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福州第十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相关连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红星照耀中国》——小说——斯诺——美国
B: 昆虫学家——法布尔——《昆虫记》——法国
C: 《史记》——史学巨著——司马迁——中国(汉代)
D: 汪曾祺——西南联合大学——中国当代散文家——《大淖记事》
2、给下面语段的空白处依次填入一组句子,正确的一项是( )

映日荷花,接天莲叶,亭亭莲蓬,柔嫩玉藕,无不牵惹诗情,引人遐思。让我们学做莲叶的事业吧,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荷花的事业吧,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莲子的事业吧,____________;让我们学做藕的事业吧,____________。

①把寂寞留给自己 ②把芬芳献给他人 ③以苦心孕育未来 ④以宽阔拥抱生活

A: ④②③①
B: ②①④③
C: ③②④①
D: ①④③②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师生之间只有强化感情交流的桥梁,互相理解、互相尊重、互相信任,教学才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B: 调查数据显示,每天阅读时间不足半小时的孩子超过47.1%以上,阅读超过1小时的孩子仅12.8%。
C: 通过前一段时间的整治,使城区内车辆乱停乱放的问题得到了改善。
D: 圆珠笔头对加工精度的要求极高,生产加工中,一个小小的偏差都会影响书写的流畅度和笔的使用寿命。
4、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你是梦见了苍苍莽莽的山林吗?是屈辱的心灵在抽搐吗?
B: 我奢望同学们能安安静静地上晚修,不要随意打扰周围人。
C: 一旦产生小的灵感,要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 眼看冬天来了,奶奶苦心孤诣地缝制着棉拖鞋,希望能给家人一份温暖。
5、以下选项中,与例句中加点词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例句:行六七里


A: 通巫峡
B: 一屠
C: 临碣石
D: 狼不敢
6、

下列句子中的划横线词使用准确的一项是( )

A: 小明一边在田里干活,一边埋怨家人没有给他良好的条件,可谓任劳任怨
B: 周日我们小学的同学和老师在世纪公园聚会,大家萍水相逢 , 高兴得手舞足蹈。
C: 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地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了。
D: 学习上要讲究方法,运用科学的学习方法能使我们的学习取得事倍功半的效果。
7、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由于用来运送乘客和运输货物的空间状若密封的胶囊,因此也被形象地称为“胶囊列车”。

②在此基础上,“特斯拉之父”埃隆·马斯克于2013年提出了“超级环”的设想,即超级高铁的雏形。

③这一概念最初于1997年由美国机械工程师奥斯特提出,并获得技术专利。

④超级高铁的学名叫超音速空气动力火车。

⑤它实际上是一种超导磁悬浮列车,是一种在近乎真空管运输系统中超高速运行的特殊交通工具。


A: ④③②⑤①
B: ⑤③④①②
C: ⑤③①④②
D: ④⑤②③①
8、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当日本友人来到北京游览时,受到了北京的热烈欢迎。
B: 人们在广场聆听着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观看着冉冉升起的国旗。
C: 能否提高运动水平,关键在于刻苦努力地锻炼。
D: 课堂教学是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阵地。
9、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张华同学以优美的文笔、大胆的创意荣获“光雾杯”中学生创新作文大赛特等奖获得主。
B: 通过参加这次活动,使我对中国博大精深的书法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C: 能否制定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
D: 防止校园欺凌事件发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多领域齐心协力完成。
10、

赏析《天净沙·秋思》,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
B: “枯藤老树昏鸦”点明的时令是初冬。
C: 这首小令的主要特色是寓情于景。
D: 这首小令表达了游子孤寂凄楚的心境。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古诗文,回答问题。

过零丁洋

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请从抒情方法和内容上对尾联做简要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课内文言文,完成问题。

愚公移山

《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翼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球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要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魅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其春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埔要有遗男,始此,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埔要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于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域氏二子负二山,一居朔东,一居雍南。自此,之南,汉之阴,无陕断焉。

( 1 )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叩石星壤
B: 汝之不惠
C: 始一反焉
D: 无陇断焉
( 2 )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开头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暗示了愚公移山的困难很大。
B: 愚公眼光长远却命名为“愚”,智叟鼠目寸光却命名为“智”,命名极具识刺效果。
C: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愚公移山的目的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迁也”。
D: 从“杂然相许”和“邻人京城氏之霜妻有遗男,始能,跳往助之”两句可看出愚公移山受到众人的拥护。
( 3 )面对家门前的高山,这位年近九旬的老翁居然决心与全家人“毕力平险”。你如何评价愚公移山这一行为?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书卷气才是最美的气质

①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

②一位学者,在谈及学习和修养时说:“人要有点儿书卷气。”书卷气,采自于书,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
读书被誉为“生命的美容”。书卷气自有一种迷人的优雅。 拥有了书卷气,便消除了傲气、娇气、霸气、激愤气、粗俗气、痞子气、卑微气、小市民气;拥有了书卷气,便增加了静气、秀气、灵气、自在气、文明气、富足气、高贵气、泱泱大气。一部经典,半杯香茗,便能使人富可敌国、贵比王侯。

③对喜欢阅读的人来说,看书是一种享受。书是我们最好的伙伴,在寒冷的冬天送来温暖,在炎热的夏季泼洒凉爽;在你痛苦的日子递上安慰,在你快乐的时候播放笑声。从书中,你看遍悲欢离合,享尽侠骨柔情。书,让我们充实;阅读,让我们睿智。书,让我们谦和;阅读,让我们博大。书,让我们思接千里、视通万里;阅读,让我们永不孤独。

④“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典文化充满了精华和珍品,我们应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在浩瀚无际的书的海洋里,熏染古人逸飞的豪情、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独具的人格。陶醉于古人绝妙的文字之中,楚辞的风骚、汉赋的酣畅、唐诗的俊逸、宋词的雄阔、元曲的典雅、明清小说的厚重,会奔腾而来,尽收眼底。

⑤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书卷气,不但要爱读书,还要善读书。唐代皮日休认为,书籍“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所谓善读、善服,包括许多内容,主要有三点,即读旨端正、选读好书、方法得当。读书具备了这三点,方能长智怡情,提高气质。读书妙决有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是“通”字。茅盾的“穷本溯源”,是为求通;秦牧的“牛嚼鲸吞”,是为求通;华罗庚的“厚书薄读”,是为求通;钱钟书的“取长补短”,是为求通;冯友兰的“知音解味”,是为求通。把握了“通”的原则,我们在读书中就能做到学贯中西、识透古今。

⑥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那样的书卷之气才是我们追求的。当我们走进书山,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是骤雨初霁晴日丽天的一束彩虹,是沉沉黑夜划破苍穹的一道闪电,是乌云散去妆点西天的一抹晚霞。这份美好牵引着你读下去,精气神就会渐入佳境。打开书,便打开了一扇面对世界的窗口。你读天,无际的长天予你灵性;你读地,宽厚的大地赠你理性。打开书,便打开了一面审视生命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真善美,令人陶醉,长此以往,你便会体现出浓郁的书卷气了。

⑦“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 书卷气不可自封,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从来读书长精神,应与书籍伴终身。

( 1 )请按提示把横线上的内容补充完整。

本文围绕________的中心论点,层层深入展开论证,开篇先阐述“什么是书卷气”,然后论述________,接着论述“怎样才能具有书卷气”,最后总结全文,深化论点。

( 2 )文章第⑤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 3 )下面关于文章内容与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①②③④段都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第⑥段则既运用了道理论证,又用了举例论证。
B: 所谓的“善读”,主要指三点,即“读旨端正、选读好书、方法得当”,读书具备了这三点,方能长智怡情,提高气质。
C: 本文不仅多处引用名言,还大量使用了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语言典雅凝练,很有文采。
D: 文章第⑦段总结全文,深化论点,并号召人们与书籍终身相伴。
( 4 )结合实际,谈谈你怎样才能做到“书卷气”?(不少于30字)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爱的旅程

黄昏时分,马车抵达这座百里外的小镇。

“要在这里住一夜了。”父亲看着儿子,拍了拍“栗子皮”浓密的鬃毛。妻子病故,除了十二岁的儿子,这匹马是他生命中的一份儿珍宝。

“行。”儿子从车上抱下铺盖卷儿。乡村学校也放暑假了。他跟父亲出门拉脚儿,锻炼锻炼。西望行程,落日在群山之间驾起独轮车,如炭火中烧着的铁块,大片的红与大片的黑辉映一体,透射出苍茫和沉重。

“拿些料喂喂它。”父亲吩咐。儿子拖下条麻袋。里面沙沙作响,是寸步不离的麦糠。就在他向外掏麦糠的时候,一只大刺猬滚了出来,扎疼了他的小手。“哎哟!爸爸你看——”

“什么啊?”父亲走过来,发现地上花白的刺猬,“哎,怎么连它也带来了?”家中有堆麦糠,里面住着一窝刺猬:母刺猬和它的三只才出生的小刺猬。这就是那只母刺猬。一定是装麦糠时没注意,将它装了来。“怎么办啊?”儿子停下手。

能怎么办呢?父亲摇摇头:“不好,家里还有三只小刺猬哩。一天了,那么小。”

“我们要明天才能回去。”儿子脸朝西转,叹了口气。

“最快也要这个时候到家。”父亲扫视夕阳。

“它们会饿死吧?”

“一天一夜。很有可能,也不一定。先把它装进去,明天咱早点回家。”

月出东南,像墨绿的麻地钻出个光脊梁,呈现铜的色泽和质感。“粟子皮”静静地嚼吃麦糠,有时也打响鼻。那迷人的沙沙声,散发出一股幽幽的气息。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妻子临走,抓住他的手说:“你要照看好孩子。”这还用说吗?我的儿子!可他当时什么也没说出,只一个劲儿地掉泪。现在想想,多遗憾。“放心吧!我,你还不放心吗?”他时常这样自言自语,似面对暗中的她。让儿子跟着出来,并不是叫他干活,主要是怕孤单、省牵挂。看到儿子,他就浑身是劲,仿佛看到了美丽的妻子。

儿子也没睡着。他仰卧席上,盯着父亲的背出神。母亲去世后,父亲胡子长了,话少了,但对他却温柔百倍,有时“柔”得让他不习惯,受不了。“多好的爸爸啊!这么累,这么疼我。我要听话,多帮他干活。”他默默地想,跟父亲出门,是他乐意的。一来能帮父亲,二来呢,他觉得父亲在哪里,家就在哪里。“你饿了吗?”父亲问。

“不饿,你呢?”“我也不饿。”

“那就睡觉吧,翻山越岭跑了一天,挺累,睡吧,明天还得早起。”疲倦如同烈性白干,使他们沉睡了过去。

第二天清晨醒来,儿子想起麻袋里的刺猬,打开一看,刺猬没了。“刺猬呢?爸爸,刺猬呢?”

“跑了吗?找找。”车上车下没有,四下里找找还是没有。“跑哪儿去了?这个家伙。”父亲不打算再找了,“耽误事儿吧?你看!小刺猬是白搭了。”

“胡乱跑!”儿子有些愤恨,对那只刺猬骂。停了一会儿,他问“小刺猬好吧?”

“问那个干什么?也可能没事儿。”

儿子点点头,怀着一腔惋惜,不再说话。黄昏时分马车终于返回小村。儿子跳下车,跑去看那三只小刺猬。

“爸爸!”儿子惊叫道,“大刺猬回来了!”

“是吗?”父亲慢慢走近,“哪儿呢?真是它吗?”“是!是它。”

“像!”父亲伸手捧起刺猬,“咦?它怎么回来的?百十里山路啊!了得!”

“血!爸爸你看它肚子上有血。”

“对,它是爬回来的,磨破了。也不知道回来多久了。百十里地,翻山越岭,连滚带爬啊!这家伙真厉害。”

“它怎么认得路呢?这么远,还在麻袋里。”

“就是呀,怎么认路呢?奇怪,就是人,也没这种好记性。它牵挂着几个孩子——小刺猬啊。想它们,想着想着,就回来了。”父亲边寻思边解释。

“再远它也能认得路吗?”

“嗯。当娘的就这样,真不孬。”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

( 1 )这篇文章交织着两条线索,一条是关于________的故事;一条是关于________的故事。

( 2 )文章题目“爱的旅程”有哪些含义?请你写出来。

( 3 )联系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说说你的理解。

父亲坐着,一口接一口咝咝地吸烟,吸得满腹苦香

( 4 )文章最后“父亲只顾感叹,没留意儿子俊秀的双眼已波光粼粼。”儿子为何流泪?谈谈你的看法。

( 5 )人们说母爱是伟大的,读完此文,我们感到父爱同样伟大。请你对天下的父亲写一段赞美的话(不超过50字)。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写一篇记人的记叙文或小说。

(一) 的二三事。

(二)你心中一定有敬重的人,请选取一个人突出你敬重的原因。

要求:①选择题目(一)的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选择题目(二)的另拟作文题目。②内容具体,写出人物的个性,情感真挚,积极向上。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指尖芭蕾”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