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永安市槐南初级中学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唐雎不辱使命》选自《战国策》,该书是西汉末年刘向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共三十三篇。
B: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豪放词派代表。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C: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一篇杂文,选自《且介亭杂文》,作者鲁迅,文章首先是用论据直接批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然后是正面立论,间接批驳对方的谬论。
D: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作者是法国文学家雨果,这篇演讲稿激情澎湃,闪烁着两位杰出人物的思想光辉。
2、下面的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报怨 像貌 惊愕 昧心
B: 良秀不齐 眈误 狼藉 暮霭
C: 烦燥 蒿莱 枭鸟 厮守
D: 衰草萋迷 衔冤 错勘 津贴
3、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欣赏文艺作品,不仅要理解文字的表层含义,更要通过想象,透过文字进入到作品的意境中,体验阅读的愉快。
B: 本文用平实的语言,以一诗一文为例,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欣赏文艺作品的这一基本问题,让我们得到了很多启发。
C: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只有驱遣想象,才能接受文艺作品美感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
D: 作者引用王维的一句诗,通过这个例子,论证了阅读文艺作品要看到一幅图画,才能够鉴赏。
4、下面语句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光的速度是30万千米每秒,一天能走259亿200万千米,这长度的365倍,就是一光年。

②比如从成都到重庆,有450千米,我们步行的话,每天走60千米,因此说从成都到重庆有七天半的路程。

③什么是光年呢?光年是天文学上表示距离的单位,表示光一年所走的路的长短。

④这种用时间表示距离的方法,在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


A: ④②①③
B: ②③①④
C: ③①②④
D: ③①④②
5、下列文化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陈涉世家》出自西汉史学家司马光的《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 《江城子·密州出猎》的作者是苏轼,字子瞻,自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
C: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毛泽东主席的《沁园春·雪》中“稍逊风骚”中“风骚”原指《诗经》里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常用作代指文学才华。
D: 《繁星》《春水》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6、下列知识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 “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了。”句中划线词的词性是形容词。
B: “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美好的感情。”这个句子中“真挚而美好”是定语。
C: “理想既是一种获得,理想又是一种牺牲。”“这个女孩不是学生,而是老师。”这两个句子都是并列复句。
D: “立在城市的飞尘里,这一列树是忧愁而快乐的。”这个句子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
7、下列对课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第一段总领全文,揭示了文章的写作意图,让大家用艺术的眼光去鉴赏苏州园林,并突出苏州园林在中国园林艺术中的地位。
B: 作者从游览者的角度,概括了数量众多、各具匠心的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进而从多方面进行说明。
C: 文中“大多”“几乎”等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D: 本文主要按空间顺序说明了苏州园林的特征,表现了作者对苏州园林的喜爱和眷恋之情。
8、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为了看日出,徒步登山队队员趁着夜色早早爬上泰山山顶。他们登峰造极的精神真让人钦佩。
B: 五星花园四周的建筑鳞次栉比 , 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尽显城市别样风情。
C: 作案者周密的谋划和熟练的手法相得益彰 , 使案情扑朔迷离,增大了侦破的难度。
D: 留守学生普遍存在内向胆怯、自我封闭等心理问题,许多外出务工家长却不以为然
9、下列划线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国产大飞机C919的设计别具匠心 , 用高效空气过滤系统为乘客提供高品质空气。
B: 随着“教育大阅读”的深入开展,“师生共读”和“亲子阅读”在全市蔚然成风
C: 柳敬亭是明末清初的评话家,张岱、吴伟业、钱谦益等赫赫有名的人物都为他写过诗文。
D: 家风是一种软约束,通过潜滋暗长的影响,有效约束家庭成员的行为、作风和操守,
10、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 欣赏丹江水的浩渺,便想武当山的灵秀;探寻野人谷的神秘,就思五龙河的清幽。十堰风光美如画,怎能不让人见异思迁
B: 中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仍有学生用一纸空文为自己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画上句号。
C: 老师在教学中应该尊重学生,对学生回答的问题要洗耳恭听
D: 在词的发展史上,苏轼和辛弃疾都是别开生面的大家。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早 梅

张谓

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路傍溪桥。

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销。

【注】(1)迥:远。(2)销:同“消”。

( 1 )“迥临村路傍溪桥”一句中“临”的意思是________

( 2 )“白玉条”一词突出了梅花怎样的特点?

( 3 )全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文言文阅读

吴都陈佚,家至孝,母好食铛底焦饭。佚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归以遗(wèi)母。值孙恩贼出吴郡,袁府君即日便征。佚已聚敛得数斗焦饭,未展归家,遂带以从军,战于沪渎,败。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佚独以焦饭得活,时人以为纯孝之报也。

(选自《世说新语》,有删改)

(注释)①孙恩:字灵秀。②袁府君:即袁山松。时为吴都太守,被孙恩军队杀害。③沪渎: 水名。

( 1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孝________

食铛底焦饭 ________

归以母________

孙恩贼出吴郡________

( 2 )为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佚作郡主海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

A: 佚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
B: 佚作都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
C: 佚作郡主簿/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
D: 佚作/都主薄恒装一囊/每煮食辄/贮录焦饭
( 3 )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时陈佚已经积攒到几斗锅巴,先送回家,再随军出征。
B: 孙恩贼兵侵入吴郡的时候,袁山松马上出兵征讨。
C: 人们认为,陈佚能够存活下来,是对他孝心的报答。
D: 吴郡人陈佚是一个很孝顺的人。
( 4 )将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军人溃散,逃走山泽,皆多饥死,佚独以焦饭得活。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①榫卯(sǔn 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 1 )根据文章内容完成小问。

①文章除介绍榫卯的连接功用外,还介绍了榫卯的哪两种功效?

②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 2 )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文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 3 )文章第⑦段在全文结构上有何作用?请做简要分析。

( 4 )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 5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意。

阅读《海洋是未来的粮仓》,回答小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资源短缺,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近几年,人们还培育出一些藻类新品种,这些藻类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翻番。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在不破坏生态平衡的前提下,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很多国家为了争夺有限的近海资源纷争不断。但是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选文有改动)

( 1 )第②段中许多人发出的警告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警告?

( 2 )文中画线句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3 )为什么说海洋是人类未来的粮仓?

( 4 )鉴于近海开发出现的问题:人类在未来对远洋和深海进行开发时应防止哪些不良行为和结果的出现?(答出三点即可)

四、写作(分值:60分)

作文(两题任选一题)

(一)半命题作文

初中即将毕业,你将开始一种新的生活。渐渐长大的你,心灵深处一定会萌发出许许多多的“渴望”,如渴望得到一条漂亮的裙子、一本心爱的画册……渴望得到父母、师长的理解,渴望有位知心的好友,渴望学业获得成功等等。

请以《我渴望 》为题,写一篇作文。

(二)话题作文

妈妈的早餐,爸爸的叮咛,同学的微笑,老师的眼神,成功时的祝贺,失误时的劝勉……生活中许许多多这样的事,都蕴含着他人的关爱。这关爱如鲜花、如雨露,平平静静地定格在我们的生活中,定格在我们的记忆里。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去感悟,就能发现其中特别的含义。

请以“关爱”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若选(一),请在横线上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不限文体。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和校名。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红颜为谁美”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