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惠州一中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下列语句中的标点符号使用不规范的一项是( )
A: 人贵立志。古往今来,能成就大事业者莫不先怀雄心壮志,并且矢志不渝。
B: 离家,念家,归家,是人的必然,也是人生的一种模式。
C: 享受生命,使我感到自己的幸运;忍受生命,使我了解到自己的韧度,两者皆令我喜悦不尽。
D: 鉴玉当然也有其客观标准,它的硬度,它的晶莹、柔润、缜密、纯全和刻工都可以讨论。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是( )
A: 长沙市正在加快建立垃圾分类投放、垃圾分类处理、垃圾分类收集、垃圾分类运输的处理体系。
B: 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者,努力攻克难关,取得了约500项左右的专利成果。
C: 南极恐龙化石的发现,有力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D: 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花猪产业引进了先进的养殖技术,这使得花猪的死亡率比以前降低了两倍。
3、

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家庭是阅读的起点,家长的阅读习惯和家庭阅读氛围,_________引导他们选择符合孩子年龄特点的书籍,意义重大。①因此,家长的阅读引导,应该为少儿阅读推广的必要组成部分。②也将影响孩子成长后的阅读习惯。③通过媒体、社区、学校等机构多方面联动。④强化为人父母者的阅读意思。⑤决定了孩子最初的阅读态度。

A: ①⑤②④③
B: ⑤②①③④
C: ④⑤①②③
D: ⑤②④③①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我们清晰地听到小溪里潺潺的水声和粼粼的波纹。
B: 共享单车的出现,不但解决了人们“最后一公里”的出行问题,而且让生活变得更加绿色环保。
C: 能否将日本侵略者赶出中国的关键是中国人民团结一心,奋起反抗。
D: 我国人工栽培牡丹的历史大约有三百年左右。
5、

下列标点符号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我市创排的大型现代锡剧《呼唤》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首演获得圆满成功。
B: 我市档案史料陈列馆此次向社会共征集了二、三十张有关渡江战役的珍贵照片。
C: 幸福其实在路上:进一步,有一步绮丽的风景;退一步,有一步的恬淡的心境。
D: 在电子产品充斥生活的当下,纸质图书会在电子书的冲击下淡出我们的生活吗?
6、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谦敬辞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A: 新开的超市大门上写着八个大字:“物美价廉,欢迎惠顾。”
B: 8月12日是贵校七十年校庆,作为市长我一定光临指导。
C: 我前几天去您家,正巧您不在,您的家父已经把您调离的事告诉我了。
D: 听说你新买了寒舍 , 今天我有事走不开,改天我一定登门拜访。
7、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寓言一般比较短小,常用真实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长的道理。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人格化的动植物或其他事物。《伊索寓言》多运用拟人手法,内容大多为动物。
B: 春节贴对联、拜年,清明节祭祖、禁食,重阳节挂艾草、登高,这些都是传统节日里约定俗成的活动。
C: 动物世界、儿童的游戏性、天真的童心与非逻辑的想象,这一切形成了弥散在《西游记》中的童话的气氛。鲁迅先生称之为“神魔小说”,林庚先生称之为“童心之作”。
D: 古人称谓有谦称和尊称的区别,如称对方的母亲为“令堂”,称自己的母亲为“家母”;称对方的女儿为“令爱”,称自己的女儿为“小女”。
8、下列句子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市面上的牛奶产品越来越多,各种概念让人眼花瞭乱,消费者到底应当怎样选择呢?
B: 以公为矛,锐不可当;以廉为盾,坚不可摧。
C: 为了两年前的那纸“南海中裁”,菲律宾至今仍欠外国律师团100万美元。
D: 在与困境抗争中不泻气不放弃,在追求美好的路途上坚持本心,女孩707分考入北大,“感谢贫穷”,感动无数人。
9、在图书馆,新生小琳想借一本名著,你向她推荐《朝花夕拾》。下列不能作为推荐语的一项是( )
A: 这本书记录了鲁迅先生的一些往事,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给人很多启发,值得一读。
B: 我喜欢这本书里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讲的是鲁迅先生入学前后富有童趣的事。
C: 这书可有意思了,比如写了鲁迅先生小时候和伙伴们夜半看迎神赛会后偷罗汉豆的事,很好玩。
D: 这书像人物画廊,有迷信而善良的保姆长妈妈,还有严谨而正直的老师藤野先生……
10、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傅雷家书》中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对儿子在做人和生活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引导,表现出他对儿子的舐犊之情。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就是比喻;兴,指的是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例如“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就运用了这种手法
C: 《名人传》叙述三位名人在经历肉体和精神上的种种磨难后,创作了不朽杰作的故事,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和顽强奋斗的精神
D: “在我刚过五十五岁的时候,我立刻提出了一个合理化的建议。”这个句子的主干是“我提出一个建议”。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阅读下面古诗,回答小题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陆游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成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1 )诗中“僵”“孤”二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处境?
( 2 )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愿望?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题目。
梵天寺木塔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喻皓造塔
开宝寺塔,在京师诸塔中最高,而制度①甚精,都料匠喻皓所造也。塔初成,望之不正而势倾西北。人怪而问之,皓曰:“京师地平无山,而多西北风,吹之上百年,当正也。”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注释:①制度,规划,设计。

( 1 )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 而动如初。
②都料匠喻皓所造也。

( 2 )解释划线的词
(1)逐层布板 (2)匠师其言
(3)人其板 (4)塔

( 3 )翻译
① 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②其用心之精盖如此!

( 4 )下列文言句子中划线的“于”字,意思与例句中划线的“于”字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

A: 其剑自舟中坠
B: 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C: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我哉
D: 至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 5 )读了以上两则短文,你觉得喻皓是个怎样的人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漫啜秋光浓似酒

叶静

1)独自走出去,我发现秋天最摄人魂魄之处,当在于那空明的秋光。

2)一个秋晚,我独自走在山路上,太阳在西山岗上跳荡,欲落未落,从树林的空隙间透出来的亮光,格外惹眼,像闪光灯突然打开,要把松林和果林定格在一幅未命名的油画中。秋林在沉静中打发黄叶归去,满目是金色的眩光。听到的是秋天沉实的脚步声,鼻尖前弥漫着浓浓的秋香:成熟的草木的香味,果实的香味,菊花的芬芳,就连蝴蝶的翅上也凝满素馨。秋天的灵魂,全在于一个“清”字。

3)一个背着草捆的老人,沿着斜坡慢慢走下山来,我不知道他那捆草的用途,却从那微青微黄的草色上,看见了秋天的成色。也许每个人的心里都在积蓄着寒风到来之前的温暖:收获一只瓜,割取一把草,团起一筐落叶……尽管燃烧和取暖已经不需要柴草和落木,但在乡下,草和农民,秸秆和季节,乃至谷壳和收成,都贮满秋天的深切情怀。柴扉遮掩着的,是古典的诗意与现代的失落感。

4)秋光入目,如浓浓的琼浆入口,令人陶醉。天地原来只是一只巨大的海碗,盛着清冽的酒醴,任你啜饮。山鸟彼此鸣和,这种俚俗的语言已经跟被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差无几了;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银杏树上,显露出缀满白果的枝串,松鼠从这枝腾跳到那枝,褐狐一般的身影,似乎已在空中划出了线条。果实的光芒是我第一次看见的,就像我第一次目睹画家画柿子、石榴,满纸上只有线条,那种温柔的曲线,是旋律,是思路,是时光的足迹。

5)老人继续缓缓地走下山去,背上庞大的草捆越来越像一座山。刚才还有些微青的草色现在一点也看不见了,全是金黄。田野在他面前铺展开来,成为一块画板,老人也许就是一团墨,一滴巨大的浓墨。一个身影在秋天能够成为一滴墨,这是他自己所不知道的。

6)一条小河在我脚边歇息着,清清潭水似乎不溢不漫,总是那么含蓄地保持着它的素养。野生的猕猴桃攀枝扯蔓,坠下的椭圆形果实散发出童年嗅惯的香味。这是一种自己能酿出酒香的野果,它用熟透的浆液,用时间混合着耐心来发酵,用布袋似的容器,盛放着原生态的精华。祖父曾告诉我,所有的果子最后都要落掉,只有僵桃留在树上,那是一些风吹不动的犟种。我从祖父坟前走过,慢慢领悟了这句话的含义。

7)祖父在世时,有年秋天歉收,补种荞麦。那年秋天,荞麦大丰收,祖父沉醉在红杆绿叶的麦地里,捋下几粒籽实放到嘴里嚼,嚼出满嘴白粉。而后开始收割,再大捆地背着麦棵子回去,我看见祖父的背影一如眼前背草老人的形象。

8)秋天的分量,只有他们用肩背称量得出来。

9)秋天的浓度,只有他们用呼吸测试得出来。

( 1 )文章第(2)段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方面的“漫啜秋光”?请简要概括。
( 2 )按要求赏析句子。

蝉声渐弱,像一支摇篮曲的余音,终于隐没在昏暝的光影中。(从修辞角度)

( 3 )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两段在文中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柿子树

曹文轩

⑴山本家的院子里长了一棵柿子树,已是一棵老树了,枝杈飞张开来,有几枝探出院外,横在小道的上空。

⑵柿子树开花后不久,便结了小小的青果。这些青果经受着阳光雨露,在你不知不觉之中长大了,我将伸出院外的枝上所结的柿子很仔细地数了一下,共二十八颗。

⑶秋天来了,柿子在秋阳之下,一盏一盏地红红地亮起来,那横到路上的枝头上的柿子一下子就能数清了。从夏天到现在,它们居然不少一颗,还是二十八颗。

⑷柿子终于成熟了。它们沉甸甸地坠着,将枝头坠弯了。几乎颗颗都能摸着。我想:这些灯笼,早晚会一盏一盏地被摘掉的,最后只剩下几根铁一样的黑枝。

⑸然而,一个星期过去了,枝上依然是二十八颗柿子。又过去了十天,枝上还是二十八颗柿子。

⑹那天,我在枝下仰望着这些熟得亮闪闪的柿子,觉得这个世界有点不可思议

⑺十多年前我家也有一棵柿子树──

⑻柿子树长得很快,只一年,就蹿得比我还高。又过了一年。这一年春天,在还带有几分寒意的日子里,我们家的柿子树居然开出了几十朵花。它们娇嫩地在风中开放着,略带了几分羞涩,又带了几分胆怯,在枝头漂亮地开放了好几天,直到它们结出了小小的青果。

⑼还没等成熟,西头的天龙便来偷摘了四颗,我和他打了一架,他妈找我妈吵了一顿……后来,这棵柿子树使我们家接连几次陷入了邻里的纠纷。最后,柿子树上,只留下了三颗成熟的柿子。

⑽我将这三颗柿子分别做了安排:一颗送给我的语文老师(我的作文好,是因为她给了我很大的帮助),一颗送给摆渡的乔老头(我每天总要让他摆渡上学),一颗留着全家人分吃(从柿子挂果到今天,全家人都在为这棵柿子树操心)。

⑾三颗柿子挂在光秃秃的枝头上,十分耀眼。母亲说:“早点摘下吧。”

⑿“不,还是让它们在树上再挂几天吧,挂在树上好看。”我说。瘦瘦的一棵柿子树上,挂了三只在阳光下变成半透明的柿子,成了我家小院一景。因为这一景,我家本很贫乏的院子,就有了一份情调,一份温馨,一份无言的乐趣。

⒀几只喜鹊总想来啄那三颗柿子。几个妹妹就轮流着坐在门槛上吓唬它们。

⒁这天夜里,我被人推醒了,睁眼一看,隐约觉得是母亲。她轻声说:“院里好像有动静。”我翻身下床,只穿了一条裤衩,赤着上身,哗啦抽掉门栓,夺门而出,只见一个人影一跃,从院里爬上墙头,我哆嗦着发一声喊:“抓小偷!”那人影便滑落到院墙那边去了。我打开院门追出来,就见朦胧的月光下有个人影斜穿过庄稼地,消失于夜色之中。我回到院子里,看到那棵柿子树已一果不存,干巴巴地站在苍白的月光下。

⒂晚上,月色凄清。我用斧头将这棵柿子树砍倒了……

⒃在前川先生的书房里,我说起了柿子树,并将我对日本民风的赞赏,告诉了前川先生。然而,我没有想到前川先生听罢之后,竟叹息了一声,说:“我倒希望有人来摘这些柿子呢。”我不免惊讶。

⒄前川先生将双手平放在双膝上:“许多年前,我家的院子里也长了一棵柿子树。柿子成熟时,有许多上学的孩子从这里路过,他们就会进来摘柿子,我一边帮他们摘,一边说,摘吧摘吧,多吃几颗。看着他们吃得满嘴是柿子汁,我们全家人都很高兴。孩子们吃完柿子上学去了,我们就会站到院门口说,放了学再来吃。可是现在,这温馨的时光已永远地逝去了。你说得对,那挂在枝头上的柿子,是不会有人偷摘一颗的,但那一树的柿子,竟没有一个人来摘,那柿子树不也太寂寞了吗?”

⒅回来的路上,我一直在心中回味着前川先生的话。他使我忽然面对着价值选择的两难困境,不知如何是好了。我又见到了山本家的柿子树。我突然地感到那一树的柿子美丽得有些苍凉。它孤独地立着,徒有一树好好的果实。我绝不能接受我家那棵柿子树的遭遇,但我对本以欣赏之心看待的山本家的柿子树的处境,也在心底深处长出悲哀之情。

⒆秋深了,山本家柿子树上的柿子,终于在等待中再也坚持不住了,只要有一阵风吹来,就会从枝上脱落下三两颗,直跌在地上。那柿子实在是熟透了,跌在地上,顿作糊状,像一摊摊废弃了的颜色。

⒇还不等它们一颗颗落尽,我便不再走这条小道。

( 1 )文中说:“他使我忽然面对着价值选择的两难困境,不知如何是好了。” 作者究竟面临了怎样的“两难困境”?请简要回答。

( 2 )下列划线词体现了“我”当时怎样的心理,请简要分析。

①那天,我在枝下仰望着这些熟的亮闪闪的柿子,觉得这个世界有点不可思议

②晚上,月色凄清。我用斧头将这棵柿子树砍倒了……

( 3 )文章的第3段和第19段前后两次描写了秋阳下枝头的柿子,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 4 )通过两棵柿子树的不同遭遇,你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列文字,按要求作文。

虚度光阴不是青春,惜时好学才是青春;驻足等待不是青春,昂扬前行才是青春;漠视逃避不是青春,勇于担当才是青春。灿烂的花季里,我们有多彩的故事;青春的原野上,我们一路放歌。

请以“青春”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②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情绪搜索中”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