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加点的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一位市民收到中奖短信,喜冲冲跑去银行汇钱,却在见到银行前一道防诈骗横幅后如梦初醒。 B: 这块招牌早已摇摇欲坠,台风“天鸽”一来便如摧枯拉朽般将它摔得粉身碎骨。 C: 让情况更加尖锐的是这些势力越来越锐不可当并常常卷入法律制裁之中。 D: 7月30日,当《检阅进行曲》响彻在内蒙古朱日和的上空,万众瞩目的阅兵分列式开始了。 |
2、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家庭的______使他从小对美就有敏锐的感悟,乡村丰富的色彩和生动的线条使他陶醉不已。 ②花一样的生命,一瓣一瓣地绽放她的美丽,使这个原本死寂荒凉的世界充满______的快乐。 ③中国是法治国家,不论是谁,______是触犯了党纪国法,______要依法依纪严肃查处、惩治。 A: 熏染 姿态万千 只要 就B: 熏陶 姿态万千 只有 才 C: 熏染 五彩缤纷 只有 才 D: 熏陶 五彩缤纷 只要 就 |
3、 | 下面各组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 ) A: 皑皑(ái) 农谚(yàn) 羁绊(jī) 挑拨离间(jiān) B: 闸口(zhá) 旷野(kuàng) 怅惘(wǎng)接踵而至(zhǒng) C: 恐吓(hè) 蛮横(hèng) 寒噤(jìn) 暴风骤雨(jù) D: 闭塞(sāi) 凋零(diāo) 隧道(suì) 草长莺飞(yīng) |
4、 | 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欣然起行 康肃忿然 B: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遂反溯流逆上矣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D: 夕日欲颓 实是欲界之仙都 |
5、 | 下列划线字读音正确的一组是( ) A: 应和(yìn) 抖擞(dóu) 发髻(jì) 静谧(mì) B: 粗犷(kuàng) 高邈(miǎo) 朗润(rùn) 黄晕(yùn) C: 鲜嫩(nèn) 着落(zhuó) 酝酿(liàng) 贮蓄(zhù) D: 澄清(chéng) 棱镜(léng) 铃铛(líng) 绿茵茵(yīn) |
6、 | 解释有错误的一项( ) A: 杼:织布梭子。忆:思念。惟:只。军帖:军中的文告。 B: 可汗:我国古代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市:买。鞍马:泛指马和马具。旦:早晨。 C: 溅溅:马叫的声音。啾啾:水流声。戎机:军机,军事。 D: 胡骑:胡人的战马。度:过。郭:外城。扶将:扶持。 |
7、 | 下列关于文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芦花荡》是孙犁先生的一篇著名短篇小说,主要塑造了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老英雄形象。文中那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在文学界有“诗化小说”之誉。B: 《智取生辰纲》节选自《三国演义》,故事情节围绕着“智取”二字逐步展开,悬念迭起,明写护送队头领杨修警惕性之高,暗写晁盖等人用计之妙,读来引人入胜。 C: 《变色龙》、《我的叔叔于勒》和《威尼斯商人》这三篇小说的作者分别是俄国的契诃夫、法国的莫泊桑和英国的莎士比亚。 D: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写出了小石潭及其周围幽深冷寂的景色和气氛,并在写景中传达出他被贬后孤凄悲凉的心境。 |
8、 | 下列选项中字形无误的一项是( ) A: 杳然 奥密 器宇轩昂 粗制烂造B: 滞留 长髯 暗然失色 诚惶诚恐 C: 譬如 诘责 油光可鉴 翻来复去 D: 解剖 禁锢 鹤立鸡群 油然而生 |
9、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带着这么一张脸,你不管从事什么职业,不管穿什么服饰,都不会有一种鹤立鸡群、引人注目的可能。B: 在热烈的掌声中,她绯红着脸,从语文老师手里领取了她的奖品。她觉得心中某个角落的雪,静悄悄地融了,湿润润的,暖了心。 C: 她孤苦伶仃 , 一个人在乡里活不下去了,只好到城里来谋生。我叔父就把她请到我们家里来帮忙。 D: 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膀溅起波浪的飞沫。 |
10、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通过老师的精心指导,使我终于理解了这篇文章的内涵。(把“终于”移到“使”之前) B: 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发展进程,涌现出了一大批令人敬仰的英雄事迹。(删掉“事迹”) C: 又到酷暑时节,学校再次发出不要到陌生水域游泳,更不要独自一人去游泳。(在句末加上“的通知”) D: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把“都”改为“不”) |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后面的题。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莲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 |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 1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①至若春和景明________ ②去国怀乡________ ③宠辱偕忘________ ④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浮光跃金,静影沉璧。 ( 3 )“古仁人”能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滕子京也有这样的胸襟吗?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 4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达作者怎么样的思想境界?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的题。
忽然教学的钟敲了十二下。祈祷的钟声也响了。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韩麦尔先生站起来,脸色惨白,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
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
“法兰西万岁!”
然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只向我们做了一个手势;“放学了,——你们走吧。”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山村的冬天就是来得早,寒气在十月刚过就开着队伍铺天盖地地卷过来。村里的人似乎都有些怕了,早上八点还没有多少人起床。只有几根玉米杆子被寒气冻得瑟瑟地颤抖。孙老师和自己的女人却早早地起床了。
“瘟天,又是下雨。”女人没好气地骂着,“一连倒了这么多天,天上的水也该倒得差不多了。”
孙老师笑了笑。大块大块的煤早就堆在了操场的角落。孙老师说:“生火吧,我已经听到孩子们的脚步声了。”
女人望天,叹气。“瘟天!”女人又咧咧地骂。走路的时候一步比一步用力,只差把地踏出一个坑。女人用了几块木炭放在了煤的中央,然后嗤地划了根火柴。“瘟天,还下雨,我们这冬天就无法过了。”女人说。
孙老师知道,女人说的是煤。这点煤是女人用背篓一块一块背回来的,女人背煤背得很辛苦。女人想用这些煤度过这个冬天。孙老师不说话,他听见了孩子们的脚路着水的声音。这声音渐行渐近。孙老师就想起他们沾满黄泥的裤腿,露出脚趾的胶鞋,贴着脸皮的头发和准备钻进嘴里的鼻涕……孙老师说:“但愿这是最后一个雨天。”
这时孩子们来了。整整齐齐的叫了一声老师好。孙老师喂喂的应着,说放下书包,快来烤烤,烤干身上我们马上上课。学生们就如一群鱼儿一样游在那堆火旁边,一边伸出湿漉漉的裤腿和鞋,一边在雾气里说着谁早上没等谁,谁昨天放学后看见了孙老师做什么了。
孙老师笑着招呼,都来烤烤,别冻着了。
女人在一边默默地看着。半晌,女人说,我有事先走了,你们慢慢烤。女人挎着背篓慢慢地被雾帘遮住。远处渐渐的有了狗叫或者一两声鸟儿的私语。
下午放学了,雾还没怎么散。孙老师和孩子们挥手,不断说着再见。孙老师说:“天黑得早,早点回。住远一点的,要走两个多小时呢。”孩子们点头。
看孩子们走远,女人放下背篓。背篓里是满满的一背姜干柴。
“哟,原来你是在弄柴,有了柴我们不就没事了吗?”
女人给了孙老师一个白眼。女人说:“你早早地就把学生放回家了,人家还不是在路上贪玩?”
“谁说的?他们可都是听话的孩子,放学就回家了呀。”孙老师说。
“你不相信?我今天上山遇到了一个家长,他说你们怎么老留学生的课呀。可我们放学很早的。你想想,学生们是不是没听话?枉你还那么热心。”女人愤愤地说。
女人说完,就看见孙老师已经出了学校的门,脚步把寒气撞得哗啦哗啦响。
傍晚的时候,女人做好了饭菜。孙老师才回来。回来的时候抱了一大捆干柴。
“看到啥了?”女人问。
孙老师放下柴火,说:“看见了。他们在路上的一个草坪里玩。我批评了他们几句, 放学是得早点回家。”
女人说:“你看你。唉。”女人摇摇头,想说什么,但没说出来。
这天晚上,寒风又把村庄哗哗破破摇了一个晚上。女人和孙老师在床上翻来翻去。女人说:“听见没有,下雪了。”孙老师说:“听见了,下就下呗。”
“可我们没有煤了,准备着冻死?”
“我们不是有干柴吗?怕什么呢。”
“那点干柴能维持多久?”
孙老师翻了翻身:“能维持多久就多久。睡觉,睡觉,明天还有课。”
“你……”女人已经听见孙老师的呼噜声了。
第二天一大早,大地上到处插满了白旗,空气里仅有的一点暖气算是彻底投降了。寒气四掠,厚厚的积雪很刺眼。孙老师和女人还蒙在被子里,就听 见了有人踩着积雪扑哧扑哧的声音。接着有人走进学校。
孙老师一个骨碌爬起来,难道是学生们来了?这么早?
女人跟着起了床。女人看见孙老师打开门,站在那里不动了。
“咋了,咋了?”女人赶紧跑过去。
门口,齐刷刷地站着孙老师的学生们。他们手中都提着一袋木炭,正一个接一个地把木炭往孙老师的门口放。门口已经堆了好大一堆木炭。
“老师。”孙老师还没来得及说话,已经有人说话了。“这些都是我们自己在放学后烧的,这种木炭特别耐烧。”
原来……
这时学生们又说:“老师,够你们烧了吗?不够我们继续烧,我们能烧。”
孙老师的眼里已经有了泪水,他回头看了看女人。女人的脸红扑扑的。
女人眼里也闪着东西,她嘴里冒着热气,一个劲儿地说:“够了够了。都可以点燃一个冬天了。”
(选自《微型小说百年经典·中国卷》)
请以“我的乐园”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