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梅江区水白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对《秋天的怀念》这个题目的理解,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秋天是故事发生的特定时间,有意境。
B: 母亲是在秋天去世的,更易引发怀念之情。
C: “我”是在秋天懂得了母爱,同时收获了生存的勇气。
D: 秋天萧条景象衬托“我”遭遇不幸后的绝望心情,反映“我”的人生一直是“秋天”。
2、下面情境下,语言表达最准确、得体的一项是( )

学校特邀黑龙江省天文馆的老师给同学们举办了天文知识讲座,激发了同学们对天文知识的兴趣,讲座结束后,一些同学围着老师交流想法:


A: “希望你下次还能到贵校,再次为我们举办精彩的讲座。”
B: “老师,我非常欣赏您的讲座,您如果能讲得再生动点就更好了。”
C: “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您的报告让我们体验到了科学的魅力,增长了才智。”
D: “听了您的讲座,我真是获益匪浅,期待还能参加这样的活动!”
3、

下列句子中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将中国美食与传统文化融为一体,令观众回味无穷
B: 近来,菲律宾对中国南海黄岩岛主权的挑衅行为让中国人民义愤填膺
C: 日本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竟否认“南京大屠杀”事件存在,对此,我们要警惕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死灰复燃
D: 受利益驱动,地沟油上餐桌、旧皮鞋熬制老酸奶等食品安全事件雨后春笋般地冒了出来。
4、下列加点字注音、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A: 侯(jiàng) 军士吏甲(bèi) 尉(dū)
B: 门(jí) 可得而犯(yé) 驰(qū)
C: 按(pèi) 者(náng) 介(zhòu)
D: 彀弓(nǔ) 持兵(yī) 乎(jiē)
5、下列各句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追求新闻的科学性和人文性,做出高质量的版面和精品新闻,这应该是一位负责任的、有思想的编辑和一位名记者所孜孜以求的。
B: 武汉市把未进行过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常住居民和暂住居民都纳入检测范围,优先排查曾经的有疫小区、老旧小区、人口密集小区的居民。
C: 2019年国家图书馆建馆110周年,给国图老专家回信,对国家图书馆百余年来发挥的积极作用给予高度肯定,对将来发展提出殷切期望。
D: 部编教材增加了传统文化篇目比重,编写从古风民歌到诗词绝句,从两汉论文到明清小品均有收录。
6、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苏东坡有一份豁达的心境来享受一切,他总是微笑接受。
B: 不折不扣的“直言极谏”之臣,到底是寥寥可数的。直言刺耳,进而刺心,简直等于相骂,自然会叫人生气,甚至于翻脸。
C: 阅读篇幅长的文章,有时也可采用不求甚解的方法,可节省阅读时间,快速把握内容要点。
D: 这棵百年的大榕树,生得根深蒂固 , 枝叶茂盛,无论什么季节,它都是那么郁郁葱葱,那么遮天蔽日,那么青翠欲滴。
7、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西汉经学家戴圣所编。这部书的内容主要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教育思想、政治思想、美学思想。《虽有嘉肴》《孔子过泰山》均出自于《礼记》。
B: 难道你就不想到它的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至少也象征了北方的农民?(“朴质、严肃、坚强不屈”都是形容词;这个句子属于祈使句。)
C: 古人对年龄的称呼有时不用数字,而用其他称谓来表示,如“而立”代指三十岁,“不惑”代指四十岁,“天命”代指五十岁。《桃花源记》中的“黄发垂髫”借代指老人和小孩。
D: 《清明上河图》为北宋风俗画,是北宋画家张择端的存世精品。此图记录了北宋都城汴京的城市面貌和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一幅带有忧患意识的“盛世危图”。
8、请选出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的歌曲。
B: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C: 为了优化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D: 青少年是祖国的花朵,是新世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大青少年的法律素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显得十分重要。
9、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的泉水,它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
B: 生活中难免遇到许多困难,这个时候,我们应该知难而上,不能踌躇不前。
C: 中国乒乓球队在世界赛场屡创佳绩,实属妙手偶得
D: 一声巨响之后,在场的每个人都一副张目结舌的样子,弄不清楚刚刚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10、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
B: 人们不知道地球为什么要发那么大的脾气?
C: 我很生气,质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
D: “啊,谢谢老天爷!”小鸭舒了一口气,“我丑得连猎狗也不咬我了!”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阅读理解

田家

(宋) 郑獬(xiè)

田家汩汩流水浑,一树高花明远村。

云意不知残照好,却将微雨送黄昏。

【注】①浑:这里是满的意思。②残照:夕阳。

( 1 )诗歌一,二句通过描绘田家________________等景物,尽现田园清朗的意境,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心情。

( 2 )诗歌三,四句写得很有情趣,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谈谈你的赏析感受。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三峡》,回答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 1 )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不见月 曦:日光,这里指太阳
B: 至于夏水陵 襄:顺流而下
C: 湍绿潭 素:白色的
D: 清峻茂 荣:茂盛
( 2 )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两岸连山,略无
B: 沿溯阻绝
C: 虽乘御风不以疾也
D: 属凄异
( 3 )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写出船行之快,借此表现出三峡水流的迅急。
B: 文章用“寒”“肃”“凄”“哀”几个字,便将三峡秋季景物的神韵生动地表现了出来。
C: 本文层次清楚,先写山,后写水;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四时景色。
D: 文中多用对偶句式,又兼用散句,使文章读起来收放有致,很有节奏感。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选文,回答下列各题。

①他从来没有觉得太阳如此明亮刺眼。钻出漆黑的巷道,一步三踉跄的他,伸出黑糊糊的手在眼前遮光。然而,重生的喜悦让他迫不及待地站在烈日下,井下那可怕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随着一声巨响,水流霎时冲进工作间,工友们全被冲走,只有他侥幸逃脱。

②此时,他一遍遍告诉自己:我还活着。

③归心似箭的他,赶紧往家走。老婆孩子父母亲人,这个时候他们还不一定伤心成什么样呢。路上,他听到有人大着嗓门议论:这次矿难死了的矿工家属运气好哇,政府逼着矿主给每家赔20万元呢!20万?他的身体一激灵。【每月挣的那点儿钱,一家老小勉强够活。老婆连件像样的衣服也买不起。自己哪像个顶家的男人呀!如果能得到这20万抚恤金,就可以过幸福日子了……可自己怎么就活下来了呢?】他平静了一下心情,快速跑回到出口处,那里一片死寂,看不出任何生命的迹象。现在并没有人知道他还活着。他牙一咬,脚一跺,决定将错就错,隐姓埋名远走高飞,就让所有的人都当自己已经死了吧。

④这一“飞”就离家几千里,他这才知道活死人也没那么好当。因为身份不明,他只能在这个繁华都市中做一个最低级的打工者。什么苦干什么,每天的腰酸腿疼倒不是最难挨的,最怕的是路过街边的公用电话亭。因为每一次,他都想要冲进去,拨通那个熟悉的电话号码,听听家里人的声音。有一次,他真的进去了,可是当他拿起听筒,听到“嘟﹣﹣嘟﹣﹣”的长鸣声,想到给家人带来幸福的那20万抚恤金,他又慢慢地放下听筒。每到夜晚,特别是节日的夜晚,林立的高楼大厦在七彩的霓虹灯下点缀着喧嚣与繁华,路上常有幸福的情侣或者大人领着孩子在牵手漫步。这些每次都猛烈地撞击着他的心,让他无处可逃。他冒出了一定要想办法回家的念头。

⑤三年后,他终于攒够了钱做了整容手术,终于可以回家了。可是,当他兴致勃勃地踏进家门,他惊呆了!他发现家里依旧是他离开时的破败样子,妻子本不年轻的脸上又多了几道石刻般的皱纹,表情呆板而忧郁。他用儿时的疤痕向妻子证明了自己的身份,却没有在妻子眼中找到意料中的惊喜,相反看到的却是满面怒容。妻子声泪俱下:“你真傻呀,你知道你走后家里发生什么了吗?你以为我们稀罕那20万吗?我们不稀罕那20万,我们只要你活着!只要你活着!”

⑥原来,听到他遇难的噩耗,老母先是几天不吃不喝,接着哭瞎了眼睛,最后含悲去世。老父急火攻心,病瘫在床。至于那20万的抚恤金,大部分都交了医院的治疗费。

⑦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会是这样。立时顿足捶胸,悔恨交加。他以为钱是万能的,但它并没有让家人过上富足的生活,也没有带给他想要的幸福。

⑧他是真的糊涂啊,以为装死骗来20万就能带来幸福,哪里知道。父母妻儿就算守在一起过粗茶淡饭的日子,挨穷受苦,也只要他活着!穷,也不该自贬身价。因为再微不足道的生命,在爱你的人眼里,也是无价可估的!

⑨有价金钱,无价爱。生命的价值本不该如此,幸福的含义也让人深思。

( 1 )理清文章思路,在下面空白处补全情节。

矿难逃生,为骗抚恤金出走→________________→得知真相,心中后悔莫及

( 2 )选文第③段【】内的句子描写了男人的心理变化,请简要概括男人当时的心情。

( 3 )选文④段中划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4 )请分析选文⑤段中两个划线词语“终于”的表达作用。

( 5 )选文⑥段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 6 )请从下面的两个选项中选择一个作为本文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A.只要你活着 B.“幸福”的抚恤金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荒漠中的苇(王剑冰)

汽车穿行于茫茫戈壁已经很久了,人们初开始的兴趣早已变成了朦胧的睡意。公路像条细细的带子在沙漠中甩来甩去,不知尽头在何处。有人不停地在后悔,应该走另一条国道的,是我等少数几个出的点子,说走这条路可以看到五彩城。远远的五彩城直到我们走到了天黑,看到一颗好大的月亮,也没有见到它的踪影,旅途上的事情是不能凭美丽的想象来完成的。慢慢地我也没有了什么兴趣。除了沙漠还是沙漠,而且沙漠的颜色还不是金黄色的,很多都是粗糙的暗褐色的沙石,在公路的两边铺向无尽的远方。胡杨呢?红柳呢?几乎看不到什么植被,偶尔的几株沙棘,一晃就过去了。有时出现的不高的丘陵,也仅够让视线有个起伏的弧度。沙海茫茫,真正是茫茫了。

窄窄的戈壁公路上跑着的几乎就是我们这一辆汽车,弱小的一叶扁舟样地在大海的波涛中翻涌。

中间在什么地方吃了一顿午饭,然后就昏昏沉沉睡着了。醒来已是半下午了,车子还是不急不躁地跑着。我又一次地把头靠在窗户上,无聊地看着已不成风景的风景。就在这时,我竟然看到了一种熟悉的植物,是的,是那种水乡才能看到的植物——苇!起先我有点不相信自己的眼镜,以为是看错了。当这种植物又一次在我的视线中出现的时候,我真正地看清了,是苇。

在我的感觉里,苇属于弱者,弱者都是以群居的形式出现的,所谓“芸芸众生”。群居才能产生勇气,才能产生平衡,才能产生力量,才会便于生存。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我曾在双台河口湿地保护区,在我的家乡渤海湾,在孙犁笔下的白洋淀,都看过面积逾十万亩甚至百万亩的大芦苇荡。那一望无际的芦苇,像纤腰袅娜的女子,一群群相拥相携地在风中悠悠起舞。“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中对一位玉人的思念也是以这美丽的植物为衬物。作为一种最为古老的植物,苇给人们带来的总是美好的向往。很多的女孩借用了苇的名字,那是一种带有情感的、内涵丰富的、柔韧的、温馨的表达与体现。

可眼前这些苇却显得这般瘦削,不成气势。就像初生小女的头发,稀稀落落地表明着生命的再生。或像耄耋老者,以几许羊胡迎风,扬头看着不多的时日。我想象不到在这样荒凉(不只是荒凉,简直是恐怖)的地方,怎么会有苇这种植物生长。是鸟的羽翅?是风的神力?她们真的不该诞生在这里。在白洋淀,沙家浜,苇正牵裳起舞,接受着游人的赞叹;在渤海湾,黄海滩,苇也是丰足地吸吮着大地的乳汁,欢快地歌唱。

这该是植物中的弱女子啊,给她一片(不,哪怕是一点)水,她就敢生根、发芽、开花、摇曳出一片星火,一片阳光。那确实是一小片水,好像是修路开挖出的低洼地,仅仅是存留的一点点雨水,而绝不会是人为的故意,她们就结伴地生长起来,那是多么少的伴儿啊。但女子们还是愿意有伴的,这是她们的天性。孤芳自赏的苇似乎不称为苇,况且在这样的地方她们别说孤芳,连群艳也无可夺目。如果不是我惺忪中的一瞥,一个王姓的男子也就同她们连一目的交情也错过了。

那片水已经剩了一点点,而她们的长大,还不是借助那一点水吗?看她们的样子,也就是刚刚过了童年而进入青春期。那可是戈壁滩,是茫茫大漠,她们会摇曳,会挣扎多久呢?水涸地裂,沙丘涌动,她们都活不了。我已经看到,离水稍远的几株已经干枯颓折。

不过我想,既然作为一种生命,站立于这个世界上,就有她生命的意义和可能。这个生命就会不讲方式,不图后果地向上生长,直至呼出最后一息。苇,或被风收去,或被沙掩埋,都会以她最后的努力,度过她最美丽的时光。苇,你的意思不是萎,是伟!

西部,戈壁,荒漠,苇,我把这样的字眼在寂寞的旅途上相连,竟就连出了一种美妙的景象。

( 1 )本文主体是写“苇”,而开篇却用较多笔墨写了“荒漠”,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 2 )第四段中“苇便是一种群像的结合体,荡漾是她的形容词。”这句话中划线的词好在哪里?

( 3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五段划线的句子。

( 4 )作者写苇,显然不仅仅是在写苇,作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全文,说说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什么?

四、写作(分值:60分)
生活中总有那么些人和事令我们钦佩、称道,打开你记忆的闸门,请以“我要给你点个赞”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可以写经历、见闻,也可以写感悟、认识;③不能出现真实地名、校名和人名;④不得抄袭,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隐隐作痛”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