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最近一次模拟考试中,全班同学的数学平均成绩都超过了80分。B: 我不但支持他,而且连反对过他的人也支持他了。 C: 这种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已经确定。 D: 一些发达国家的建筑业,新技术应用之迅速,见效之广泛,都是我们所不及的。 |
2、 | 下列划线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根深蒂固(稳固)持之以恒(恒心)行之有效(效果) B: 锲(雕刻)而不舍轻(轻松)而易举一事无成(成功) C: 不言而喻(比喻)止步不前(前面)孜孜(勤勉)不倦 D: 学识渊(深)博毫(一点儿)不相关才貌非凡(平常) |
3、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中国诗词大会》的播出,使人们对中国博大精深的古诗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B: 综艺《青春旅社》以“青春”为主题,反映了新时代不同年轻人的青春梦想和追求。 C: 中国不仅是搞“一带一路”建设的倡议者,而是负责人的参与者、有担当的行动者。 D: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的戏曲剧种大约有三百六十多种左右,传统剧目数以万计。 |
4、 | 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B: 不少人想知道粽子与端午节到底有什么关系? C: 红、橙、黄光波长,热效应大;蓝、紫光波短,热效应小。 D: 《我是女兵,也是女人》是阿列克谢耶维奇的经典代表作之一。 |
5、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变色龙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不断变色,是出于生存的本能。 B: 过了一会儿,汽车突然渐渐地放慢了速度。 C: 《水浒》生动地叙述了梁山好汉们从起义到兴盛再到最终失败。 D: 父母过于溺爱孩子,这对孩子的成长极为不利。 |
6、 |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童年时代小伙伴们快乐的歌声、活泼的身影,至今还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B: 我国每年因吸烟引发疾病导致死亡的人数大约100万,控烟立法迫在眉睫。 C: 通过参加沈从文作品研读会,使我对富含浓郁地方气息的文学作品兴趣更大了。 D: 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的宗旨是能否通过具有普及型的诗词内容,打造一场全民参与的诗词文化盛宴。 |
7、 | 下面四个句子分别是四个传统节日对联的上联或下联,请按照节日和对联特点依次填入,最恰当的顺序是( ) ①银花火树开元夜 ②避恶遍插茱萸枝 ③几处笙歌留朗月 ④角粽投江祭诗魂 ①元宵节 上联: 下联:紫气丹光拥玉台 ②端午节 上联:龙舟竞技怀屈子 下联: ③中秋节 上联: 下联:万家箫管乐中秋 ④重阳节 上联:延年畅饮菊花酒 下联: A: ①③②④ B: ③①④② C: ②④①③ D: ①④③② |
8、 | 下列有关名著和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居易是宋朝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他与唐代的李白、杜甫一样都是著名诗人。 B: “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体裁,用来陈述作者对社会上某些问题的观点。《马说》以伯乐和千里马为喻,对在位者的不能识别人才,摧残、埋没人才表示强烈的愤慨。 C: 诗经“六义”指风、雅、颂、赋、比、兴。风雅颂是《诗经》的三个部分。“赋、比、兴”是三种表现手法。 D: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是一部闪烁着崇高的理想主义光芒的长篇小说,小说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 |
9、 | 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树枝上的嫩芽儿也密了。 ②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 ③田里的冬水也咕咕地起着水泡儿。 ④大块儿小块儿的新绿随意地铺着,有的浓,有的淡。 ⑤这一切都使人想着一样东西——生命。 A: ②④①③⑤ B: ②①⑤④③ C: ④②①⑤③ D: ③②⑤①④ |
10、 |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松鼠虽然也捕捉鸟雀,却不是肉食兽类,常吃的是杏仁、榛子、榉实和橡栗。B: 虽然我们掌握了金龟子发音的原理,它为什么而歌唱却仍是个谜? C: 国王兴高采烈地说:“向你们表示热烈的祝贺!”刚说完,又连忙补充一句:“一定要好好照料小宝贝!” D: 曾经和航天员朝夕相处的教练、专家们来了,举着鲜艳花束的少先队员、捧着乐器的军乐队员来了,穿着鲜艳民族服装的少女来了。 |
阅读下面两首古代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春望(唐·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月夜(唐·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①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②湿,清辉玉③臂寒。何时倚虚幌④,双照⑤泪痕干。 【注释】①闺中:指作者的妻子。②云鬟(huán):女子乌黑浓密的头发。③清辉:月光。④虚幌(huǎng):薄到透明的帘帷。⑤双照:共照两人。 ( 1 )下列对两首古代诗歌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春望》中的望是诗眼,全诗无“望”又处处写“望”,全诗有“春”却处处无“春”。 B: 颈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在全诗中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C: “烽火连三月”中“烽火”指战争,“连三月”是虚指,意在说明战争持续时间之长。 D: 《月夜》借助想象,把亲人之间的思念之情写得委婉有致,深切动人。 ( 2 )两首诗都作于杜甫困居长安期间,阅读理解这两首诗,比较它们在思想感情和写作手法上各有什么异同。 |
阅读下面的课内古文,完成1-2题。 ①惠子相梁 相: ②或谓惠子曰 或: ③非梧桐不止 止: ④于是鸱得腐鼠 于是: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于是惠子恐,搜于国中三日三夜。 ②今子欲以子之梁国而吓我邪? |
想起雪湖藕
徐迅
①想起家乡的雪湖藕。炎炎夏日里,想起雪湖,就有丝丝的清凉袭上心来;就感觉荷叶田田,莲花过人头,有人摇着小船,“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想起那藕,就有无数白胖胖、粉嘟嘟的小手晃在眼前,有一种“儿童拍手争相问,一枝莲蓬值几钱”的诗意。当然这不是诗,也不是引用——有朋友写美食,写到藕,有藕记、偶记之语……我这是偶然想起。
②家乡的雪湖藕产自县城之南。城南除了雪湖,还有南湖、学湖。三湖连在一起,都产藕,藕名都叫雪湖藕。雪湖藕九孔十三丝(一般的藕是七孔),说是珍品。据传,当年朱元璋大战陈友谅,路过此地还留下了佳话,说他品尝雪湖藕时,当一位少女捧上藕,他见少女宛如出水芙蓉,楚楚可人,又见雪湖藕洁白如玉,细嫩光润,似美女手臂,风情万种,不禁脱口而出:“一弯西子臂。”但求下联,岂知身边文武无一人能对。不料,那少女不慌不忙答道:“七窍比干心。”对联以“一弯”“西子”喻雪湖藕之表,用“七窍”“比干”喻雪湖藕之里,又巧嵌了两位古人名。朱元璋细细品味,心里暗暗称绝。登基定都南京后,他念念不忘雪湖藕,要求雪湖每年农历八月开湖,采摘的第一批藕送到南京,于是雪湖藕就有了“贡藕”之誉。
③记得在家乡县城生活时,我最喜欢去的就是城南。夏天,那里雪湖与南湖、学湖三湖相连,水天一色。初夏时,湖里小小的荷叶先如铜钱一般泊在水中,羞答答的。太阳照着,几天过去,小荷宛若少女般情窦初开。待荷叶慢慢撑开,伞样大的荷叶就仿佛什么也遮挡不住了。荷莲从荷叶旁突兀而出,一枝枝地化成一朵朵莲花,或胭红、或粉红、或梨白……都亭亭玉立。莲花的瓣儿在强烈的阳光下渐次打开,一瓣、两瓣、六瓣,最后露出的便是散发着沁人肺腑芳香的黄色花蕊。很快,就见人摘那碧玉簪似的莲;更有人光着身子,下湖采藕了。他们从湖里举起那藕,有水濯洗,藕洁白如玉,真的是出污泥而不染。
④家乡的雪湖藕略呈方圆形、七棱,生食最方便,人们选用嫩脆之藕,洗净切片,加上白糖,就成了一道有名的凉菜。尤其是夏天醉酒后,吃起来异常生脆、爽润、甘甜,很是解酒。熟吃可切丝炒辣椒、炒肉或是制成炸藕盒、包藕卷等,用藕片炖排骨、煲汤什么的也简单。有人选用老而粗壮之藕,在藕孔内填满糯米蒸煮切片,说是好吃,但一进嘴里,我感觉就如同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所说“老藕一煮成泥,便无味矣”。袁枚还说,“藕粉非自磨者,信之不真”。袁枚是位美食家。由此,看他生活的年代就有藕粉造假者。藕“味甘,平。主补中、养神,益气力,除百疾”(《神农本草经》),生吃可消淤凉血,活热病烦渴、吐血和热淋等症;熟食可以养胃滋阴,补益五脏……其实还不止这些,我的一位朋友曾住在雪湖边,夏天里,她用荷叶煮荷叶稀饭,说是清香祛暑。莲籽去壳留下莲仁,她就自制八宝粥。莲仁当中绿色的莲心,味苦,她又用那莲心泡水喝,说是强心、降血压……这让我真的大开眼界。
⑤转眼就又到藕上市的季节。这时想起家乡的雪湖藕,我仿佛就看到城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景象,仿佛看到家乡县城的街头,有人挑着一副藕担匆匆地走过,担子里那粗得像手臂的雪湖藕又白又壮。有人干脆用那浑圆的荷叶举过头顶,当作遮阳的伞,吆喝着“又脆又嫩的雪湖藕,好七(吃)咧!”我在心里回味着乡音,就由不得不像叶圣陶在《藕与莼菜》里所写的那样,生出“故乡可爱极了”的感叹了。
( 1 )给文中划线的字注音。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________ |
泊在水中 |
情窦 |
玉簪 |
濯洗 |
初夏时,湖里小小的荷叶先如铜钱一般泊在水中,羞答答的。
( 5 )请把下面句子中的划线的文字删去,再与原文比较,说说两者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莲花的瓣儿在强烈的阳光下渐次打开,一瓣、两瓣、六瓣 , 最后露出的便是散发着沁人肺腑芳香的黄色花蕊。
( 6 )试分析文章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各题。
木鱼馄饨
林清玄
①深夜到临沂街去访友,偶然在巷子里遇见多年前旧识的卖馄饨的老人,他开朗依旧,风趣依旧,虽然抵不过岁月风霜而有一点佝偻了。
②四年多以前,我客居在临沂街,夜里时常工作到很晚,每天凌晨一点半左右,一阵清越的木鱼声,总是响进我临街的窗口。那木鱼的声音非常准时,天天都在凌晨的时间敲响,即使在风雨来时也不间断。
③刚开始的时候,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往往令我停止工作,出神地望着窗外的长空,心里不断地想着:这深夜的木鱼声,到底是谁敲起的?它又象征了什么意义?难道有人每天凌晨一时在我住处附近念经吗?在民间,过去曾有敲木鱼为人报晓的僧侣,每日黎明将晓,他们就穿着袈裟草鞋,在街巷里穿梭,手里端着木鱼滴滴笃笃地敲出低沉雄长的声音。我一直觉得这种敲木鱼报佛音的事情,是中国佛教与民间生活相契的一种极好的佐证。
④冬季里有一天,天空中落着无力的飘闪的小雨,我正读着一册印刷极为精美的《金刚经》,木鱼声恰好从远处的巷口传来,格外使人觉得昊天无极,我披衣坐起,撑着一把伞,决心去找木鱼声音的来处。
⑤那木鱼敲得十分沉重着力,从满天的雨丝里穿扬开来,它敲敲停停,忽远忽近,完全不像是寺庙里读经时急落的木鱼。我追踪着声音的轨迹,匆匆地穿过巷子,远远的,看到一个披着宽大布衣,戴着毡帽的小老头子,他推着一辆老旧的摊车,正摇摇摆摆地从巷子那一头走来。摊车上挂着一盏四十烛光的灯泡,随着道路的颠踬,在微雨的暗道里飘摇。一直迷惑我的木鱼声,就是那位老头所敲出来的。
⑥一走近,才知道那只不过是一个寻常卖馄饨的摊子,我问老人为什么选择了木鱼的敲奏,他的回答竟是十分简单,他说:‚喜欢吃我的馄饨的老顾客,一听到我的木鱼声,他们就会跑出来买馄饨了。‛我不禁哑然,原来木鱼在他,就像乡下卖豆花的人摇动的铃铛,或者是卖冰水的小贩手中吸引小孩的喇叭,只是一种再也简单不过的信号。是我自己把木鱼联想得太远了,其实它有时候仅仅是一种劳苦生活的工具。
⑦老人也看出了我的失望,他说:‚先生,你吃一碗我的馄饨吧,完全是用精肉做成的,不加一点葱菜,连大饭店的厨师都爱吃我的馄饨呢。‛我于是丢弃了自己对木鱼的魔障,撑着伞,站立在一座红门前,就着老人摊子上的小灯,吃了一碗馄饨。在风雨中,我品出了老人的馄饨,确是人间的美味,不亚于他手中敲的木鱼。
⑧后来,我也慢慢成为老人忠实的顾客,每天工作到凌晨的段落,远远听到他的木鱼,就在巷口里候他,吃完一碗馄饨,才开始继续我一天未完的工作。
⑨和老人熟了以后,才知道他选择木鱼作为馄饨的信号有他独特的匠心。他说因为他的生意在深夜,实在想不出一种可以让远近都听闻而不致于吵醒熟睡人们的工具,而且深夜里像卖粽子的人大声叫嚷,是他觉得有失尊严而有所不为的,最后他选择了木鱼﹣﹣让清醒者可以听到他的叫唤,却不至于中断了熟睡者的美梦。
⑩木鱼总是木鱼,不管用什么角度来看它,它仍旧有它的可爱处,即使用在一个馄饨摊子上。
⑪我吃老人的馄饨吃了一年多,直到后来迁居,才失去联系,但每当在静夜里工作,我仍时常怀念着他和他的馄饨。
⑫老人是我们社会角落里一个平凡的人,他在临沂街一带卖了三十年馄饨,已经成为那一带夜生活里人尽皆知的人,他固然对自己亲手烹调后小心翼翼装在铁盒的馄饨很有信心,他用木鱼声传递的馄饨也成为那一带的金字招牌。木鱼在他,在吃馄饨的人来说,都是生活里的一部分。
⑬那一天遇到老人,他还是一袭布衣,还是敲着那个敲了三十年的木鱼,可是老人已经完全忘记我了,我想,岁月在他只是云淡风轻的一串声音吧。我站在巷口,看他缓缓推走小小的摊车消失在巷子的转角,一直到很远了,我还可以听见木鱼声从黑夜的空中穿过,温暖着迟睡者的心灵。
⑭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
(选自《经典美文》2013.02,有删改)
( 1 )第③段说“木鱼声带给我一种神秘的感觉”,作者最初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 2 )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卖馄饨老人的形象。( 3 )请指出本文在写作方面的一个特点,并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4 )文章结尾说“木鱼在馄饨摊子里真是美,充满了生活的美,我离开的时候这样想着,有时读不读经都是无关紧要的事。”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以“ 真 ”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如“阅读真快乐”、“那件事真难忘”、“我的班主任真好”、“今天真高兴”等);②用上多种表达方式;③书写工整;④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⑤不得抄袭或套作;⑥不少于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