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360

当前:首页 > 语文试题 > 中考语文 > 模拟试题

2021年南京大学附属中学初中部中考语文模拟考试试卷

班级________ 姓名________ 成绩_______
题 次 总 分
分 值 20 20 10 20 30 100
得 分
一、语文基础知识(单选题,共30分,共10小题,每小题3分)
1、

下列词语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

A: 眼花缭乱 锐不可当 晨曦 血腥
B: 臭名昭著 月明风轻 荒谬 憧憬
C: 精疲力竭 满院狼籍 杀戮 箱箧
D: 响彻云宵 转弯抹角 纳粹 鞠躬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kē)巢 (lì)临 (qī)息 证据确(zuó)
B: (líng)镜 宿(sù)儒 高(qiāo) 花团锦(cù)
C: 干(hé) 坍(tā) (chèn)职 随声附(hè)
D: (jīng)旗 ( chěng)戒 恐(hè) (páo)根问底
3、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中日双方能否就钓鱼岛问题达成一致,仍是避免战争爆发的关键。
B: 为了避免节假日出现高速公路拥堵现象,各地纷纷出台交通管理新措施。
C: 经过全体市民的共同努力,使我们无锡市顺利通过“全国文明城市”的评审。
D: 在班主任的教育下,韩颖很快克服了自己的缺点和错误。
4、下列各句中,划线字的注音和划线词语的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鹳鹊楼又称鹳雀楼,因时有鹳雀(xī)息其上而得名,坐落在蒲州(今山西永济)府城;后倾圮,其(biǎn)额移至城楼上。
B: 儿时乡村生活的痕迹一直氤氲在我的记忆里,如蛰伏在屋后(yǒu)黑山坳里久久不曾散去的炊烟,又如游走在春日田间与万物嬉戏的惠风,弥漫着缱绻,(yùn)染着希望。
C: 由郑振铎等大家从1958年开始编(zuǎn)的《古本戏曲丛刊》,在60年间收录了许多(qì)待编目的戏曲,终于集腋成裘 , 成为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传统戏曲作品总集。
D: 从以往的怨声(zài)道,到现在的交口称赞,近年来该村大刀阔斧移风易俗,打破饱受诟病的人情枷索(bìn)弃各种陈规陋习,为脱贫攒足了本钱,为村民鼓足了干劲。
5、下面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润如油膏 惴惴不安 一泻千里
B: 袅袅烟云 相濡以沫 赡前顾后
C: 吹毛求疵 断壁残园 红装素裹
D: 如座针毡 引颈受戮 谆谆告诫
6、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B: 我市正在加快建立分类投放、分类处理、分类收集、分类运输的垃圾处理系统。
C: 在阅读《西游记》的过程中,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感悟了人生的真谛。
D: 旧城周围那些平民百姓居住的破旧狭小的房子,迟早会被大踏步前进的城市建设一扫而光。
7、

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尤其到了唐代,不少诗人都是在异乡进行诗歌创作,在游历的过程中进行创作。

②诗歌是情绪的流动,这些诗人,如屈原、杜甫就是游子。

③诗歌与旅游的渊源,可追溯到战国时期。

④从楚国的屈原开始,诗歌与旅游变得密不可分。

⑤他们在行走的过程中留下了最丰富、最感人的诗篇。

A: ②③④①⑤
B: ③④①②⑤
C: ③①⑤②④
D: ②④③①⑤
8、选择填入括号恰当的词语。 ( )

①我的母亲又( )过了一个严冬。

②母亲( )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③这南方的初春的田野!大块小块的新绿随意地( )着。


A: ①度 ②无奈 ③生长
B: ①拖 ②高兴 ③覆盖
C: ①熬 ②信服 ③铺
D: ①活 ②犹豫 ③滋生
9、

填入横线的语句,与前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未经历坎坷泥泞的艰难,哪能知道阳光大道的可贵;未经历风雨交加的困顿,哪能明白风和日丽的美好;

A: 要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就要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
B: 只有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才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C: 未经历挫折磨难的考验,哪能体会胜利和成功的喜悦。
D: 未经历胜利和成功的喜悦,哪能体会挫折磨难的考验。
10、

下列关于文学名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有一次我偷偷地看她,她把我的五戈比放在手掌上,瞅着它们,默默地哭了”。《童年》中阿廖沙捡破烂换钱来给外祖母补贴家用,他的懂事能干让外祖母感动落泪又万般心疼。
B: 老舍擅长写人,《骆驼祥子》中“脊背微俯,双手松松栊住车把,他活动利落,准确;看不出急促而跑得很快,快而没有危险”,寥寥几笔就把祥子灵活、稳键的形象刻画出来
C: 培根在《谈美》中例举了法王腓力四世等几位男性帝王,称他们“皆有宏图壮志而又为当时最美之人也”,在赞美帝王们德、美兼备的同时,也表露了培根的平民立场和民主思想。
D: 《简·爱》中出身低微的简.爱与东家罗切斯特彼此爱恋,互诉衷肠后,“狂风在月桂树的小径上呼啸,急速地从我们头上吹过”,引发悬念,为下文他们将面临更多的磨难作铺垫
二、 古诗文阅读(分值:30分)
(一)、诗歌鉴赏(分值:15分)

诗歌阅读。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注】①贾至:唐代洛阳人。这首诗是他在被贬为岳州司马时所写。②历乱:烂漫。

( 1 )本诗前两句描写的景物有________,通过对它们的描写,体现出春天________的特点。

( 2 )赏析“春日偏能惹恨长”中“惹”字的妙处。

(二)、文言文阅读(分值:1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

子鱼论战

宋公及楚人战于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济。司马曰:“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公曰:“不可。”既济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陈而后击之,宋师败绩。公伤股,门官歼焉。国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伤,不禽二毛。古之为军也,不以阻隘也。寡人虽亡国之余,不鼓不成列。”

【注】①宋公:宋襄公。泓:泓水,河流。②既:尽,全部。③济:这里指渡过泓水。④司马:统帅军队的高级长官,此指子鱼。⑤陈:同“阵”,此处意为摆好阵势。⑥门官:国军的卫士。⑦重(chóng)伤:这里指不对受伤的敌人再次攻击。⑧禽:同“擒”⑨二毛:头发花白的人。⑩阻隘:这里指险要的地势。⑪亡国之余:亡国者的后代。

( 1 )解释下列划线的字词。

牺牲玉帛________

②肉食者________

③门官焉________

④公伤________

( 2 )请用“/”给下面句子标出朗读停顿(只标一处)。

宋 公 及 楚 人 战 于 泓

( 3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②彼众我寡,及其未既济也,请击之。

( 4 )理解文段内容,然后用原句回答。

①(甲)文中曹刿“请见”的原因是“________”,他认为“可以一战”的理由是“________”。

②(乙)文中子鱼认为发动进攻的有利时机是“________”。

( 5 )你觉得造成两场战争不同结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三、现代文阅读(分值:30分)

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葬礼的感悟

①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

②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开往上海的轮船。

③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下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的青年男女的心肺和紧握的拳头。

这不是寻常的丧事,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象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来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⑤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和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

⑥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⑦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在浅土中去了!

⑧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 1 )文中第③段中“吞下了两口饭”中的“吞”改为“吃”好不好?为什么?文中第②③两段表意功能与此字相似的还有哪两个词?

( 2 )文章感情变化的线索是:震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文段⑥中“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与文中①________句相照应,说明②________;“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与文中③________句相呼应,说明了④________。

( 4 )文段④中画横线一句中的“这”指代什么?

( 5 )文中⑦⑧两段的内在含义是什么?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1 )文中的“他”是指 ;“我”是指 。( )
A: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
B: 作者鲁迅
C: 小说情节的串讲人
( 2 )分析下列外貌描写蕴含的深刻含义。

①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

②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

③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

④那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 3 )选文从几个方面描写中年闰土的形象?这些肖像描写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 4 )此段运用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 5 )曾经是那样充满生气的闰土,人到中年却活得这样麻木、悲惨。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四、写作(分值:60分)
阅读下面小诗,根据要求完成写作。

逃避不一定躲得过/面对不一定最难过/得到不一定能长久/失去不一定不再拥有/生活本来就是如此/何必伤心难过。

要求:①可以据此开头续写故事,可以据此发表见解,也可以叙写经历。②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文章不少于500字。③不要出现含有考生信息的人名、校名、地名等。

免责声明:本文(含所附图片)由热心网友 “男人,又何必庸人自扰呢?” 上传发布,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闭
CopyRight 2017 | 语文360网 | 邮件:| 鲁ICP备15023639号-1