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 次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总 分 |
分 值 | 20 | 20 | 10 | 20 | 30 | 100 |
得 分 |
1、 | 请选出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 ) A: “红旗飘扬”“人物描写”“边读边写”“吃大米饭”依次是主谓短语、偏正短语、并列短语、动宾短语。 B: 那树有一点佝偻,露出老态,但是坚固稳定,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这句话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那树虽老但枝繁叶茂的状态) C: 古人将“山的北面,水的南面”称作“阴”,《愚公移山》中“达于汉阴”是指“到达汉水的南面”。 D: 小说以叙述故事情节为中心,通过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 |
2、 |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诧异 愕然 莫明其妙 B: 嘻闹 萧索 与日俱增 C: 撩逗 空旷 郑重其是 D: 驱除 恭维 置之不理 |
3、 | 下列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航拍中国》节目深受好评的主要原因是拍摄者注重“高度、温度、角度”造成的。(在“是”后面加上“因为”) B: 端午节,无论是粽叶的清香,还是龙舟的呐喊,渲染的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厚内涵(把“渲染”改为“表现”) C: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大潮下,凭着青春的激情和对互联网技术的敏感,使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互联网+”创业的大军中。(删去“使”) D: 作为一种新兴的教育模式,跨文化、体验式游学已经成为一种时尚,普遍受到众多学生和家长的欢迎。(把“普遍”调到“欢迎”前面) |
4、 | 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在那美丽富饶的黑土地上,是我祖祖辈辈生活的地方。B: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C: 江边垂柳,袅娜多姿,令许多游人不禁停下脚步驻足观赏。 D: 微笑是一首动人的歌声,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
5、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关联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_____①___要我感谢什么人,____②____只能感谢一次,_____③___我想把这一次感谢奉献给那些为人类创造出美妙音乐的人们,____④____没有音乐,我们的生活将变得多么沉闷可怕。 B: 如果 而且 那么 假如 C: 如果 那么 而且 因为 D: 假如 然而 那么 由于 |
6、 | 下列划线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虐(nüè)待 坍(tā)塌 狭隘(ài) 抽噎(yē) 哄(hōng)堂大笑 B: 粗犷(kuǎng) 菜畦(qí) 伫(zhù)立 嗔(chēn)怪 参(cēn)差不齐 C: 庇(bì)护 蜷(quán)伏 匿(nì)笑 祷(dǎo)告 怪诞(dàn)不经 D: 脚踝(huán) 干涸(hé) 汲(jí)水 嫩(lèn)芽 大相径(jìng)庭 |
7、 | 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下文王二的行为,最恰当的是( ) 从前有个叫王小二的人,偷了邻居家的三百两银子。他把银子埋在一棵树下。为了掩饰自己的偷盗行为,他在树下竖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此地无银三百两,隔壁王二不曾偷。” B: 欲盖弥彰 C: 口无遮拦 D: 急不择言 |
8、 | 下列句子中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丈夫之冠(guàn)也,父命之。 B: 公孙衍(yán)、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C: 所以动心忍性,曾(céng)益其所不能。 D: 入则无法家拂(fú)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
9、 | 对文章内容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 A: 转基因花的研究比较困难,由于科学家的不懈努力,已取得了一些突破性的进展。B: 罗达和合作者的研究已经被应用于培育形状独特的珍奇花卉。 C: 研究花卉衰亡基因及基因工程是因为传统的花卉保鲜法弊端太多。 D: 近年内,也许有一些发达国家已可以大批量地工厂化生产转基因花卉。 |
10、 | 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 ) ①他的发明使生产成本大大降低,所以被各大企业________。 ②在现实盲目模仿文学作人物的行为,说明他________能力太低。 ③分别在即,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报答您三年________的关爱? A: 采用 鉴赏 无微不至B: 采用 鉴赏 无所不至 C: 沿用 鉴定 无所不至 D: 沿用 鉴定 无微不至 |
阅读欣赏《秋的甜》 秋的甜, 在炸开的豆荚旁飞溅, 在高粱的头缨里摇颤, 在石榴翘起的嘴里含着, 在棉朵间升腾飘散。 秋的甜, 装满了农民小院, 润透乡亲们的心田, 吸一囗家乡的空气, 保你醉上十天。 ( 1 )这首诗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两幅乡村美丽的图画,请分别概括这两幅图画的具体内容。( 2 )这首诗在描写秋的“甜”时,巧妙地运用了一些修辞方法,请任选一点作简要分析。 |
阅读《马说》,完成下面题目。 B: 食之不能尽其材;吾欲辱之(《晏子使楚》) C: 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 D: 策之不以其 ;可以调素琴(《陋室铭》) E: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潭中鱼可百许头(《小石潭记》) ( 2 )文章第三段中作者认为“千里马”被摧残埋没体现在哪些方面?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 )文中“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一句强调了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着决定的作用,韩愈用伯乐、千里马比喻什么?你对二者的关系有什么看法? |
阅读迟子建的《哑巴与春天》一文。
①最惧怕春风的,莫过于积雪了。
②春风像一把巨大的笤帚,悠然扫着大地的积雪。它一天天地扫下去,积雪就变薄了。这时云雀来了,阳光的触角也变得柔软了,冰河激情地迸裂,流水之声悠然重现,嫩绿的草芽顶破向阳山坡的腐殖土,达子香花如朝霞一般,东一簇西一簇地点染着山林,春天有声有色地来了。
③我的童年春光记忆,是与一个老哑巴联系在一起的。
④在一个偏僻而又冷寂的小镇,一个有缺陷的生命,他的名字就像秋日蝴蝶的羽翼一样脆弱,渐渐地被风和寒冷给摧折了。没人记得他的本名,大家都叫他老哑巴。他有四五十岁的样子,出奇的黑,出奇的瘦,脖子长长的,那上面裸露的青筋常让我联想到是几条蚯蚓横七竖八地匍匐在那里。老哑巴在生产队里喂牲口,一早一晚地,常能听见他铡草的声音,嚓——嚓嚓,那声音像女人用刀刮着新鲜的鱼鳞,又像男人抡着锐利的斧子在劈柴。我和小伙伴去生产队的草垛躲猫猫时,常能看见他。老哑巴用铁耙子从草垛搂下一捆一捆的草,拎到铡刀旁。本来这草是没有生气的,但因为有一扇铡刀横在那儿,就觉得这草是活物,而老哑巴成了刽子手,他的那双手令人胆寒。我们见着老哑巴,就老是想逃跑。可他误以为我们把草垛蹬散了,他会捉我们问责,为了表示支持我们躲猫猫,他挥舞着双臂,摇着头,做出无所谓的姿态。见我们仍惊惶地不敢靠前,他就本能地大张着嘴,想通过呼喊挽留我们。但见他喉结急剧嚅动,嗓子里发出“呃呃”的如被噎住似的沉重的气促声,却说不出一句话来。
⑤老哑巴是勤恳的,他除了铡草、喂牲口之外,还把生产队的场院打扫得干干净净。冬天打扫的是雪,夏天打扫的是草屑、废纸兼雨天时牲畜从田间带回的泥土。他晚上就住在挨着牲口棚的一间小屋里。也许人哑了,连鼾声都发不出来,人们说他睡觉时无声无息的。老哑巴很爱花,春天时,他在场院的围栏旁播上几行花籽,到了夏天,五颜六色的花不仅把暗淡陈旧的围栏装点出了生机,还把蜜蜂和蝴蝶也招来了。就是那些过路的人见了那些花儿,也要多望上几眼,说,这老哑巴种的花可真鲜亮啊,他娶不上媳妇,一定是把花当媳妇给伺候和爱惜着了!
⑥有一年春天,生产队接到一个任务,要为一座大城市的花园挖上几千株的达子香花。活儿来得太急,人手不够,队长让老哑巴也跟着上山了。老哑巴很高兴,因为他是爱花的。达子香花才开,它们把山峦映得红一片粉一片的。老哑巴看待花的眼神是挖花的人中最温柔的。晚上,社员们就宿在山上的帐篷里。由于那顶帐篷只有一道长长的通铺,男女只能睡在一起。队长本想在通铺中央挂上一块布帘,使男女分开,但帐篷里没有帘子。于是,队长就让老哑巴充当帘子,睡在中间,他的左侧是一溜儿女人,右侧则是清一色的男人。老哑巴开始抗议着,他一次次地从中央地带爬起,但又一次次地在大家的嬉笑声中被按回原处。后来,他终于安静了。后半夜,有人起夜时,听见了老哑巴发出的隐约哭声。
⑦从山上归来后,老哑巴还在生产队里铡草。一早一晚的,仍能听见铡刀“嚓——嚓嚓——”的声响,只不过声音不如以往清脆,不是铡刀钝了,就是他的气力不比从前了。那一年,他没有在场院的围栏前种花,也不爱打扫院子,常蜷在角落里打瞌睡。队长嫌他老了,学会偷懒了,打发了他。他从哪里来,是没人知道的,就像我们不知他扛着行李卷又会到哪里去一样。我们的小镇仍如从前一样,经历着人间的生离死别和大自然的风霜雨雪,达子香花依然在春天时静悄悄地绽放,依然有接替老哑巴的人一早一晚地为牲口铡着草料,但我们总觉得少了点什么。原来这小镇是少了一个沉默的人——
⑧一个永远无法在春天中歌唱的人!
家山茶香
徐 迅
①故乡潜山盛产茶叶。乡村人家,屋前屋后,都有几株茶树。当然也有成片的茶山。一到春天,那茶山上绿叶葱葱。惊蛰、春分、清明、谷雨……春风里,乡亲们的心也随着春天的节气律动。到了日子,女人们就背着竹篓、挎着竹篮上山摘茶了。她们脚步轻盈,动作娴熟,双手在茶树上轻点、旋提……早上,茶叶还沾着露珠,有股子清新气。天空堆着浓厚的白云,起伏的茶树如层层绿浪,往远处铺展开去,簇拥着青色群山,空中有断续而悠远的鸟鸣。
②父亲在世时,我家屋后也栽有几株茶树。到了采茶季节,父亲得空就会把茶叶摘回家,又将铁锅洗得干干净净,然后把茶叶放在里面焙炒。茶叶很少,也没有做形,父亲说是粗茶。粗茶淡饭,正好留着自家用。好茶,从来就是用来招待客人的。
③后来我知道,故乡的茶古时就很有名。这里的“古时”,指唐宋时期。唐宋两朝,故乡名为舒州,因为有天柱山,所以故乡的茶叶就叫“舒州天柱茶”。唐时陆羽在《茶经》里说:“淮南以光州上,义阳郡、舒州次,寿州下,蕲州、黄州又下。”宋人也将舒州的茶与阳羡、顾渚、蒙顶茶并列,直接称为天柱茶。那时说天柱茶,他们用的是“虽不”峻拔遒劲,“亦甚”甘香芳美的句式。说茶叶“峻拔遒劲”,不是嗜茶的人,怕是一时无法体会的。
④种茶,采茶,当然就会制茶。制茶在故乡是很讲究的。先是杀青。杀青也叫炒青。就是把在山上摘回来的茶叶放在铁锅里“杀劲”。现在是机械化做茶了,但制茶的古法依然还在。除了杀青,还有揉捻、烘干、摊凉、理条、提毫、做形、焙干等等。工艺一道接着一道,说来容易,做起来还是有差别的。比如,现在用电炒茶与用栗炭火烘干就不一样。故乡的茶叶,现在我所知道的就有:天柱剑毫、天柱弦月、天柱云雾、天柱香尖,每一种茶叶制作起来,工艺都不尽相同。我没亲手做过茶,所以对其中工艺了解有限。但是看别人做茶时,翻、摊、揉、捻、搓……眼疾手快,动作有如舞蹈,直看得人眼花缭乱,还是很享受的。
⑤山上有茶,山下有塘。晴好天气,就摘茶的摘茶,钓鱼的钓鱼,喝茶的喝茶。捏一撮新茶入杯,用沸水冲下,茶叶在杯中翻动,一芽一叶,亭亭玉立。轻盈灵动,如雀舌叽喳;舒腰展翅,如龙腾虎跃。端起茶杯,阳光下茶绿水暖,杯盏生烟……喝到嘴里,一缕清香流转于唇齿之间。
⑥故乡在长江边,那一带茶叶的名字,甚是好听——毛毛月、岳西翠兰、太湖天华、桐城小花、舒城小兰花、宿松黄芽……这些名字,朴素又雅致,就如春天里一片片带露的叶芽。
⑦凝结天地清气,又得春露滋养,故乡的茶叶自然是香气满溢。茶是有真香的,兰香、清香、纯香……有茶农认真研究过各种茶香,引经据典地说:“雨前神具曰真香,火候均停曰兰香,不清不熟曰清香,表里如一曰纯香。”这算是把茶香说得层次分明了。因此故乡也有人认为,茶香是可以“养”的。我父亲以前种茶叶,就喜欢在茶树边栽上几株兰草花、栀子花,让茶叶从出生到成芽,都弥漫在浓浓的花香里。其实这是多余,其实故乡的茶是自带香气的。
⑧月是故乡明,茶是故乡香。
(摘自《 人民日报 》2020年05月11日)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天空堆着浓厚的白云,起伏的茶树如层层绿浪,往远处铺展开去,簇拥着青色群山,空中有断续而悠远的鸟鸣。(赏析加点的词)。
②轻盈灵动,如雀舌叽喳;舒腰展翅,如龙腾虎跃。(赏析句子)
( 4 )作者在第③段引用唐时陆羽在《茶经》的记载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一片薄薄的、浅黄色的槐树叶,承载了挥之不去的乡愁;一只小小的、被踏扁了的风筝,触发了鲁迅对人生的理性思考;一个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寄托了朱自清与父亲催人泪下的深情;几只争落向阳暖枝的莺鸟,撩拨了白居易深爱早春的心弦……不起眼的树叶,寻常的风筝,易被忽略的背影,小小的莺鸟……生活中有许多常见的、细微的事物,却饱含着浓浓的真情。
请以“物微情浓”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如果选(二)要自拟题目,题目要包含词语 “突破”;结合个人生活经历,写出真情实感,以及自己对生活的思考不少于600字;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