漂亮的自己。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1 )下面对本文的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以貌取人在有些时候也不无道理。
B: 一个人的外表,是内心世界的投影。
C: 很多时候,我们都过于在意外表,而疏忽了对心灵世界的打理。
D: 保持阅读的习惯,活出一个更漂亮的自己。
( 2 )下面对本文第⑤自然段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道理论证,用作家三毛的话论述了读书对于人外貌的影响。
B: 举例论证,以黛玉的知书识礼,论述了“读书对于人教养形成至关重要”的观点。
C: 道理论证,引用黄庭坚的话证明了读书对人的面目、言行都会产生重要影响。
D: 对比论证,用黛玉的例子进行正面论证,引用三毛和黄庭坚的话是从反面论证。
(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篇从人们普遍的认知入手,自然引出本文论述的中心。
B: 第四段将容颜渐渐老去比作雪堆遇到春阳,渐渐融化,形象地论述了我们不必在意外表的观点。
C: 第六段再次强调:阅读对于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D: 文章多次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增强了材料的形象性,使阐述的道理可见、可感。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耐得住寂寞才会赢

王慧敏

①人为社会做贡献的方式多种多样,只要你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就是对社会做出了贡献。遗憾的是,很多人都明白这个道理却依然跟着凑热闹。

②多年前,看过一篇小说,题目和作者已记不清了,故事情节却难以忘怀:

③20世纪70年代,有一个年轻人在京郊的一个村子里插队。在那个年月,下乡知青干活很累,收了工大家都倒头大睡。他却在土炕上铺上“马粪纸”,画些花鸟鱼虫。这与那个时代的要求不符,有人就反映到了县里。谁知他因祸得福,县文化馆美术组正缺人,便把他调来“接受再教育”。

④他依然不知疲倦地画他的花鸟鱼虫。画室的窗玻璃被大风刮碎,他用破报纸一糊就是8年,从来没向别人说起过。涨工资时,全馆的人都在背后告状、搞小动作,他没有半点动静,果然工资就没有涨上,但他依然神态自若,跟没事的人一样。

⑤当别人都热衷于铺天盖地般“闹腾”时,他总是选择看家。看家时,他总是画着那两尾小鱼、几根水草、一串小气泡。他在文化馆就这样无声无息过了许多年,春夏秋冬,无穷往复,是痛是痒,没人理会。

⑥若干年后,真正的艺术再次被社会重视,市里搞起了美术展,人们在首次美术展上,竟看到他的三幅画,都是小金鱼吐泡泡。后来,他名扬全城……

⑦人的一生非常短暂,能做的事非常有限。不少人往往耐不住寂寞,时常被潮流裹挟,看别人怎么着,也马上跟着模仿。一辈子几乎所有的热闹都要参与,任何时髦的事都不放过,到了暮年他会发现:这辈子其实一事无成!

⑧每个人由于出身的环境、天生的资质不一样,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擅长,所以,往一个门里挤,其实是作践自己。可以想象一下:一个看了杀鸡都头晕的文弱书生,看了几本武侠书就要统领千军万马去攻城拔寨,能成功吗?从政也是如此,连与周围几个同事的关系都搞得一塌糊涂,听到一点飞短流长就坐卧不宁,想当市长、省长,能行吗?同样,连“贵上极则反贱,贱下极则反贵;贵出如粪土,贱取如珠玉;水则资车,旱则资舟”这样的基本经济学原理都不懂,却幻想着纵横商海,不赔得精光才怪!

⑨新闻界的一位前辈,学养深厚,领悟力惊人,文章更写得别具一格。如果精研学术,一定会有所成。可到中年,却选择了仕途。记得他去世前我去探望他,老人一脸懊丧:“后面这20年走错了路!我是个书生,性子又腼,其实很不适合搞行政,做得很累,还有很多同志不满意。如果我一直做学问,兴许会给后人多留点东西……”

⑩人的一生,个人定位很重要。选准了方向,就需要耐得住寂寞,百折不回。只有这样,你才能集中精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了成就,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从而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

( 1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指出很多人明白“只要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做出成就,就对社会做出贡献”的道理,但却依然耐不住寂寞去凑热闹的现象。
B: 第②至⑦段列举“小说中一个人始终专注投入到绘画,最终名冠全城”和“很多人热衷于追随潮流,最后一事无成”的例子,从正反两方面论证观点。
C: 第⑧、⑨两段分析论述并举事例论证了一个人不可能在每个领域都擅长的道理。
D: 作者在最后归纳出文章的中心论点:人的一生,个人定位很重要。
( 2 )下面不能作为本文的论据的一项是( )
A: 汉代大学者董仲舒,为了做学问,把自己关在屋里不分昼夜苦读,终成一代大家。
B: 科学家爱因斯坦,在伯尔尼瑞士专利局的办公室里一坐就是七年,最终创立了相对论。
C: 海伦·凯勒能够不因身残而自暴自弃,反而更加努力上进,最终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D: 曹雪芹为了完成《红楼梦》这部巨著,前后增删五次、批阅十载,才给世人留下宝贵的文学遗产。
( 3 )上了初中,有同学说:“面对未来的升考,我有自己的奋斗目标,但我总是静不下心来学习,总想着和同学出去玩,或者沉迷于网络或电视,该怎么办?”请你结合本文的内容,对这个同学进行劝导。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恒,是追梦路上的执著,是身处困境的坚守,是成功的压仓石。恒,就是不忘初心一笔一划去描绘心中的愿景。

请依据以上对“恒”字的解释,任选角度,以“恒”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或抄袭;②自拟题目;③不少于600字,书写规范工整;④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浪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