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下列句子书写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现在只有三个疲惫、赢弱的人吃力地拖着自己的脚步,穿过那茫茫无际、像铁一般坚硬的冰雪荒原。 B: 在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顾拜旦郑重其是地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 C: 同学们分辩不出班上新来的双胞胎谁是大双,谁是小双,为此大家争辨了许久。 D: 任时光流逝,那些陪伴我们成长的人、事、物,永远挥之不去,即使海枯石烂,那份美好也始终镶嵌在心灵深处。 |
2、 | 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萧索 应酬 糊涂荒唐 B: 纯粹 驱除 与日具增 C: 世面 端详 迟疑不诀 D: 糟塌 煞白 郑重其事 |
3、 | 下列句子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写诗,还要注意节奏,诗歌的节奏让人读起来朗朗上口。 ②写诗,要注意语言的简洁、凝练,高度凝练的语言营造出丰富的意蕴空间,令人难忘。 ③诗歌是情感的抒发。 ④写诗可以直抒胸臆,也可以借助具体可感的形象来抒写情志,更多的时候二者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 ⑤生活中的人、事、物,都可能触发我们的情感,将这种情感分行写出来,就有了诗的模样了;如果再适当融入联想和想象,就有诗的味道了。 A: ④②①⑤③ B: ⑤④②①③ C: ③②①⑤④ D: ③⑤④②① |
4、 | 下列句子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膛里咚咚直跳。 B: 那些门和窗尽量工细绝不庸俗,虽然简朴却别有用心。 C: 幸福是一种回味绵长的情致,是一种美不胜收的意境,它距离每一个人并不遥远。 D: 站在罗布泊的边缘,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胸膛里面深藏的苦痛与无奈。 |
5、 | 《水浒传》中从最初占领水泊梁山,到梁山豪杰聚齐一百零八位,直到被朝廷招抚,梁主前后共三位寨主分别是王伦、晁盖和( )。 A: 吴用 B: 宋江 C: 林冲 D: 公孙胜 |
6、 | 下列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我想停下来看看,东巴文的“水”字是怎样的写法。 B: 《做一个虔诚的教育者》一文出自《洪宗礼母语教育》(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 C: 转基因技术的迅猛发展,是给人类带来了福祉?还是埋下了隐患? D: “不过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给打败。” |
7、 | 选出对杜甫的《登高》赏析有误的一项( ) 登高 唐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①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注)①渚(zhǔ):水中的小洲;水中的小块陆地。 A: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之中,充分表达了诗人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B: 首联写诗人登高的见闻。诗人对风、天、猿、渚、沙、鸟等具体的景物,进行了生动具体细致的刻画。 C: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发登高感触之情。诗人浓墨重彩地刻画了眼前近景,生动形象,精练传神。 D: 颈联点明诗旨。诗人登高望远,由落木、江水,联想到自己漂泊万里、暮年多病的处境,写景的同时,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常作客”是诗人一生颠沛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 |
8、 | 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在这次举行的“当代书法展上”,各种书体与风格的作品等量齐观 ,保证了展览的专业性与流派的代表性。B: 关于这个问题,无论伊朗还是美国,其媒体报道都与美国官方、军方的表态自相矛盾。 C: 在今年的“排队推动日”活动中,虽仍有凤毛麟角的几个“不自觉者”,但广大市民不论乘车还是购物都能自觉排队。 D: 听说这家晚报和当地电信部门将联合举办高校招生大型电话咨询会,请有关专家答疑解惑,考生和家长都喜出望外。 |
9、 | 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学生食品是否安全,关系到我国青少年能否健康成长,这是一个必须引起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B: 去年,这里发生了大约里氏7.0级左右的地震。 C: 为应对南海地区不断升级的紧张局势,我国派出3艘海洋执法船在黄岩岛海域执行护渔任务。 D: 为不断提高全区中小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潍坊市食品药品监督局奎文分局举行食品安全进校园活动。 |
10、 | 下列有关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外小说中有一大批下层人物形象。如《孔乙己》中被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知识分子孔乙己,《我的叔叔于勒》中虚荣势利、自私贪婪的小市民于勒。 B: 阅读游记,要读出作者的感受与思考。余秋雨的《阳关雪》,记录阳关文化苦旅,抒发历史沧桑感;谢大光借《鼎湖山听泉》,表达于游山听泉中净化心灵、感悟人生之思。 C: 乡土、家国情怀深植人心。余光中将乡愁化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都德将韩麦尔先生等法国人对国土沦丧的悲愤之情浓缩在了最后一节法语课中,引起无数共鸣。 D: 读古代典籍,获人生智慧。无论是春秋时期的«论语»、战国时期的《礼记》,还是编年体史书《左传》,纪传体史书《史记》,都能从不同方面给予我们启发。 |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春寒① (北宋)梅尧臣 春昼自阴阴,云容薄更深。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 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未尝辜景物,多病不能寻。 【注】①这首诗写于庆历六年初春,当时作者支持的范仲淹革新政治活动处于低潮。②“亚”通“压”,“青帘”指酒旗。 ( 1 )“蝶寒方敛翅,花冷不开心。亚树青帘②动,依山片雨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2 )通读全诗,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唐雎不辱使命 ①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②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 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③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④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词的含义。①大王加惠________ ②寡人谕也________ ③秦王怫然怒________ ④天下缟素________ ( 2 )翻译句子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②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 3 )本文最后一段描写秦王的神态的变化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何作用?( 4 )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题目。
月是故乡明
季羡林
①每个人都有个故乡,人人的故乡都有个月亮。人人都爱自己的故乡的月亮。
②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最多的是山和水,什么“山高月小”、“三潭印月”等等,不可胜数。
③我的故乡是在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小时候从没有见过山,也不知山为何物。
④我曾幻想,山大概是一个圆而粗的柱子吧。因此,我在故乡望月,从来不同山联系。像苏东坡说的“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完全是我无法想像的。
⑤至于水,我的故乡小村却大大地有。几个大苇坑占了小村面积一多半。到了夏天,黄昏以后,我在坑边的场院里躺在地上,数天上的星星。有时候在古柳下面点起篝火,然后上树一摇,成群的知了飞落下来,比白天用嚼烂的麦粒去粘要容易得多。我天天晚上乐此不疲,天天盼望黄昏早早来临。
⑥到了更晚的时候,我走到坑边,抬头看到晴空一轮明月,清光四溢,与水里的那个月亮相映成趣。我当时虽然还不懂什么叫诗兴,但也颇而乐之,心中油然有什么东西在萌动。有时候在坑边玩很久才回家睡觉。在梦中见到两个月亮叠在一起,清光更加晶莹澄澈。第二天一早起来,到坑边苇子丛里去捡鸭子下的蛋,白白地一闪光,手伸向水中,一摸就是一个蛋。此时更是乐不可支了。
⑦我只在故乡呆了六年,以后就离乡背井,漂泊天涯。在这期间,我曾到过世界上将近三十个国家,我看过许许多多的月亮。在风光旖旎①的瑞士莱茫湖上,在平沙无垠的非洲大沙漠中,在碧波万顷的大海中,在巍峨雄奇的高山上,我都看到过月亮,这些月亮应该说都是美妙绝伦的,我都异常喜欢。但是,无论如何我也感到,这些广阔世界的大月亮,万万比不上我故乡那心爱的小月亮。不管我离开我的故乡多少万里,我的心立刻就飞来了。我的小月亮,我永远忘不掉你!
⑧我现在已经年近耄耋②,住的朗润园是燕园胜地。此地有茂林修竹,绿水环流,还有几座土山,点缀其间,风光无疑是绝妙的。前几年,我从庐山休养回来,一个同在庐山休养的老朋友来看我。他看到这样的风光,慨然说:“你住在这样的好地方,还到庐山干嘛呢!”可见朗润园给人印象之深。此地既然有山,有水,有树,有竹,有花,有鸟,每逢望③夜,一轮当空,月光闪耀于碧波之上,而且荷香远溢,宿鸟幽鸣,真不能不说是赏月胜地。不管是谁来到这里,难道还能不顾而乐之吗?
⑨然而,每值这样的良辰美景,我想到的却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那个平凡的小月亮。思乡之病,说不上是苦是乐,其中有追忆,有惘怅,有留恋。流光如逝,时不再来。在微苦中实有甜美在。
⑩月是故乡明,我什么时候能够再看到我故乡的月亮呀!我怅望南天,心飞向故里。
(选自《主题学习丛书》有改动)
【注释】①旖旎(yǐnǐ):柔和美丽。 ②耄耋(màodié):泛指老年。耄,指八九十岁年纪;耋,指七八十岁年纪。③望:夏历每月十五日。
课内阅读。
木 笛
南京乐团招考民族器乐演奏员,其中一名木笛手。
应试者人头(cuán)动,石头城气氛热烈——这是一个国际级乐团,它的指挥是丹麦音乐大师,这位卡拉扬的朋友长期指挥过伦敦爱乐乐团。招考分初试、复试和终试三轮。两轮过后,每一种乐器只留两名乐手,两名再砍一半,二比一。
终试在艺术学院阶梯教室。房门开处,室中探出一个头来。探身者说:“木笛。有请朱丹先生。”声音未落,从一排腊梅盆景之间站起一个人来。修长,纤弱,a一身黑色云锦衣衫仿佛把他也紧束成一棵梅树。衣衫上的梅花,仿佛开在树枝上二走进屋门,朱丹站定,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他的木笛。之后,抬起头,他看见空蒙广阔之中,居高临下排着一列主考官。主考席的正中,就是那位声名远播的丹麦音乐大师。大师什么也不说,只是默默打量朱丹:那种神色,仿佛罗丹打量雕塑。半晌,大师随手从面前的一叠卡片中抽出一张,并回头望了一下坐在身后的助手。助手谦恭地拿、过卡片,谦恭地从台上走下来,把那张卡片递到朱丹手中。接过卡片,只见上面写着——在以下两首乐曲中任选一首以表现欢乐: 1.贝多芬的《欢乐颂》; 2.柴可夫斯基的《四小天鹅舞》。看过卡片,朱丹眼睛里闪过一丝隐忍的悲戚。之后,他向主考官深深鞠了一躬。抬起眼睛,踌躇歉疚地说:“ ”这一句轻声的话语,却产生沉雷爆裂的效果。主考官有些茫然失措起来。片刻,大师冷峻发问:“为什么?”朱丹答:“因为今天我不能演奏欢乐曲。” 大师问:“为什么?” 朱丹说:“因为今天是2月13日。” 大师问:“2月13日是什么日子?”米丹说:“南京大屠杀纪念日。”
久久,久久,一片沉寂。
大师问:“你没有忘记今天是什么考试吗?”朱丹答:“没有忘记。”大师说:“你是一个很有才华的青年,艺术前途应当懂得珍惜。” 朱丹说:“请原谅——”没等朱丹说完,大师便向朱丹挥了挥手,果断而又深感惋惜地说:“那么,你现在可以回去了。”听到这句话,朱丹顿时涌出苦涩的泪。他流着泪向主考席鞠了一躬,再把抽出的木笛轻轻放回绒套,转过身,走了。
入夜,石头城开始落雪。没有目的,也无需目的,朱丹追随雪片又超越雪片,开始他孤独悲壮的石头城之别。朱丹不知不觉走到鼓楼广场。穿过广场,他又走向坐落在鸡鸣寺下的南京大屠杀死难同胞纪念碑。临近石碑是一片莹莹辉光,像曙色萌动,像蓓蕾初人头蓓蕾初(zhàn),像彩墨在宣纸上的无声晕染。走近一看,竟然是一支孩子方阵。有大孩子,有小孩子;有男孩子,有女孩子;他们高矮不一,衣着不一,明显是一个自发的群体而不是一支组织的队伍。坚忍是童稚的坚忍,缄默是天真的缄默,头上肩上积着一层白雪,仿佛一座雪松森林。每个孩子手擎擎一支红烛,一片红烛流淌红宝石般的泪。纪念碑呈横卧状,像天坛回音壁,又像巴黎公社墙,石墙斑驳陆离,像是胸膛经历乱枪。
伫立雪中,朱丹小心谨慎地从绒套中取出木笛,轻轻吹奏起来。声音悲凉隐忍,犹如脉管滴血。寒冷凝冻这个声音,火焰温暖这个声音,坠落的雪片纷纷扬起,托着笛声在天地之间翩然回旋。孩子们没有出声,孩子们在倾听,他们懂得,对于心语只能报以倾听。
吹奏完毕,有人在朱丹肩上轻轻拍了一下。回头一望,竟然是那位丹麦音乐大师。朱丹十分意外,他回身向大师鞠躬。大师说:“感谢你的出色演奏,应该是我向你鞠躬。现在我该告诉你的是,虽然没有参加终试,但你已经被乐团正式录取了。”朱丹问:“为什么?”大师略作沉默,才庄重虔敬地说:b“为了一种精神,一种人类正在流失的民族精神。”
说完,大师紧紧地握住朱丹的手。朱丹的手中,握着木笛。
( 1 )根据注音写出汉字。cuán | zhàn |
人头________动 | 蓓蕾初________ |
一弯月,是故园对游子的呼唤;一缕风,是荒漠对绿洲的呼唤;一阕词,是民族对经典的呼唤……离乱的国度呼唤和平,崭新的时代呼唤奋斗,共同的梦想呼唤担当……
请以“_______________的呼唤”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①请自主选择词语,把题目补充完整。②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进行写作。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④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