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中使用标点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喜欢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睿智…… B: 洒楼门口,不再有被囚于笼中的珍禽;集市摊头,不冉有被高声叫卖的青蛙。 C: 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D: 彭德怀边走边说:“少奇同志,快问问那个睡着的小同志,周团长去什么地方了”? |
2、 | 下列加下划线的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 A: 领域(yù) 停滞(zhì) 馈赠(ɡuì) 愚蠢(chǔn)B: 臆测(yì) 诱惑(yòu) 鲑鱼(ɡuī) 陷阱(jǐnɡ) C: 撒旦(sǎ) 攫取(jué) 厌倦(juàn) 瞻望(zhān) D: 忙碌(lù) 天赋(fù) 充沛(pèi) 瞭望(liáo) |
3、 |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通过汉字书写大赛,让人们重拾汉字之美,也就越发珍惜纸质时代的好。 B: 华人游子用他们所钟爱的音乐方式,在过去的岁月中创作了优秀的大量的歌曲。 C: 深受人们喜爱的中国京剧脸谱艺术,被公认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D: 为了4育人环境,提升办学水平,学校加快了校园环境改造的速度和规模。 |
4、 | 下列语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说,一个从不阅读文学作品的人,纵然他有“硕士”“博士”或者更高的学位,他也只能是“高智商的野蛮人”B: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当下,他不得不认真思考公司的业绩为什么会下滑,怎样才能打开产品的销路? C: 卢沟桥亦作“卢沟桥”.在北京市丰台区,跨永定河上(旧时称卢沟河,亦作芦沟河).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 D: 艺术节期间,这个县将举办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活动、科技下乡活动、内容独特的文物、风情、美术、摄影展览,以及大规模的经贸活动 |
5、 | 下列句子朗读停顿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狼/洞/其中 B: 撒盐空中/差/可拟 C: 屠/自后/断其股 D: 与儿女讲/论文义 |
6、 | 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 A: 颁(bān)发 翘(qiào )首 仲(zhònɡ)裁 殚(dān)精竭虑 B: 荒谬(miào) 箱箧(jiá) 肃穆(sù) 脂粉(zhǐ) C: 溃(kuì)退 轻盈(yínɡ) 桅(wéi)杆 眼花缭(liáo)乱 D: 要塞(sāi ) 镌(juān)刻 遗嘱(shǔ) 重岩叠嶂(zhànɡ) |
7、 | 下列各项中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①传统节目的文化变迁,影响着人们的精神世界。②正如春节凝聚了琴瑟和鸣的亲情、慎终追远的家风和孝悌忠信的追求,传统节日里蕴藏着中国人世世代代的文化基因,③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提出:实施中国传统节日振兴工程,丰富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等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形成新的节日习俗。④要让文化品格与现实生活融合统一,更好地服务人们。⑤只有自觉珍视传统节日,才能更好地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 A: 第②句中,“琴瑟和鸣”多比喻夫妻情笃和好用在此处不恰当。 B: 第③句中“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的引号应改为书名号。 C: 第④句有语病,可以修改为:在“更好地服务人们”后添加“的生活” D: “文化基因”是主谓短语,“只有自觉珍视传统节日,才能更好地增进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守住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条件复句。 |
8、 | 选出下列表述正确的一项( )。 A: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罗摩衍那》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B: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在荒岛生活28年的经历。 C: 《骆驼祥子》不仅刻画了祥子,而且还写了大胆泼辣而有些心理扭曲的小福子。 D: 林冲曾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一直安分守己,循规蹈矩,最后是在万般无奈、忍无可忍的情况下才被逼上梁山的,是上层人物被迫造反的典型。 |
9、 | 下列选项划线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 ) A: 隧道(suì) 穹顶(gōng) 缭绕(liáo) 名副其实(fú) B: 俯瞰(kàn) 颠簸(bō) 浮躁(zào) 络绎不绝(yì) C: 翌日(lì) 打嗝(gé) 巍峨(é) 纷至沓来(dá) D: 妩媚(wǔ) 绚丽(xuàn) 陡峭(qiào) 霓裳羽衣(cháng) |
10、 |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手艺道上的人,捏泥人的“泥人张”排第一。而且,有第一,没第二,第三差着十万八千里。B: 雷声隆隆闪似剑,为我鸣锣开道;一道彩虹挂青天,宣告我行程终了。 C: 从“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这句诗中你联想到什么? D: 你们要做自己的船长,把握自己生命的航程,希望你们将来成为一个有同情心,有正义感的人。 |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虎之力 虎之力,于人不啻(不啻,不止,不只)倍也。虎利其爪牙,而人无之,又倍其力焉。则人之食于虎也,无怪矣。 然虎之食人不恒见,而虎之皮人常寝处之,何哉?虎用力,人用智;虎自用其爪牙,而人用物。故力之用一,而智之用百;爪牙之用各一,而物之用百。以一敌百,虽猛必不胜。 故人之为虎食者,有智与物而不能用者也。是故天下之用力而不用智,与自用而不用人者,皆虎之类也。其为人获而寝处其皮也,何足怪哉? ①于:________ ②恒:________ ( 2 )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3 )选文借虎喻人,旨在告诉人们一个什么道理? |
阅读《端午的鸭蛋》选段,完成各小题
①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高邮咸蛋的黄是通红的。苏北有一道名菜,叫做“朱砂豆腐”,就是用高邮鸭蛋黄炒的豆腐。我在北京吃的咸鸭蛋,蛋黄是浅黄色的,这叫什么咸鸭蛋呢!
②端午节,我们那里的孩子兴挂“鸭蛋络子”。头一天,就由姑姑或姐姐用彩色丝线打好了络子。端午一早,鸭蛋煮熟了,由孩子自己去挑一个,鸭蛋有什么可挑的呢?有!一要挑淡青壳的。鸭蛋壳有白的和淡青的两种。二要挑形状好看的。别说鸭蛋都是一样的,细看却不同。有的样子蠢,有的秀气。挑好了,装在络子里,挂在大襟的纽扣上。这有什么好看呢?然而它是孩子心爱的饰物。鸭蛋络子挂了多半天,什么时候孩子一高兴,就把络子里的鸭蛋掏出来,吃了。端午的鸭蛋,新腌不久,只有一点淡淡的咸味,白嘴吃也可以。
( 1 )选段主要写了两方面内容,先写了高邮咸鸭蛋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然后写了________。( 2 )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3 )作者花了不少笔墨盛赞高邮的鸭蛋,为什么标题是“端午的鸭蛋”而不是“高邮的鸭蛋”?( 4 )结合全文,作者为什么对家乡的咸鸭蛋久久不能忘怀?( 5 )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风民俗。
名 称 |
民 风 民 俗 |
清明节 |
________ |
________ |
包粽子、挂艾叶 |
中秋节 |
吃月饼 |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菜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唉,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刷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⑩现在,母亲偶尔到我这儿来。吃饭时,仍瑟缩而谦卑地坐在“挂角”的位置。举箸援筷间,也满是小心翼翼。起初还以为是客气,或不习惯。多次让她坐在正位上,说,一家人,用不着那样的。不一会儿,她又不自觉地移到了“挂角”的地方。我才知道,这习惯,跟那时的生活有关,改不了了。便忍不住嘴里发苦,心里发灰,有一种懊然复怅然的感觉,拂之不去。
⑪那时,母亲只有过年时最快乐。记得每次煮“年夜饭”,母亲总是风风火火地进进出出,嘴里却悠闲地哼着歌儿。饭菜终于上桌了,母亲便会兴奋地宣布:“开饭啰,开饭啰!”在我们敞开肚子,尽情吞嚼母亲做的丰盛饭菜时,母亲总是很少动筷,凝望着我们喃喃地说:“真想天天都能这样!”
⑫终于能够天天都那样了。我和妹妹,却不能天天都吃到母亲做的饭菜了。我到外地求学了,然后工作了,成家了。妹妹也到异乡打工,然后出嫁了。
⑬母亲仍在老家,里里外外地忙碌着,一日三餐地灶火炊饭。我们偶尔回家,母亲总要亲自下厨忙乎。饭菜丰富多了,母亲脸上,却依旧常有黯淡和讪然。父亲来信讲,你妈每顿饭都要念叨,不知娃们吃饭了不;家里杀了猪,心舌肚都留着,你妈问你们啥时能回来吃。
⑭读信,我的鼻子就酸酸的,喉咙里也又涩又堵。那时,我才明白了“儿行千里母担忧”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我其实知道,自古以来的母亲,都是这样的良善,慈蔼,无私。只是,我不无遗憾地发现,这种传统的母亲,在我们的生活里,已是越来越少。
⑮一代慈蔼而伟大的母亲,或许从此就将渐渐地消失了罢。意识到这一点,我不禁为我们的后人,感到深深的悲伤和彻骨的绝望。“又见炊烟升起……”每听到这歌声,都恍惚觉得,有一缕缕缠绵的炊烟,在眼前袅袅地飘升起来,与夕阳、晚霞、风和过去的岁月融在一起。那淡蓝淡蓝的烟里,满是最平常的人间气息,朴素、温暖而芳香,叫人莫名地感动,惆怅。眼睛里,也禁不住一阵灼痛、潮润,仿佛正被那烟火熏燎着。
⑯依稀看见,我苍老而慈蔼的母亲,正站在老屋的矮檐下,站在一缕缕炊烟的背景中,远远地望我,暖暖地喊我。
⑰那炊烟,我想,该就是母亲生命的光束了。而它,我知道,也正是我生命之流的初源。
( 1 )作者几次写了母亲的“讪然”?这样写有什么作用?文题一:请以“快乐,就在身边”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文题二: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从某种意义上来看,世间一切,都是遇见。就像,冷遇见暖,就有了雨;春遇见冬,有了岁月;天遇见地,有了永恒;人遇见了人,有了生命。
请以“遇见”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除诗歌、戏剧外,体裁不限。(2)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文章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4)字数在600字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