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茂名市市十五中南校区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面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和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分(qí) 热(chén) 大相廷(jìnɡ) 差不齐(cán)
B: 护(bì) 懒(duò) 轻怕重(zhān) 惊失措(huánɡ)
C: 勃(pénɡ) 待(nuè) 然不同(jié) 人忧天(qǐ)
D: 缥(miǎo) 愧(cán) 随声附(hè) 咄逼人(duō)
2、

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世博园内的中国馆用高科技手段完善地展示了中国的强盛、城市的美好。
B: 经过三年努力学习,他对自己能否考上理想的高中充满信心。
C: 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定为全国“防灾减灾日”。
D: 据统计,地球上的森林每年大约有2000万公顷左右被砍伐或毁坏。
3、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创作《羊脂球》《项链》《漂亮朋友》的法国作家莫泊桑,是“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之一。
B: “以诗为词”指的是把诗的表现手法移植到词中,把词从音乐的附属品变为独立的抒情诗体。
C: 乡试是明清科举制中省一级的考试,乡试中举,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到第三名称亚元。
D: 时辰是古代的计时单位,古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其中辰时指的是上午七时至九时。
4、

请选出下列加句中加下划线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满电视都是明星玩游戏,央视的《朗读者》却别具一格 , “慢下来”用朗读做电视,真稀缺而有价值的电视文化。
B: 为了迎接首届文化艺术节,小龙和小钱逢场作戏 , 精心编排了一出话剧。
C: 第十七届深圳读书月会场上,无论是远道而来的出版社,还是东道主深圳的出版社,都使出浑身解数 , 结合自身特色,十八般武艺全上阵。
D: 雕塑家罗丹技艺高超,雕刻出了《思想者》《吻》等优秀作品,姿态万千,惟妙惟肖
5、

下面加线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无消息(yǎo) (shù)祖母 名(nì) 鞭(d ǎ)
B: 广无垠(mào) 眼( yì) 管(sù) 解(pōu)
C: 首低眉(hàn) 脂粉(lián) 射(bèng) 责(jié)
D: 冥思想(xiá) 不 (xùn) 娥(huán) 睥睨(pìnì)
6、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黄土高原啊,你生养了这些元气淋漓的后生;也只有你,才能承受如此惊心动魄的搏击。(刘成章《安塞腰鼓》)
B: 她只顾使出浑身招数 , 用她灵活熟练的四肢五官,来讲说着印度古代的优美的诗歌旋律。(冰心《观舞记》)
C: 我父亲诞生于 1896 年,那是中华民族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杨振宇《邓稼先》)
D: 我会说“魔术师”约翰逊和拉里·伯德取得了某种程度上的辉煌,我把他们当做学习的榜样,希望自己成为一名在进攻和防守两方面都才华横溢的更优秀的球员。(迈克尔·乔丹《最出色的球员》)
7、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一书中的主人公保尔是在谁的影响下走向革命道路的( )

A: 阿维尔巴赫教授
B: 巴扎诺娃
C: 朱赫莱
D: 母亲
8、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那时已经是深秋,露水很大,雾也很大,父亲浮在雾里。

②黄泥是用来砌缝的,这种黏性很强的黄泥掺上一些石灰水豆浆水,砌出的缝铁老鼠也钻不开。

③我起来时,父亲已在新屋门口踏黄泥。

④那天早上父亲天没亮就起了床,我听着父亲的脚步声很轻地响进院子里去。

⑤晃破了便滚到额头上,额头上一会儿就滚满了黄豆大的露珠。

⑥父亲头发上像是飘了一层细雨,每一根细发都艰难地挑着一颗乃至数颗小水珠,随着父亲踏黄泥的节奏一起一伏。

A: ①③②④⑥⑤
B: ①④③②⑥⑤
C: ④①③②⑥⑤
D: ④③②①⑥⑤
9、下列词语中划线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zhēn)言 (qí)首 果(pǔ) 气冲(dǒu)牛
B: (chán)岩 梦(yǎn) (yīn)蔽 人才济(jǐ)
C: 忿(fèn)恨 羁(bàn) 氤(yūn) 崭(lóu)头角
D: 按(nài) (piāo)悍 (cuò)峨 强(guō)不舍
10、下面句子加点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些书法精品,或古朴,或娟秀,或雄浑,或飘逸,将汉字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B: 本来藏在叶底下的那盏路灯格外明亮,马路豁然开朗 , 像拓宽了几尺。
C: 危难之时,绿色的迷彩撑起了生命的希望,人民解放军无愧为共和国的中流砥柱
D: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讨论时,组长建议同学们发言要直截了当 , 不必转弯抹角。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对《次北固山下》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次北固山下

(唐)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A: 这首写景诗描写了作者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
B: 诗的颈联“入”和“生”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日”和“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蕴含着新事物必须取代旧事物的生活哲理,表现了诗人乐观、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C: 尾联运用设问的修辞手法,抒写了思乡之情。
D: 在唐朝的诗人里,王湾并不算一位有名的人物,但他的这首五言绝句却使他留名青史。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选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节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

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封之于商,号曰商君。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孝公行之八年,疾且不起,欲传于商君,辞不受。孝公已死,惠王代后,莅政有顷,商君告归。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卫鞅:即商鞅。②孝公:指秦孝公。 ③商:古代地名。④至行:贯彻到底。⑤讳:避忌。⑥黥(qíng)劓(yì)其傅:指卫鞅因太子犯法,对其师傅处以黥劓的刑罚。黥、劓,皆为古代酷刑。

( 1 )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皆美于徐公 咨臣当世之事
B: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过者 予独爱莲出淤泥而不染
C: 能谤讥市朝 欲传商君
D: 宫妇左右莫不王 赏不亲近
( 2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②卫鞅亡魏入秦,孝公以为相。

( 3 )用“/”为(乙)文中画直线句子断句。(断两处)

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

( 4 )在甲、乙两文中,君臣同心使国力变强。齐国在国外取得了________的巨大成效(用甲文原句回答),秦国则很快取得了________的效果(用乙文原句回答)。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创新敢为天下先

张凡

①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得者刘宽胜曾讲到这样一段往事:国内石化大型乙烯装置系统的关键助剂,一度依赖进口,国外垄断企业常常漫天要价;当中国研发出优质关键助剂,国外公司扭转态度,反过来寻求与中国合作。刘宽胜感慨:“在世界舞台上与同行高手竞技,我们必须自创一派‘中国功夫’,如果没有自己的一套本事,只能被动挨打。”

②回望中国科技发展历程,从载人航天、超级杂交水稻到三峡工程、港珠澳大桥,举世瞩目的成就,映照着一段段自主创新、攻坚克难的科技发展历程;从钱学森、黄旭华到屠呦呦、南仁东,灿若星辰的名字,昭示着科技工作者敢为天下先的勇毅和坚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密集发力、加速跨越,实现了历史性整体性、格局性重大变化,重大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广大科技工作者为此作出巨大贡献。当此科技实力从量的积累向质的飞跃、点的突破向系统能力提升的重要时期广大科技工作者尤需弘扬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

③创新意味着攻坚克难。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在独创独有上施展作为,在关键核心技术上敢于突破。深刻指出:“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我国科技整体水平大幅上升,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从“两弹一星”成功研制,到国产航母跃然于世,无不充分说明,关键核心技术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的,必须立足自主创新、自立自强。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在解决受制于人的重大瓶颈问题上强化担当作为,正是当代科技工作者的职责使命。

④创新意味着敢为人先。大力弘扬创新精神,就要敢为天下先,激扬创新的自信和勇气。给地球“做CT”的“矿工院士”何继善,曾发现国内外教科书上关于传统电磁勘探理论的公式存在错误。当时不少人认为:教科书不可能错。但何继善与团队不盲从盲信,大胆突破国外理论,建构出全新的电磁勘探理论和公式。自主创新天宽地阔,万类霜天竞自由。科技创新,就要抱持强烈的信心和决心,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寻新路径,不断抵达新高度。

⑤创新意味着只争朝夕。大力弘扬创新精神也需要付出时不我待、分秒必争的努力。科技竞赛赛道长如马拉松,却又要求拿出短道速滑的拼劲当前,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方兴未艾,亦步亦趋不行,等待观望不行,必须增强紧迫感,广大科技工作者既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豪情,也要坚定“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的信念,不畏挫折、敢于试错、迎难而上,努力为我国科技发展贡献更多智力支持、创新支持。

⑥物理学家于敏说过:“一个人的名字,早晚是要消失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能把自己微薄的力量融进强国的事业之中,也就足以欣慰了。”勇于创新、不断创新,是科技工作者实干报国、奋斗圆梦的根本途径。在创新中建功立业、书写有价值的人生,广大科技工作者一定能为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6月14日)

( 1 )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 2 )选文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 3 )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 4 )选文是从哪几个方面论述创新精神的?
( 5 )结合选文谈一谈在学习文化知识时,如何培养创新精神。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爱的传递

西木

“您这是第几次参加志愿献血?”我问他。

他想了想,告诉我:“二十多次。”

我是在下班走出单位大厅时遇到他的。我们同时去拉玻璃门,彼此看到有人在拉,又同时收回手。一个不经意的动作,瞬间拉近距离。

那会儿正是北京冬天,寒气逼人,也不想多说话。我去超市买了一个保温杯,慢慢地走路去坐车。

没想到,在公交车站又遇到他。

他个头儿不高,身材瘦削。若不是有共同的献血经历,也不会有再相遇的这次交谈。

“谢谢您!”我说。

“为什么?我们都是献血者。”他很奇怪。

我告诉他,我既是一名献血者,也是一名血站工作人员。“我在云南楚雄血站工作,这次是到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学习。”

“云南!”他笑了,“这么冷的天,你从四季如春的云南来北京工作,还习惯吧?”

我说还好,领导和同事特别好,自己很快熟悉了工作,也在努力适应环境。

“那挺好,刚开始都不容易,慢慢就好了。北京到楚雄的距离有多远?”

“不知道,我哪天查查。”我回答他。

他和很多我见过的固定献血者一样,有着温和的笑容,亲切的表情。这支队伍,是志愿献血队伍里的主力军,他们热爱生活,身体健康,充满爱心。

汶川地震那年,我们献血车上来了一位农民工。他的工作服上沾满尘土,脸上还沾着黄色的泥巴。走上献血车,他不肯坐下,说怕染脏献血椅。我告诉他,座椅可以更换一次性椅垫,请他坐下来。我给他冲泡了一杯温热的葡萄糖水,问他为什么来参加志愿献血?

“我没有钱捐款。听说很多人受伤了,需要输血。我身体好,力气大,捐点血没有问题,能救到别人的命就好。”他说。

我的眼眶湿了。

另一次,是大年三十。那天我值班,一个RH阴性血型的产妇急需输注血小板。这种血,俗称“熊猫血”,非常罕见。接到医院电话后,我立即联系相同血型的志愿献血者。

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视的传统节日。一方面,我为产妇的安危担忧;另一方面,我又为在这个传统佳节打扰献血者感到愧疚。

联系第一位献血者,已经回到北方老家过年。第二位献血者,正在高速公路上赶路,距离数百公里。直到第三位献血者,听我说完情况以后,只说了一句话:“我这就赶来。”

当天晚上,那袋救命的血小板,顺利输入产妇的体内。同时传递的,还有一份来自陌生人的浓浓爱心和善意。

这位献血者,为了挽救别人的生命,本已回到农村老家的他,紧急租了一辆车,以最快的速度赶到血站。他本来是家里的大厨,一周以前就许诺要给家里八十七岁高龄的母亲做一顿丰盛的年夜饭。为了准备这顿大餐,他还从城里购买了鹅、鱼等食材。

成分献血需要花费献血者大半天的时间。采血的时候,他略带遗憾地说:“她们都不会做这些菜。”

在我身边,有不少这样的人。他们默默地为别人付出,却没有更多言语。

我的眼眶湿了。

公交车来了,我们坐的不是同一趟车。

我忘记告诉他,其实我还有第三个身份。多年前,我做过一次手术,手术过程中发生严重大失血。医院紧急联系血站,是爱心献血者志愿捐献的血液挽救了我垂危的生命。

那时,我还不知道将来有一天,我会走上志愿献血的工作岗位,参与一场又一场生命接力,见证一段又一段人间大爱,流下一次又一次感动的泪水。

告别的时候,他说:“我已经知道北京到楚雄的距离,那不过是撸起袖子参加一次志愿献血的距离。”

(选自《人民日报》)

( 1 )概括文中“爱的传递”的四个故事。
( 2 )“我”既是志愿献血者、血站工作者,又是受血者。文章表明“我”这三种身份有何用意?
( 3 )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
( 4 )最后一段中画直线的句子有什么含义?
( 5 )在“农民工”和“第三位献血者”的故事中,哪个细节或语句打动了你?打动你的原因是什么?请就此写一则读后感。(不超出105字。)
四、写作(分值:60分)

请以“我的初三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如此爱ゝ”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