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正确的是( ) A: 中国历史上有多少志士仁人,在国家危难关头挺身而出,他们不愧为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B: 这处旅游圣地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C: 杂技演员们在空中飘来荡去,潇洒自如,一个个惊险刺激的动作让人触目伤怀。 D: 小侄子戴着大檐帽,别着玩具枪,煞有介事地在房间里巡视,那模样真让我忍俊不禁地笑起来。 |
2、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B: 在海边,他写浪花、礁石;在山顶,他写青松、老藤;在田野,他写春花、秋月:可谓“远山近水皆有情”。 C: 事后我追想为什么会有那样大的感情震荡?是为了民族而自豪?还是为了稼先而感到骄傲? D: 一篇文章怎样才算得“通”?“词”使用得适合,“篇章”组织得调顺,便是“通”。 |
3、 | 下列各项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语言文字伟大祖国花儿开放踢几脚球。(分析:这四个短语结构类型依次是并列短语、偏正短语、主谓短语、动宾短语。) B: 时钟“当、当、当、当……”敲了9下,我断定他今晚大约不会来了。(分析:句中“断定”和“大约”自相矛盾,修改时要删去“大约”一词。) C: 《智取生辰纲》一文故事情节抑扬顿挫,让人读后难以忘怀。(分析:这句话中成语“抑扬顿挫”的运用准确无误。) D: 契诃夫小说《变色龙》中奥楚篾洛夫军大衣穿了又脱、脱了又穿的细节描写,淋漓尽致地勾画出他变色过程中的丑态以及他卑劣的心理活动,揭示了他见风使舵的性格特点。 |
4、 | 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目前,出口疲软,消费低迷,种种手段难以有效促进经济增长,而固定资产投资却可以产生立杆见影的效果,因而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B: 2016年5月25日,杨绛先生于北京逝世,一代文学巨匠殒落,但她的品格、精神却永远铭记在每一个人的心间。 C: 马西里约热内卢,中国女排以3比1击败塞尔维亚,时隔12年再次获得奥运会冠军,国人为之振奋。 D: 新修订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实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很多家庭都迫不急待地开始二胎计划。 |
5、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 飘摇 妨碍 沧海一粟 察颜观色B: 贸然 蔓延 水泄不通 备尝艰辛 C: 震撼 幅射 一切就绪 乔装打扮 D: 涵概 毛躁 投机倒把 贻笑大方 |
6、 |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 A: 课文《“飞天”凌空》是一篇新闻特写。 B: 新闻特写是截取新闻事件中最具有价值、最生动感人、最富有特征的片段和部分予以放大,从而鲜明再现典型人物、事件、场景的一种新闻体裁。 C: 特写表现的一般是一个特定的时空交汇点上的形象画面。 D: 新闻特写和消息一样,往往要报道新闻事件的全过程。 |
7、 | 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越有知识的人越谦虚,只有才疏学浅的人才趾高气扬,目空一切。 B: 他的文章观点鲜明,论据充分,令读者印象深刻,真可谓是天衣无缝。 C: 这处旅游圣地的环境脏乱差到如此地步,简直令人叹为观止。 D: 时间的巨轮无法抹去我对你的思念,纵使海枯石烂 , 你的身影永存我心中。 |
8、 | “豆蔻”是指________岁。( ) A: 十三 B: 十五 C: 十八 D: 二十 |
9、 | 选出下列划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 ) A: 医疗(liáo) 狭隘(yì) 微不足道(wēi) B: 脱离(tuō) 极端(duān) 拈轻怕重(zhān) C: 纯粹(cuì) 鄙薄(báo) 漠不关心(mò) D: 实践(jiàn) 派遣(qiǎn) 冷冷清清(qīng) |
10、 | 请选出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梅汕高铁通车后,从深圳到梅州最快不到三小时,比原来减少了一倍。 B: 中美贸易战的停战,不但有利于中美经济稳定发展,而且有利于世界经济稳步回升。 C: 承载着无数人童年记忆的哪吒再度成为热点,影片《哪吒》以全新的动画形式,呈现哪吒坚守自我、打破成见。 D: 我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诗后两小题。 城 南 宋·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回答文后面的题 《世说新语》两则 咏雪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太丘舍去。元方入门不顾。 ( 1 )请解释下列各项中划线词的含义。①俄而雪骤 俄而:________ ②未若柳絮因风起 因:________ ③相委而去 委:________ ④下车引之 引:________ (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①撒盐空中差可拟。 ②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 3 )下面将谢道韫的诗句和谢朗的诗句进行对比,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A: “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画面美感,写出了大雪漫天的氛围。 B: “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写实,描摹出了大雪的色彩和下落之态。 C: “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更有诗歌意蕴,以春景喻冬景非常巧妙。 D: “柳絮”一句较“撒盐”一句情感更饱满,表现出了诗人对大雪的喜爱。 ( 4 )元方面对父亲朋友的粗野语言,针锋相对地指出他的“无信”“无礼”,这说明元方是个怎样的人?如果父母不在家,家中来了客人,你该如何接待? |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背影(节选)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 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②。
◆第二次流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③,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
于先生
①于先生的眼睛很亮,但他喜欢眯着。于先生给我们上课时,曾对他的眯眼习惯做过解释。于先生从前是公社的公安员①,公安员要经常“凝视”生活,他就顺理成章地养成了这个不好也不坏的习惯。“写文章也是这样,要‘凝视’生活!”于先生凝视着我们,开始了他的作文课。
②于先生是我初中时候的语文老师。于先生教我们写作,常常要我们在文章的末段用抒情手法。“啊——”于先生把头往后一仰,胸脯挺起,两臂像扇子一样张开——却又停住了,
然后改变一个姿势,俯身在讲台上,竖了一根手指(往往是右手的食指,因为用红笔批作文, 他的食指往往是红的)在嘴前,于先生悄声道:“抒情,是的——抒情是味精,要使文章有韵味,一定要抒情。”于先生教我们写作,他自己也写,于先生的文章发表得很多。于先生一发表文章,总要拿到班上读给我们听。于先生要读自己的文章,神色有点诡秘,又有点羞涩。于先生的稿费领到不少,我听我们班一位姓黄的同学说(黄同学是教工子弟,家住于先生隔壁),于先生一领稿费,就要他老婆炒个鸡蛋给他补脑子。所以每次于先生一掏他的上衣口袋找稿子,我心里就想,今晚于先生肯定又有炒鸡蛋吃了。于先生读他自己的文章时,
我们静悄悄的,但快到末段时,全班同学都会不约而同地把头往后一仰,就像一片稻穗被风吹了一下,齐声发出了一声“啊——”。为什么知道于先生要念末段了呢?因为于先生在念末段前,总会稍稍停顿一下,清一清嗓子再念。后来我们和于先生之间渐渐有了默契,于先生读末段前的那十几秒时间,于先生用来清嗓子,而我们则用来酝酿发“啊”声的情绪。“啊——”我们喊一声,于先生笑了起来。
③于先生教作文教出了名气,十年前,于先生的一批弟子曾经获得了华东六省一市及县、校、年段等各种各样的学生作文竞赛奖。于先生把我们从初一带到初三,我们班学习园地里,
总是贴满了作文奖状和一页页在风中哗哗作响的范文。于先生的弟子可以冠“于家军”的美名。我虽不是“于家军”中的人,但我当年是真心为“于家军”感到骄傲的。于先生也曾表扬过我的作文。我记得是一篇《学校的一天》,开头我这样写景:“校园操场边有一排合欢树,它们大概是因为‘合欢’,才紧紧地长在一起吧?”于先生在这句话下面给打了一条醒目的波浪线,还把文章拿到班上读给大家听。于先生的红色波浪线太迷人了,后来我当了语文老师,在给学生批改作文时,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④于先生的弟子中最出色的应该算那位姓赵的女生,她是我们那一代少年中知名度最高的人物。于先生还宠爱过一位姓潘的山区孩子,潘同学性格内向,喜欢玩手指,常常十指叉在一起捏得满手嘎吱嘎吱响。赵同学后来考上了复旦大学,潘同学后来好像落第,此后杳无音讯。我不知道当年于先生的作文弟子们,是否还记得于先生那时的眯眼动作,感叹词“啊”,以及那些激动人心的红色波浪线。
⑤至于于先生,我是前日刚刚遇上的。人胖了些,穿一套漂亮的西装,还是喜欢凝视人,而且让我快乐的,是他还记得我。我问于先生的近况,他告诉我,在台湾街买了店面,做水暖设备的生意。我替于先生高兴。于先生有了钱,这是好事。
【注释】①公社的公安员:公安员负责公社的治安和调解工作。
( 1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说于先生是怎样的人。我最爱用又最吝啬用的评点符号,也就是这种红色波浪线。
( 3 )“凝视”这个词在文章开头和结尾反复出现,有什么作用?【写作助手】
①你可以任选一图或组合图片,链接生活,叙述自己或他人的故事。
②你可以比读图片,针对所反映的现象,反观社会生活,提炼观点,展开你的论述。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不得套写、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卷面书写
根据相关内容书写评定,要求书写规范、工整,卷面整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