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天津市宝坻区口东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关于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未尝识书具”出自《伤仲永》一文,“书具”指笔、墨、纸、砚,世人称之为“文房四宝”。
B: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的“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
C: 古人称自己一方的亲属时,常用“家”“舍”等谦辞,如家父、家母、舍弟、舍妹等。
D: 《论语》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2、下列各句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世界上的事情,最忌讳的就是个十全十美。你看那天上的月亮,一旦圆满了,马上就要亏厌;树上的果子,一旦熟透了,马上就要坠落。
B: 旅行总是耗时而且昂贵的,而阅读便是最廉价最方便的旅行方式,是异质世界最有效的召唤魔术,是最快速把世界转变成家乡的方法。
C: 无须背诵数以百计的格言信条,只须记住一条:必须以尊重的态度对待别人,如果你懂得了这一点,再加上几分随机应变的智慧,那么风度就会自动来到你的身边。
D: 阅读不是“看到”,而是思索、启示和理解,他不决定于我们眼睛的速度,而是我们心智的速度、深度和延伸的广度。
3、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 )
A: 两弹元勋钱学森和他的妻子著名音乐家蒋英在工作中配合默契,相得益彰
B: 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情节跌宕起伏 , 吸引了各国读者。
C: 对于传统文化的精华,我们应该敝帚自珍 , 发扬光大。
D: 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设立国家级新区——雄安新区,这体现了以同志为核心的高瞻远瞩 , 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分类恰当的一项是( )
A: 谦辞:家君、在下、愚见、寒舍
B: 法国:莫泊桑、普希金、法布尔、都德
C: 小说:《儒林外史》、《水浒传》、《朝花夕拾》、《骆驼祥子》
D: 律诗:《游山西村》、《春望》、《木兰诗》、《钱塘湖春行》
5、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 李丽的动人事迹,经过老师的大事渲染 , 传遍了校园每个角落。
B: 星期天上午,涟城的中小学生络绎不绝地涌入科技馆。
C: 新的初中语文教材经过改头换面 , 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很受学生欢迎。
D: 王强参加男子200米预赛,听到发令枪响,就像惊弓之鸟一样飞跑。
6、关于课文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化石吟》是一首赞颂化石的一首科学诗。吟,这里是赞颂的意思。
B: 《绿色蝈蝈》是一篇科普文。作者是国著名的 昆虫学家。我国读者非常熟悉他写的一部书《昆虫记》。
C: 《虽有嘉肴》选自《礼记〉〉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D: 《看云识天气》是一片科普散文,文中大量比喻的使用使文章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7、词语积累——下面各项中加下划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网络文学似乎大有成为准主流文学之势,但相对于纯文学而言,它只不过是冰山一角
B: 他面对一些重要的比赛时,总是能够扛住压力,目空一切 , 所以每次都能取得优异的成绩。
C: 他明察暗访,四处打听,然而要在人海茫茫的广州寻找一个行踪不定的人,简直有如海底捞针
D: 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厂商大肆仿冒名牌,各种“山寨名牌”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觋,严重扰乱了市场的正常秩序。
8、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样(mú) 好(pì) 罚(chéng) 上蹿下跳(cuàn)
B: 脑(suǐ) 牌(fāng) 字(tiè) 移默化(qián)
C: 热(chéng) 热(chì) 噪(guō) 不置辩(xuè)
D: 贿(lù) 子(yuán) 妆(lián) 良不齐(xiù)
9、下列诗人中,不是“七月诗派”成员的是( )
A: 绿原
B: 曾卓
C: 辛笛
D: 鲁藜
10、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遮蔽 帐蓬 大相径庭 各得其所
B: 心绪 废墟 神通广大 人迹罕致
C: 奥秘 水渠 灵机一动 截然不同
D: 感慨 暮色 眉开眼笑 惊慌失错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1 )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从远望的角度写青色的峰峦连绵不断,“岱宗”指泰山。
B: “割”字描绘了泰山分割天色,山北山南昏晓分明的画面,突出了泰山参天矗立的雄姿。
C: 颈联对仗工整,描绘层云变幻,归鸟翱翔。表现了作者心情的激荡和眼界的开阔。
D: 前六句写诗人仰望泰山,表现其高大雄奇之美,后两句写登上泰山顶峰后的内心感慨。
( 2 )诗的结尾两句被后人反复引用并衍生出新的意义,请写出这两句诗后来衍生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乙)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注)颜率:人名。

( 1 )选出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肉食者谋/人君大宝也
B: 小未孚/民保于
C: 善国者不欺其民/况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D: 民弗也/战则请
( 2 )翻译下列语句。

①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②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

( 3 )请用“/”给下列语句断句(断两处)。

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

( 4 )选文中,曹刿与司马光在治理国家上有何相同见解,请概括回答,并在(乙)文中找出从反面来阐述这一见解的语句。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生命的补丁

黑白

①不久前,女儿一双磨砂皮鞋晒在门口,不知被哪个缺德的人用刀片划了一个长长的口子,那是我们花了两百多元买的新鞋,上脚没几天就不能再穿了,女儿难过得哭起来。我把鞋子拿到小区门口的皮鞋手工店,小学徒看了一眼说:没办法,除非换皮换帮。老师傅接过来看了看,说:你要是放心的话,我就在皮鞋上再多划几道口子,两只鞋子上都划上。我不解地问:为什么?老师傅说:这样看起来显得对称,是刻意而为,会显得别具一格,又不影响穿着。我还是不太理解,反正死马当做活马医吧。我把鞋丢下走了。第三天下班我顺便去取鞋,一眼就发现那双鞋,鞋子上果然又划了五六道伤痕,用铁锈红色的软皮补好,四周用的是粗针大线的细麻绳,针脚故意歪歪扭扭,显得质朴粗犷,与磨砂皮的风格一致,一双鞋看上去比先前更独特也更有趣,不仅有实用价值,而且更具审美品位,我连声夸道:师傅手艺真棒。

②在流水线上打工的妻妹有一天拿出一件衬衫给我们看,那是一件白衬衫,因为不小心被钉子勾住,后背上撕出老大一个口子,她惋惜地说:一百多块买了件衬衫,才穿了三天就不能再穿。老婆接过来左看右看,说:我拿回家帮你补补看。结果三天后,再一次看到那件衬衫时,我惊呆了:所有不规则的裂痕和口子全被小心地用细细的白丝线手工缝合,那些被白丝线缝合的裂痕呈树枝状,看上去就像北方冬天树枝上的冰花或雾凇一样,美极了。为了强调这种效果,老婆特地在树枝下用花棉布头拼贴了一个胖乎乎的小雪人和森林木屋。一件原来撕毁不能穿的衬衫,现在变得比原先那件更完美更独特。我赞叹道:太漂亮了,就像艺术品一样。老婆说:都是那个做皮鞋的老师傅给我启发。补丁,原本是一种遗憾,却可以通过巧手匠心,让它呈现出一种完美。

③老婆的话也给了我更大的启发:世界上万事万物不可能总是十全十美,补丁作为一种缺憾是免不了的,包括人的生命,生命也是这样——伤害、残疾、病痛等等。伤口既已存在就无法回避,你不能指望展览伤口博人同情,那没有任何实质意义。你能做的和你该做的,就是用补丁缝合伤口,并且还要努力在“伤口”上开出最美丽的花朵,生命之所以有意义就显现在这里——像被处以宫刑的司马迁、像双目失明的博尔赫斯、像耳聋的贝多芬、像瘫痪了坐在轮椅上的史铁生,他们的所作所为,就是为残缺的不完美的生命打了一个最完美的“补丁”。

( 1 )你认为题目“生命的补丁”中的“生命的”能不能删掉?为什么?
( 2 )衣服、鞋子打了补丁,自然影响观瞻,而在作者眼中,打了补丁的衣服和鞋子却“呈现出一种完美”,从这赞叹中可以看出作者具有怎样的生活态度?
( 3 )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③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 4 )你的生命是否也有“缺憾”或“伤口”?你是怎样看待和处理的?

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背影(节选)
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①。
◆第一次流泪,是悲哀。作者怀着沉重的心情,从北京赶到徐州跟父亲一起奔丧,见到那“满院狼藉的东西”,触目伤怀,才不禁潸然泪下。
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 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贴;颇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定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要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②。
◆第二次流泪,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近几年来,父亲和我都是东奔西走,家中光景是一日不如一日。他只是惦记着我,惦记着我的儿子。我北来后,他写了一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惟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提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③,又看见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第三次落泪,是伤心。以在晶莹的泪光中再现的父亲的“背影”结篇,与开头呼应,表达了作者对年迈的父亲无限思念,凄切动人。

( 1 )文中的“我”当年已二十岁了,且“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但父亲还是亲自送“我”,你对父亲的这种行为是否赞成?为什么?

( 2 )文中对父亲的外貌描写是“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而“我”带的是父亲为“我”所订做的“皮大衣”,你认为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3 )文中写到了“我”的三次流泪,其实这三次流泪的含义有所不同,老师为①③处加了批注,请仿照①③处的写法,在②处也加上恰当的批注。
第二次流泪,是

( 4 )结合下面两段文字,就你读了《背影》这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9月12日《北京青年报》报道:由于多数学生反对,《背影》可能落选鄂教版语文教材。学生的理由是:《背影》中“父亲不遵守交通规则,随意翻越铁路线”和“父亲形象不够潇洒”。
9月14日“搜狐网”:听到这个消息,台湾的年轻学子反应却是相当不以为然,而国文老师更是直呼不可思议。他们认为这样做太无聊,《背影》所传递的人性美、人情美是经久不变的“善与美”。

( 5 )生活中,你有过为父亲而流泪的经历吗?认真阅读下面文段,在空白处补写一个恰当的句子。
“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这泪中有理解,有关怀,更有无限的感激;为你的父亲流一滴泪吧!让这泪化作一把雨伞,为父亲遮住外面的风雨。让这泪化作_________ ____。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生活中,你也许遇到了许许多多:亲情、友情、幸福、快乐、成功、善良、丑陋、烦恼,总有一些触动了你的心灵。请你以“ 在我身边”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文题补充完整。②600字以上。③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詯╮吥媞傳說〃”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