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面句子内容陈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他的代表作有小说《骆驼祥子》《茶馆》戏剧《四世同堂》《龙须沟》。B: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其诗颇有揭露时弊、反映社会矛盾之处,体现其政治主张和抱负,其散文雄健峭拔。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C: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儿童文学家。她的诗集《繁星》、《春水》的主题表现了对母爱、童真和自然的赞美。 D: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思想的创始人。 |
2、 | 下列加点词语运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在这里,自然与人的创造融为一体,相得益彰 , 自然的美、伦理的美综合为美的极致。 B: 毕业典礼后,大家郑重其事地向班主任张老师深深地鞠躬道别。 C: 狂热的球迷们歇斯底里地在场外为自己喜爱的队员呐喊加油。 D: 班长把同学们希望到野外秋游的想法报告给班主任,这种“为民请命”的精神赢得了同学们的赞赏。 |
3、 | 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语意连贯、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海豆芽是一种生活在温带和热带海域的无脊椎动物, , , , 。 ①值得一提的是,这一活化石已成为人们餐桌上的美味佳肴 ②因为它上部的贝体像一颗黄豆,下部的肉茎宛若一根刚长出来的豆芽,所以俗称“海豆芽” ③又因为它的贝体呈长椭圆形,很像人的舌头,也有人叫它“舌形贝” ④资料显示,它是现今最古老的活化石,至今有几亿年的历史 A: ②④③①B: ②③④①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③ |
4、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调查研究要深入细致,一丝不苟;粗枝大叶,马马虎虎,是不会达到目的的。 B: 两军展开了惊心动魄的对决,盟军一浪浪的攻势余波未尽,德军又如飓风般狂卷而至。 C: 鲁迅的文章针砭时弊,震耳欲聋 , 催人猛醒。 D: 这本书是作者花费大半生光阴,殚精竭虑写成的。 |
5、 | 下列词语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竦峙(zhì) 澄清(chéng) 高邈(miǎo) 人声鼎沸(dǐng) B: 蹒跚(pán) 怅然(zhàng) 称职(chèn) 随声附和(hè) C: 着落(zhuó) 贮蓄(chǔ) 倜傥(tì tǎng) 参差不齐(cēn cī) D: 热忱(chén) 惩戒(chěng ) 狭隘(ài) 杞人忧天(qǐ) |
6、 | 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传统礼貌用语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 A: 阁下访问寒舍 , 我深感荣幸。 B: 非常感谢贵校师生给我的热情款待。 C: 回到老家,务必代我问候双亲大人。 D: 请留步,足下就此告别。 |
7、 | 下面对诗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A: 首联中“深”字写出了虽然春天已降临长安城,然而眼前乱草丛生的景色令人满目凄然。 B: 颔联融情于景,将对国家败亡的悲痛融于景物描写之中。 C: 颈联中“抵万金”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表现家书的珍贵,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人的强烈情感。 D: 尾联描绘了一个头发花白,稀疏到“不胜簪”地步的诗人形象,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凄怆、悲凉。 |
8、 | 下列的文化常识错误的一项是( ) A: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左迁在古代表示降职贬官。 B: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称别人的父母为令尊、令堂,称自己的父母则为家严、家慈。 C: 古代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礼时取字,字是指在本名以外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例如孔子字仲尼。 D: “寒舍”“晚生”“拙笔”“阁下”都是谦辞。 |
9、 | 下列各项摘自课文。其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这花脸,眼角雄俊地吊起,有一股凛然不可侵犯的庄重之气。 B: 口哨声悠长而柔和,神奇而缥缈,它渐渐漂散在空中,余韵袅袅。 C: 鹦鹉镙号停在海底,静静观赏着那令人眼花潦乱的海底奇光。 D: 克隆人体细胞是一项坚苦的研究工作,索幸科学家们研制成功了。 |
10、 |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孙悟空是神通广大的齐天大圣,他一个跟斗可以翻十万八千里。 B: 面对即将到来的雨季,我们要杞人忧天 , 早早做好防洪抗洪准备。 C: 观看了舞蹈诗《侗》的观众纷纷赞叹,柳州的民族风情真是美不胜收。 D: 近日,埃及西奈半岛一处度假胜地发生了3起骇人听闻的连环爆炸事件。 |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木兰诗(节选)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 1 )《木兰诗》是________时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 )根据节选部分分析木兰的形象意义 |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①余拏一小舟 ________ ②上下一白 ________ ③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________ ( 2 )翻译下列句子。①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 3 )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A: “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映衬出环境的幽静、空旷,也暗示作者的“痴”(不同凡响),为下文作伏笔。B: “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C: 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 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
渡
①在车站,年轻人就盯上了那个中年男人,一开始是觉得有些似曾相识,但想了半天,确定是不认识的。中年男人在车站旁的报刊亭买报纸时,从上衣内口袋掏出一个鼓囊囊的钱包,年轻人偷眼看到,厚厚的一沓火红的纸币,那抹红花了年轻人的眼。公交车停下时,一群等候好久的乘客你推我挤争先恐后地上了车,中年人也跟着上,年轻人跟在最后。年轻人不坐那车,他看中的是中年男人的钱包。
②车上已经没座了,中年男人站在了一个靠窗的位置,视线看向窗外。年轻人不动声色地站到了中年男人的身旁,车上的人确实是有些多,在一推一搡之间,将年轻人推到了中年男子身边。趁着没人注意,年轻人的手轻轻一伸,已伸至中年男人身上,悄悄地把那鼓囊囊的钱包给“拿”了出来。猎物到手,年轻人想的是赶紧从人群中穿过,到达后车门,等待下一站时,车门打开,悄悄地溜下去。
③巧合的是,在那一刻,中年男人掏出手机打了个电话,说:“老马,是我老赵啊,我让你帮我打给山区孩子的钱,打过去了吗?”年轻人心头微微一动,迈出去的脚不由得停顿了下,听着中年男人继续说:“对,对,就是那10个孩子……”中年男人的电话声音很大,还能听到那边男人的声音:“老赵,那可不少钱呢,一个人一学期1000块钱,10个人就是10000块啊,你这么些年一直无私地资助他们,值得吗?”中年男人笑了:“当然值得了。你忘了?我们上次去山区,看到的那些孤苦的孩子们,眼中流露出的对知识的渴求,还有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其实我也就那么点微薄之力,能帮就帮吧。想想咱们小时候多苦,缺吃少喝,本来还想着读个大学,可没钱啊,没钱只能眼巴巴地看着别人去上,要是当时有人资助下咱们,那改变的就是咱们整个人生啊……”
④中年男人说得挺坦荡的。年轻人的心却是平静不下来,老赵,老赵……年轻人嘴角默念了几句,像是有些恍然似的。年轻人的眼睛突然亮了一下。年轻人向旁边背着书包的小男孩借了一支笔,还有从作业簿撕下来的一张纸,靠在一根杆子处,在纸上写下什么,挺郑重其事的样子。
⑤车子走走停停,已经好几站了。坐车的人比起刚才似乎是更多了几个。车子在一个颠簸摇晃之时,年轻人的身子猛地撞了中年男人一下,中年男人一惊,警觉了一下,用手碰了放钱包的上衣口袋,鼓囊囊的,还在。又一个站到了,年轻人随着下车的人流往后门走。下车的瞬间,年轻人转过头,很认真地看了中年男人一眼。
⑥几年前,年轻人也是中年男人资助的学生之一,因为家庭变故,年轻人终是放弃了学业,一头栽进了社会的泥潭。
⑦中年男人掏出钱包,看到了里面塞的一张纸条,几个歪歪扭扭的字:对不起。中年男人很欣慰地点了下头。其实,中年男人早就认出了年轻人,那个电话,中年男人是打给年轻人听的,在年轻人拿去他钱包时,他就已发觉。中年男人渡过年轻人一次,这次,是渡了一个浪子回头洗心革面。
⑧马路边,公交车已慢慢远去,对着车子离去的方向,年轻人很认真地鞠了一躬。
( 1 )文章以“钱包”为线索展开叙述,理清文脉,在空白方格内依序填写相应的内容。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检查钱—掏出钱包
( 2 )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子。痴鸡
曹文轩
那年春天,它也想孵小鸡。第一个看出它有这个念头的是母亲。她几次喂食,见它心不在焉,只是很随意地啄几粒食,就独自走到一边去。
这天,母亲忽然发现黑母鸡不见了,便去找它,最后在鸡窝里发现了它,那时,它正一本正经、全神贯注地趴在几只尚未来得及取出的鸡蛋上。母亲将它抓出来时,那几只鸡蛋早已被焐得很暖和了。
母亲给了我—根竹竿:“撵它,大声喊,把它吓醒。”
“让它孵吧”
母亲坚持说:“不能。鸡不下蛋,你连买瓶墨水的钱都没有。”
我知道不能改变母亲的主意,取过竹竿,跑过去将黑鸡撵起来。它在前面跑,我就挥着竹竿在后面追,并大声喊叫:“噢——!噢——!”从屋前到屋后,从竹林追到菜园,从路上追到地里。黑母鸡的速度越来越慢,翅膀也耷拉了下来,还不时地跌倒。见竹竿挥舞过来,只好又挣扎着爬起,继续跑。
黑母鸡钻到了草丛里,一声不吭地直将自己藏到傍晚,才钻出草丛。
但经这—惊吓,黑母鸡似乎并未醒来。它晾着双翅,咯咯咯地叫着,依旧寻觅着鸡蛋。它一下子就瘦损下来,似乎只剩了一只空壳。本来鲜红欲滴的鸡冠,此时失了血色,而一身漆黑的羽毛也变得枯焦,失去了光泽。其它鸡们捉弄它,它们不是群起而追之,便是群起而啄之。它毫无反抗的念头,且也无反抗的能力,在追赶与攻击中,只能仓皇逃窜,只能蜷缩在角落里。
过不几天,大姨妈家送孵出的小鸡来了。黑母鸡一听到小鸡叫,立即直起颈子,随即大步跑过来,翅大身轻,简直像飞。见了小鸡,它竟不顾有人在旁,就咯咯咯地跑过来。它要做鸡妈妈。但那些小鸡一见了它,就像小孩一见到疯子,吓得四处逃散。
母亲说:“非得把这痴鸡弄醒,要不,这群小鸡不得安生的。”
母亲专门将邻居家的毛头请来对付黑母鸡。毛头做了一面小旗,然后一笑,将黑母鸡抓住,将这小旗缚在了它的尾巴上。毛头将它松开后,它误以为有什么东西向它飞来了,惊得大叫,发疯似的跑起来。其他的鸡也被惊得到处乱飞。
黑母鸡钻进了竹林,那面小旗被竹枝勾住,终于从它的尾巴上被拽了下来。它跌倒在地上,很久未能爬起来,张着嘴巴光喘气。黑母鸡依旧没有能够醒来。而经过这段时间的折腾,其它的母鸡也不能下蛋了。黑母鸡变得古怪起来,它晚上不肯入窝,而早上一出窝,就独自一个跑开了,搞得家里的人都很心烦。
然而,过了两天,黑母鸡却不见了,无论你怎么四处去唤它,也未能将它唤出。我们就只能寄希望于它自己走出来了。但一个星期过去了,也未能见到它的踪影。
黑母鸡失踪后大约三十多天,这天,我和母亲正在菜园里种菜,忽然隐隐约约地听到不远处的竹林里有小鸡的叫声。“谁家的小鸡跑到我们家竹林里来了?”母亲这么一说,我们也就不再在意了。但过不一会,又听到了“咯咯咯”的母鸡声,我和母亲不约而同地都站了起来:“怎么像我们家母鸡的声音?”再寻声望去时,眼前的情景把我和母亲惊呆了。
黑母鸡领着一群小鸡正走出竹林,来到一棵柳树下。当时,正是中午,阳光明亮照眼,微风中,柳丝轻轻飘扬。那些小鸡似乎已经长了一些日子,都已显出羽色了,竟一只只都是白的,像一团团雪,在黑母鸡周围欢快地觅食与玩耍。再细看黑母鸡,只见它神态安详,再无一丝痴态,鸡冠也红了,毛也亮亮闪闪地又紧密、又有光泽。
半年之后,我和母亲到距家五十多米的东河边上去把—垛草准备弄回来时,发现那个本是孩子们捉迷藏用的洞里,竟有许多带有血迹的蛋壳。我和母亲猜想,这些鸡蛋,就是在黑母鸡发痴时,我家的其它母鸡受了惊,不敢在家里的窝中下蛋,将蛋下到这儿来了。
( 1 )从全文看,“痴鸡”的“痴”怎么理解?①它毫无反抗的念头,且也无反抗的能力,在追赶与攻击中,只能仓皇逃窜,只能蜷缩在角落里。
②黑母鸡一听到小鸡叫,立即直起颈子,随即大步跑过来,翅大身轻,简直像飞。
( 3 )请分析第12节划线句在文中的作用。要求:①写一篇不少于 500 字的记叙文。
②围绕中心选材,注意交代记叙的要素。
③注意细节描写,抒发真情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