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定南二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第二次到周庄是冬天,刚刚下过一夜小雪,积雪还没有来得及将古镇覆盖,阳光已经穿破云层抚摸大地。

②在阳光下,积雪正在融化,到处可以听见滴水和流水的声音,小街的屋檐下在滴水,石拱桥的栏杆和桥洞在淌水,小河的石河沿上,往下流淌的雪水仿佛正从石缝中渗出来。

③古镇上到处可以看到斑斑积雪,在路边,在屋脊,在树梢,在河边的石阶上,一摊摊积雪反射着阳光,一片晶莹,令人目眩。

④细细谛听,水声重重叠叠,如诉如泣,仿佛神秘幽远的江南丝竹,裹着万般柔情,从地下袅袅回旋上升。

⑤这样的声音,用人类的乐器永远也无法模仿。

⑥古老的砖石和清新的白雪参差交织,黑白分明,像是一幅色彩对比强烈的版画。

A: ①③⑥②④⑤
B: ①②④⑤③⑥
C: ①⑥③②④⑤
D: ①③⑥⑤②④
2、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字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名人做一点错事,写起来叫名人逸事,凡人呢,就是犯傻:名人(qiáng)词夺理,叫作雄辩,凡人就是(jiǎo)辩了。
B: 如果大时的水结成了冰,形成冰河,它缓慢地移动着,破坏作用就更大了,就好像一柄铁与(sào)帚从地上扫过,(páo)刮着所遇到的一些石头。
C: 我还顺着人们远眺的目光看见了玉龙雪山,晶莹夺目(chù)立在蓝天下面。潭水映照雪山,真让人目(xuán)神迷啊。
D: 原来我们己亲眼目睹了被称为“阿尔卑斯之王”的勃朗峰。我们(shí)阶而上,威严的穹顶也随之愈升愈高,耸入蓝天,最后仿佛独踞苍(qiòng)。
3、

下面各句中词语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

A: 这畜生很伶俐,倒向你奔来,反从跨下窜了。
B: 何况事实上有多少良师益友在周围帮助你,扶夜你。
C: 你自己只觉得中了一个相公,就“懒虾蟆想吃起天鹅肉”来!
D: 两个虞候在老都管面前絮絮聒聒地搬口。
4、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提炼 化装品 全神贯注 汗流夹背
B: 热衷 百叶窗 措手不及 相得益彰
C: 规矩 口头禅 以逸代劳 浮想联翩
D: 装潢 照相机 理屈词穷 出谋画策
5、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

②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

③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

④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消化

⑤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

⑥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的位置上


A: ⑥④①②③⑤
B: ⑥③④①②⑤
C: ③⑥④①②⑤
D: ③⑤⑥④①②
6、

《骆驼祥子》中的刘四爷怎样看待虎妞与祥子的结合?( )

A: 很支持
B: 坚决反对
C: 没意见
D: 不管不问
7、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沟壑 缄默 不知所措 震耳欲聋
B: 彷徨 虔诚 名符其实 行将就木
C: 迁徙 演绎 消声匿迹 漫不经心
D: 震憾 凋零 草长鹰飞 不修边服
8、下列作家作品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最后一课》——都德——德国
B: 《回忆鲁迅先生》——回忆录——萧红
C: 《阿长与<山海经>》——散文——鲁迅
D: 《孙权劝学》——司马光——《资治通鉴》
9、下列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蹒(shān) 笑(chī) 确(zuó) 强不舍(guō)
B: 轩(xiè) 取(móu) 篱(fān) 周道如(dǐ)
C: 涟(yī) 视(zhēn) 悴(qiáo) 忍俊不(jīn)
D: 竦(zhì) 窕(yǎo) 笑(shěn) 德量力(dù)
10、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兰亭序》是王羲之的真迹吗?( )
A: 是
B: 不是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对两首诗理解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唐)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

刘禹锡(唐)

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歧。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

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

注释:①连州:今广东连县(连州市)。②湘:湘水(湘江),在湖南。③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受汉宣帝信任,曾两度出任地近长安的颍川太守,结果清名满天下。事异,情况不同。④三黜:三贬。柳士师:柳下惠。士师,狱官。《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柳下惠即展禽,春秋鲁人。居处曰柳下,死后谥号惠。⑤断猿:形容猿声凄厉,闻之使人断肠。⑥桂江:即漓江,此处指柳宗元将要前往的柳州。连山:指诗人所往之地连州。⑦有所思:古乐府篇名,汉歌十八曲之一,原诗本为情诗,这里用以喻指诗人与友人不忍离别的情状。

创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夏初。十年前刘禹锡和他的挚友柳宗元因参与王叔文革新活动,被贬放湖湘远郡。是年正月刚得召还长安,时仅一月,因游玄都观,写了《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一诗,触怒权贵,又被排挤到更加荒远的岭南州郡去。而柳宗元这时也再次被贬为柳州刺史。两人同出长安南行,到衡阳分手,柳宗元作《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一诗赠刘禹锡,《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则是对柳宗元诗所作的回答。

A: 《酬》诗颈联是全诗感情升华之处,一改前面伤感低沉的情调,表现了诗人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表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B: 《再》诗尾联实写两人分别后隔山水相望、互相思念的情景,表达诗人对志同道合又遭隔别的友人的深情厚谊,以及与朋友分别的不舍之情。
C: 两首诗都是酬答诗,首联都是叙事。《酬》诗回顾自己被贬谪二十三年的凄凉处境;《再》诗叙述自己被贬十年,始得奉召还朝,却再次贬放远地,友人分别在即的情况。
D: 两首诗颔联都用典故,《酬》诗用典写被贬时间长,表达作者对世事变迁、人事生疏的惆怅;《再》诗借用黄霸和柳下惠的典故,写自己和柳宗元的人生遭遇。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 1 )下列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
A: 俄而雪骤(不久,一会儿)
B: 撒盐空中差可(相比)
C: 陈太丘与友期(行走 )
D: 相委而(离开 )
( 2 )下列划线词古今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
B: 元方入门不
C: 下车
D: 日中不至,则是无
(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期日中。过中不至”点明了不守信用的人是友人而不是陈太丘。
B: “与儿女讲论文义”一句中“儿女”指的是谢太傅的儿子和女儿。
C: “未若柳絮因风起”这句话的意思是:还不如比作柳絮乘风满天飞舞。
D: “尊君”“家君”:前者是敬辞,是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后者是谦辞,是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 4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

②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大地的声音

向迅

秋虫唧唧的叫鸣,把个初秋的夜晚闹腾得丰腴而清凉。

不是一颗枯叶上的露珠,我也沉浸于如此浓稠却又轮廓分明的夜晚——像是有人握着橹,在墨绿色的水面摇落起一片一片珍珠似的水声。一整个夏天,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我经历的那些不算短的岁月,就是在它们的鸣叫声中过去了。那些唧唧声,好似就是时间的一种比较具体的呈现形式。我实在是太粗心大意了,近三十个夏天,竟被我故作大方地一掷而去——我没有一次认真地聆听那些动人的唧唧声。直到这个晚上,我才坐在一方池塘边,平心静气地聆听了一次那来自山野和草木间的小提琴交响曲。

繁星一般密集的鸣叫声,从池塘对面的一叠浓墨泼就似的小山里和岸边的草丛中不断地传诵出。

——唧——唧——啾——啾——

此起彼伏,高低错落,远近有致。

初闻其声,以为杂乱无章,重复无趣,只是风吹草动惊起的回声罢了。但倘若把眼睛闭起,你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多么美妙的世界了——安详的大地,就如一架巨型琴键,而那些不甘寂寞的虫子呢,都是一些技艺绝佳的琴手,或避于一片树叶下,或站在一块爬满了青苔的石头上,或攀在一根草茎上,对着渺远的夜空,优雅发声,忘乎所以地尽兴弹奏——但我总是在它们的声息中,闻见了那么一点淡淡的哀戚和愁绪。我想,这大概是因它们把自身的生命体悟也融进了曲子吧,更或是命运逼迫它们用身体发出唧啾之声的呢。

可这样的比喻总是有些欠妥——它们的鸣声,是那般有序,节奏分明,层次丰富,像是从天上落下的,又像是来自深沉的大地。

我又想它们到底为何要这么不辞辛劳地夜夜长鸣呢?是在低声祈祷吧,是在高声歌唱吧,是在朗诵诗篇吧,是在念诵经文吧,是在呼朋引伴吧,是在促膝长谈吧……有那么一个时刻,我躺在池塘边湿漉漉的既做绿化树的围栏又充作了坐骑的条凳上,双手情不自禁地和着那隐秘的节奏,在空气中像音乐指挥家那么划动起来-—那些音乐竟惊奇地在我的手臂和呼吸间流动起来;那些音乐,像低垂的夜幕里极柔和的云朵,更像来自我的身体,我的灵魂。

我在一处草丛边蹲下来,捕捉到了两首独奏曲——它们分别来自两只我并未发现身影的促织——啾—一啾—一我学不来它们的叫声。我莫名地惊诧,继而又莫名地激动起来。我感觉天与地在此刻与我离得特别近,我就像一个睡在襁褓中的婴儿,在旋律优美的摇篮曲中,抵达天堂。

我心底还是无比清楚的,那鸣声,分明是生命的歌声,是生命的象征,是生命的旗帜!

——是大地的声音。

不止是那池塘对岸林深叶茂的山林,只要是那些没有被水泥覆盖和倾轧的泥土里,夏秋时节,就会有虫子们的歌唱和伴奏,这无言的故乡,生长着无数生命。即使是那些密实而堡垒森严的水泥地之下,也有生命在无声活动;即使是干净而空荡的水泥地之上,那些哪怕是仅仅落得下一粒草籽的小小坑洼里,也会有精瘦的绿色,可怜巴巴地冒出来呢。

我知道,很多虫子的生命仅止于夏秋两季。秋天一过,它们要么深入泥土预备度过一个漫长的冬天,要么连同它们飘荡在草木间的歌声和一缕精魂,化成了那么一小点泥土。生命究竟是短暂的,可它们用歌声构筑的那个音乐世界,是多么宽广啊——整个世界,都变成了它们的舞台,大地万物,都变成了它们的听众。不仅是包括我在内的人,就是那些树木与月儿,也都静静地聆听着那生命精彩的绝唱。

虫子们的精神世界,真是海阔天空。

歌者的一生,哪怕繁华落尽,却仍然余音不绝。

( 1 )请概括1-4段虫鸣声有何特点?
( 2 )围绕虫鸣声,作者的情感主要经历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 3 )画线句子在写法上主要有什么特点?请写出一点并分析。
( 4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第11段在文中的作用?
( 5 )文章多处描写虫鸣之声,能否把标题改为“虫鸣之声”?结合原文分析原因。
阅读后完成文后各小题。

薯 叔

吴昌勇

①初逢薯叔,是冬日一个傍晚。

②我去接女儿下课。风呼呼吹着,梧桐叶在街面上打着旋。尽管我不停跺脚,但扫过地面的寒风依然从裤筒里灌进来。

③“怕是要落雪喽!”我回过头,循声望去,一位五十多岁的大叔,双手缩进棉衣的袖口,拉低的毛线帽盖过眉骨,坐在一个街边铺子中,旁边是一个烤红薯的炉子。

④“冷,真冷呢。”我走进铺面,站在他的炉旁,身上仿佛暖了一点。

⑤烤红薯的炉子不高,烤熟的红薯密密匝匝地放在炉面上,能嗅到一股淡淡的焦香。

⑥“等人吧?要不要来个烤红薯?”我点点头,更多的是想用红薯暖暖手。

⑦“红心的,甜着呢。”大叔没有称,直接从炉沿上取下一个热乎乎的红薯递给我,“尝尝薯叔的手艺。”

⑧“薯叔?”见我不解,他爽朗地笑起来,“这条街上都这么喊我。”

⑨我低头摩挲着红薯,感受从手心传来的暖意。不一会儿,接连来了几个主顾,薯叔忙开了。大家离开时,都回头喊一声,“薯叔,天冷,早点回去。”薯叔回一句,“路上慢点,回家趁热吃。”

⑩炉子里的炭越烧越旺,通红的火光映着薯叔消瘦的脸庞,一双戴着黢黑手套的大手,不停地翻动着炉子里的红薯。

⑪仿佛一见如故,薯叔话多了起来,竹筒倒豆子般给我聊起他的经历。他刚刚过完五十岁生日,从乡下进城已经五个年头。之所以干起这个营生,跟一段往事有关。

⑫薯叔年轻时在外地打工,有一年乘汽车回家过年,买票时却发现,藏在棉衣里的路费不翼而飞。他悻悻地走出站口,碰巧遇见一个卖红薯的外乡人。

⑬“我也不顾脸面了,就和那位大哥搭话,让他借我一程路费。”薯叔回过头笑着问我,“你猜大哥咋说的?”

⑭我话还没有出口,薯叔又接了过去。“万万没想到啊,那位大哥看我也是从农村出来卖力气的人,二话没说先招呼我吃个红薯。”薯叔说,“我一下子心里安稳了。”

⑮接下来,薯叔不仅填饱了肚子,还顺利借到了路费。

⑯第二年秋天,薯叔扛着一蛇皮袋子红薯到车站找到那位好心大哥。他说,自己不能吃昧心食,得知恩图报不是。“我拿出自家烤的土酒,在大哥家里喝得烂醉呢。”薯叔顿了顿,“打那之后,我也开始烤红薯。”

⑰半个多小时的讲述里,我知道除了在家种红薯的老伴儿,薯叔还有一双儿女。几年前,儿子考进省城一所重点大学,学费和生活费,大部分都是薯叔烤红薯挣来的。那晚我离开时,他又将一个红薯塞给我女儿。我要付钱给他,他连忙推拒:“自家种的,不值钱,让娃暖暖手吧。”走了老远,回过头,薯叔还在笑着和我招手。

⑱又见薯叔,是一年之后的年关,我下班后往家里赶,突然听到有人跟我打招呼,“小伙子,过年回老家不?”我扭过头,正是薯叔。

⑲不长时间的寒暄,我努力帮他打开一个心结。薯叔的儿子大学毕业,在城里找了份不错的工作,还处了称心的对象,想接他和老伴儿去省城过年。“怕给娃子丢脸呢,怕别人知道他有一个烤红薯的爹呢。”薯叔摇摇头,脸上的笑容倏然隐去。我一个劲宽慰薯叔,去吧,过年在一起就图个热闹,年轻人不会嫌弃这个家,更不会嫌弃您。

⑳年后的春天再见到薯叔,烤炉换作了水果摊,他正拿着保温杯喝白米粥,人瘦了一圈。老伴坐在他身旁,不停地重复着:“慢点喝,慢点喝,别呛着。”

㉑看见我,薯叔强打起精神招呼。他告诉我,过年去了省城,查出自己胃里长了个东西。我顿时心头一紧。“但是手术很成功。”看我面色凝重,薯叔补充道。拍着他的肩膀,我一时无语。大妈眼圈红了,低着头:“医生让他休息,孩子也让他休息,他就是不听。”

㉒“我要给孩子凑月供呢。他们不嫌弃我,说有我这样的爹不丢人。他们前些日子还回来陪我卖水果呢。”说到孩子,薯叔又露出了笑容。

㉓春天过后,我没有再见到薯叔;秋凉了,路过那条街,也没有看见薯叔。冬天时,我再来到薯叔的铺子,关着门,依旧没有看到那个熟悉的身影。

㉔我有薯叔的手机号码。想打过去,但手又缩了回来。跟附近的商贩打听才知道,薯叔的儿子把他接到省城去了,薯叔要抱孙子了。

㉕冬天最冷的时候,我感冒了,在诊所打点滴,百般无聊,就发了朋友圈。突然一声手机提示音,薯叔的微信头像跳动一下。“小伙子,我是薯叔,你咋感冒了,天冷多穿点。我又开始烤红薯了。你有空过来,吃几个烤红薯,暖暖身子……”

㉖我知道,那个热情的薯叔又回来了。我告诉护士,把我的点滴调快一点儿,我要去见一个老朋友,他在等着我!

《人民日报》12月09日)

( 1 )请概括我和薯叔相识的几件事。
( 2 )“风呼呼吹着,梧桐叶在街面上打着旋。尽管我不停跺脚,但扫过地面的寒风依然从裤筒里灌进来。”这两句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 3 )文章的第⑫至⑯段,属于记叙顺序中的哪一种?有什么作用?
( 4 )文章㉓至㉔段能否删掉?结合全文简析和评价。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

“任性”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意思是“由着自己的心意做事,不加约束”,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的多元化,人们给予“任性”新的含意,如年轻就任性、有才就任性、球技好就任性,其蕴含着对梦想的执着、对生活的自信、对个性的彰显......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有“任性”的经历与感受,请根据下面的题目,按要求任选一题作文。

  题目:⑴从那以后,我不再任性

  ⑵ ,我很任性

  要求:①如选半命题,先在横线上把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

  ②文体自选 (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

  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不得套作或抄袭。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淡忘那伤”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