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深圳市蛇口育才第二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华好诗词》这个节目对我很熟悉,因为我每期必看。
B: 针对各种交通乱象,滨州警方将全面整治并排查道路交通设施安全隐患。
C: 运动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身心健康水平,还能增强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以及团队配合意识。
D: 在诗歌中,借松、竹常用来表达诗人复杂的情感,成为古典文学中的传统意象。
2、下列对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和一株顶高的树/并排立着,却/没有靠着。(选自沈尹默《月夜》)
B: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选自卞之琳《断章》)
C: 风从大地/卷来,雨从大地/奔来。(选自芦荻《风雨吟》)
D: 所有树木/无非一棵,整片大地/是一朵花。(选自聂鲁达《统一》)
3、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各级政府积极采取措施,保证校车安全,防止校车安全事故不再发生。
B: 卫生部要求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立即暂停使用和购入相关企业生产的所有胶囊剂药品。
C: 开展“无烟日”活动,可以增强人们的自我健康保护。
D: 从2012年春季学期开始,国家对160个试点区县的中小学生,每人每天给予3元钱伙食补助。
4、

依次填入下列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我们遇到问题不能一味 别人,应该多从自己身上找找原因。

②使用这种注射液后,患者有不良 ,这家医院已经停止使用该药品。

③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是一首 千古的好诗,深受人们的喜爱。

A: 抱怨 反映 传颂
B: 抱怨 反应 传诵
C: 报怨 反应 传诵
D: 报怨 反映 传颂
5、下列作品有关内容连线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观书有感》——《朱熹集》——朱熹——北宋
B: 《桃花源记》——《陶渊明集》——陶渊明——东晋
C: 《我的母亲》——《胡适自传》——胡适——近代
D: 《满井游记》——《袁中郎集笺校》——袁宏道——明代
6、

划线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一(ɡě) 然(yān) 荒(huì) 引(zhǔ)
B: 藻(xìnɡ) 衣(cuì) 沿(sù) 素(tuān)
C: 绝山献(yǎn) 艨(chōnɡ)雾淞(sōnɡ) 飞(sù)
D: 善(qiú) 沆(dànɡ) 定(ɡēnɡ) 叠(zhàng)
7、对下面文段中划线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

庆历四年春,滕子京守巴陵郡。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A: 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B: 越:及,到。
C: 具:同“俱”,全,皆。
D: 作文:文章。
8、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我爱这土地》《乡愁》《你是人间的四月天》都属于现当代诗歌。
B: 小说就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故事情节和环境反映生活的一种文学样式。
C: 议论文是以理服人的文章,记叙文和说明文则分别是以知授人,以事感人的文章。
D: 《岳阳楼记》《醉翁亭记》两文均骈散结合,读起来节奏富有变化,给人以美的享受。
9、下列词语中,划线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tuò)队 (niè)取 (cáo)运 (wéi)杆
B: (chà)道 (pú)从 停(bó) 摩肩接 (zhǒng)
C: (shàn)长 (cù)拥 (qiān)夫 (rǒng)长
D: 竹(gāo) 道(jìn) (juàn)本 络(yì)不绝
10、下文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

春天的雨,( )而温柔,给山野披上美丽的衣裳;夏天的雷,( )而猛烈,为生命敲响热烈的战鼓;秋天的风,( )而惬意,为落叶送去温馨的问候;冬天的雪,( )而温厚,为庄稼带来多情的呵护。


A: 细腻 凉爽 迅疾 慈祥
B: 凉爽 迅疾 慈祥 细腻
C: 细腻 迅疾 凉爽 慈祥
D: 凉爽 细腻 慈祥 迅疾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山居秋暝①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②,莲动下鱼舟。

随意春芳③歇④,王孙自可留。

【注释】①螟:夜色。②浣女:洗衣服的女子。③春芳:春草。④歇:干枯。

( 1 )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空山”强调此处人迹罕至,犹如世外桃源。
B: 诗歌前四句中的意象有明月、松树、山石、流水,这些意象集中表现了“山居”的充满生机的热闹的意境。
C: 颈联“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正常语序是“竹喧浣女归,莲动渔舟下”,表达诗人对山水淳朴生活的向往。
D: 全诗通过对山水的描绘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 2 )诗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理解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偏,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 1 )解释下列划线词语。

①衣食所安,弗敢也,必以分人。

②小未偏,民弗从也。

③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项是。

( 2 )翻译句子。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材料一)大草地一连走了十天还不见人烟。在这个沼泽地带几乎大雨连绵不断,只有沿着一条为红军当向导的本地山民才认得出像迷宫一样的曲折足迹,才能穿过它的中心。沿途又损失了许多牲口和人员。许多人在一望无际的水草中失足陷入沼泽之中而没了顶,同志们无从援手。沿途没有柴火,他们只好生吃青稞和野菜。没有树木遮阴,轻装的红军也没有带帐篷。到了夜里他们就蜷缩在捆扎在一起的灌木枝下面,挡不了什么雨。但是他们还是胜利地经过了这个考验,至少比追逐他们的白军强,白军迷路折回,只有少数人生还。

——节选自《红星照耀中国》

(材料二)

长征路上,我们都是奋进者

(盛玉雷)

近日,“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本报评论员随队出发,深入长征沿线进行报道评论。本版开设“现场评论·我在长征路上”栏目,与大家一起重温这一段壮丽史诗,通过与历史的共鸣、与现实的对话,凝聚新时代新长征的磅礴力量。

长征大桥、渡江大道、长征广场、红军大道……走在江西于都街头,这样的地名特别多。醒目的路标,也是历史的坐标。目之所及,既让人看清了脚下的路,也启发人们去追寻那条峥嵘的路、光辉的路、伟大的路。

85年前,红军战士脚穿草鞋,夜渡于都河,开启了气壮山河的长征史诗。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专程来到于都,号召全党继往开来,重整行装再出发。踏寻足迹,回望初心,数百名媒体记者重访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地,倾听历史回响,追寻红色记忆。

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启动仪式现场,一位老报人令年轻同行们动容。他叫罗开富,曾经在上世纪80年代沿红军长征原路徒步采访,用双脚丈量距离,用纸笔还原长征全貌。这位前辈讲述的一个细节让人印象格外深刻,“第一天走下来,脚上就磨出血泡,到了第三天,袜子和血泡粘连在一起脱不下来。”忆往昔,无数红军战士正是以血肉之躯,完成了这一次理想信念、检验真理、唤醒民众、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

几天走下来,所见所闻让我们对长征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长征很远,因为______;长征离我们又很近,因为______。在万里长征的砥砺前行中,蕴藏着中华民族精神大厦巍然耸立的根基,承载着人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长征是伟大的,也是具体的。对99岁的烈士遗孀段桂秀老人来说,长征是一场等待,用尽一生盼着丈夫兑现“我们一定会胜利回来”的诺言;对96岁的红军后代李观福老人而言,长征是一次告别,那时才七八岁的他还来不及与父亲多说几句话;对段德彰将军的侄孙段绍发来说,长征是一种感召,他有义务有动力让更多人晓得那些“发生过的事情”。重温长征史诗,讲好长征故事,长征就将记忆永存,长征精神就将薪火不灭。

长征是艰苦的,也是顽强的。绝处逢生,凭的是什么?革命胜利,靠的是什么?继续前进,需要什么?可以说,长征是信仰的胜利,也是精神的奇迹。正是坚定的革命理想信念,让红军渡过了湘江、乌江、大渡河,攻克了娄山关、腊子口,越过了雪山草地……理想信念一经点燃,就永远不会熄灭。只要保持坚定理想信念和坚强革命意志,就能把一个个坎都迈过去,把艰难险阻通通抛在身后。

长征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一位村干部说,“当年红军走过的小道,现在已经是我们脱贫致富的大路了”。站在民族复兴的时间坐标上,回望过去,长征精神永放光芒;眺望远方,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奋进正当时。只有不忘昨天的苦难辉煌、无愧今天的使命担当,才能不负明天的伟大梦想。继续沿着革命先辈开辟的道路走下去,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新长征的胜利。

就在段桂秀老人家中的一面墙上,挂着丈夫王金长的烈士证,正下方贴满了两个曾孙女在学校的优秀奖状。仿佛时空的交汇,几代人都走在自己的长征路上,前后守望、互相砥砺。这是长征精神的传承,也是红色基因的延续。追寻革命先辈开辟的路,走好自己脚下的路,我们都在长征,我们都是奋进者。

——节选自《人民日报》

(材料三)

七律·长征(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内容梳理〕

( 1 )观察图片,判断下列有关红军长征的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A: ①②⑤④③
B: ④①⑤②③
C: ②①④⑤③
D: ①④⑤②③
( 2 )结合材料一内容,试概括红军在过草地时遇到哪些困难?
( 3 )材料二中,作者说“长征很远”,又说“长征离我们又很近”,你是如何理解这两句话的?请在相应的横线处填写内容。
( 4 )阅读材料三《七律·长征》,完成下列任务。

①“金沙水拍云崖暖”写的是红军巧渡金沙江,“暖”字写出了红军战士取得战斗胜利后的________; “大渡桥横铁索寒”写的是红军飞夺泸定桥,“寒”字写出了红军战士夺取泸定桥过程的________。

②在《红星照耀中国》中的《长征》一篇,埃德加·斯诺以这首《七律·长征》结尾的用意是________

( 5 )强调:“不论我们的事业发展到哪一步,不论我们取得了多大成就,我们都要大力弘扬伟大长征精神,在新的长征路上继续奋勇前进。”弘扬长征精神,走好今天的长征路,是新时代条件下我们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请结合材料二,说说弘扬“长征精神”的现实意义。
( 6 )在“壮丽70年·奋斗新时代”主题采访活动后,作为记者的你将要以某位红军战士为视角 , 用第三人称写一篇人物传记片段。要求:①结合第1题中的五张图,选取二个特定场景;②捕捉经典“镜头”,抓取人物当时的细节描写。③100字左右,语言要得体。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比刹那更短,比时光更长

包利民

①一个不眠的寒夜,窗外依然是飘飞的雪和小兴安岭腊月的寒流。辗转反侧中,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从来不需要想起,却一直在心底盈然。

②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③沿着时光的脚步追溯,我想起了最初的那个刹那。那个时候,我刚刚从农村搬进城里,内心总有些许黯淡。或许是自卑心理的影响,便开始用偏激的行动来引起别人的注意。有一次和别人打架后,被老师叫去办公室了。当时心里正愤愤,便与老师顶撞了。当我离开,老师关上门的瞬间,我看见他嘴角扬起一丝笑意,一句他和其他老师的说笑从门缝挤了出来:“这孩子和我小时候特别像……”

④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老师曾经那么多的严厉话语,都不及这无意间的一丝笑意半句闲话。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老师根本不知道,是他当年的微笑和话语,使一个叛逆的少年从此有所改变。

⑤短短的一瞬,影响着长长的一生。或许每个人的生活中都有着类似的情节,看似遗忘,却一直在散发着温暖与力量,像落在心间不经意的一粒种子,刹那间的感动会不知不觉生长成郁郁葱葱的希望和美好。

⑥就像一个朋友所说,自闭恐惧与防备,一直是她从小到大的常态,只因为她是孤儿。就这样一直到高中,她几乎一个朋友都没有。就算别人善意的结交,她也是冷漠以对。班上有个女生是城里人,对她也总想关心,可是不管是否真心真诚,她都不予理会,她只觉得是怜悯。有一天,好些天没来上学的女生遇见她,低沉地说:“现在咱们一样了,我也成了孤儿了!”

⑦原来,那个女生的父母在一场车祸中双双身亡。

⑧朋友说,只那一句,就让她打开了心扉。并不是因为女生真的变得和她一样,而是女生眼中的真诚与失落。对于朋友来说,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⑨想起曾经写过的一件事。邻家大伯很健谈,可是每年中总有固定的一天,终日无言。后来我们知道了原因,却是久久震撼。他的父母是聋哑人,有一年冬天,父母带着六岁的他去爷爷家过年。半路上,汽车忽然出了故障,慢慢地滑向山路下的深谷。车门无法打开,人们砸开车窗时,车身已经向下倾斜。大家纷纷涌向车窗向外跳,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他回头看,父母眼中全是不舍和牵挂,脸上带着微微的笑意。

⑩从此,每一年的那一日,他都会禁言一天,用来体会父母当年的沉默无声,脑海中全是汽车坠崖那一刻父母的眼神与笑容。在生命中的每一个那一天,邻家大伯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来怀念着那份爱与悲情。

⑪足够了,漫长的岁月中,哪怕有过一个能融入我们生命的刹那,所有的日子便都有了意义。不管风雨起落,长路夜路,那份感动,那份爱,成为念念间最美的心灵家园!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注释】①盈然:漫溢的样子。

( 1 )作者写了令人感动的三个片断,请概括出第二、三片断的内容。

片断一:我因为当年老师的微笑和话语,从此,叛逆的性格有所改变。

片断二:________。

片断三:________。

( 2 )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划线词丰富的表达效果。

一些散乱的情节却温暖了一枕的冷清。

( 3 )联系前后文,具体说说下面这个比喻句表达了作者“那一刻”怎样的心理感受?

那一刻,心上的茧壳片片剥落如花。

( 4 )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父母护着他拼命挤到车窗前,用两双手将他推了出去。

( 5 )本文题目含蓄而富有韵味,下面最能诠释题目含义的一项是( )
A: 所有曾经的感动仿佛静静地滋润了一生的时光。
B: 有时候,刹那间的一点光一滴暖,都可成为生命中永不消散的感动。
C: 刹那间那真诚深切的目光,像温暖的手,轻轻地叩开了心里那扇冷漠的门。
D: 此刻,那点滴的同情与理解的触动,洗亮着所有的黯淡。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带上欣赏的眼镜,你会由衷地赞叹“生活真好”;打开心灵的窗户,你会由衷地赞叹“拥有亲情真好”;怀着博大的胸怀,你会由衷地赞叹“遇上挫折真好”;举起自信的火炬,你会由衷地赞叹“前途真好”……亲爱的同学,风华正茂的你,又想对什么说声“真好”呢?

请以“ 真好”为题,写一篇文章(诗歌除外)。

要求:①请在横线上填词,使题目完整;②要写出真情实感,不得抄袭;③文章中不得出现校名、人名.如必须出现,一律用“XXX”代替;④不少于600字。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情非得已”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