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金色花》选自《泰戈尔诗选》,泰戈尔是印度文学家,1913年获若贝尔文学奖。著有诗集《新月集》《园丁集》等。 B: 《咏雪》选自《世说新语》,《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志人小说。是由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 C: 《春》和《济南的冬天》的作者分别是朱自清和老舍,他们都是现代作家。老舍著有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戏剧《茶馆》《龙须沟》等,朱自清著有散文集《背影》等。 D: 《雨的四季》的作者是刘湛秋,他是我国当代文坛屈指可数的文学大家和文学奇才,是一位当代中国最具叛逆性、最富创造精神和广泛影响的具有世界意义的作家,被誉为“鬼才”。 |
2、 | 下列句子原句与改句意思发生改变的一项是( ) A: 原句:谈起最喜欢的人,小李毫不犹豫地叫道:“萝卜”。改句:萝卜最喜欢的人是小李。 B: 原句:不断提高的收入水平正推动中国人对牛肉的需求,如今牛肉的售价要比猪肉贵。改句:现在牛肉价格比猪肉贵是收入增加、需求增大造成的。 C: 原句:难道《人民的名义》不是一部叫好叫座的文艺作品?改句:《人民的名义》是一部好的文艺作品。 D: 原句:我们是党的干部,无论有多大困难,都要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改句: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是党员干部的职责。 |
3、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分歧 帐蓬 疲倦不堪 骇人听闻 B: 诀别 安详 深恶痛疾 见异思迁 C: 悔恨 眩耀 畏罪潜逃 富丽堂皇 D: 纯粹 鄙薄 凛然生畏 神彩奕奕 |
4、 | 下列句子有语病的是( ) A: 余姚救灾工作中,处于第一位的任务是抢救被困的人员,珍惜每一个生命。B: 冰岛火山喷发形成的烟尘几乎导致差不多整个欧洲的领空被迫关闭。 C: 眼下“汉字听写”的声势很盛,我们如何将汉字写规范似乎成了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D: 一个个生动的细节,让我们走进了“湖北道德模范”的内心世界。 |
5、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唐代诗人李白文采斐然,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至今仍被传诵。 B: 最近,阿成迷上了炒股,在同事的指点下倒也挣了不少钱,可谓获益匪浅。 C: 桂林摩崖造像雕工细腻,有岭南“小家碧玉”的地方风格,区别于北方造像的宏大。 D: 她为人冷淡,对于周围的人和事总是漠不关心 , 所以常常给人留下“自私”的印象。 |
6、 | 下列诗歌中提到的植物不属于花中四君子的是( ) A: 空谷有佳人,倏然抱幽独。 B: 迸箨分苦节,轻筠抱虚心。 C: 濂溪一赏后,君子德弥芳。 D: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
7、 | 下列各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已经隐匿在夜色中的古镇,在七采的烟火的照耀下面目一新,瞬息万变。 B: 当然,最为世人嘱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 C: 于是总想造一些时髦的句子,东拐西缠多绕一些弯子。实际上呢?弄巧成拙,适得其反。 D: 一颗颗玉米混合着汗水,在外祖父的手掌上闪砾,那鹤始终无动于衷。 |
8、 | 下列对作家作品的介绍,有误的一项是 () A: 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第二部的《黄河颂》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现代诗人,文学评论家。 B: 《老王》是杨绛先生的作品,文章语言平和却字字含情,是一篇足以体现杨绛先生“朴素本色”却“别致耐读”的语言风格的佳作。 C: 《木兰诗》是南北朝时北方民歌中的一首抒情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这首诗与《孔雀东南飞》合称为我国诗歌史上的“乐府双璧”。 D: 《阿长与〈山海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叙事散文,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文章用深情的语言,表达了对阿长这位劳动妇女的深切怀念。 |
9、 | 下列加点词语、俗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们响应国家号召,见异思迁 , 毅然放弃都市优越条件,扎根西部建功立业。 B: 大熊猫憨态可掬,小猴子顽皮可爱,使观众忍俊不禁地笑了起来。 C: 既然大家都认为这件事办得正确,我也就随声附和了。 D: 向韶社区成立了“议事会”,大家认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有事大家一起商量,效果会好很多。 |
10、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B: 笔筒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艺术价值与实用价值兼而有之 , 因此也受到藏家们的喜爱。 C: 那些对自己的事业有探索精神并乐此不疲的人,最终都走向了成功。 D: 雪后天上地下一片洁白,红装素裹 , 煞是好看。 |
赠汪伦 李白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 1 )诗的前半部分写的是怎样的场面?( 2 )诗的后半部分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欧阳修苦读 欧阳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A: 卒买鱼烹食,得鱼腹中书 , 固以怪之矣。 B: 惟予之公书与张氏之吝书若不相类。 C: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D: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 2 )翻译句子。 ①欧阳公四岁而孤。 ②惟读书是务。 ( 3 )就本文而言,欧阳修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什么?( 4 )欧阳修的成功,除了他自身的努力之外,还有一个促进他成长的原因是什么?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不识
(台湾 )张晓风
①家人至亲,我们自以为极亲极爱了解的,其实我们所知道的也只是肤表的事件而不是刻骨的感觉。父亲的追思会上,我问弟弟:“追诉平生,就由你来吧,你是儿子。”弟弟沉吟了一下,说:“我可以,不过我觉得你知道的事情更多些,有些事情,我们小的没赶上。”然而,我真的知道父亲吗?我们曾认识过父亲吗?我愕然不知怎么回答。
②读完徐州城里的第七师范的附小,父亲打算读第七师范,家人带他去见一位堂叔,目的是借钱。堂叔站起身来,从一把旧铜壶里掏出二十一块银元。堂叔的那二十一块银元改变了父亲的一生。我很想追上前去看一看那堂叔看着他的怜爱的眼神。他必是族人中最聪明的孩子,堂叔才慨然答应借钱的吧!听说小学时代,他每天上学都不从市内走路,嫌人车杂沓。他宁可绕着古城周围的城墙走,他一面走,一面大声背书。那意气飞扬的男孩,天下好像没有可以难倒他的事。然而,我真认识那孩子吗?那个捧着二十一块银元来向这个世界打天下的孩子。我平生读书不过只求缘尽兴而已,我大概不能懂得那一心苦读求上进的人,那孩子,我不能算是深识他。
③“台湾出的东西,就是没老家的好!”父亲总爱这么感叹。我有点反感,他为什么一定要坚持老家的东西比这里好呢?他离开老家都已经这么多年了。“老家没有的就不说了,咱说有的,譬如这香椿。”他指着院子里的香椿树,台湾的,“长这么细细小小一株。在我们老家,那可是和榕树一样的大树咧!而且台湾是热带,一年到头都能长新芽,那芽也就不嫩了。在我们老家,只有春天才冒得出新芽来,忽然一下,所有的嫩芽全冒出来了,又厚又多汁,大人小孩全来采呀,采下来用盐一揉,放在格架上晾,那架子上腌出来的卤汁就呼噜﹣﹣呼噜﹣﹣地一直流,下面就用盆接着,那卤汁下起面来,那个香呀﹣﹣”
④我吃过韩国进口的盐腌香椿芽,从它的形貌看来,揣想它未腌之前一定也极肥厚,故乡的香椿芽想来也是如此。但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我被他言语中的象声词所惊动。那香椿树竟在我心里成为一座地标,我每次都循着那株香椿树去寻找父亲的故乡。但我真的明白那棵树吗?
⑤父亲晚年,我推轮椅带他上南京中山陵,只因他曾跟我说过:“总理下葬的时候,我是军校学生,上面在我们中间选了些人去抬棺材,我被选上了……”他对总理一心崇敬﹣﹣这一点,恐怕我也无法十分了然。我当然也同意孙中山是可敬佩的,但恐怕未必那么百分之百的心悦诚服。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能有一人令你死心塌地,生死追随,父亲应该是幸福的﹣﹣而这种幸福,我并不能体会。
⑥年轻时的父亲,有一次去打猎。一枪射出,一只小鸟应声而落,他捡起一看,小鸟已肚破肠流,他手里提着那温暖的肉体,看着那腹腔之内﹣一俱全的五脏,忽然决定终其一生不再射猎。父亲在同事间并不是一个好相处的人,听母亲说有人给他起个外号叫“杠子手”,意思是耿直不圆转,他听了也不气,只笑笑说“山难改,性难移”,从来不屑于改正。然而在那个清晨,在树林里,对一只小鸟,他却生慈柔之心,誓言从此不射猎。父亲的性格如铁如砧,却也如风如水﹣﹣我何尝真正了解过他?
⑦《红楼梦》第一百二十回,贾政眼看着光头赤脚身披红斗篷的宝玉向他拜了四拜,转身而去,消失在茫茫雪原里,说:“竟哄了老太太十九年,如今叫我才明白﹣﹣”贾府上下数百人,谁又曾明白宝玉呢?家人之间,亦未必真能互相解读吧?
⑧我于我父亲,想来也是如此无知无识。他的悲喜、他的起落、他的得意与哀伤、他的憾恨与自足,我哪能都能一一探知、一一感同身受呢?蒲公英的散蓬能叙述花托吗?不,它只知道自己在一阵风后身不由己地和花托相失相散了,它只记得叶嫩花初之际,被轻轻托住的安全的感觉。它只知道,后来,就一切都散了,胜利的也许是生命本身,草原上的某处,会有新的蒲公英冒出来。我终于明白,我还是不能明白父亲。至亲如父女,也只能如此。
⑨我觉得痛,却亦转觉释然,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生命,为我本来就无能认识的死亡,以及不曾真正认识的父亲。原来没有谁可以彻底认识谁,原来,我也只是如此无知无识。
①父亲形容香椿在腌制的过程中竟会“呼噜﹣﹣呼噜﹣﹣”流汁。
②我们,那个时候……读了总理的书……觉得他讲的才是真有道理……
( 3 )从全文来看,简要概括作者所写的父亲性格特点。( 4 )作者以“不识”为题,如果把题目改给“回忆父亲”好不好?试加以比较分析。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有人以为高调是一种成功,因为一个人似乎只有高调才会被人看见、被人关注。其实不然,高调只是这个时代的一种活法。
每个人都有权选择自己的活法,高调不仅风光,还可以名利双收,所以有人选择高调。当然,也有一些人选择另一种活法——低调。
这种人不喜欢一举一动都被人关注,一言一语也被人议论,不喜欢在人前显贵,更不喜欢被追逐。他们明白,在商品和消费的社会里,高调存在的代价是被商品化和被消费。这样,心甘情愿低调的人就不为人所知,但他们反而能踏踏实实地做自己喜欢的事,充分地享受和咀嚼日子,活得平心静气、安稳踏实。你问他怎么这么低调,他会一笑而过,就像自己爱一个人,需要对别人说明吗?古今有低调的名人。著名作家、文学研究家钱钟书做人低调,他不喜欢在别人面前出现,经常拒绝记者采访; ; 。
所以说,低调是为了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高调是为了生活在别人的世界里。
文化也一样,有高调的文化和低调的文化。
首先,商业文化就必须是高调的,只有高调才会广为人知,热卖热销,低调的话谁知道?谁去买?然而热销的东西不可能总热销,它迟早会被更新鲜、更时髦的东西取代。所以说,时尚是商业文化的宠儿。在市场上最成功的是时尚商品。有人说时尚是造势造出来的,里边有大量的泡沫,但商品文化不怕泡沫,因为它只求当时的商业效应,不求持久的魅力。
故而,另一种追求持久生命魅力的纯文化很难在当今时代大红大紫,可是它也不会为大红大紫而放弃——己的追求。它甘于寂寞,因为它确信这种文化的价值与意义。
低调的人生活在社会深深的褶皱里,也生活在自己的心灵与性情里,所以看得见黑暗中的光线和阳光中的阴影。也许他们天生不是做明星的材料,但他们像思想者一样,把自己放在低调里,是为了让思想真正成为一种时代的高调。
享受一下低调吧——低调的宁静、踏实、深邃与隽永。低调不是被边缘化、被遗忘,更不是无能。相反,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做到低调,并安于低调。
从依稀记事到青葱岁月,有许多留存在生命印记中的“那一刻”,令我久久回味:那一刻,也许是在摆脱烦恼的困扰之后,也许是在收获意外的惊喜之后,也许是在顿悟亲情的温暖之后,也许是在震撼于自然的伟力之后……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洒满阳光。
请以“那一刻,我的世界春暖花开”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